(3)自我與社會關係認識的偏差
自我同一性還包括一種連帶感和歸屬感,即個體感到自己從屬於某一個社會、國家和集團,他接受自己所屬社會或集團的價值觀念,可以容忍社會的一些不足。
青年朋友了解社會的期望,並按照一定的社會角色規範去行事,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對於他人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如果青年朋友們不能正確認識自我與社會的這種連帶關係,或沒有獲得良好適應社會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就會給他的同一性確立帶來困難。這可能表現為:過高地期待社會,希望社會能按自己的願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會規範的約束而肆意行事;對現存的某些社會現象無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極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徹底逃避。
關於如何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我們往往隻強調個體對社會的奉獻,而忽略了如何讓青年朋友們去正確認識社會,去適應外部世界,並且讓他們了解必要的處世技能。
4、善於調節幻想與現實
愛幻想如果是在青春期是很正常的變現,也是強烈求知欲的一種扭曲,如果出現在成年人,就要考慮是不是受了什麼打擊,精神可能一度處於崩潰狀態,調適顯得很重要。
(1)不要過於理想化
當一個人的夢想與現實差距太大,或者過於理想主義化時,自己便很容易陷入幻想之中,來尋求一種心靈上的寄托,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己的負罪感和壓力,可是過後會空前的空虛,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建議每天做一些自己很煩的事,培養自己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
(2)不要過於完美化
完美主義是把雙刃劍,可以讓人精益求精,也可以讓人吹毛求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如果青年朋友在現實中有什麼困惑,請嚐試了解和解決它,而不是一味的空想和幻想,那樣是不會有結果的。
(3)學會思考與溝通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堅持做到言行必果,多多體驗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想法了,嚐試與人溝通交流,謝絕自閉和妄自菲薄,多向別人學習。
總之,青年朋友們要正確的麵對現實,做到無論現實如何殘酷也要勇敢地去麵對。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有時分不清幻想還是現實,有時卻又不願意接受現實,一味的生活在幻想裏麵呢?
一是你啟用了不恰當的心理防衛機製。啟用了“歪曲作用”這種心理防衛機製。歪曲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需要心理防衛術。
二是啟用了“幻想作用”的心理防衛機製。這是指一個人遇到現實困難時,因無法處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從現實中脫離開或存在於幻想的境界中,以得到內心的滿足。它可以說是一種部分的,且為思維上的退行現象。
理想化作用是幻想作用的表現之一,它是指對另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或能力估計過高的現象。你對那個演員的評價可能就屬於這一類。理想化作用帶有濃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幻想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麵,比如它能使人獲得滿足感,使人感到精力充沛和鬥誌旺盛等。然而,幻想作用也易形成人的情緒陷阱,因為幻想作用往往通過誇大他人的優良表現,而寬容自己對失望和挫折的反應,形成以他人的成就來代替自己努力實踐的傾向。由於這種滿足感是理想化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結果,過分幻想就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導致一些實際上和情緒上的困擾。第五節情緒越激動越會喪失理智
青年人提升修養的重要內容就是自我的控製力,它重點表現在情緒的掌控上。即要做情緒的主人,而不要做情緒的奴隸。這樣才能良好地主宰自我。
我們都知道指責和抱怨不利於情感關係的維係,所以心情再壞,也不要喪失理智,而應當克製自己的不良情緒,在思想上製怒。
1、保持理智與情緒的平衡
一個人要想經常做正確的事,就必須能使自己清醒與冷靜,就必須能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樣也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否則清醒時做出的事情是愛別人,被情緒控製時可能做出的就是傷害別人的事情,這樣的人明顯是沒有愛的能力的人。
(1)理性決策需要平衡
青年朋友們不管問題大小,總有其感性的一麵,我們在經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情感時,應當保持清醒,認識到分歧的所在。
每作出一項決定都不能被感情衝昏了頭腦,首先要分析各種方案的有利麵和不利麵,比如家裏商量合用一輛車、解決法律糾紛、辦理手續,或者因市場情況變化而改寫合同等。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情感和理智應當相輔相成,而不應讓任何一方占據上風。
情緒激動時,青年朋友們很難條理清晰地思考問題,有些青年朋友容易情緒激動,對他們來說,考試前的焦慮、看牙醫前的緊張、外出旅行前的不安情緒都會影響他們作出理性的決定。
相反,也有些人即使在極度焦慮時或爭吵之後也能集中精力思考,作出理性的判斷。但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經曆,有時情緒失控,很難或者說根本無法理智地麵對一場衝突。
情緒越激動,就越容易失去理智。你越是愛或尊重一個人,在你認為他受到不公平指責時,你就會越加憤怒,也就越發不能有效地反駁對方的批評意見。
(2)冷淡能削弱積極性
過於強烈的情緒會使問題惡化,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壓抑情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行為明智且有理性,但是良好的關係所具備的每一個要素都依賴於感情投入。
完全用冷淡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會使我們體驗不到重要的人生經曆,沒有這些經曆,我們可能無法有效地處理分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中,感情的介入起到了兩方麵的作用:當情緒激動失去理智時,雙方將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要扭轉這種局麵,就需要通過積極的感情投入,做到情理通達,以加強雙方共同解決分歧的能力。
阻礙人們保持理智與情感平衡的原因有四個:其一,我們不了解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其二,雖然我們常常有意識地控製自己的情緒,但有時情緒急速波動,以致我們不由自主地受它支配;其三,即使理智本身戰勝了情感並左右我們的行為,我們仍不能把握好那部分情緒,不管我們怎樣將其掩蓋,或是否認它的存在,事後它還是會冒出來煩我們;最後,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對情緒的產生沒有心理準備。
(3)體會和他人的情感
青年朋友們常常對感情毫無察覺,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被不安、沮喪、恐懼或憤怒等情緒所左右,並影響到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應當學會觀察肢體所傳達的感情信號。通過觀察身體各部位情況,能從中得到有關自己情緒的重要信息。
輕柔的聲音,願意靠得更近些,濕潤的眼睛,這些跡象則意味著愛慕、同情或者傷心。我的身體感受在不同的場合可能表達著不同的情緒。一旦注意到這些變化,察覺出自己的情緒也就不難了。
為了培養這種意識,我可能需要在不同場合和不同程度的壓力下進行練習。隨著對自己身體反應的了解,察覺情緒變得越來越容易,就可以更頻繁或在更為緊張的氣氛下發覺自己的情緒。
我們仍可以根據某些肢體語言分析對方是否產生了大的情緒波動,經過細心觀察,多加體會,就能敏銳地察覺身體和嗓音的細微變化,注意情緒的變化能幫助我跨越感情衝突。
通過實踐,我們可以暫時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分析雙方的情緒,並想出對策。這種距離感同樣能減少自己情緒的波動對行為產生的影響,有助於讓理性起到平衡作用。
我們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大腦最先產生本能和感性反應。隨後,大腦才會變得越來越理性,並逐漸可以控製一些低層次的本能反應。但險惡環境可能直接引發感情和生理上的反應,導致理性思維出現“短路”。
2、用理智駕馭情緒方法
一位哲學家說過:“不善於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
青年朋友們在情緒易於劇烈波動的時刻,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嚴防偏激情緒的爆發。人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製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情緒的,可以理智駕馭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幾方麵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1)逃避法
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逃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腦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逃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
此外,還可采取主觀逃避法,即通過主觀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在機製,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愉快的經曆。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逃避法。
在您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逃避了心理困境。
(2)轉視法
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逃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
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
愁什麼?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呦!於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於是又為二兒子愁。
老太太愁來愁去,日見憔悴,終於成疾。
兩個兒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麼轉換個看法,就沒愁嘍!”這麼一來,老太太果然變愁苦為歡樂,心寬體健起來。
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
(3)自慰法
伊索寓言說,一隻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隻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於是便不感到苦惱。我們把這種方法借用來,把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在自慰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但確有維護心理平衡,實現心理自救之效。這種精神勝利法不該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擺在那裏,如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如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就該寬慰自己、接納自己、承認現實,這比垂頭喪氣、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4)幽默法
幽默法對解脫情緒與理智的心理困境是極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
笑是精神消毒劑,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階梯。當事業和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交際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幽默的語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轉為輕鬆和自然,從而使精神緊張得到放鬆,和緩氣氛,釋放情緒,減輕焦慮,擺脫困境。
(5)低調法
人出於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自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是個人進取、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鬱悶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
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衝突越大,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結論。
(6)宣泄法
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壓抑自我情緒似乎給予更多的肯定。而對宣泄自我情緒則給予更多的否定。其實這有違心理科學。憤怒如強加抑製,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有毀滅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悲痛如強加抑製,不隨淚水宣泄出來,不僅會危害身心健康,甚至會氣絕身亡。
如同悶熱的夏天唯有一場大雨,才能使空氣一新,如晴空萬裏一樣,困境中的心理重壓也隻有宣泄出來,才能贏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7)升華法
善於心理自救的人,卻能把這種思維上的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也清除了心理壓抑和焦慮,達到積極的心理平衡。古人仲尼、屈原、左丘、孫子、不韋、韓非、司馬遷等,之所以為萬世傳頌,就在於他們在災難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華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強者的形象。
在人遇到挫折時,一味憋氣愁悶,或頹唐絕望,都無濟於事,做出反社會的報複行為更是下策。這都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正確態度是:化挫折失敗為動力,從心理困境中奮起,做生活的強者。
最近的生活是否順心,身體狀況是否健康,工作是否順利,壓力是否太大,或者最近生活是否太過平靜,太過順利,沒有什麼壓力,都可能讓人產生緊迫感和厭煩,積壓久了,內心承受不了,就會以發火的形式排解。
麵對這些情況,首先青年朋友們要反思自己發怒的原因,衡量發怒的結果,不要讓邪火傷害身邊的人。其次,嚐試一些控製情緒的方法,相信對青年朋友是有利無害的,努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理清那些具有破壞性的情緒時,要說出自己的憤怒或恐懼,是自信和自製,而非軟弱的表現。因此有必要記住以下幾點:
一是開門見山,例如:“對不起,但這件事實在有點兒讓我生氣了。”
二是聲情並茂,眼睛看著對方,降低音量,放緩語速,適當停頓以加強語氣。例如:“我覺得很煩……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協議的條款上。我想我們能不能改變一下討論的氣氛。”
三是直言不諱,解釋一下自己不滿的原因。例如:“我感到很惱火。剛才我正解釋付保證金的事兒,話說到一半就給打斷了。我還建議找個協調人,也無非是為大家好,如果沒記錯的話,有人當時就對我說:‘你自己不能處理嗎?’”
四是避免責備,例如:“我可能聽錯了你的意思。如果什麼地方得罪了你,請多多包涵。”
五是直接詢問,例如“如果你對這場談話有什麼不同的想法,請告訴我。”
六是予人方便,例如“我知道大家都是為解決這件事而來的。要不,你再談談你的意見,然後咱們休息10分鍾,之後再談預付保證金這件事到底可不可行。”
理性談論情緒自然而然就能促使雙方都歸於理智,青年朋友們要以冷靜的思維來理清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同樣促使采取自製的態度。第六節從心理依賴走向行動獨立
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孩子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進入青春後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
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容易失去自我,遇到問題時,自己不積極動腦筋,往往人雲亦雲,趕時髦,容易產生從眾心理。
依賴的產生同父母過分照顧或過分專製有關。對子女過度保護的家長,一切為子女代勞,他們給予子女的都是現成的東西。青年頭腦中沒有問題,沒有矛盾,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時時處處依靠父母。對子女過度專製的家長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青年朋友容易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模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別人對,自己錯”。
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剝奪了子女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增長能力、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子女獨立性的發展。
1、獨立與依賴的關係
獨立與依賴首先是一種意識,具有獨立意識是非常好,這能夠促進人自強不息,正是這一點中國人非常強調獨立性。但獨立性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變得自封,變得唯我獨尊,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就會不顧及周圍的反映,就會變成自以為是,那麼他的社會性能力就會降低。
培養人的獨立性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係統工程。獨立性就是獨立生活,獨立思考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的去主動創造,達到思想和經濟的雙獨立。
人從一生下來,就要慢慢擁有自己的獨立性,一直至18歲,就應該要完全擁有獨立性。現在很多青年朋友,到了工作的時候,才完全擁有這種獨立性。
獨立性是需要培養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到工作的時候才去培養,這也許就不能很快的適應這個工作,以致這個社會,也延緩了年輕人發揮作用,這是不利於人的發展的,也是不利於國家和民族發展的。
讓年輕人更早的擁有獨立性,這可以盡早的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早的發揮青年朋友們創業的衝動,發揮激情和活力,更早的鍛煉他們,更早的適應社會,並且去改造這個社會,更早的融入社會,更早的為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