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馬克思——共產主義學說創始人
他是猶太裔德國人,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逝世於英國倫敦。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曆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曆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無悔的青春
特利爾城是德國萊茵省的一座美麗城市,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就於1818年5月5日出生在這裏。
馬克思小學的全部課程都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完成的,因而沒進過小學校。不過,那時他還是個頑皮的孩子。他很喜歡戶外遊戲,在孩子中間是個“領袖”。
馬克思讀中學時仍然十分淘氣,還是常常愛在同學之間講些離奇的故事。不過,他一年比一年穩重了。特別是他在中學裏學過5年之後,竟成為一個十分穩重的學生。
馬克思不追求分數和獎勵,但十分酷愛知識,喜歡自學,又肯思考問題,談話也喜歡追根問底。但是,馬克思從小就表現出與別的孩子不同的性格,他特別喜愛文學。在他房間裏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滿了書。他從白天到晚上總是默默地看書和寫學習劄記。一些最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著作他都很感興趣,尤其是歌德、席勒和伏爾泰、萊辛、至西門等人的著作。
馬克思17歲時,以優異成績順利地通過了畢業考試。中學畢業,這對一個青年來說,是生活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在畢業前夕,全班同學幾乎天天在談論以後的出路,他們的想法和打算各不相同。
他們中有的打算去當牧師;有的打算依仗親友的權勢,插足官場;有的想繼承家業,成為百萬富翁;有的想投筆從戎,在戰場上建樹軍功,晉爵加銜;也有的想進大學深造,使自己成為一個名揚天下的學者名流。每個人都按照自己對生活、前途和幸福的理解,來考慮職業,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
麵對人生的一個大的選擇,馬克思是怎樣做的呢?在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畢業作文中,回答了這個問題。馬克思認為,任何職業都隻是手段。青年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應該經過冷靜的思考,全麵衡量自己的能力、特點和體質,挑選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他說:“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衝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馬克思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
1835年10月,馬克思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學,許多的新知識吸引著他。他什麼都想學,除了那些與法學有關的課程外,還選了文學藝術的課程,並打算選修物理和化學。
第二年10月,馬克思來到了柏林,在柏林大學法律係注冊入學。柏林大學是德國的高等學府,是思想鬥爭的核心。這裏集中了全國許多的著名學者。這裏的學生都勤奮好學,學術空氣濃厚。
馬克思在這良好的環境下,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精神在書林學海中探索,他研讀了大量哲學、法學、曆史和文學藝術等方麵的著作,獲得了課堂上難以得到的廣博知識。
在柏林大學的前兩年,他寫了大量詩作,有抒情詩、敘事詩、諷刺詩。他的詩大多抒發了對遠方戀人的思念和愛慕,歌頌了他們純真的愛情。但也有不少詩表達了他對邪惡和黑暗的憎惡,對正義和自由的渴望。但他後來對自己的詩采取了批評的態度,停止了這方麵的工作,而把全部精力用於科學理論研究。尤其是哲學研究方麵。
漸漸地,隨著學習的深入,馬克思迷上了黑格爾,辯證法深深地吸引了他。他開始與青年黑格爾派的人來往了。並加入了他們主辦的“博士俱樂部”。
馬克思對哲學的的興趣日益增長,1839年開始研究希臘哲學。重點研究唯物主義哲學家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鳩理的哲學理論。
馬克思為什麼研究古希臘哲學呢?因為,當時青年黑格爾派大多數都喜歡古希臘哲學,而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另外,馬克思決心弄清哲學中的一切問題,對於哲學史的研究有助於他了解哲學中的全部問題。
1841年3月,馬克思完成了博士論文。這時柏林的青年黑格爾派遭到政府的排擠和迫害。馬克思不願讓那些惟命是從的人捉弄自己,就放棄了在柏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打算。
為了不放棄取得學位的機會,同時發表自己的論文向反動派挑戰,馬克思決定把論文寄給政治空氣比較好的耶拿大學。耶拿大學哲學係主任巴赫曼教授審閱了他的論文。稱讚他“才智高超、見解透徹、學識淵博”。
由於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寫得十分出色,耶拿大學決定不再對馬克思進行答辯和其他形式的考試,直接授予他哲學博士學位。4月15日馬克思取得了博士證書。
當時馬克思還隻有23歲,但已經是受人崇敬的哲學博士了。此時的馬克思雖然已拿到了博士學位,但他的生活卻出現了困難,馬克思的母親在父親去世以後,由於家道中落,對馬克思提出一個要求,要馬克思盡快獲得學位和高官厚祿。可馬克思獲得的不是法學博士學位,而是哲學博士學位,這大大地限製了獲得有利可圖的官職的可能性。
對此,母親以兒子工作選擇不合適為理由,拒絕分給他一份遺產,並且通過法庭暫時剝奪了他的繼承權。母親責怪馬克思不去尋求高官厚祿,而醉心於危險的政治思想活動。
但母親不公正和冷酷的對待,沒有使馬克思改變政治信念。他於是去了波恩投身火熱的革命運動。
到了波恩,他一邊研究費爾巴哈的著作,一邊參加了德國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鬥爭。此時,在科倫出版的《萊茵報》深深地吸引了馬克思。他每天向報紙投稿,並推薦他的朋友擔任了主編。
《萊茵報》開始討論德國的統一問題、出版自由問題、實行代議製問題等等。報紙的聲望提高了。普魯士政府對《萊茵報》的政治傾向很不滿,並以查禁相威脅,同時加強了對報紙的檢查。
馬克思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擔任了報紙的主編,從此《萊茵報》就變成了革命民主運動的報刊,它受到更多讀者的歡迎。但是,政府對《萊茵報》進行了迫害,馬克思隻有辭去主編的職務,深入到貧苦的地區繼續開展鬥爭。
1843年的6月19日,馬克思和燕妮舉行了婚禮。燕妮出生於一個普魯士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威斯特華倫男爵,是特利爾的樞密顧問官。他與馬克思的父親是好朋友,他也是馬克思少年時代的啟蒙者之一。
燕妮除了長得異常美麗外,還特別聰明。她從沒上過小學和中學,完全靠父親的指導和自學獲得豐富的知識,能寫一手文筆秀麗的文章。馬克思十分愛慕這位好學深思,沒有貴族習氣的姑娘。
馬克思退出《萊茵報》之後,政府依然十分擔心他會做一些對政府不利的事情,於是便指使馬克思的朋友埃塞爾去說服馬克思並給出高官和金錢做為條件,但馬克思誓死捍衛自己在中學畢業時立下的誓言,為全人類的幸福而戰鬥。
從此,他埋頭於理論問題的研究。首先,他批判地研究了黑格爾的哲學。並發現黑格爾龐大複雜的哲學體係中存在著唯心主義體係和辯證法方法之間的矛盾。
為了出版機關刊物《德法年鑒》,馬克思和燕妮於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到巴黎後,馬克思和燕妮一直深入到工人當中去。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到工人住宅區,親眼見到了工人的悲慘生活,深切地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
1844年2月,《德法年鑒》出版了一期雙月刊。許多人對馬克思的文章很感興趣。德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把馬克思的論文看作是德國天才人物給予法國人民的最偉大和最優秀的禮物。
但是《德法年鑒》隻出版一期就停刊了,原因是普魯士政府不允許它在德國發行,而且主編盧格也反對有革命鋒芒的文章。第二年初,馬克思被法國大臣驅逐出境。
馬克思一家隻好從巴黎遷居到了布魯塞爾。燕妮此時已是3個孩子的媽媽,盡管種種事情像重擔一樣壓在她的肩上,她仍然陪同馬克思積極參加布魯塞爾德意誌工人協會的活動。
1848年初,布魯塞爾的工人群眾響應巴黎的二月革命,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並決定買一些武器裝備自己。燕妮支持馬克思把一筆數千塔勒的巨款貢獻給戰鬥的工人階級。
革命失敗後,馬克思和燕妮一同被捕,馬克思說:“我妻子的全部罪名就是她雖然出身於普魯士貴族,卻讚成丈夫的民主信念。”
在被囚禁了18個小時後,他們被驅逐出比利時,但很快又回到巴黎繼續參加戰鬥。
先進的思想
1844年8月,馬克思認識了一位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年輕人,他就是弗裏希·恩格斯。
恩格斯從英國回德國的途中,繞道巴黎,拜訪馬克思。這是一次曆史性的會見。從此這兩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開始了終身的合作。
恩格斯在巴黎逗留期間,更多的時間是與馬克思在一起交換意見,探討理論問題。他們從黃昏談到深夜,又從深夜談到黎明。雖然他們的經曆不盡相同,但彼此發現在一切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政治問題上,他們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他們商定合寫一部名為《神聖家族》的論戰性著作。
恩格斯思維敏捷,文筆流暢,在巴黎那幾天就完成了他分工撰寫的部分。馬克思用了3個月的時間寫完了其它部分。這部著作集中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論證了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的動力。指出了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1845年4月上旬,恩格斯也遷到比利時來居住了,兩個人從此開始了新的合作。幾個月後,兩位偉人開始寫作《德意誌意識形態》這部巨著。
兩個人緊張而又愉快地工作了9個月才完成這部著作。但是,這部內容豐富的巨著卻找不到出版商。由於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弄清問題,所以,不管能不能出版,他們都堅持把它寫完。
這部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標誌著馬克思恩格斯哲學體係的形成。由於普魯士政府的迫害,馬克恩和燕妮離開了巴黎,遷居布魯塞爾。為了不讓普魯士政府再有借口進行迫害,在1845年12月正式聲明退出普魯士國籍,從此他就成了一個沒有國籍的人。
1845年上半年,許多革命者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紛紛從各國來到布魯塞爾。而馬克思的家則成為革命者的避難所。淵博的知識、深邃的思想和非凡的才能把許許多多的人吸引到他的周圍。
馬克思、恩格斯確信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奠基人,是共產主義新社會的創建者,但無產階級要完成這個偉大的曆史使命,必須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獨立政黨,否則無產階級就不能奪取政權,建立新社會。
1846年2月,經過周密的準備,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領導核心由馬克思、恩格斯和比利時的共產主義者菲力浦·日果組成。
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很快同許多國家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建立了通訊聯係。
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改組大會。恩格斯參加了大會。大會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提議,決定把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同盟,並改了口號。口號由原來的“人人皆兄弟”,改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同年10月,同盟中央委員會決定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因為當時同盟的不少支部中,宗派分子還很活躍。他們反對中央的綱領。所以同盟中央迫切希望馬克思能出席這次大會。
大會順利地舉行了,通過了新的共產主義同盟章程。比過去的章程有了很多的改進,這些改進無疑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努力的結果。大會順利地舉行,從此共產主義者同盟作為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登上了曆史舞台。
共產主義者第二次代表大會閉幕後,馬克思、恩格斯開始了一項新工作。這項新工作就是完成大會對他們的委托,起草一個公開發表的綱領。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了,是單行本,很快又經馬克思、恩格斯修訂出了新單行本。《宣言》好像一聲春雷,喚醒了廣大被壓迫被剝削的勞苦大眾,又像一盞明燈,照亮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共產黨宣言》的出版立即受到了熱烈的歡迎。1848年它就被譯成法文、波蘭文、意大利文、丹麥文、佛來米文和瑞典文,後來被譯成許多國家的文字,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時刻關係革命
19世紀50年代,整個歐洲再次陷入了反動勢力的黑暗統治,舊秩序恢複了,舊製度重新運行起來。曆史的車輪似乎在向後倒轉。
由於革命的失敗,馬克思流亡到倫敦,度過了他一生中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他的著作沒有人願意印,雖然從1851年起他開始為《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稿,但收入十分微薄,不能驅散籠罩著他整個家庭的陰雲。
住房問題耗去了馬克思不少精力,而全家的生計更是他忙於應付的難題。為了全家能活下去,馬克思不得不從小店老板那裏賒欠肉、蛋、麵包和蔬菜。賒欠也不容易,無錢還債就很難再欠。全家有時一連幾個星期隻能吃豆子和麵包。有時連這種起碼的食物也很難找到。
馬克思經過艱苦認真的研究而寫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由燕妮最後抄寫完畢,卻不能寄走,因為身邊一分錢也沒有了。
然而馬克思遭到的重大打擊莫過於在幾年裏失去了3個孩子。1850年11月19日,剛滿周歲的小男孩亨牙希·格維多患肺炎死了。燕妮為此悲痛欲絕。1852年,他們的小女兒弗蘭契斯卡也隻剛過了周歲生日就病死了。他們最疼愛的兒子埃德加爾也在這個時候被疾病折磨死了。
馬克思和燕妮幾乎承擔不了這種失去愛子的極端痛苦,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傾吐了自己的不幸:“親愛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滿了生氣,是家中的靈魂,他死了之後,家中自然完全虛空了,冷清了,簡直無法形容。我們怎能沒有這個孩子。我已經遭受過各種不幸,但是隻有現在我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不幸。我感到自己完全支持不住了。幸而從埋葬他那天起我頭疼得不得了,不能想,不能聽,也不能看。”
艱難的生活並沒有摧毀馬克思鋼鐵般的意誌。此時,燕妮也在痛苦中分擔著他的全部憂愁。為了讓馬克思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安心地從事科學研究,燕妮總是一個人挑起生活重擔。
在革命最困難的時候,恩格斯給了馬克思許多的幫助,他同馬克思一起戰鬥,同時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犧牲,體現出無私的革命友誼。
1850年11月,思格斯回到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公司,重新同他一向厭惡的“鬼商業”打交道。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他心甘情願地給自己套上了這副可憎的枷鎖。
這期間恩格斯在經濟上給了馬克思一家無私的援助。開始時他隻能不定期地給馬克思寄去幾個英鎊,後來他每月、甚至每周定期彙款給馬克思,許多年後恩格斯成為“歐門——恩格斯”公司的股東,不斷把大筆款子寄往倫敦,使馬克思在最困難的時刻免於挨餓,在生活稍有改善時能更加安穩地工作。
馬克思對恩格斯的這種高尚的自我犧牲精神深為感動和不安,他在信裏對恩格斯說:“我的良心經常像噩夢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才讓它們荒廢。”
馬克思和恩格斯雖長期兩地分離,但這兩顆偉大的心卻息息相通。頻繁的通信是聯係他們的紐帶。在這20年間,他們來往書信有1300多封。這些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理論財富。
馬克思自從和恩格斯交往後,他所有的著作和文章,沒有一篇不經過恩格斯閱讀就發表,沒有一篇不征求恩格斯的意見就付印。
馬克思經常對恩格斯這樣說:“我對一切事物的理解是遲緩的,……我總是踏著你的腳印走。”但恩格斯認為“馬克思是人類的天才,而我們最多隻是能者。”
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友誼使他們在困難時期艱難地走了過來,他們為了共同的事業而不停地奮鬥。
革命不是一帆風順的,許多人經受不了困難而叛變脫離革命。有的悲觀,有的顯得十分急於成功。當時,革命進入了一個低潮時期。馬克思和他的戰友們對革命暫時受到挫折後的形勢作了客觀的科學的分析,他們既不氣餒退卻,也不盲動冒進,而是紮紮實實地做各種準備工作,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
馬克思又把理論研究的工作提到首位,他暫時回到書房,繼續從事他早已開始的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為完成經濟學中的偉大變革,為鍛煉未來鬥爭需要的新的思想武器,頑強學習,刻苦鑽研。
他厭惡那些高喊革命、熱衷空談的人,嘲笑說:“民主派的‘頭腦簡單的人們’靠‘從天上’掉下來的靈感,當然不需要下這樣的功夫。這些幸運兒為什麼要用鑽研經濟和曆史資料來折磨自己呢?因為正如可尊敬的維利希所常對我說的,這一切都是這樣簡單!不錯,在這些空洞無物的腦瓜裏確是如此!真是些頭腦簡單的人!”
當時馬克思的處境異常困難,貧困的陰影緊緊相隨,各種攻擊誹謗也隨之而來。無論是來自敵人營壘還是來自昔日同路人的那些造謠誣蔑。他都毫不介意,正像恩格斯所說的,他“把他們當做蛛絲一樣輕輕抹去”,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馬克思不僅自己埋頭研究理論,而且還引導李卜克內西、沃爾弗、施拉姆等人努力學習,鼓勵他們廣泛吸取革命所必需的各種知識,掌握鬥爭所不可少的理論武器。
馬克思不僅關心自己身邊的那些革命流亡者的成長,而且關心各國革命力量的發展壯大,經常給他們指出正確的方向。他雖然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但同那些曾經與之並肩戰鬥過的德國工人一直心連著心。德國工人公然把馬克思看成自己的領袖。
他們在準備采取重大革命行動時,常派代表向自己的領袖求教。1853年和1856年,萊茵省工人準備武裝起義,他們兩次派代表到倫敦聽取馬克思的教導。
馬克思熱情接待使者,耐心地向他說明當時的形勢和應當采取的鬥爭策略。馬克思告誡萊茵工人,整個歐洲和德國的革命形勢還處於低潮,萊茵省工人單獨行動必遭失敗,要他們不能魯莽行動,以避免革命力量遭到不必要的損失。
馬克思還利用當時在德國尚存的為數不多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報刊之一《新奧得報》,同普魯士當局作“隱蔽的鬥爭”,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
馬克思對英國工人運動也關懷備至。他幫助憲章派人士創辦《人民報》。為了支持這個報紙,身無分文的馬克思為它寫稿不取報酬。在他的幫助下《人民報》成了革命的無產階級報紙。它在提高英國工人覺悟、壯大革命力量,推動工人運動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馬克思還親自參加了1855年夏天憲章派組織的兩次聲勢浩大的群眾示威,在第二次示威中險些遭到警察的逮捕。他還積極幫助瓊斯克服思想上的妥協動搖。
馬克思還通過共產主義者同盟會員約瑟夫·魏德邁、阿道夫·克路斯和共產主義者弗裏德裏希·左爾格在美國撒播科學共產主義的種子。
他支持魏德邁在美國創建美國工人同盟,為創建未來的美國工人政黨作準備。他還積極支持魏德還和克路斯把當時在紐約出版的《改革報》變成宣傳科學共產主義的陣地,組織自己的一些戰友為該報寫稿。
經馬克思及其在美國的戰友的努力,《改革報》成了一家優秀的工人報紙。同時,《改革報》做為一種新的戰鬥武器,指導著人類無產階級繼續戰鬥。
正當歐洲1848年革命失敗的時候,中國人民開始對外反抗列強的侵略,同時對內反對腐敗的清政府的統治。中國的無產階級政治開始萌牙。
馬克思十分關懷遠隔重洋的中華古國,深切同情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強烈憎恨殖民主義者對中國的壓榨和欺淩。他和恩格斯從各種報刊上密切注意中國發生的事件,收集列強掠奪和侵略中國的各種罪證,研究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材料,寫了許多文章聲討殖民主義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聲援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爭。馬克思用大量材料揭露了英國的鴉片貿易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危害。馬克思和恩格斯熱情地讚揚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揭露了沙皇俄國通過對華貿易和利用英法侵華戰爭對中國進行的掠奪。馬克思特別揭露了沙皇俄國侵華政策的狡猾陰險,它靠狡詐的外交手腕,“不要花費一文錢、不出動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更多的好處。”
《資本論》的誕生
馬克思經過25年辛勤的勞動,於1867年9月14日出版了偉大著作《資本論》。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成為無產階級的鬥爭強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是馬克思勞動的結晶。
馬克思還在40年代初擔任《萊茵報》主編的時候,就對政治經濟學產生了興趣。1843年馬克思遷居巴黎以後,孜孜不倦地研究政治經濟學,仔細閱讀了許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著作,並作了大量的讀書筆記。他這一時期經濟學上的研究成果體現在《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這裏,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的見解,這實質上是他的資本和雇傭勞動理論的萌芽形式。
1845年2月3日,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來到了布魯塞爾。在這裏,除繼續研讀以往經濟學家的著作外,他還閱讀同時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作品,並收集有關經濟學方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