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方式建立天國,怎樣號召群眾呢?心裏那個模糊的聲音又出現了:“行神跡啊!你可以在大庭廣眾麵前,從耶路撒冷聖殿的屋頂上跳下去,以顯示你是上帝的兒子,因為經上記載說:‘主要為你吩咐人,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這樣,人們就會相信你就是先知預言的那位從天而降的彌賽亞,擁護你作王了。”
那個洪亮的聲音又立刻駁斥說:“不可試探你的上帝!”因為寄希望於神跡是對上帝的試探,縱然僥幸成功,得到人們的擁護,這種擁護也是不堅定的,一遇挫折肯定就會土崩瓦解。應該踏踏實實地在“悔改運動”的基礎上喚醒人們的良知和對上帝的忠誠,才是最妥善的辦法。
耶穌想了很久,終於作出了抉擇:開展一場“天國運動”。天國就是上帝直接統治,上帝把公義、和平、幸福歸還給這個被扭曲了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現實的,不是未來的。天國在人們心裏,是人們心靈上的純潔與平安,“行公義,好憐憫,與上帝同行”。於是,他決定首先全力支持施洗約翰的“悔改運動”,為“天國運動”鋪平道路。
耶穌即已決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就下山去找施洗約翰。他在約翰的門徒中遇見一些加利利的熟人,其中有漁民出身的西門、安得烈、雅各、約翰等。這些人原先就認識耶穌,早就佩服耶穌的為人及才智,現在看見連施洗約翰都如此推崇耶穌,就更加敬服他。
這時,耶路撒冷的猶太當局見施洗約翰的悔改運動聲勢越來越大,又風聞加利利的奮銳黨人積極策劃武裝暴動,很害怕這兩股力量聯合在一起,就想先發製人,首先打擊施洗約翰。於是,他們先派了幾名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這裏來探聽虛實。
祭司們來見施洗約翰,問他說:“你是什麼人?是上帝恩許的彌塞亞嗎?”
“我不是彌塞亞!”約翰直截了當地回答。
“你是以利亞嗎?”他們又問。
“不是!”約翰回答。
“那麼,你到底是誰?”他們追問道。
“你們沒有讀過先知以賽亞的書嗎?我就是那在曠野裏高聲喊著說‘修真主的道路’的人。”約翰肯定地回答他們。
被差來的人中有一個法利賽人,他指責約翰說:“你既不是彌塞亞,又不是以利亞,也不是先知,你憑什麼給人施洗呢?”
約翰昂然回答說:“我不過是用水給人施洗,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你們所不認識的,他雖然是在我以後來的,但我連當他的仆人都不配!”這些人見抓不到約翰什麼把柄,隻好回耶路撒冷交差去了。
這一切都被耶穌看得清清楚楚。他認為這些人來的目的絕不隻是探問約翰是誰,耶路撒冷的猶太當局肯定另有陰謀,與其大家聚在一起,樹大招風,不如分散活動以減小目標。他將這個意見對約翰說了,約翰完全同意耶穌的分析。
於是,耶穌帶著幾名願意跟隨他的人另外找地方去開展悔改運動。他們來到約旦河的另一個地方,學著施洗約翰的樣子為來聽道的人們施洗,不過耶穌並沒有參預施洗的事,他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宣講悔改的福音上。
逾越節過後不久,耶穌帶著門徒取道撒瑪利亞回加利利去。第二天,他們來到撒瑪利亞的敘加。敘加位於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之間,是南北交通要道。
正午時分,他們覺得疲倦了,就在雅各井旁邊休息。耶穌打發門徒進城去買食物,自己一個人坐在井旁邊等候。這時,有一個撒瑪利亞婦人到井上來取水。耶穌口渴,就對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說:“給我點水喝,好嗎?”
那婦人聽了,十分驚訝。因為從口音與衣著來看,向她討水的分明是個猶太人,而猶太人對撒瑪利亞人的成見極深,素來不與撒瑪利亞人交往,更不能用撒瑪利亞人的器皿喝水,否則將被認為是沾染了不潔,更何況素不相識的男女是不能單獨交談的。於是她就回答說:“你不是猶太人嗎,為什麼向一個陌生的撒瑪利亞女人討水喝呢?”
“你如果知道上帝的恩賜,又知道我是誰,你就一定會向我討活水喝了。”耶穌回答說。
“你又沒有取水的器皿,這井又深,你如何能有活水呢?再說,這口井是我們的祖先雅各留給我們的,他和他的兒子們以及他們的牲畜都喝過這口井裏的水,我們世世代代也喝這口井裏的水。難道我們喝的不是活水嗎?”那婦人笑著問道。
“我所說的活水,不是指這口井裏的水。人喝了這口井裏的水還會再渴,但若喝了我給的水,就會永遠不渴。我的水是生命的活水。它要在喝它的人心靈裏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耶穌說。
“先生,既然這樣,請把你的活水給我喝吧,使我能夠永遠不渴,免得我喝這口井裏的水,喝了又渴,渴了又喝,還要跑這麼遠的路來取水。”那婦人要求說。
“我所說的活水不是物質的水,而是一種精神食糧,是上帝的恩寵。你肯接受嗎?”耶穌說。
“我肯,因為我看你是一位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裏的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你們猶太人卻說上帝不在這裏,上帝在耶路撒冷,隻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您說應該在哪裏敬拜上帝呢?”
耶穌很認真地回答說:“你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猶太人主張隻能在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撒瑪利亞人則主張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上帝。依我看,你們都不對又都對。你們之所以都不對,是因為你們認為上帝受時間、空間的限製,隻能在一個地方,所以猶太人認為敬拜上帝隻能在耶路撒冷,而撒瑪利亞人則認為隻能在基利心山,這樣就都錯了。實際上,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他既在耶路撒冷,也在基利心山,所以,既可以在耶睡撒冷敬拜他,也可以在基利心山上敬拜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們又都沒有錯。關鍵的問題是應該如何認識上帝。上帝是靈,凡真心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按真理來敬拜他。至於在什麼地方、用什麼方式敬拜他,都是次要的問題。”
正說著,耶穌的門徒回來了。那個撒瑪利亞婦人立刻撇下水瓶,跑回城裏去把耶穌的話告訴了周圍的人。人們覺得耶穌講得很有道理,和猶太人反對他們、批駁他們的話完全不同,就跟隨那個婦人去見耶穌,請他住下來向他們講解上帝的道。
耶穌就在那裏住了兩天,向撒瑪利亞人宣講悔改的福音,播種天國的種子。許多撒瑪利亞人接受了耶穌所講的道理,所以撒瑪利亞後來成為初期基督教會很興旺的地方。
過了兩天,耶穌帶著門徒離開敘加回加利利去,在那裏開展悔改運動與施洗約翰遙相呼應。耶穌帶著彼得等四人在加利利的各個猶太人會堂裏巡回講道,宣傳天國的福音,同時給人醫治疾病。
有一天在經過海邊稅務衙門的時候,耶穌偶然看到一個年輕的稅吏正坐在那裏發呆。那稅吏名叫馬太。因為幹這行的在加利利都被稱作“地獄的使者”,自是百姓們對橫征暴斂,所以這些稅吏都不得在安息日進會堂做禮拜,隻可平日在路邊野外聽耶穌講道。馬太聽耶穌講過,如果真誠地悔改,連稅吏也能到天國去,就萬分激動。耶穌也已注意到他,現在見他滿臉愁苦,就向前走去。
馬太一抬頭,見耶穌正注視著他,就深感驚訝。又聽耶穌說“馬太,放下你手中的事,做我的門徒吧。”一聽這話,馬太立即站起,丟下錢和帳簿,雙膝跪在耶穌腳下,說:“我師,救我這個罪人吧!”耶穌輕撫著馬太的頭,默禱起來。於是“地獄的使者”馬太做了耶穌的門徒。
在伯賽大,耶穌又收納了腓力。這人擅於經商,聽了耶穌講道,才省察到天國之事遠高於一切,就拜耶穌為師。耶穌還陸續收了另一個雅各和達太,思維精細的多馬、馬太、巴多羅邁以及猶大為徒。猶大原是聖城附近的加略人,後因販運地毯常到加利利各城鎮去。聽了耶穌講道,就懷著敬佩,拜了師。這猶大就是後來置耶穌於死地的那個出賣者。
12門徒隨耶穌開始了新的行程。令人驚異的是,一些文士和法利賽人也來聽道。耶穌的聲威更高,更遠了。
最後的晚餐
有一天,耶穌問十二門徒說:“人們認為我是誰?”
門徒們回答說:“有人說你是施洗約翰複生,有人說你是先知以利亞再世,也有人說你是先知耶利米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
沉默了一會,耶穌突然問道:“你們認為我是誰?”
這個出其不意的問題使門徒們一時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
彼得卻應聲說:“你是彌賽亞——永生上帝的兒子!”
其他門徒都一致點頭承認。一股熱流湧上耶穌的心頭:門徒們終於真正認識了他。耶穌高興地對彼得說:“彼得,你是有福的。你對我的認識是上帝親自啟示給你的。你是一塊真正的‘磐石’,我要把我以後的事業建立在你這塊磐石上,這就是我給你起名叫‘彼得’的意思。我要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你,你在地上禁止的,在天國裏也要被禁止,你在地上允許的,在天國裏也被允許。”
幾天以後,耶穌帶著三個最親密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到山上去禱告,讓其餘九個門徒在山下等候他們。到了山頂,耶穌讓彼得等三人在一處背風的岩石下休息,自己登上不遠處一塊巨石,在那裏禱告。
彼得等三人感到疲倦就不知不覺地打起瞌睡來。這時正值夕陽西下,金色的晚霞透過雲隙正好照射在耶穌身上。三個門徒睡眼惺忪,忽然發現耶穌的形象與往常大不相同:他的臉上放射出異樣的光彩,像太陽一樣明亮,身上穿的外衣也發出閃亮的白光。忽然,耶穌身邊似乎出現了兩個人,一個好像摩西,一個好像以利亞。耶穌站在中間,三個人似乎在議論什麼事情。
彼得忍不住大聲叫道:“老師,這地方真好。請讓我在這裏搭三座棚:一座給你,一座給摩西,一座給以利亞。”
正說話間,一塊雲彩飛來遮住了霞光。門徒們揉揉眼睛,摩西和以利亞都不見了,隻見耶穌獨自迎著風昂首挺立在巨石之上。耶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走“受難的彌賽亞”的自我犧牲的道路。
但是,他知道門徒們不一定理解或不一定完全理解他這一決定的深刻含意。因此,耶穌讓門徒理解自己的理想與決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決定首先向他們預告自己的受難,使他們做好心理準備。
一天,耶穌對門徒說他必須到耶路撒冷去,在那裏接受長老、祭司長和經學家們的挑戰與迫害,最後將被殺。彼得一聽就急了,他把耶穌拉到一旁,勸他說:“老師,你千萬不能這樣做!”
“撒旦,退我後麵去吧!不要拉我的後腿,因為你關心的不是上帝的事業,而隻是人的事業。”耶穌責備他說。
到了加利利,耶穌再次告訴門徒們說,他打算到耶路撒冷去,在那裏他將被交在反對他的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門徒們聽了,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都很憂愁。
後來,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穌把十二門徒帶到一邊,第三次對他們說:“我們現在到耶路撒冷去,我要被交給祭司長和經學家。他們要定我死罪,把我交給外族人淩辱、鞭打並釘上十字架。”
耶穌三次向門徒們預言自己受難,一次比一次明確與具體,但門徒們聽了以後卻將信將疑,似懂非懂,又都沒有細問,耶穌也就不再向他們解釋了。
這一天,公元30年,4月3日,耶穌最後一次參拜耶路撒冷的日子。耶穌經伯大尼山口,向聖城走來。他明知前麵等待著他的是萬山崩潰般的凶險,卻仍抱著隻手回天的決心前行。
離城門不遠了,信眾高歌而進:“耶路撒冷的眾民,歡呼吧;你們的王已降臨,他要施行拯救!”
幾個法利賽人,汗流氣喘,跑來央求耶穌:“夫子,製止你這些門徒和信眾吧!”
耶穌卻回答:“聽著,如果他們閉口,那麼連這路邊石塊也要呐喊!”
信眾的歌聲呼聲更高。聖殿近了。耶穌緊皺雙眉,怒目而視。原來在聖殿裏,又有很多商販。於是,耶穌義正言辭的趕走那些聖殿裏的商販。
在耶路撒冷的幾天裏,耶穌對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的抨擊與揭露,使他們在群眾中的威信大大下降。這些氣極敗壞的撒都該人和法利賽人恨不得立刻下手把耶穌置於死地。但他們知道支持耶穌的人很多,如果公開逮捕耶穌,不但毫無理由,而且肯定會引起騷亂,這是羅馬當局絕對不能容許的。
於是,大祭司該亞法派出了幾名精幹的人到耶穌周圍去見機行事,務必在耶穌的親信門徒中找到一個可以利用的人。
十二門徒中的加略人猶大原是一個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他跟從耶穌的動機是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但是,在“增餅奇跡”以後,耶穌拒絕了奮銳黨人擁立他作王的要求,猶大的心情就一直處於矛盾之中。他崇拜耶穌,也擁護耶穌的天國運動,但他始終擺脫不開傳統的彌賽亞觀念,他想離開耶穌,可是又下不了決心。
後來,耶穌再三明確地向他們指出自己不是傳統的彌賽亞,而是擔當世人罪債的“受苦的彌賽亞”,猶大的心情就越來越矛盾了。在來耶路撒冷的路上,雅各、約翰曾公開地向耶穌提出要求耶穌作王以後要分別坐在他的左右,雖然耶穌為此事責備了他們,但這種赤裸裸的權力要求在猶大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進城以後,猶大接連遇到了些過去的朋友,他們都是匕首黨人,都想擁護耶穌作猶太王,他們委托猶大去了解耶穌的態度。於是猶大和耶穌進行了幾次單獨的談話,向耶穌轉達了匕首黨人的動向與要求。
耶穌嚴詞拒絕了匕首黨人的建議,並指出他們的做法將把猶太民族引向毀滅,希望他們切勿輕舉妄動。
猶大的矛盾心情自然表現得心事重重,這種情況被大祭司派來的人看在眼裏,就馬上想辦法接近猶大,試探口氣。猶大是個聰明人,也立刻明白了對方的意圖,不過他認為這是一個置耶穌於絕境,逼他行“神跡”自救的好機會。
就這樣,雙方各懷鬼胎,接觸了幾次之後,就達成協議:猶大向大祭司提供耶穌夜間活動的情況,但要求大祭司絕對保證耶穌的人身安全。
大祭司讓人交給猶大三十塊銀幣作為代價。大祭司還要求猶大在逾越節以前辦成這件事,以保證逾越節的正常秩序,其他事情等過節後再從長計議。
4月6日上午,耶穌沒有帶門徒到聖殿去。他有一個忠誠的擁護者住在耶路撒冷城內西南角,耶穌決定到他家裏去與門徒們共進一次最後的晚餐。為此,耶穌做了周密的安排。
當天下午,耶穌在橄攬山上的客西馬尼園中把十二門徒召集在一起,宣布說:“我們進城去吃晚飯,飯後回這園子裏來過夜。”耶穌說這話的時候故意看了猶太一眼,正巧和猶大的眼光相遇,猶大馬上低下頭躲開了耶穌的目光。
傍晚以前,耶穌帶著門徒來到那位朋友家裏,他已經在樓上為他們準備好了晚飯。
耶穌對門徒說:“後天逾越節,我們今天提前吃逾越節的宴席,因為我不能和你們一同過節,也不能再吃逾越節的宴席了。”
門徒們也發覺事態似乎很嚴重,大家心情沉重,誰也不想說話。耶穌等大家坐下以後,就脫下外袍,拿手巾束上腰,倒了一盆水來準備給門徒們洗腳。按照猶太人的規矩,宴會前仆人要給客人洗腳表示尊敬。門徒們見耶穌要給他們洗腳,都十分驚訝。這個意外的舉動使他們既吃驚又感動。
彼得手足無措地推辭說:“主啊,我怎能讓你給我洗腳呢!”
耶穌對他們說:“我所做的事,你們現在不明白,以後會明白的。你們稱呼我為‘老師’,稱呼我為‘主’。不錯,我是你們的老師,是你們的主,我尚且像仆人一樣給你們洗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做個榜樣,好叫你們照我的樣子做。”
於是,門徒們都默默地接受了。
耶穌給門徒洗完腳,收拾完畢,穿上外袍,就坐下來和他們一起用餐。大家心事重重默默地吃飯。快吃完飯的時候,耶穌對猶大說:“你去做你要做的事吧!”
猶大一愣,不明白這話是什麼意思,但他馬上聯想到耶穌可能已經知道了他的活動,甚至可能默許了他的活動,於是站起來走了。其他門徒並沒有十分注意這件事,因為猶大掌管錢袋,他們以為是耶穌差他去買什麼東西或者是去周濟窮人去了。
猶大走後,耶穌拿起餅來掰成十一塊,分給門徒每人一塊,對他們說:“吃吧,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舍的。你們以後也要這樣做,為的是紀念我!”
然後,耶穌又舉起盛著葡萄汁的杯子,遞給門徒讓他們輪流喝,他們喝了。耶穌嚴肅而又有點悲傷地說:“這是我立約的血,是為許多人流出來的。你們也要這樣做,為的是紀念我!”
門徒們默默地聽著,都不明白這話的意思。
耶穌接著說:“現在。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人們就能夠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如果愛我,就要遵行我這條命令。”
耶穌囑咐完了,便和門徒一起唱詩、禱告,然後出城,向東過汲淪溪、上橄欖山、進客西馬尼園去。
當天夜,耶穌帶著十一個門徒進了橄欖山的客西馬尼園。進園以後,耶穌留下馬太等八個門徒在附近避風的岩石旁休息等候,自己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往園子深處去禱告。
走了一段路,耶穌忽然感到一陣難以控製的恐懼,他料定猶大叛變了,猶大知道他們過夜的地方,現在可能正領著人來逮捕他。十字架的道路雖然是耶穌反複思考以後才決定的,但是十字架上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
想到這裏,耶穌不禁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孤獨與惶惑,就對彼得等三人說:“我心裏難過得要死。我到前邊去禱告,你們在這裏等我千萬要保持警醒!”
耶穌獨自往前走了約一箭之地。他想如果要放棄十字架的道路,還為時不晚,趁夜黑人靜,帶領彼得等三人連夜向東逃走,天亮時就能趕到耶利哥,那裏有撒該等人的支持,大祭司就鞭長莫及了。至於那八個門徒,猶太當局肯定不會難為他們。
但是,耶穌馬上就否定了這種想法,甚至為此而感到羞愧。於是,耶穌給他禱告,求上帝賜給他力量以戰勝自己的軟弱。
耶穌沉著地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回到園門口與其他門徒會合後不久,就見一群人手執火把、刀棒、吵吵嚷嚷地來到園門前,領頭的人正是加略人猶大。
原來猶大離開宴席後就去找大祭司該亞法。他想入非非地認為耶穌讓他去做的事就是同意了他的計劃。由於天色昏暗,很難辨認誰是耶穌,猶大就和叛亂者約定:他和誰親嘴,誰就是耶穌。
猶大等進了園子。門徒們都被這群氣勢洶洶的人嚇呆了。耶穌卻鎮靜地迎上前來,問道:“你們找誰?”
猶大快步搶到耶穌麵前,叫了一聲“老師!”就與耶穌親嘴。
大祭司派來的人見猶大和一個人親嘴,又稱他為老師,知道這人就是耶穌,遂一擁而上把耶穌圍在中間。門徒們見耶穌毫不抵抗,束手就擒,一時沒了主意,就乘亂分散逃走了。
耶穌獻身
早有人把亞那審問耶穌的情況報告了該亞法。該亞法被迫孤注一擲,等耶穌一解到就立即正式開庭審問。一開庭,證人們就七嘴八舌地控告耶穌,但是他們的證詞破綻百出,自相矛盾,把嚴肅的審問弄成了一場鬧劇。
耶穌昂然站在那裏,一言不發,對這些人的控告,他根本不屑一顧!
該亞法氣急敗壞地大聲說:“我指著永生的上帝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上帝的兒子嗎?”
耶穌堅定地回答說:“你說的是!”
該亞法馬上撕裂自己的衣服,歇斯底裏地吼叫說:“你們都聽見了吧,他說了褻讀的話了。何必另找證人呢!你們說,該怎樣處置他?”
“定他的死罪!”那些人亂嚷著說。
猶太人最神聖的權力機構耶路撒冷公議會,就這樣荒唐地將耶穌定為死罪。但是,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猶太人的公議會雖然給耶穌定了死罪,卻沒有權力執行這種判決。按照法律程序,猶太人必須把他們的最高判決呈交當地羅馬總督批準執行。該亞法隻好吩咐祭司們把耶穌押送到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那裏去。
羅馬總督知道耶穌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曾在加利利拒絕過奮銳黨擁立他作猶太王的政治要求,現在又拒絕匕首黨的同樣要求。他理解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用意,佩服耶穌潔淨聖殿的勇敢行為。所以,他不想介入猶太人內部的宗教鬥爭。
但是,如今該亞法依照羅馬法律程序把耶穌押送到總督府來,他也就不得不履行羅馬總督的職責了。
4月7日一早,滿心不耐煩的彼拉多不得不起來穿上禮服審理這件他不願意插手的猶太人的案子。他決定秉公處理。
簡單的問話後,彼拉多把臉一沉,宣布說:“按照羅馬法律這不構成死罪。我要責打他,然後釋放他。”
混在人群中的該亞法一聽被拉多要釋放耶穌,不禁慌了手腳,趕緊指使那些猶太人亂嚷:“處死這個人!處死這個人!”
彼拉多非常生氣地說:“這個人做了什麼壞事呢?我查不出他犯了什麼該死的罪!”
眾猶太人卻大聲亂喊:“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
“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被拉多輕蔑地挖苦他們說。這句話像針一樣刺傷了猶太人的民族自尊心,亂嚷的猶太人竟一下子啞了下來。
該亞法急得滿頭大汗,他不顧一切地赤膊上陣了,用嘶啞的聲音喊著說:“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自稱為王就是反叛凱撒。你如果放掉這個人,就是對凱撒的不忠!”
這簡直是政治訛詐!彼拉多明白這話的分量。如果他真的釋放了耶穌,該亞法就會用這個理由到羅馬去向凱撒告他,那時他就有口難辯、自身難保了。
一陣沉默之後,彼拉多在該亞法的政治訛詐麵前退縮了。他吩咐人取一盆水來,在眾人麵前洗了手,宣布說:“使這個無辜的人流血的責任與我無關,你們自己承擔吧!”
於是,彼拉多吩咐按照羅馬法律把耶穌鞭打了,交給士兵去釘十字架。
公元30年4月7日上午,耶穌被帶到耶路撒冷城西北的刑場去釘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的頂端有一塊木牌,上麵用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寫著他的罪名:“這就是猶太人的王耶穌”
耶穌在十字架上還替那些置他於死地的人禱告說:“父啊,饒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
耶穌完全相信,作為受難的彌賽亞,他已經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的犧牲肯定會喚醒億萬顆悔改的心,一個新時代—《新約》時代開始了,天國在地上延生了。想到這裏,耶穌欣慰地說:“成了!”
隨後,耶穌就斷了氣。
2000多年來,耶穌所思、所言、所行,已經積澱到歐洲的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層中去,構成著西方世界的共同文明。耶穌的荊冠與十字架也確曾是獻身精神的象征。耶穌誕辰更成為世界性的節日,成為人類祝福和團聚的同義語。而世界更以推斷中的耶穌誕生年,作為公元紀年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