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人的獨立性得從兩個方麵努力,一方麵是年輕朋友們要主動爭取獨立性,主動的去鍛煉自己的獨立性;另一方麵,是家庭、學校和社會要主動放棄一些管束的權利,要有培養下一代獨立性的意識,要認識到培養這個獨立性的重要性。
人去爭取自己的獨立性,是對自己負責,是對自己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尊重;家庭、學校和社會也要尊重人的獨立性,給年輕人獨立性,培養他們的獨立性,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對人的尊重。
真正的獨立是要建立一種開放的自我,超越封閉的狹隘的自我,這是一種追求普遍的精神,也是一種見賢思齊的品質。在此時,人所能夠看到的是共同利益,而非個體私利,它所追求的是社會合作。因為隻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社會共同利益,不然就不會社會的平衡和公平,所以這個時候社會的組織力的非常強,因為它能夠動員大家參與,實現一個共同的意誌。
2、依賴心理的表現
青年人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自己大腦的支配權。主要表現如下:
(1)缺乏信心
青年朋友們總是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出決定。依賴性強的青年朋友喜歡和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沒有著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裏,一切都聽父母擺布,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
具有依賴性格的青年朋友,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時時處處被動、依賴、消極、等待,難於以一個獨立的人立足於社會。需要獨立時,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時間一長或稍遇挫折,易出現焦慮症、恐怖症等情緒障礙或身心疾患。
(2)沒有主見
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從屬地位。總認為個人難以獨立,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遇事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出決定。
3、克服依賴心理方法
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做。
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當青年朋友們跨進青春之門,就開始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的依賴仍常常困擾著自己。隨著身心的發展,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麵對這些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別人的心理障礙。
(2)要豐富自己的生活
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青年人在社會中主動要求擔任一些班級工作,以增強主人翁的意識。使青年朋友有機會去麵對問題,能夠獨立地拿主意,想辦法,增強自己獨立的信心。
在家裏,自己該幹的事要自己去幹,如洗碗、打掃衛生等,不要什麼都推給爸爸媽媽,做個“小地主”。在學校,除了學習好外,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去幫助他人。
(3)認識到依賴的危害
要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作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複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做,正確地評價自己。
(4)經常參加體育運動
心理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生理,運動可以增強人的耐力與意誌,並且機體能力的加強很有利於心理勢能的提高。嚐試獨立思考與行動,比如自己去上街,不過不建議去人太少的場所,逐漸調節心理級差。不要繼續給自己施加心理暗示,你要對自己說:沒有任何人,我一樣可以微笑。
(5)保持多樣興趣愛好
你平時應該多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你就忘掉憂慮,笑口常開。
你還應該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勇敢地麵對現實,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確處理事務。
廣交朋友,經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述,不但可增強人們的友誼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暢,煩惱盡消。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過於依賴會對我們的心理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要學會獨立,下麵來介紹幾點有效的方法:
要正確看待自己。尋找自己的長處,然後,讓自己的長處得以發揮,這是最基本的獲得自信的條件。獲得自信,要先獲得滿足感,讓自己覺的自己很行。這是最基本的。
因此,你要好好利用自己的長處,盡量發揮自己的長處。要多做,隻有這樣才能盡可能的品嚐到成功時的滿足感,那麼你才建立起自信。如果總認為自己不行,而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敢去做。就會變的越不自信,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隻要獲得成功時的滿足感,才能進一步獲得自信。當然了,可能慢慢來。可以先做一些小事,在逐漸遞增。
自信,其實隻是一種心態。需要的隻是自己去發掘,並不需要過多繁雜的過程。隻要對自己有信心,那麼自己就肯定充滿力量。不要過分的顧及別人,過分的去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要以無所謂和平常的心態去對待任何挫折。
自信,其實很簡單,隻要相信自己就行了。當有了自信心,什麼事情都會得心應手。關鍵在於自己,隻要對自己有信心,就什麼都能解決。另外,自信的最大因素,很可能是外界對自己的影響。第七節不要在孤獨中封閉自我
孤獨是指因缺乏與人交流而產生的孤僻、寂寞的情緒體驗,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這種人由於不能與人保持正常交往,所以往往處於一種離群索居的心理狀態。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孤獨感。有孤獨感並不可怕。但是這種心理得不到恰當的疏導或解脫而發展成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嚴重的甚至有可能會變成孤獨症。對此我們青年人一定要引起重視並懂得調適之道。
1、對交往要有正確的認知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社會的聯係實際上是通過一係列的人際交往活動來實現的。一般人都會有和他人交往和建立某種關係的傾向。
青年朋友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十分渴望獲得真摯的友誼,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所謂友誼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建立發展起來的真摯情感,它反映著人際關係的狀態。
因此,人際交往活動,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友誼,是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需要,是從“依賴於人”的人發展成“獨立”的人的需要。
(1)渴望情感交流
青年朋友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依賴他人”的“不平等的”人際交往模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依附於人”、“利用他人”、“個人中心”、“求全責備”等傾向,偏離友誼“無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則。
另一方麵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於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等,因而導致人際交往受挫或交際範圍狹窄。長期發展的結果就是感到孤獨寂寞,缺少朋友。
交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的社會活動。通過社會交往,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把握健康的交往內容,樹立高尚的交往道德,選擇有益的交往途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對青年朋友們的健康成長和未來事業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
(2)人生發展需要
人的交往是協調人與人之間心理接觸和行為一致的“調度室”,它促成人們相互結合,形成相互關係的準則,加強感情的聯係,有利於人的生存和發展;交往也是保證社會安定團結的“鎮靜劑”和“粘合劑”,以保證整個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一個團結、融洽、充滿溫暖和友誼的交往群體,能使人得到一種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和責任感。
青年朋友們與交往對象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尊重,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是他們人生發展和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保證。
交往是青年朋友們自我完善、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需要。人的個體社會化,是指個人向社會、向他人學習,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由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它包括傳授生活技能、教導社會規範、指點生活目標、塑造文化心態、培養社會角色等。
2、認識人際孤獨的原因
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獨呢?1954年,美國做了一項實驗。該實驗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雇用了一批學生作為被測者。
實驗內容是這樣的。為了製造出極端的孤獨狀態,實驗者將學生關在有防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接著,又讓他們戴上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上了一個氣泡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泄的時間以外。實驗者要求學生24小時都躺在床上。可以說,這樣就營造出了一個所有感覺都被剝奪了的狀態。
結果,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忍耐3天以上。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學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有點煩躁不安了。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據說,實驗後得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正常狀態。實驗持續數日後,人會產生一些幻覺。例如看見大隊花栗鼠行進的情景,或者聽到有音樂傳來等。到第四天時,學生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敏感等症狀。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明白了一點: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也就是說,人需要打破孤獨。但孤獨感卻時時向我們襲來,特別是相對於青年這一人群,在人際交往中所出現的孤獨感已經成為困擾青年的重要因素。
孤獨感是指因離群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它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會產生。造成人際孤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環境因素影響
有些環境容易讓人感到孤獨,比如,孤單的環境,陌生的環境,突變的環境等。
(2)自我意識增強
在青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建立,產生了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青年朋友們很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正因為這樣,他們會將自己隱藏起來。
一方麵青年朋友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願告訴別人,有一種封閉心理;另一方麵青年朋友們又特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3)自我評價不當
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產生孤獨感。而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往往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導致他人的不滿,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獨。
(4)交往缺乏技巧
人際交往需要真誠,需要熱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為沒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破壞自己的形象。
(5)情緒情感障礙
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人際交往中的情緒情感障礙常常誘發人際孤獨。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狂妄等,其中,與孤獨感密切相聯的是害羞和恐懼,害羞和恐懼會使人產生逃避行為,從而避開與人交往的情境,離群索居,封閉自我。
到了青年期,少年時代人際關係的特點繼續發展著。但青年期人際關係發生著質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精神上脫離對父母或成人的依賴,新的友伴關係的協調和適應,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以及對成人權威的抵觸和反抗,競爭和對抗的激化等方麵。
因而其人際關係具有廣泛性、自主性、易變性和異性敏感性等特點。如果人際關係緊張,就有可能產生孤獨、寂寞的心理體驗。
3、克服孤獨感的辦法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孤獨感。有孤獨感並不可怕。但是這種心理得不到恰當的疏導或解脫而發展成為習慣,就會變得性情孤僻古怪,嚴重的甚至可能會變成孤獨症,這就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了。
人際交往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作用,對中學生的個人成長、成材尤為重要。
(1)克服自卑心理
由於自卑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所以不敢與別人接觸,從而造成孤獨狀態。這如同作繭自縛,自卑這層繭不衝破,就難以走出孤獨。其實,人與人不可相比,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人都是既一樣又不一樣,所以,一個人隻要自信一點,就會鑽了出自織的繭,從而克服孤獨。
(2)多與外界交流
獨自生活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雖然客觀上與外界交流造成困難,但依然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如當你感到孤獨時,可翻翻舊日的通訊錄,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給某位久未聯係的朋友寫信。當然與朋友的交往和聯係,不應該隻是在你感到孤獨時,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需要並能體會到友誼的溫暖。
(3)設法與人交往
與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10倍。這是因為你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由於你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熱烈的氣氛中會感到倍加孤獨。
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是什麼樣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並設法為他人做點什麼,你應該懂得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
(4)享受大自然熏陶
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就會消除孤獨,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願與別人傾訴時,常常會跑到江邊或空曠的田野,讓大自然的清風盡情地吹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起來。
孔子曾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們應更多地關注青年的人際交往問題,人際交往,可以幫助青年朋友們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別人的認識。
總之,克服孤獨感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盡力改變自己原來的環境。一個人的時候,給自己安排一些感興趣的事情,讀讀書,聽聽音樂,從事自己的業餘愛好等。每個人都會有孤單的時候,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裏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乃是人生的種樂趣。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如何擺脫孤獨感,做到與人建立良好的交往當中去,應該從小事情做起,從細節入手。首先恢複信心,重新激發生活的熱情,可以采取以下建議: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找回成功的喜悅,找回失去的信心,找到前進動力和方向;
心累了,人煩惱了就歇歇,讓心靈去旅行,可以去爬山,看海,感受壯麗風光,擁抱自然,融入自然;
可以做喜歡的運動發泄一些,推薦跑步,散步和籃球。跑步可以鍛煉身體,鍛煉和提高人的意誌和忍耐力;散步可以讓人休閑,放鬆;籃球可以讓人學會配合,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
可以找知心朋友小聚,小酌幾杯,向朋友傾訴,讓溫馨的友情驅散你內心的無聊,苦悶和孤獨;
多和家人聊天,或者打電話,加強溝通,增進感情,告訴家人愛他們;
尋找知心戀人,讓愛情升華你的情感,點綴你的生活,照亮你的靈魂;
如果有什麼煩惱不方便和朋友、家人說的,可以上網和陌生人聊天,傾吐一下,也可以找到新的朋友;
在網上寫日記,記下生活的點滴;
可以和知己逛街購物,說不定有意外的便宜貨或者意外的美食在等著你,從中你可以收獲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