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不斷進步,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結合自己的興趣多看有關書籍,規劃好自己的專業和就業道路,規劃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以和家人適當地觀看自己喜愛的電視劇,同時又可以和家人聊聊天,增進感情;
可以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開拓視野,增長見聞,豐富知識,為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可以練練書法,畫畫,鋼琴或者其他樂器,陶冶情操,增加氣質;
提倡綠色上網,看看新聞,適當玩玩遊戲,但是不是沉迷,這樣可以打發時間;
適當地在家裏做家務,這樣既可以保持衛生,有可以得到家人的讚揚,可以得到生活的樂趣;第八節正確看待反抗與屈從的矛盾
青年在社會上,社會環境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渴望得到同齡人的接納和尊重。當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阻礙,個性伸展受阻時,就會引起反抗。
多組織各種自主性活動,發揮他們的獨立自主性,使他們盡早建立起家庭責任感、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較為平穩地走過“心理斷乳期”,並能順利地進入社會。
1、反抗心理產生的原因
反抗心理是青年朋友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這種個性心理特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
(1)自我意識高漲
隨著青年朋友們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更傾向於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一些想法和行為不能被現實所接受,屢遭受挫折,於是產生一種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也是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過程,生理學家曾經指出,隻有當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與身體外周相應部分的活動達到協調時候,個體的身心方能處於和諧的狀態。
生理學的調查表明,在青春期剛剛起步時,個體有關性的中樞神經係統的活動明顯增強,但性腺的機能尚未成熟,兩者尚不協調。其結果表現為,個體的中樞神經係統處於過分活躍狀態,使初中生對周圍的各種刺激,包括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等表現的過於敏感,反應過於強烈。
在正常的情況下,外界刺激的強度與神經係統的反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依存性,兩者應是相互協調的。但在青年階段,這種依存關係受到了影響,致使青年朋友們對於較弱的刺激,也給予了很強烈的反應。常因區區小事而暴跳如雷。
(2)獨立意識偏強
青年朋友們迫切地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將父母曾給予的生活上的關照及情感上的愛撫視為獲得獨立地障礙,為了獲得心理上獨立地感覺,他們對於任何一種外在地力量都有不同程度地排斥傾向。
2、反抗心理的表現
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內容的,例如,希望成人尊重他們,承認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青年朋友們一般在下列情況下會出現反抗行為:
(1)獨立意識受到阻礙
青年朋友們內心的獨立要求很強烈,但父母卻沒有這種思想準備或尚未來得及適應這種情況,仍以過去那種十分關懷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導致反抗行為。
(2)自主意識受到防礙
如父母不聽青年朋友們的意見,將他們一味地置於支配從屬地位。當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也會引起極度反感。當強迫青年朋友們接受某種觀點時候,後者拒絕盲目接受,表現出對抗的傾向。
青年朋友們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時表現的很強烈,有時候以內隱的方式相對抗,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態度強硬,舉止粗暴。相當一部分青年朋友,是以一種“風暴式”的方式對抗某些外在的力量。這種反抗行為發生得非常迅速,常使對方措手不及。當時的任何勸導都無濟於事,但事態平息之後,這種強烈得反抗情緒也將較快得隨之消失。
漠不關心,冷淡相對。青年們的另一種反抗不表現在行為上,隻存在內隱的意識中。這種情況常出現於性格內的得青年身上。他們不直接頂撞予以反抗得對象,但卻采取一種漠不關心、冷淡相對的態度。對對方的意見置若罔聞。這種反抗態度和情緒不易隨具體情景的變化而轉移,具有固執性。
反抗的遷移。青年朋友們反抗行為的遷移性是指,當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麵的言行引起他們的反感時候,就傾向於將這種反感及排斥遷移到這一人物的方方麵麵,甚至將這個人全部否定;同時,當某一成人團體中的一個成員不能令他滿意時候,他們就傾向於對該團體中的所有成員均予以排斥。這種反抗的遷移,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麵前產生困惑,在情緒因素的左右下,他們常常會將一些正確的東西排斥掉,這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不利。
3、消除反抗心理的辦法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點在於:成長者對自己發展的認識超前,父母對他們發展的認識滯後。青年們的認識超前是指對自己具有成人意識而不具備成熟的心理條件;父母的觀念滯後,主要表現在他們隻注重青年們半成熟的一麵,而忽視了子女的成人感這一不可忽略的發展事實。
(1)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
青年通過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以父母為範型的態度不再繼續,代之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點。同時由於自身洞察力與對他人認識能力的發展,能夠從人的整體人格對父母的優缺點進行全麵的評價,認為父母雖有缺點,但應受到尊敬。青年後期,更多的人對父母采取尊敬的態度。
在反抗期階段,親子關係處理得好與不好,其意義尤其重要。處理得好,使青年對家庭產生深厚的感情和應有的責任感,並能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獨立態度,並能較為順利地進入成人社會。
(2)學會辨證地看待問題
反抗心理與認同心理相反相成,對立統一,那麼就應該擴大青年們認同心理的範圍,以減少反抗心理產生的機會。同時,也正是因為青年朋友們閱曆少,知識貧乏,對事物認識十分片麵,不會辨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3)要積極參加娛樂活動
在學習和生活中,對於組織青年朋友們獻愛心活動,許多青年們覺得沒必要甚至會很反感。但是,如果青年朋友們去親身體驗,用真實的畫麵震撼自己的心理,這樣不僅可以改變其原有的認同心理而消除反抗心理,還會調動青年們的積極性。
總之,青年朋友們獨立與自主的願望尤其強烈,權利意識空前高漲,而這種最初的獨立性往往表現出片麵性和不成熟性,使得父母仍然不能將我們當成大人來看待。所以,不必過於自責,你的煩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反抗和逆反也是學習的一種形式,不必過於煩惱,更不必惴惴不安,隻要青年朋友們與父母之間善於溝通,互相理解和支持,這個時期是完全可以順利度過的。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我們應該如何走出反抗期的困擾,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父母要看到青年朋友們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係,並允許青年們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二是父母要相信青年朋友們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
三是子女應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們大都視子女的幸福為自己的生命,父母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子女應經常向父母談談自己的思想和活動內容。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的願望相違時,要通過商量來解決,要擺出事實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第九節必須要克服自負與自卑
自負心理就是盲目自大,過高地不切實際地憑估自己的能力,以至失去自知。自負者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孤傲、自大是貫有的常態,但是自負最終會讓人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隻有告別自負,從孤芳自賞中清醒過來,才能開創人生輝煌。
自卑,顧名思義,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在心理學上,自卑屬於性格的一種缺陷,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自卑和自滿正好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質,卻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現。
1、自負心理的形成
由於青年的獨立意識、自尊心的發展,常常會導致一種不必要的自負心理。於是自吹自擂、老天下第一等言行和心理,便在不少青年中表現出來了。
(1)與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有關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我意識”是指人對於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控製等內容。它是人在社會實踐交往中,特別是由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認識自身和環境而逐步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有些人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對認識和評價自我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和急迫感,自我認識和評價的水平大為提高,但自我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尚不夠,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青年們的自尊心、榮譽感也很強,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在別人看來是肯定的、令人喜愛和有希望的。
(2)與自大者的家庭背景有關
由於青年朋友們的父母對他們的要求一半情況下都百依百順,使他們從小就成家中的“小霸王”,事事以他為中心,因而養成了一種不懂得遷就別人及完全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
有自大心理的人,需要對自己做一番全新的評價和估計,將自己一從“自以為是”的陷阱中拉出來,並且重新學習與人相處。否則,在當前這種重視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中是難以立足的。
2、自負心理的表現
自負的青年人是認識上的原因,如果說自卑是自誇者誇大了自己的短處,縮小了自己的長處,那麼自負者則是縮小了自己的短處,誇大了自己的長處。同樣缺乏自知之明,同時又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對自己的能力和學識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和學識評價過低,自然就會產生自負心理。
(1)關係疏遠
自負的青年朋友們時時事事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不求於人,對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個門庭冷落。
(2)固執已見
自負的青年朋友們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
(3)過度防衛
自負的青年朋友們有很強的自尊心,事無巨細都不希望或不願意別人在其之上,對別人的成績、成功非常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時,在別人成功時,這種人常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3、如何調整自負心理
對於青春期自負心理怎麼克服?人不能沒有自負,尤其對青年朋友們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他們能勇往直前,但是,過度的自負又會造成不良的後果,那麼應該如何克服這種自負的心理呢?
(1)虛心接受批評
青年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即是針對這一特點提出的方法。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隻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已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2)與人平等相處
青年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上都無理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平等相處就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3)提高自我認識
要全麵的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未免失之偏頗。認識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你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4)調整成就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達到或超過優異標準的願望,是個人認真地去完成自己所認為重要或者有價值的工作,並欲達到某種理想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正是成就動機推動人們在各種行業裏奮發圖強。人要事實求是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知識水平,訂出符合自己實際能力的奮鬥目標。
(5)學習別人長處
虛心地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誠然,誰都不可能成為無所不能、萬事皆通的全才,然而,隻要虛心地向別人學習,善於把別人的長處變成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必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進步。
4、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青年朋友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差距太大,主要有家庭原因、社會原因和學校原因,造成青年朋友們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自我認識不足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過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過低評價自己,產生自卑心理。
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長的不好。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進入社會之後的優越感降低甚至沒有了,自己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於是產生了極強的失落感,原有的優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
(2)家庭經濟因素
部分青年朋友們由於出身貧寒,生活困難,與別的同學朋友相比,覺得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差而感到自卑。這幾年,由於這方麵引起自卑的大學生人數有增加的趨勢。
(3)成長經曆有關
人的一生不能說漫長也不能說太短,但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就那麼幾個,其中童年經曆的影響尤深。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結,自卑作為一種消極的心態也不例外。
(4)個人性格特點
氣質抑鬱、性格內向的青年朋友們大都事物的感受性強,對事物帶來的消極後果有放大趨向,而且不容易將其消極體驗及時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的影響往往要比對其他氣質、性格類型者的影響大,產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
意誌品質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自製力的青年朋友們在其上進心、自尊心受到壓抑時,不是變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強烈的自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以更大的幹勁衝破壓抑,努力拚出一條成功之路來。但有自卑心理的青年朋友們則正好相反,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尚無效果,便會泄氣,認為自己不行,於是變得自卑起來,會對社會產生恐懼感,無法正常的接觸社會上的人。
5、自卑心理的表現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當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滿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時,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一個人形成自卑心理後,往往從懷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從怯於與人交往到孤獨地自我封閉。
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為“我不行”而放棄追求。他們看不到人生的光華和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1)對自己評價過低
這是自卑的實質。如認為自己的外貌、身高以及學習、交往能力不如他人。一個人對自我評價過低就會產生自卑。
(2)有泛化性的特點
泛化性的特點是指青年人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緒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麵上去。如,一位男同學,因身材不好引起自卑,並認為同學看不起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談舉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別人,這就是不合理的泛化;具有敏感性和掩飾性,他們好從別人的言行中“尋找、發現”於自己有利的評價;由於擔心被別人知道,對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飾或否認,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
(3)有心理缺陷障礙
缺乏穩定的自我形象,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以掩飾自己的弱點;對一切事物敏感,因而很容易遭受挫折;傾向於超脫現實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缺乏競爭意識。
6、克服自卑的方法
自卑,除了消磨一個人的雄心、意誌,使他自暴自棄、悲觀漏氣之外,恐怕不會有什麼好作用。年輕人,生活、事業都還剛剛起步,征途還漫長著呢!即便起步時遲緩了一些,或走了點彎路,成績一時不如人,也遠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