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角色定位的心理認知3(1 / 3)

一個優秀的長跑運動員,剛起跑時,比別人慢了一些,並不要緊,隻要他攢足勁,加加油,照樣可以趕上、超過前麵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許多同齡人比自己強,畢竟是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冷靜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後的原因是必要的。

(1)提高自我評價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別人對他的低估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估評價。在與他人比較時,也多半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自然產生自卑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要經常回憶自己的長處和自己經過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肯定成績,以此激發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為由於自己某些缺點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不能因為一次失敗而以偏概全,認為自己什麼都幹不了。

(2)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較敏感脆弱,經不起挫折打擊。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誌消沉,增強自卑感。因此,凡事應不懷奢望,要善於自我滿足,知足常樂,無論生活、工作或學習,目標都不要定得過高,這樣,就容易達到目標,避免挫折的發生。

必須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標,而不是為了打敗別人。而每次取得的成功體驗,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激勵,是十分有利於恢複自信心的。

(3)加強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禦機製多數是不健全的,自我評價認知係統多數比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與失敗的時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輕視自我,要客觀地分析環境與自身條件,這樣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發現人生處處是機會。

(4)增強生活勇氣

自卑的人多數比較孤僻、內向,不合群,常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少與周圍人群交往,由於缺少心理勾通,易使心理活動走向片麵。自卑者如能多參與社會交往,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豐富生活體驗;通過交往,可以抒發被壓抑的情感,增強生活勇氣,走出自卑的泥潭;通過交往,可以增進相互間的友誼、情感,使自己的心情變得開朗,自信心得到恢複。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自卑和自負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健康有序的發展,那麼我們如何更好的來淨化我們的心靈,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製訂目標和計劃的時候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一下子就想吞掉一條大魚,要一步一步的來。目標越細致、操作越好。

二是和自己做比較,不和別人做比較。當自己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的鼓勵自己,不要拿自己和別人比,永遠都會存在比自己強的人。

三是成功的時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厲;如果失敗,則分析失敗的原因,以後改進和完善。

四是做行動的巨人,行動是自信的必要條件,沒有行動獲得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負。第十節正確看待自信與氣餒的不同效果

一個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自己要失敗;一個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自己要成功。不自信,當然要失敗。

可以說自信是根魔棒,一旦你真正建立了自信,你將發現你整個人都會為之改觀,氣質會更優秀,能力會更強,隨之你的生活態度也將變得更樂觀。

青年人須知,如果說自信不一定讓你成功,那麼喪失信心卻注定你會失敗。所以一定要正確看待自信與氣餒的不同影響。

1、了解缺乏自信的原因

缺乏自信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消極屬性,很多中年人一樣存在這樣的問題,青年人一旦對自己的某方麵的能力喪失自信,還可能會跟著連帶對自己的其他方麵的能力也喪失自信,最後造成多方麵甚至全麵地落伍,如果青年們發展到嚴重的自信心喪失,還會出現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異常。

那麼,青年朋友們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缺少成功體驗

平時做事成功率不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經受到了過多的失敗與挫折。某一口才不太好的青年,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失敗,受到人們的哄笑,心裏感到很不好受,恨不得找個空隙鑽到地下去;有的青年朋友想獲得好的學習成績,結果事與願違;有的青年朋友們想組織好一項活動,效果卻不理想;有的青年朋友們想使自己勇敢起來,但還是受到別人譏笑。如此一次又一次地經受失敗與挫折,使青年朋友們在心裏產生一種“我不如人”消極定勢,工作和學習的熱情與動力逐漸地減退,嚴重的甚至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念與求知的欲望。

在影響青年朋友們成才的諸多因素中,打擊最大的莫過於失敗了。在失敗感伴隨下成長,會對青年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他們會出現孤獨不安、考試焦慮、過分自責、行為退縮等心理障礙。

(2)缺乏自身能力

青年們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一些先天或後天能力相對較弱的青年在能力較強者麵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他們會由於自身的條件不如別人而產生挫折感。

有的青年記憶力不好,別人一下子就能記住的東西他要花很長的時間,費很大的氣力才行,常常被人說成“笨蛋”;有的青年社交能力不強,不善於與別人相處,沒有好的朋友或夥伴,與別人格格不入,常常會感覺到做人很失敗;有的青年五音不全,連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下來,常常會受到別人的鄙視,自己也覺得很失落;有的青年天生運動能力欠佳,身體的協調性也不好,運動項目樣樣都落在別人後麵,常常在心裏自責自己。

如果這些某一方麵能力較差的青年不能得到正確對待與引導,他們就會在心裏產生畏懼,對許多事情望而生畏,從而產生惡性的循環,人家是強者更強,自己是弱者更弱,與別人差距越來越大,自己的自卑心理也越來越烈。

(3)生理上有欠缺

一些身材矮小,相貌醜陋,身體有殘疾的青年,常常體驗著不能與常人相比的失望與痛苦,陷入自輕自賤的自卑境地;一些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的青年也會經常受到其他人的嘲笑。

(4)不能正視自己

有的青年由於盲目地對自己要求過高或過於完美而陷入了自卑的泥潭。

有的青年可能錯誤地理解了父母的要求,或者是有的父母錯誤地要求了孩子,於是他們往往高估他人的能力,低估自己的能力,經常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越比越泄氣,越比越沒有自信。

2、認識缺乏自信的表現

自信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評價,它能使我們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納悅自己,從而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科學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其原因就在於充滿自信的人,大腦思維活躍,容易產生靈感和創造力,因而事業容易成功。

(1)指責抱怨

青年朋友們總是責怪別人或向別人抱怨,因為我們拒絕承認自己應為發生在自身的事情負責。推卸責任非常容易,我們總是說:問題在於他或他必須改變。習慣抱怨和卸責的人總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因此青年朋友們試圖透過貶低別人來抬升自己。

(2)願意挑剔

青年朋友們對那些不接受或不同意我們價值觀的人百般挑剔,試圖透過證明自己對和別人錯,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請注意,當別人做了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時,我們會感到非常不快。當我們挑剔別人時等於是在說:我不喜歡做那件事,所以我也不能容忍你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厭惡別人也有我們同樣的毛病和弱點。

需要別人的注意和認同:許多人都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注意和認同。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需要聽到持續不斷的肯定,才能確認自己是被接受和認同的。

(3)缺少朋友

自卑的青年朋友通常都沒有好朋友,因為他們都不喜歡自己,所以寧願選擇獨處,不與人打交道;有時他們會表現出相反的行為,表現出挑釁、強勢、喜歡批評和要求。這種個性對交朋友都沒有好處。

(4)爭強好勝

如果想自己總是贏或總是對的,說明青年朋友們急於要向周圍的人證明自己。我們試圖透過自己的成就達成這一點,我們的出發點在於想要得到別人的接受和讚同。總而言之,你就是想要比別人更好。

(5)放縱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生活狀態的青年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常常試圖透過替代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由於他們覺得受到剝奪和傷害,便尋求精神和肉體上的鎮痛劑麻痹傷痛。他們借用食物、藥物、酒精麻醉自己,從而得到暫時的慰藉。他們用這些方式暫時掩蓋了自己的痛苦和自卑。放縱的行為彌補了自我否定的感覺,使他們暫時逃避了麵對現實和改變自己的需要。

(6)情緒低落

當我們認為外在環境使我們的願望無法得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沮喪和挫折。當我們覺得一切都不在掌控之中,自己無能為力和毫無價值時,就會感到泄氣。我們在實現自己夢想和滿足別人期望的過程中不斷受挫,這加速了自卑感的形成。

(7)貪婪自私

貪婪和自私的人有著極度的不滿足。他們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和渴望,不惜任何代價去彌補自我價值的匱乏,很少有時間或興趣去關心別人,即使對愛他們的人也是如此。

(8)優柔寡斷

缺乏自信的人通常害怕作錯決定。青年們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做那些自己應該或別人期望他做的事,於是幹脆就什麼都不做,或能拖就拖。他們不願意作決定,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因此,他們不作決定就不會犯錯。

還有一種人是完美主義者,也具備了這種基本特征,他們總希望無論什麼情況都是正確的。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作用下,他們會竭力做到最好,以免受到批評。如此,按照他們的標準,他們會感到自己比別人優秀。

(9)善於偽裝

喜歡偽裝的人同樣覺得自己不如身邊的人。為了對抗這種感覺,他總是炫耀自己或自吹自擂,或嘩眾取寵或強顏歡笑,或用物質來加深別人的印象。他們不會讓任何人發現他們的真實感受,以此掩飾自卑感。他們以為在偽裝的保護下,別人看不到真實的自己。

(10)表現自憐

自憐症源自青年們對自己的生活無所作為。我們任自己受他人、環境和條件的支配,隨波逐流。我們允許別人來攻擊、傷害、批評和惹怒我們,因為我們對別人的依賴感導致我們需要被人關注和同情。我們經常透過生病的方式去控製別人,因為我們知道裝可憐可以引起別人的憐憫。生病時,別人會同情我們,並盡量滿足我們的要求。

3、樹立自信心的要訣

氣餒退縮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障礙,是成長、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那麼,我們如何踢開這塊絆腳石,勇往直前地走在成長、成熟、成功的道路上呢?

(1)樹立自信

膽怯退縮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理的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表現或做某些事情表示懷疑,結果可能會由於心理緊張、拘謹使原來可以做好的事情弄糟了。

比如,我們中的有些人可能有過考試怯場的經曆。本來平時成績不錯,但是一遇到比較重大的考試就緊張起來,腦子裏一片空白,結果以前會做的題,也給做錯了,這就是缺乏自信心理的集中表現,而性格膽怯退縮的人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而那些自信心理強、膽大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越是大場麵的考試發揮就越好,這是因為後者自信心理比較強,而且不像膽小內向心理的人那樣瞻前顧後,想得那麼多,大腦的興奮點都集中在如何答題上了,所以比較容易發揮水平,甚至超水平發揮。

那麼,膽小退縮心理的人在做一些事情之前就應該為自己打氣,相信自己起碼有能力發揮自己的水平,然後隻要自己去努力就可以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抱著這種所謂的平常心去麵對一些挑戰,結果如何也不會給我們留下什麼遺憾了。

(2)做好準備

自信的心理不是憑空產生的,如果你要參加一個考試,但是你一點都沒複習,那麼再膽大自信心理的人也不敢認為自己一定能考好,更何況是一個本來就不自信的膽小退縮的人呢?心理就更沒底,更會緊張了。

又如,當你要在許多人的場合作一個講座,但是你卻沒有認真準備,那你在上去之前肯定會對自己是否能夠講好產生懷疑。當然對於那些很有演講經驗,很會控製場麵,調節氣氛,能夠即興發揮的人來說,就另當別論了。

對於本來就膽小退縮的人來說,每一次失敗可能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所以我們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就會為自己樹立自信心理打下基礎,為自己取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

而每一次成功又成為膽小退縮的人嚐試下一個任務的動力,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最終使自己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敢於嚐試新的東西,迎接更多的挑戰,為自己爭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贏得更多成功的體驗。

(3)總結原因

通俗地講叫“歸因”,就是把某件事的原因歸結於什麼,是歸結於客觀還是歸結於主觀。失敗對於膽小退縮的人來說經常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每當遇到失敗的時候,膽小退縮的人往往垂頭喪氣、耿耿於懷,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把失敗歸結於主觀自身的內部原因,即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或者認為自己不聰明,這種歸因肯定就會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對自己的自信心理無疑是一個打擊。

那麼在以後遇到類似的任務或者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時,這些膽怯退縮的人就會選擇逃避、放棄,因為他們曾經失敗過,而且失敗的原因他們認為是自己不行,沒有能力勝任,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膽小退縮的人更退縮,更缺乏自信心理,更沒有勇氣去嚐試新的任務。

所以一個人的“歸因”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影響到他們對待其他事情的態度,從而可能會對自己處理一些事情的能力真正產生不良的影響。

(4)擴大交往

膽小害羞的人往往因為膽怯而不敢與人交往,結果僅限於很小的朋友圈子,變得越來越孤僻、退縮。膽小退縮的人很少與人交往,並不是他們自恃清高,而是相反,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不受歡迎的,別人不願與之交往的。

如果青年們形成了這樣消極的自我概念,即對自我的一種肯定的認識,那他們在行動上就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得讓人很難接近,很難交往。當你認為自己是可愛的,被別人接受的時候,你就會表現的自信,而自信的人往往是可愛的,人們願意與之交往的,而交往的人越多,就越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從而在別人麵前就不那麼膽怯退縮了。

(5)身體語言

所謂身體語言,指的不是我們說的語言,而是我們的身體姿態、動作、表情向人們傳遞的信息。羞怯的人不好意思與人說話,與人麵對時不敢看對方的眼睛,所以給人的印象是冷淡、閃爍其辭,但實質上這種身體語言傳遞的信息是我膽怯,我害怕,我不安。

但是,與之交往的人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會把這種身體語言誤解為冷淡、自負,從而避之千裏,這使膽怯者更加遲疑不安。其實,膽怯的人不與人打招呼或說話,並不是他們沒禮貌或冷淡,而是怕說出不合適的話而已。

積極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可增強抵抗疾病的免疫力,自我懷疑和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是常見的。任何人,無論表現得多麼自信,也難免對他麵臨的挑戰缺乏自信心。這常常是對壓力的一種自衛性反應。長期自信心喪失,會影響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壓力就產生了。情緒上的、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毛病就相伴而至。

因此,如果無法克服焦慮或沮喪,應去找專家幫助,治療的首要目標就是改變自我認識。一旦找回了自我價值,壓力就會減少,症狀消失。照鏡子時,你是否無憂無慮、身心輕鬆,還是焦慮不安、心情緊張?積極的自我形象是自信心的表現。如果你認真思考,就會發現自己生活中積極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