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斯賓諾莎——泛神論大師(1 / 3)

2.斯賓諾莎——泛神論大師

他是西方近代哲學史重要的理性主義者,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他因反對猶太教教義而被開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磨鏡片為生,同時進行哲學思考。1670年他移居海牙,此後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學哲學係的教職,條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過他婉拒了。黑格爾說:“要達到斯賓諾莎的哲學成就是不容易的,要達到斯賓諾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少年經曆

斯賓諾莎的祖先原是居住在西班牙的雷翁省埃斯賓諾莎鎮的猶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封建專製政府對猶太人進行種族、宗教上的迫害,避難到葡萄牙,後又於1592年逃亡到荷蘭。

斯賓諾莎的祖父阿伯拉罕·德·斯賓諾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猶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公會擔任要職,父親邁克爾·德·斯賓諾莎繼承其父事業,在阿姆斯特丹經營進出口貿易,並擔任猶太人公會會長和猶太教教會學校校長。

但斯賓諾莎的父親邁克爾的家庭卻受過很大的不幸,他曾經有過三個妻子,第一個死於1627年,第二個也就是斯賓諾莎的母親死於1638年。邁克爾有過六個孩子,但活到成年的僅有二個,一個就是斯賓諾莎,另一個是斯賓諾莎同父異母姐姐莉貝卡。

斯賓諾莎剛滿6歲,他的母親不幸去世。為了照顧小斯賓諾莎和兩個異母兄妹的生活,父親不久娶了一位從裏斯本逃亡出來的猶太女人。這位繼母性格溫順,她早年接受的天主教的教育使她感到有一種宗教義務來培養孩子,並且她的宗教信仰使她並不竭力鼓勵年幼的斯賓諾莎以熾熱的感情皈依猶太教。這種寬容的精神培養了斯賓諾莎的哲學理性主義精神。

但是,應當說,童年的斯賓諾莎主要是沉浸在父親的猶太傳統教育中。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當一個有成就的猶太教的教士。巴魯赫,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字中,就是對上帝感恩的意思。

斯賓諾莎於1631年11月24日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這學校主要教育孩子們有關宗教方麵的知識,斯賓諾莎的主要課程是希伯來文、《舊約全書》和猶太典籍。在課外,孩子們也可以從家庭教師那裏學到非宗教的世俗學科。

在這裏,在這所學校中,斯賓諾莎結識了兩位優秀的啟蒙教師:莫泰勒拉比、伊色特爾拉比。前者是當時猶太集團中維護正統禮教的權威。後者是學識淵博,交遊廣泛的頗有異教徒傾向的人物。

當時,斯賓諾莎完全為猶太神學和哲學中的深奧問題所吸引,他急不可耐地吞食著,難免有些消化不良。斯賓諾莎在學校中已表現出非凡才能,曾使學校的老師驚詫不已,暗暗歎服,當地的猶太教會領導人更是欣喜若狂。他們認為,一個猶太教的希望之星正在升起,人們的靈魂將會得到安寧。

得到名師的看重,這令斯賓諾莎的父親既驚且喜,甚至公開宣稱他將成為阿姆斯特丹最出色的拉比。斯賓諾莎畢業之後,1649年正式進入商界,商界的生活使他開闊了眼界,結識了許多富有自由思想的年輕人。有些人與斯賓諾莎保持了終身的友誼。

商界生活隻是為未來的哲學家增添一些色彩。如果斯賓諾莎堅持從商,肯定能掙大錢,成為富有成就的商人,因為他在理財方麵有一種天賦的能力。使他對真理的追求使他走上了遠遠脫離金錢的道路。然而,斯賓諾莎喜歡的並不是生意,而是哲學。

1652年,20歲的斯賓諾莎進入阿姆斯特丹的一個拉丁語學校開始學習拉丁語。這是一位叫做恩德的醫生開辦的學校。正是恩德對斯賓諾莎最初的思想形成給與了極大的影響。

而在這裏,斯賓諾莎還遇到了恩德美貌的女兒克萊拉·瑪麗,斯賓諾莎就借住在恩德家,很自然地和她產生了耳鬢廝磨的感情。可是學校裏一個叫做狄克·凡克林克的同學年輕瀟灑,能說會道,一下就把克萊拉的心給勾走了。而斯賓諾莎當然是算不得美男子的,而且由於一心向學而頗顯憔悴,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這位青年具備了雙倍於斯賓諾莎的優越條件:不是猶太人,而且是富豪子弟。不多時,狄克·凡克林克就成功地娶到了克萊拉。

這次失敗的戀愛大概對斯賓諾莎造成了巨大的打擊,結果成了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戀愛,也許因為此,斯賓諾莎終生未婚。

然而,災難還在繼續,早在6歲時,斯賓諾莎就失去了母親,1654年其父也去世了,這令斯賓諾莎整日愁眉緊鎖,鬱鬱寡歡。而就在這時,他同父異母的姐姐此時極力阻止他得到遺產,把他告上了法庭,結果斯賓諾莎贏了。

對於一個要把一生奉獻給哲學的人來說,一筆豐厚的遺產簡直是不可多得的上天的禮物,他完全可以利用來避免生活的壓力,使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哲學的研究之中去。亞裏士多德早就說過,哲學是有錢人閑暇的學問,斯賓諾莎不可能不知道這句話。

可是,此時的斯賓諾莎已經無心於常人的生活了,他把大部分遺產都增與了姐姐,自己開始以磨製鏡片為生。而我們注意到,這件事就發生在他戀愛失敗的兩年後。我們有理由推斷,斯賓諾莎對遺產的處理方式、對此後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擇定,可能與那次戀愛密切相關。

從此,在連續人生磨難的打擊下,對哲學感興趣的斯賓諾莎堅定地走上了哲學苦修的不歸路。

革除教籍

斯賓諾莎少年時代的平靜生活結束於1654年他父親的去世。從這時起,他不得不自行謀生。2年後,斯賓諾莎再一次遭遇到對其一生都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那就是斯賓諾莎被猶太教公會永遠革出教門,並把他從阿姆斯特丹驅逐出去。

事件的起因源於斯賓諾莎思想的轉變。原來,猶太人在反對天主教會的迫害中形成了性格上的無比剛強和堅毅,斯賓諾莎本人在這種鬥爭中也培養了自己對真理執著追求的性格。

青少年時期的斯賓諾莎,開始對猶太的聖經感到不滿,甚至懷疑,開始對猶太人的金錢觀念形成了衝擊,逐漸走上“異端”道路。他曾到過因懷疑猶太教義而受迫害致死的猶太哲學家尤利爾·阿克斯坦的墓地憑吊。盡管他還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但他卻想知道為什麼持有不同意見的人會遭受迫害,幼小的心靈在迷茫中徘徊,顯示了自由追求的理想。

長大之後,斯賓諾莎運用分析型頭腦的過濾器,對《聖經》和猶太經典進行了研究,他不僅從猶太哲學家斐洛、邁蒙尼德和伊本·伽比羅爾的道德形而上學,而且從非猶太哲學家柏拉圖、卡爾丹諾、布魯諾和笛卡兒的形而上學與道德學中吸取精華。

這些知識拓展了他的視野。為了擴大自己的領域,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各種世俗學問和科學知識。

正在這時,斯賓諾莎結識了對他一生發生最大影響的老師凡·丹·恩德。這位法國自由思想家和人文主義者是1619年被火刑處死的意大利無神論者梵尼的崇拜者。

恩德在阿姆斯特丹開了一所拉丁文學校,而斯賓諾莎正好在這所學校裏學習拉丁文,但他更多地是與恩德先生探討非宗教的世俗科學的問題。在這所學校裏的學習是他擺脫猶太神學進入新哲學的轉折點。

1654年,父親去世後。斯賓諾莎則幹脆搬進學校,專門從事哲學研究。然而,斯賓諾莎敬仰的這位老師,卻遭到了厄運。當時,恩登本人的新思想及無神論傾向招致市民的不滿,終於,阿姆斯特丹當局查封了這所學校並驅逐了法蘭西斯·凡·登·恩登。

不久,恩德因其倔強的懷疑論,遭人譏刺,從而引起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不悅,不久被處以絞刑。

斯賓諾莎了解到這位老師的悲慘結局,深深感到人類無知的可悲。自相殘殺隻能帶來肉體的毀滅,思想卻是永存的。他曾自己給自己畫了一張肖像畫,身穿托馬斯·安尼魯斯式服裝,表現了其內心的反叛精神。安尼魯斯是意大利1647年因反抗西班牙統治而犧牲的起義領袖。斯賓諾莎要用精神的利箭洞穿封建專製的愚昧和野蠻,開啟人類求知的欲望之門。

這個時期,斯賓諾莎的思想深受布魯諾的自然哲學和笛卡兒的新哲學的影響。當時,哲學上的“三百年戰爭”已經開始,笛卡爾、萊布尼茨、休謨、康德先後加入,這場戰爭既促進又踐踏了近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