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勵誌求學的心理應變1(3 / 3)

喝杯冰水,讓自己冷靜下來。通常在頭腦發熱,或者心裏煩躁的時候,冰水就會有它的功效了。這種方法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奏效的。其實還有一種類似的手段,就是盡量讓自己在稍微冷的環境下學習,人可以保持清醒,另外這種教室通常比較安靜,因為人少,不過,注意防止感冒。第三節浮躁之心是學習中的大敵

浮躁是指是缺乏沉穩、見異思遷、心境急躁、辦事不踏實,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

一般來說,浮躁分為三類:對目標的專注度不夠,對目標的耐心度不足以及現有的目標不切實際。青少年存在浮躁心理程度各不相同。從內心來說,浮躁者沒有實實在在的艱苦奮鬥精神,總抱著僥幸心理期望成功等。浮躁是學習上的大敵,青少年一定要學會擺脫浮躁。

1、了解浮躁的原因

浮躁是一種情緒表現,更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我國的曆史文化一直教人們為人處世要沉穩、含蓄,心平氣和、不急不躁。

其實,在傳統的文化中,上一輩人都在勸告下一代要戒驕戒躁。就像《論語》中所說的,“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還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三思而後行”等。

浮躁現在已成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通病之一,他們對前途盲目,對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計劃;學習時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看到歌星能掙大錢,就盲目地想當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當作家,就這樣整天浮想聯翩,但又不願付出行動。還有的青少年愛好轉換太快,不管做什麼事都忽冷忽熱的,今天學彈琴,明天學吉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一事無成。

以下原因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浮躁:

(1)環境影響

在不斷更新的現代社會裏,很多父母都處於矛盾甚至無法適應狀態。於是,就表現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態,這種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在班級激烈競爭的氛圍中,心中定的目標不是太明確。於是就容易出現心神不寧、迫不及待、煩躁不安。

(2)遺傳基因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強而頭腦不靈活的青少年容易產生急躁,沉不住氣,做事好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3)自身表現

攀比心理也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心理上經常和別人同學攀比,造成對學習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現有的狀態不滿足,於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在茂密的樹林裏,有兩隻小鳥,一隻叫麻雀,一隻叫啄木鳥。它們倆在樹林裏尋找食物。麻雀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從這棵樹上飛到那棵樹上,東瞅瞅、西看看,一條蟲子也沒有找到,餓的在樹上直發慌。

而聰明的啄木鳥默默無言地跟在喜鵲的後麵,一旦發現樹有病了,就停下來專心致誌地尋找,直到找到蟲子為止。

最後,麻雀因為浮躁餓了肚皮,啄木鳥因為認真專一有了收獲。現有好多青少年像麻雀那樣,好急功近利,最終卻一無所獲。

2、認識浮躁的表現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力量使我們茫然不安,讓我們無法寧靜,這種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浮躁不僅是人生最大的敵人,而且還是各種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性,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浮躁的表現有以下幾點:

(1)似懂非懂

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真正的懂要做到:清晰地理解每個知識點的經脈,做題熟練化,能舉一反三。

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翻幾頁就算是看過了,無法深入看書。

(2)自以為是

很多學生在自認為學會的情況下,遇到自認為會做的題目,要麼做不出來,要麼做出來不能得滿分。

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一是自以為會了,其實沒有真會;二是真的會了,但浮躁嚴重,得不了分。

(3)急於動手

學生很多時候看到題目,沒有仔細審題,而是急於動手,所以經常出現題目看不透,條件沒有看全就開始做題。這種情況做對的可能就很小了。等到題目做錯了,才恍然大悟:有個條件沒看清楚。

做題目的時候,先寫出明確的已知,求證或求解,然後再做題目是一種比較好的解題習慣。

(4)馬馬虎虎

很多同學總是急匆匆地把題目做完就交上去了,讓他檢查,他就根本檢查不下去,有些很明顯的問題,本來應該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他盯著看半天都看不到問題。

不檢查就上交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現之一。學生做完題目後,耐心已經達到極點,最想的事情就是趕緊交上去萬事大吉。

這種浮躁心態是學習的大敵,如果不徹底解決,學習永遠不會好。

3、克服浮躁的方法

著名音樂家傅聰曾在英國留學時,有一段時間感到莫名的煩躁,始終靜不下心來學習。

他的父親得知情況後,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要經得住外界花花綠綠的誘惑,要沉下心來,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證心靈的暢通無阻,才能讓知識記在內心,印在腦海。”

如今,青少年浮躁心理是一種情緒衝動和盲目相交的心理病態,這種現象與艱苦學習、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剛好相反的。青少年有浮躁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這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

它不僅會使青少年失去對自我的明確定位,還容易讓青少年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因為它可能導致青少年為了僥幸成功而鋌而走險,最終掉進犯罪的深淵。因此,對此表現必須給予及時的克服。

青少年在攀比時一定要知己知彼,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就是人們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到知己知彼,隻有知己知彼了才能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短處。

(1)調節好心理狀態

心情不好或為學習而煩躁時,可以放一曲優美、舒緩的音樂,來減輕心理上的負擔等心情平靜下來了,可以全身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就會心無雜念,專注學習,慢慢地浮躁的心理自然就會消失。

(2)遇事要善於思考。

考慮問題時要從現實情況出以,最好不要跟著感覺走,目標要切合實際,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意誌,從而走向成功的階梯。

青少需要明白的是: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正所謂學而後變。如果隻是掌握了一些學習的理論和方法,而行為和思維方式沒有得到絲毫的變化,這隻能說是完成了學習的過程。

如果不懂這些,以後走出學校,會很難適應外界環境。學習就是為了讓我們養成正確的生活態度,我們應該通過學習來改善自我,超越自我。

貼心小提示

親愛的朋友們,如何克服學習中的浮躁來使得我們的身心健康更好的發展呢?

下麵幾點,僅供參考:

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調整心態,急躁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基礎不紮實,走不好就想跑,所以急躁;

方法總比問題多;

超過你的暗中設定的對手,比他肯下功夫。第四節善於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務,是吸取知識、提高情操、奠定未來發展前景的重要基石。善於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對於提高學習成效、增強學習興趣,以及促進自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對事物擁有一定的興趣,就能激發出向前奮進的強大動力。古人亦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

總之,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專注的精神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並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掌握正確學習方法

青少年之所會對學習產生焦慮還有一個最大的方麵就是沒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樣的學習時間,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率。青少年要學會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讓自己的學習事半功半。

(1)多動腦思考

有句古話叫做“學而不思則罔”,也就是說,如果隻顧埋頭苦學,卻不懂得去思考其中的道理,那麼你就將一知半解,迷惑而不知所向。這樣就很難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當然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多思考,善於思考,就是要注意知識前後的聯係,通過理解知識而掌握知識。這不同於死記硬背的機械性學習,它是一種意義的學習,相對更牢固,更不容易忘記,並且有助於學生進行知識聯想,在以後的學習中舉一反三。

(2)多質疑發問

如果遇到疑問,要敢於置疑。俗話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一味地囫圇吞棗,不去咀嚼消化的話,那麼就不會有能力的提高。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麼知識就不會變成自己的。因此,要學會置疑,不能做思想上的懶漢。也許因為你的質疑,世上就多了一個新發現。

不但要學會質疑,還要學會發問。所謂學問,就是有學有問。隻學不問,無疑於閉門造車,因為學習本身是離不開發問的。

可能你的膽子比較小,怕別人笑話你,說你笨,或者擔心這個問題問了會很傻,甚至擔心老師不耐煩……這種種顧慮讓你望而卻步。

其實,勇於發問的人是值得人學習的。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都不是羞恥的事情,更何況是向老師請教呢?並且,老師根本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當你有不懂的地方,勇敢地舉起你的手!不懂裝懂,羞於問人,這樣隻能害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