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奧爾布賴特——美國首位女國務卿(2 / 3)

在任國務卿期間,奧爾布賴特十分看重與中國的關係,她曾先後5次訪華。她在回憶錄中說,“美國在亞洲的最重要關係,乃是和日本的關係;但美國在亞洲的最複雜關係,則是和中國的關係,這個關係需要長年不斷地進行照料,而美中之間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台灣問題”。

1999年5月7日,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國戰機轟炸,奧爾布賴特的行政助理告訴她,CNN正報道此事,3名中國人被炸死,20人受傷。北京認為是美國蓄意進行轟炸。

奧爾布賴特為此深夜從床上下來,試圖打緊急電話給中國外長唐家璿,但是卻找不到他本人。她當機立斷,馬上打電話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羅斯頓將軍,請他穿好製服陪她到中國駐美大使館作一次深夜拜訪。

當時,助理國務卿皮克林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加上羅斯頓將軍和幾個隨從保鏢,隨同她專程到中國大使館向李肇星大使道歉。

在對華立場上,奧爾布賴特強調,美國的一貫政策是不挑戰北京堅持的“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她認為兩岸對各自的前途都有強烈而互不妥協的主張,北京絕對不會在統一問題上做出讓步,台灣也絕對不會在自身安全問題上棄守。她認為,兩岸問題一直在緊張而又不穩定的狀態下存在,雖然它並不常處於世界“熱點”中,但它卻隨時可能爆發大麻煩。奧爾布賴特說,鄧小平曾表示,不管要多久,“哪怕是一百年或一千年”,北京都會尋求和台灣實現統一。

奧爾布賴特表示,對任何一屆美國政府來說,中國太大了,美國不能忽視她,但也很難擁抱她;中國很難被左右,因為中國非常、非常的自豪。她說,兩國領導人的私人外交並不能改變政府的基本哲學。奧爾布賴特同時也認為,在處理對華關係問題上,美國需要有一個非常長遠的思考,美國不應視中國為敵人,而應當期待中國的經濟改革成功。

奧爾布賴特意味深長地說,150年前,法國政治學家托克威爾曾預言,美國和俄國的關係將塑造未來世界之命運,但如果托克威爾在21世紀能夠重臨世界的話,他也許不會忽視俄羅斯,但他肯定會先寫到中國。

卸任後的生活

隨著新任總統布什正式上任,奧爾布賴特終於要卸任了。

2001年1月的一個星期二,行將卸任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在國務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力勸當選總統喬治·布什及其外交領導班子在克林頓政府的外交碩果基礎上建立外交政策。

在其任期內舉行的最後一次重要的新聞發布會上,在答記者問時,奧爾布賴特列舉了她認為的對布什統治至關重要的許多地區。

奧爾布賴特首先談到了中東。盡管克林頓即將離任,他仍在爭取在任期的最後時日促成巴以雙方按他的建議解決爭端,達成和平協議。奧爾布賴特說,中東地區的許多問題仍需“下屆政府加以關注”。

奧爾布賴特說:“很顯然,中東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奧氏指出,隨著時間的不斷流失,在1月20日以前達成和平協議已非常困難,但華盛頓方麵仍會一如既往為推進中東和平而努力。

在談到巴爾幹時,奧爾布賴特說:“我想他們(小布什政府)在處理巴爾幹問題時,將不得不與前任政府保持一致。”布什和行將就任的國務卿科林-鮑威爾都曾表示要重新考慮美國對巴爾幹問題采取的方針。

奧爾布賴特在談到美國向波斯尼亞和科索沃布署維和力量時表示:“我相信巴爾幹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下屆政府應該心裏有數:我們的出麵對巴爾幹問題的解決是非常重要的。”

奧爾布賴特呼籲布什和鮑威爾不要放棄非洲大陸:“我非常希望(新政府)能夠象我們那樣對非洲事務給予足夠的重視。”

她提到的另外一個地區是西南半球,特別是哥倫比亞。克林頓已經承諾向巴斯特拉那總統提供超過1.3億美元的款項支持他雄心勃勃的和平和改革計劃。

此外,奧爾布賴特強調要與中國和俄羅斯繼續保持良好關係。

尚有幾日便告別美國國務院的奧爾布賴特一次表示,其任內最大的遺憾就是卡斯特羅仍然是古巴領導人。接著,她更變本加厲地說,希望在下屆政府期間,卡斯特羅會死去。

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先後與九任美國總統“交手”。由於卡斯特羅不屈服於美國霸權,美國當局一直將其視作宿敵。

2000年12月初,奧爾布賴特令人震驚地向國會提交了一份追加預算草案,要求國會提供數百萬美元,用於她卸任後頭6個月24小時全天候的特殊安全保護。

理由很簡單,奧卿代表美國,在許多問題上堅持強硬立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美國國務院隔三差五地收到針對奧爾布賴特的恐嚇信就是證明。所以,提供特殊保護很有必要。

為此,美國國務院派出一個25人的特別安全小組,負責奧爾布賴特華盛頓住所和艾思潘滑雪勝地小別墅的安全,同時還要為她今後旅行、看電影、演講以及其他私人活動提供特殊的安全保護。

在離職前的一次演講中,奧爾布賴特用10分鍾回顧了她就任4年間的悲喜功過。

最得意的時刻是2000年南斯拉夫總統大選中,米洛舍維奇輸給了改革派科什圖尼察;

最失敗的時刻是1998年8月7日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爆炸使200多人致死;

最振奮的時刻是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約;

最遺憾的時刻是美國與朝鮮沒能達成和平協議。

1月20日,美國新總統就職。從這一天開始,克林頓將成為“前總統”。與此同時,8年來鞍前馬後地輔佐克林頓的一大批政府官員也將另謀出路,就在媒體大加揣測克林頓離任後的去向時,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女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下崗”生活同樣引人關注。有“母老虎”之稱的她真的會像媒體所說,回家抱孫子嗎?

奧爾布賴特成為平民後,要做的兩件大事竟然是:學開車,學撥電話。過去幾年她雖然常給別人打電話,但每次都是手下撥完號碼後將電話直接送到她手上。長此以往,她簡直忘了怎麼撥電話了。至於開車,她已經有10年沒有摸過方向盤。退休後,她買了輛汽車,自己開車購物。奧爾布賴特自信自己可以勝任諸如買菜、購物等家庭瑣碎事務,唯一沒有信心的就是覺得“駕車有點挑戰性”。

奧爾布賴特從1968年起就一直住在華盛頓的喬治城區。退休以後,她終於有機會和更多的時間與孫兒共享天倫之樂。奧爾布賴特有3個女兒和5個外孫。卸任後,她用大部分時間來陪外孫。她讓外孫們習慣坐在她的腿上和她一起玩耍。她說:“我要做一個平凡而慈愛的外祖母。”祖母遠離聚光燈的生活多少使這些孩子們感到有一些失落。奧爾布賴特說,他們以前經常跑到電視機前,指著鏡頭裏的我說,那是我祖母。但現在沒有這個機會了。

走出白宮後,奧爾布賴特被喬治頓大學聘為教授。在她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之前就在這所學校教書。奧爾布賴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一直在政界和學術界工作。她出任過卡特政府的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來任喬治敦大學國際事務學教授,也是該校國家政策中心主任,專門研究美國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關係。重回講台後,奧爾布賴特主要教授實用外交及其他一些課程。

這位精力過人的老太太還一直從事寫作,正計劃出兩本書:一本的主題是討論世界格局的重新劃分,特別是前蘇聯解體後東歐和中歐的轉變,以及拉丁美洲的發展;另一本是回憶錄。

後來,奧爾布賴特耐不住寂寞,又在華盛頓開了一家為社會各界提供企業經營谘詢服務的公司,名稱就叫奧爾布賴特集團,合夥人是她以前在國務院的部屬溫蒂·雪曼。

奧爾布賴特雖然離任了,但作為第一個女國務卿,作為一個女強人,對她評價一直沒有斷:一位資深的前外交官評價奧爾布賴特“以其鮮明的個人色彩書寫了她個人的傳奇。

在美國的普通百姓眼裏,奧爾布賴特是“鬥士”型的國務卿,說話字正腔圓,底氣十足,不管有理與否,總是振振有辭。

二、思想家 1.耶穌——基督教創始人

按照基督教的道理,耶穌是造物主天主聖父的兒子,宇宙和人都是聖父所創造的。耶穌是基督宗教教義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創始人。在基督宗教中,也稱為耶穌基督。作為基督教的創始人,他影響了整個人類的曆史,如今的公元紀年來源於他,聖誕節來源於他……

木匠之家

2000多年前,在伯利恒的一個小鎮子,它離耶路撒冷不遠。一個新生嬰兒的母親躺在幹草上。她的丈夫守著妻子。嬰兒的母親,名叫馬利亞。父親,是個木匠,名叫約瑟。

這伯利恒小鎮是約瑟的故鄉。而他的謀生之地卻遠在北方加利利省的拿撒勒鎮。隻因猶太國王希律,奉羅馬帝國奧古斯都皇帝要“限期嚴查百姓戶口”的“上諭”,勒令全猶太國的平民“各歸故裏,在戶籍原冊上登記,違者重懲”。

因此,約瑟才不顧路遠,也不顧妻子臨近產期,趕回伯利恒。約瑟和妻子從拿撒勒趕回伯利恒,看到旅店都住滿了回來登記戶口的同鄉們,隻得在這馬廄裏可以安身。於是,這馬槽子,也就成了那個男嬰的搖籃。

“約瑟”,妻子低聲說:“給孩子起個名字吧。”丈夫沒有立刻應聲。他凝望著簷外天空一顆大星,覺得亮極了,好像要照到世界盡頭去。他終於說出一個名字:“耶穌!”

就在耶穌降生這一夜,在伯利恒村外山坡上,一位牧羊人愣在家門口。東方天上一團白光,讓他目瞪口呆。等他叫上兩個鄰人來到山下小村,聽到一間馬廄裏傳出嬰兒哭聲的時候,才得知這嬰兒名字就叫“耶穌”!

“彌賽亞”!牧羊人跪了下來,“我們的救世主降臨了!”

大希律工死後,拿撒勒歸他的次子希律·安提帕統轄。於是,約瑟一家準備返回拿撒勒鎮。一路上,耶穌在母親懷裏,眼睛不時望望路邊的葡萄園,又望望遠處的山峰。

幼年耶穌常常站在門口,春天看果園裏的花色,夏天看約旦河流向遠處的波光,秋天看橄欖果從樹蔭裏顯出,冬天呢,看他泊山和黑門山雪峰以外的天空。

10年過去了。雖說以色列原野發生過地震,也發生過旱災和蝗災,拿撒勒卻隻經受一次小小的饑荒。木匠約瑟一家,日子也還過得下去。

耶穌的手也糙起來,個子長到了年紀的前頭。他有了4個弟弟,兩個妹妹。媽媽覺出,大兒子仿佛過早地形成了他自己的性格。常一個人望著遠山,不說話。

有一天,耶穌正坐在山坡上唱著,忽聽見一陣咩咩哀叫聲,原來是一隻羔羊落到荊棘叢裏。他忙跑去把羔羊救起來,卻沒覺出自己額頭已劃出了血珠;回家去倒讓媽媽嚇了一跳……

這一年,耶穌12歲了。按猶太人的習俗,男孩長到12歲,就成為“法律之子”。須到上帝聖壇前去行禮。約瑟和馬利亞商量,等到逾越節,要帶耶穌去耶路撒冷朝拜聖殿,為耶穌祈福。

於是,耶穌就來到了耶路撒冷。當時,來守節的人們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外院裏一邊等候依次獻祭,一邊尋找不常見麵的親戚朋友,彼此問候交談。

稚氣未脫的耶穌在人群中穿來穿去地尋找自己的朋友,特別是表哥約翰。他找來找去,沒有找到約翰一家,卻無意中走進了猶太人的會議廳,看見一群經學家和法利賽人正在那裏討論《摩西律法》。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一個一個地解答人們提出的問題。耶穌站在旁邊靜靜地聽了一會,忍不住也提了一個問題。那位老者慈祥地看了看他,就很耐心地作了回答。但耶穌覺得他解答得不夠完滿,不禁又問了一句。那老者沒想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深刻的問題,不禁十分注意地端詳耶穌,見耶穌生得眉清目秀,稚氣的臉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顯示出了超人的聰慧。老者既驚奇又高興,就問耶穌:“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耶穌。”耶穌回答說。

“耶穌”這個名字的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是“上帝施救”,當初繼摩西之後帶領古以色列人占領迦南全地的約書亞就是這個名字(“耶穌”與“約書亞”的希伯來文是同一個詞)。

老者聽了,不由得心中一動:“難道他就是我們日夜盼望的彌賽亞嗎?”

“你多大了?屬哪個支派?從哪裏來?”

“我十二歲,屬猶大支派,從拿撒勒來。”耶穌簡潔地回答。

耶穌所提出的問題大大地激起了老者的興趣,他就和藹地對耶穌說:“孩子,你提出了一個很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正是我們要進一步深入討論的。你和我們一起討論吧!”

在座的人都很喜歡耶穌的聰明好學,於是耶穌也積極地參加討論,一會兒提出問題,一會兒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雖然覺得耶穌的見解不免帶有較濃的稚氣,但卻充分表現出淳樸天真的赤子之心,有時讓人發笑,有時又使人深思。

對於別人的看法,耶穌並不完全同意,可是又不能充分論證自己的主張以說服別人,於是暗自下定決心回家後一定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看看天色已晚,那位白發老者宣布明天繼續討論。

人們都散去了。耶穌吃了些隨身帶的幹糧,就在廊下睡著了。第二天,第三天,耶穌接連參加了他們的討論會。當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猶太人會議廳裏參加討論的第二天清早,約瑟和瑪利亞隨著由加利利來守節的鄉親們動身回家去,他們以為耶穌和他的小夥伴們在一起也跟著動身了。

到了天晚宿營時,孩子們都回到自己父母身邊,約瑟和瑪利亞卻遲遲不見耶穌的影子。他們隻好分頭去詢問同行的人,大家都說沒有看見那孩子,連小朋友們都說耶穌已經有兩天沒有和他們在一起玩了。約瑟和瑪利亞又是擔心又是難過,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就趕緊沿著原路回耶路撒冷去,一邊走一邊尋找,直到下午才趕到聖殿。有人告訴他們說有一個聰明過人的孩子正在猶太人會議廳裏和經學家、法利賽人一起討論《摩西律法》。

約瑟和瑪利亞便趕緊到會議廳去,隻見耶穌果然在那裏一邊聽一邊問。瑪利亞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拉起耶穌的手說:“孩子,可找到你了!把我們急壞了。你為什麼不和我們一道回家呢?”

耶穌雖然很願意留下來繼續聆聽長輩學者們的討論,但看見母親的眼睛紅紅的,憔悴了許多的父親雖然一言不發,但臉上也充滿了焦急的神色,就隻好很有禮貌地向在座的人們告別,順從地跟著約瑟和瑪利亞走出聖殿回拿撒勒去。

耶穌在拿撒勒隨約瑟學做木工,也成了木匠。木匠耶穌的日子很平靜。每個安息日,耶穌仍隨父母去教堂禮拜。拿撒勒的經師所講的經義,早已無法滿足耶穌的祈望。

平日裏,耶穌更願在禮拜之後,獨自登山,在蒼穹下默禱玄思,讓靈魂跟上帝耶和華麵對麵,求得垂訓。冥冥中,他依稀看到上帝在猶太曆代先民中所顯示的聖跡——始祖亞伯拉罕如何得到上帝的赦免,以羔羊代其愛子做祭品;先聖摩西如何奉了上帝指引,率十萬猶太子孫逃出埃及,重建家園;先王掃羅如何為遵上帝意旨,為以色列長存而獻上3個兒子的性命,自己也飲刃而亡;還有,先知以利亞,秉承上帝的使命,戰勝異教祭司,將猶太民眾的心靈從墮落中拯救出來……

耶穌極愛獨處靜思,性情卻並不孤僻。他的朋友很多。約瑟就是他最初的知己。隻是在他19歲那年,約瑟病逝。後來,他又跟姨媽撒羅米的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結為好友,並且認識了他倆的朋友漁夫彼得和安得烈。他們都已是20多歲的青年。不過,朋友們都尊重耶穌如長者。隻要聚在一處,就請求耶穌為他們講解經義。

約瑟去世以後,馬利亞對上帝更虔誠。年年逾越節她都去朝聖。耶穌也一定陪母親前去。算來前後已有十多次了。聖殿廣場上那商販的討價聲依舊囂張。聖殿西側安禿尼瞭望樓上,羅馬衛兵的監視依然如舊。聖壇前祭司殺羊取血也一如往年。

隻有柱廊上那些長老,讓耶穌倍感親切。長老們一見這個拿撒勒的年輕人來了。就暫停講經布道,含笑招呼他:“請,請前坐,我輩正敬候著呢。”耶穌答禮完畢,就參加對經義的研討……

平日在家,做工之餘,耶穌也為鄉親們講經解疑。他的名聲漸大、漸遠,連遠方長老也時來請教。但是,鎮上禮拜堂裏有的講經師卻說:“他不就是個木匠嗎?一點道聽途說的東西,也算教義?”“他是個怕死鬼,”鎮上一些擁護起義的百姓卻說,“對羅馬兵他也主張不抵抗!”這些話傳到耶穌耳朵裏,他不辯解,更不反駁,隻是潛心自修經義。

開始傳道

後來,耶穌結識一個也叫約翰的青年,是祭司的兒子。耶穌知道,這約翰不願承襲父親的祭司權位,遠離錦衣美食,常到曠野去。他穿駱駝毛織的粗糙衣裳,坐臥如岩石,講道又聲如雷霆。有些信徒稱他是彌賽亞,約翰說,“我不是,我隻用水為你們施以洗禮。”他的名聲漸大。耶穌欽佩他,追隨他到約旦河邊,聆聽傳道。

“天國臨近了,世人,你們改悔吧!”約翰高喊著,向圍繞他的民眾攤開雙手,“偉大的彌賽亞就要出現在你們麵前了!”

“讚美神!”眾人齊聲歡呼:“感謝神!”

“你們錯了!”約翰皺起眉頭,怒視著民眾,“隻因世人罪孽深重,神必降大禍來懲罰所有罪人,讓世界麵臨末日。不過,神慈愛,將派彌賽亞降世,給世人最後的贖罪良機!”

“那……那我們該怎麼辦哪?”

“隻有誠心懺悔,才能自贖。”約翰厲聲說道,“你們,這些有衣穿有飯吃的,就應當分給那些無衣無食的——天國近了,還猶豫麼?”

眾人躬身垂首,呼喚著:“求我主饒恕!”

約翰怒不可遏(è),呐喊起來:“你們祈求有什麼用!你們拜主千次,不如行善一次!我主看得見一切人的所作所為。要知道,汙手獻禮,我主不受!最急迫的是洗滌心靈,痛改前非!”

耶穌聆聽著,不禁四顧眾人,隻見有的蹙眉,有的落淚,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匍匐在地,痛心疾首……有生以來,他從沒聽到過這麼震撼心魄的傳教。

“我曾在聖殿受訓導,預備也作祭司。那些圍著聖壇轉的祭司,卻欺騙信徒,以便得到更多的貢品。地位越高的祭司就越熱衷於騙錢。你們到聖殿朝拜看到的各種儀式,都是他們騙錢的手段!我親眼見到那一切,所以,”約翰把長杖高舉過頭,閉目宣告,“所以我走出聖殿,到你們中間來”!

耶穌以雙手撫胸,心裏頓生同感。

一個因貪聞名的稅吏走上前,戰戰兢兢地說:“像我這樣,為官府收點稅金的,怎樣做才能免受懲罪?”

“你隻要按章收稅,不私加稅額,”約翰微睜雙目說,“神自會赦你舊日的罪”!

一個腰懸利劍的士兵,手握劍柄,大聲問道:“我該怎樣得到神的寬恕呢?”

“你隻要不捏造罪名,不亂押百姓入獄,不仗暴力斂財,必得寬恕。”約翰忽然高聲告誡,“在神麵前,暴力無力”!

等那稅吏和士兵都默然退去,約翰繼續說:“你們,真心改悔的,快到這河中來接受洗禮,除淨你們身心的罪惡吧!”約翰在前,禱告著領眾人涉水而浴,施以洗禮。“施洗者約翰”,因而得名。

望著那些受洗者的笑容,耶穌走近約翰。“請你給我施洗吧!”耶穌說。

“你也要受我的洗禮嗎?我是誰,怎敢給你施洗呢!”約翰謙遜地說。

“這洗禮是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標記。這個新時代不正是我們的共同理想嗎?二十多年來我們夢寐以求的不正是這個理想的開端嗎?我怎能不受你的洗禮呢!”耶穌誠懇地回答說。

於是,約翰就在約旦河裏給耶穌進行了洗禮。

當耶穌從約旦河裏走出來的時候,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使命感突然脫穎而出:他明確地感覺到自己就是以色列人曆來期望的那位彌賽亞,他是上帝的兒子,上帝要通過他來實現對以色列人的恩許,他要把自己的民族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並進而拯救全人類。他心裏聽見一個聲音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歡你。”他深信這是上帝對他的召喚。

耶穌受洗的當天,他和施洗約翰作了一次徹夜長談。約翰誠懇地對耶穌說:“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許的那位彌賽亞。你對上帝啟示的理解與體會比我深刻得多。你的聰明、智慧和能力也遠遠超過了我。你應當擔負起拯救祖國和複興民族的重擔,我甘願作你的一名馬前卒,像先知們預言的以利亞那樣,為你的事業鋪平道路。現在我所能做的隻是喚醒同胞們的良知,使他們有悔改的心,因為有了悔改的心才能接受你所宣講的真理。你的任務比我艱巨得多。讓我們各盡所能共同努力吧!”

耶穌被約翰的誠摯感動了,他激動地摟著約翰的肩膀說:“約翰,願上帝與我們同在。他肯定會給我們指引道路,讓我們為完成他所交付給我們的使命貢獻一切,一直到死吧!看,天亮了,我相信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始了!”

耶穌受洗後辭別了施洗約翰打算回拿撒勒去,但是他卻在一種崇高的使命感的驅使下不自覺地向荒山走去。約翰的話還在他的耳邊回蕩:“我相信你就是上帝所恩許的彌賽亞!”

“我真的是彌賽亞嗎?”耶穌自問。

“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歡你!”心裏的那個聲音又在向他召喚。

“是的,我是彌賽亞,我是上帝的兒子!”耶穌非常自信地回答了自己的問題。“既然如此,我以後該怎麼辦呢?”

耶穌登上了一個山頭,麵向耶路撒冷坐下來陷入了沉思:彌賽亞的具體使命是什麼?怎樣來完成這項神聖的使命?耶穌長時間地禱告,求上帝指引道路。他反複思考猶太民族一千多年來的曆史,想從錯綜複雜的曆史經驗中理出一個頭緒來。他夜以繼日地苦苦思索,禱告,忘記了饑渴,忘記了疲勞,忘記了睡眠。他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夜色朦朧中,耶穌看見眼前的大小石塊都像麵餅一樣,驀然想起自己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了,不禁饑腸轆轆起來。餅!餅是應該首先解決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他目前正饑火如焚,而是他想到了大多數同胞在羅馬帝國和猶太祭司貴族的雙重壓迫下生活貧困,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解決吃飯問題。

這時,他心裏仿佛有一個聲音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把這些石頭變成餅不就可以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了嗎!”但是,另一個洪亮的聲音立刻回答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所說的一切話。”

耶穌心頭為之一震:有道理!物質生活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但不是人生的根本問題。大衛、所羅門時期曾經較好地解決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人們卻背離上帝去敬拜偶像,結果招來了沉痛的民族災難。所以,心靈的需要比物質的需要更重要。要解決心靈的需要,必須整頓當前的宗教生活,進行心靈建設,使人們痛改前非,回到上帝的正道上來,迎接天國的到來。這正是施洗約翰所倡導的“悔改運動”的目的,應該全力支持約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