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勵誌求學的心理應變1(2 / 3)

(6)緩行忌談

在赴考場的路上,行速要慢,以免加速心跳,導致情緒緊張。進入考場前不要高談闊論,也不要與人交談複習討論題目,以免原來的胸有成竹的良好感覺一掃而光。考完後不要校對答案,千萬不可以一題之小換心理情緒之大失。

(7)先易後難

拿到試卷後,通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既使看到暫時不會做的題目也不要慌,因為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試題會有一定的區分度。先做易解的題,這是應試技巧,更是增強信心的心理調適方法,每解一題便會增加一份自信。待思路流暢後再做難題,人難我難我不畏難,你感覺難時別人更是無從下手,這樣想想心理會平靜很多,利於提高士氣,正常發揮。

引導考生正確看待考試的意義,不要過分把個人前途和一兩次考試的結果聯係起來,要允許孩子犯錯誤,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要讓考生知道,考試中隨機因素很多,就算平時準備了很久也會因為各種意想不到的原因改變自己對考試的預期。

所以,考試不是一錘定音的測量方式,一次考砸了沒關係。要疏導考生把考試結果看淡,重視學習本身的意義,加強自信心,要用堅不可摧的毅力反複嚐試。

總之,遇到緊張的情緒馬上記錄下來,再想辦法讓自己鎮定,用各種方法緩解想象中的緊張,等到所有經曆過的緊張感被逐一克服後,考試恐懼就會有所減輕了。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考生朋友們,如果你在考試的過程中有考試的恐懼心理,那麼,不妨試試以下的小對策:

一是盡早進入迎考狀態,考前合理安排作息,科學地組織複習,保持一定的運動;紮紮實實打好基本功,訓練解題速度及精確率;考試中,掌握正確的考試方法,做到全麵審題,心中有數;先易後難,逐個擊破;抓緊時間,盡力糾錯。

二是正確對待各種考試,既要積極進取,又不過分苛求。不以成敗論英雄,反正天下不止一次機會。超脫一些,即使這次沒考好,還有機會補救,反正天不會塌下來。天生我才必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條路走不通,我們可以踏上另一條成功之路。在考試前,把握好自己的動機強度,就能夠排除雜念,坦然應考。

三是正確對待“臨場慌”,心理學研究表明,保持適度的緊張,有利於學習和工作,有利於促進效率的提高。既然如此,我們考前完全可以更舒展一點,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四是進行積極自我暗示,如考前深呼吸、聽音樂、默想自己順利答卷的情景等,都可以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達到自我激勵的目的。

五是考察了解考場環境,這些不起眼的準備,會有預想不到的“定心”效果。同學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各種考試數不勝數,隻要我們做好準備,充滿信心,調整狀態,就能夠贏得一個個勝利!第二節以良好的調適摒棄厭學心理

從心理學上來看,厭學是指青少年逃避學習的一種心態,是消極地對待學習的不良反應,它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忽視知識的重要性,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一般患有厭學症的青少年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按時完成。據調查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的厭學和他們是否聰明沒多大關係。從青少年的表現來看,厭學心理的產生與發展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成績,嚴重的則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1、了解產生厭學的原因

厭學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表現和自我認識存在偏差,學校、家庭及社會等外在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會引起青少年消極心理。

厭學症是青少年在學習上受到內外的不良反應而造成的,其中這一現象的青少年的厭學率最高。厭學心理對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有的青少年性格要強,過分的追求高分數,於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希望自己能考出一個好成績來報答老師和父母。

可事與願違,由於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結果還是事倍功半。由於考試遭受屢次失敗,產生青少年對自己的能力耿耿於懷,因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2)過大的學習壓力

由於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學校和家長又給予過高的期望。因此,使青少年承受過大的學習壓力,加上時間的緊迫,減少了青少年的自由控製的時間,導致青少年不會與別人溝通,把遇到的各方麵困難都壓抑在自己心裏,時間長了形成性格內向,注意力有偏差而導致厭學情緒。

(3)缺乏明確學習目的

青少年本身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造成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於是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反映遲鈍,消極的情緒不管做什麼事都敷衍了事,做作業時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由於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導致產生叛逆心理和對抗情緒,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厭學心理。

(4)家庭和社會的壓力

每位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事實上,有很多青少年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壓力而變得厭學。

小華的父母都是高中學校的老師,從小就對她嚴格管教,對於學習成績要求很高。進入重點中學後,更是以全國知足大學為高考的目標。

小時候的她迫於父母壓力,學習一直較好。但進入青春期後,逐漸有自己的思想,她對父母的要求開始越來越反感,經常和父母發生衝突。為了跟父母“作對”,她慢慢開始討厭學習,上課走神、功課抄襲,導致成績一降再降,其父母束手無策。

2、認識厭學的心理表現

青少年的學習障礙大致分為認知障礙和情緒障礙。

認知障礙是指在認知過程中,由於記憶、理解、思維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習產生障礙。

情緒障礙是指在學習中由於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及其他關係不融洽,而使學習受到影響。學習障礙是一種存在於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的問題,一些學習障礙的背後隱藏的是情緒問題,在心理的表現上也有以下兩點:

(1)思想上厭學心理

學校學知識,接受老師的教育,是每一個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素質。可厭學的學生在思想上不是把學習當成是求知的課堂,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煩惱、負擔和精神壓力。

他本不願意學習,但是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又不得不勉強去應付學習,即使人在教室,卻心不在焉。這種思想上有厭學心理障礙的學生,是不可能學到較多知識的。

(2)行動上厭學心理

思想上的厭學必然導致行動上的厭學,而行動上的厭學則主要表現在懶惰上。曾對一個班級調查:73人當中,厭學、懶惰的學生占24%之多。

這些學生的主要表現是:當老師講課時他沒興趣聽,不是在跟別人小聲講話就是在做小動作;當老師向他提問時,他什麼也回答不上來;老師布置的作業,他要麼找出各種理由進行推諉和拖延,實在推諉不了的就敷衍一下。有的把字寫的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跡很難讓別人看懂,而且漏字、錯字的情況也常有發生。

有些學生做作業不善於獨立思考,愛抄襲別人的。有的做事時總是無精打采、懶懶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積極、不主動、不勤奮。例如:在學校的養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場或教學樓內看到雜物要主動撿起”的要求,而許多同學由於懶惰,即使是彎彎腰這樣的動作也懶得去做。

學校每周三的大掃除,總有個別行為懶惰的同學溜邊或幹活時拈輕怕重,其懶惰程度可見一斑。長此以往,便產生了錯誤的積累,嚴重地影響了後續學習。

3、明確學習的重要意義

學習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諸多方麵的良好心理素質,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目標專一的性格,以及堅韌不拔的意誌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

(1)學習是個人成長的需要

人生來是無知的,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經曆很多的坎坷與挫折,會有很多的困惑和迷茫。

蛇為什麼蛻皮?因為它要成長。成長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隻有在蛻去一層舊皮的束縛之後,才有可能爭取更大的空間讓它茁壯。人類也一樣,隻有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的思想和觀念,你才能成長,這樣的生命才更有活力,生活也才更有意義。

(2)學習是豐富人生的需要

一個人物質上的貧窮不可怕,可怕是腦袋裏的貧窮。沒有學習的人生如同幹涸的沙漠,生命裏尋找不到一絲綠色,是一望無際的貧瘠與荒涼。

學習的真正意義,是為了豐富自己,提高人生的境界。

(3)學習是實現理想的途徑

理想的實現不能依靠幻想,而是實實在在的努力,學習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老師在上數學課時講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意義與價值,激起了陳景潤強烈的求知欲,使他數十年始終不渝地攀登這一數學高峰。

因此,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讓你獲得某種勞動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你的個人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隻有正確認識了學習,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從此不會對學習產生困惑,產生猶豫。俗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

在知識的海洋上,自古以來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但是學習的樂趣更是用筆墨無法描述的。沒有苦,哪有樂,這都是相對的。我們要正確對待這種辯證關係,在無涯的學海中盡興遨遊。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正如名人薩克雷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誌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如果你有厭學的情緒,不如試試以下的方法:

堅持讀書或者學習一會。通常這個手段在開始讀書或者學習的時候比較奏效,如果你想去看書,卻發現很難靜下來,那麼就逼著自己坐下來看一會。通常在5分鍾至10分鍾之後就進入狀態,不會想站起來了。如果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那麼這個手段可能並沒有那麼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