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打算寫一本經濟學著作,書名定為《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1845年2月,他同達姆斯塔德的出版商列斯凱簽訂了出版合同,可是這一計劃未能實現。因為當局要求馬克思把這本著作寫成純學術性的作品。馬克思拒絕了這個無理的要求。後來列凱斯取消了合同,盡管如此,馬克思並沒有停止對經濟學的研究。
由於積極投入1848年~1849年革命的實際鬥爭,馬克思一度中斷了對政治經濟學的係統研究。革命失敗後,馬克思來到倫敦,重新鑽研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學習特別勤奮刻苦,一段時間差不多每天都到英國博物館去,整天在那裏看書學習。
從1850年夏天到1853年8月,馬克思從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著作,官方文件和各種期刊中作了大量的摘錄,寫滿了24個筆記本。
1857年經濟危機的爆發,推動他加緊經濟學的研究工作。他期望這次經濟危機會引起新的革命。他想盡快從理論上進行總結,用社會發展的經濟知識來武裝工人階級,提高他們的覺悟,使他們認清自己的革命任務,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
從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短短10個月時間內,馬克思寫成了50印張篇幅巨大的手稿。這可以說是《資本論》的最初稿本。正是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第一次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繼他的第一個發現——唯物史觀之後,完成了第二個偉大發現。
這部手稿,馬克思不是為了發表而寫的,“是為了自己弄清問題”而整理的。從1858年初開始,他在這一手稿的基礎上開始寫《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並打算分冊出版。他本想盡快完成第一分冊,但事與願違。由於長期通宵達旦的工作,他勞累過度,不斷患病。
貧困的生活也給馬克思的寫作帶來了巨大困難。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經常花費很多時間為《紐約每日論壇報》等報刊寫稿,以取得微薄的稿酬。這就使他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來寫作經濟學著作。
1858年5月,他從《經濟學家》雜誌了解到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詹·麥克拉倫發表了《通貨簡史》一書。“我的理論良心不允許我不讀這本書就寫下去。”可是在英國博物館圖書館裏,新書要幾個月後才能見到。而馬克思又買不起這本書。於是工作就停下來了。他不得不向親密朋友恩格斯求援,直到恩格斯寄來錢為止。
1858年8月,馬克思開始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初稿,用了5個多月的時間寫成了手稿,但他無法把稿子寄走,因為他身邊一分錢也沒有,付不起郵資和保險金,而保險又是必要的,因為他沒有手稿的副本。他在給恩格斯的信中開玩笑地說:“未必有人會在這樣缺貨幣的情況下來寫關於‘貨幣’的文章!”隻是在1859年1月收到恩格斯兩英鎊的彙款以後,他才把手稿寄給出版社。這第一本小冊子於1859年6月在柏林出版,書名叫《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
從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馬克思又寫了23個筆記本,這是整個《資本論》的第二個稿本。第二年,馬克思用《資本論》作為標題,把《政治經濟學批判》做為副標題來發表著作。這樣《資本論》就產生了。
《資本論》做為有力的思想武器,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向資本主義進行了全麵的攻擊。他在給他的一位朋友約翰·菲力蒲·貝克爾的信中說:“這本書無疑論正是向資產者腦袋發射的最曆害的炮彈。”
馬克思首先分析了商品的兩個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而分析了創造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接著他深刻闡述了價值形式,直至貨幣的產生。然後分析貨幣怎樣轉化為資本。
《資本論》第一卷包括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中心部分,即真正科學的剩餘價值學說。這樣馬克思就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馬克思根據對剩餘價值實質的分析,第一次對資本下了科學的定義。資產階級經濟學把資本看作是物,是生產資料,認為它是永恒的範疇。而馬克思表明,生產資料本身不是資本,它們隻有在成為榨取工人無償勞動的手段,占有剩餘價值的手段時,才是資本,因此,資本是曆史範疇,是社會關係。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時,研究了勞動過程不同因素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馬克思指出,資本家把一部分資本用來購買生產資料,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隻是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上去,它並不創造新的價值。他把這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而資本家把另一部分資本用來購買勞動力。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新的價值。他把這部分資本稱為可變資本。
馬克思把資本劃分為不變和可變資本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通過這樣的劃分,他進一步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說明了不是全部資本,而隻是可變資本才是剩餘價值的來源。
馬克思還闡述了增加剩餘價值的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延長工作日。在一個工作日中,有一部分時間是工人用來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這部分勞動時間是必要勞動時間,在這一時間內耗費的勞動是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時間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這部分時間是剩餘勞動時間,在這一時間內耗費的勞動是剩餘勞動。
資本家總是力圖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馬克思寫道:“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隻有吮吸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家可以靠延長工作日來增加剩餘勞動時間。這種靠延長工作日而增加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
另一種增加剩餘價值的方法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是工人創造勞動力價值所必需的勞動時間。要縮短這部分時間,就得降低工人及其家屬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就是要提高生產生活資料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用這種辦法增加的剩餘價值就是相對剩餘價值。
馬克思在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以後,詳細地分析了資本積累的問題,也就是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問題。
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特點是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資本家把工人創造的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用來擴大再生產的規模。
馬克思根據對資本主義積累的分折,表述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根據這一規律,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極上,資產階級的財富不斷增加,而在另一極上,勞動者遭受的壓迫,剝削以及失業和貧困不斷加深。
馬克思對資本積累的分析,徹底駁倒了資產階級學者關於資本家勤勞起家的謊言。這些人把原始積累描繪成田園詩式的東西,說什麼很久很久以前有兩種人,一種人勤勞聰明又十分節儉,另一種人是懶惰而又揮霍無度的無賴漢。第一種人逐漸積累財富成為資本家,第二種人窮得一貧如洗,隻得出賣勞動力,去當雇傭工人。
馬克思尖刻地諷刺了這類神話,提示出原始積累的實質,指出“所謂原始積累隻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曆史過程”。由於這個分離過程,一方麵形成了資產階級,另一方麵形成了無產階級。
馬克思以英國為例,用大量的血淋淋的事實揭露了農民怎樣被剝奪了土地,趕出了家園,淪為乞丐和流浪者。
資本原始積累還與進行殖民掠奪、販賣黑人等暴力手段聯係在一起。因此,馬克思深刻地指出,原始積累“這種剝奪的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
《資本論》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無產階級的實質,有的打擊了資本主義私有製,因此,《資本論》成了無產階級革命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克思準備很快完成第二、三卷。但是他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並且身體很不好。盡管工作繁忙,馬克思仍繼續收集資料,深入研究有關經濟問題。例如為了寫作地租理論,他甚至在1869年,年過半百的時候,開始學習俄文,“因為在探討土地問題時,就不可避免地要從原文材料中研究俄國的土地所有製關係。”
70年代末期,馬克思有意拖延第二卷的寫作。這其中的原因有:一是英國目前工業危機還沒有達到頂峰;他還必須注視事件的目前進程,直到它們完全成熟,然後再形成理論;二是還需要搜集俄國和美國等地的材料,以便繼續研究。三是醫生警告他,要他把工作時間大大縮短,否則就會陷入1874年和以後幾年的境地,那時他時常頭暈,隻要專心致誌地工作幾個小時就不能再堅持下去。
但是,病魔過早地奪去馬克思的生命,他生前沒能夠實現《資本論》的寫作計劃。他在逝世前不久,囑咐小女兒愛琳娜把《資本論》手稿交給恩格斯,希望他的親密戰友能根據這些材料“做出點什麼”來。
恩格斯把完成戰友的托付和滿足朋友們的願望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恩格斯同愛琳娜一起,勇敢地挑起整理遺稿這副重擔。在梅特蘭公園路41號馬克思的工作室裏,他們整天埋頭於整理一張張零散的手稿、圖表和筆記本,並細心地加以分類。
經過3個半月的緊張工作,他們終於理出了一個頭緒,把所有手稿按時期歸了類,其中主要的自然是《資本論》手稿。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艱苦勞動,恩格斯在愛琳娜和秘書的幫助下,把原稿係統化,空白的地方作了補充,加了許多注釋,在修改和增補的地方作了必要的說明,終於在1885年完成了一部連貫緊湊猶如馬克思自己寫的《資本論》第二卷。
又過了將近10年,1892年《資本論》第三卷也整理完畢並出版了,它“第一次從總的聯係中考察了全部資本主義生產,完全駁倒了全部官方的資產階級經濟學。”
《資本論》的出版給資產階級造成了很大的打擊,資產階級想把它毀滅掉。
《資本論》不僅是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為推翻資本主義製度而進行鬥爭的銳利武器,而且也是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的巨大理論寶庫。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趨勢時,也提出了關於未來社會,即社會主義社會的許多精辟的思想。他指出:“勞動時間長的企業,在較長時間內隻耗費勞動和生產資料,而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產品,勞動時間短的企業,不僅在1年內不斷地或者多次地投入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
實踐證明,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如果處理不好這兩類生產部門的關係,過分注重前者的發展,而忽視後者,就會影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反過來,也會影響整個生產的發展。
《資本論》是馬克思心血的結晶,為之他付出了40多年的心血,雖然在全卷中隻占1/4的篇幅,但無產階級戰士從此有了學習的課本。
苦苦奮鬥的歲月
1864年9月26日,在倫敦聖馬丁教堂裏,懸掛著各個國家的旗幟,擠滿了來自英、法、德、意和波蘭等國的代表人物。馬克思推薦的德國人代表埃卡留斯在會上發言很出色。
經過熱烈討論,大會決定成立“國際工人協會”,選舉包括馬克思在內的領導委員會。
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確實說明了工人運動已經重新興起,工人群眾的思想覺悟有新的提高,然而在無產階級第一個國際性組織誕生之日,隻有馬克思一個人清楚地懂得正在發生什麼和應該建立什麼,他從國際工人協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為各國無產者在科學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的真正聯合,展開了繁忙而艱辛的工作。
當時麵臨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協會起草綱領性的章程。要使這份重要的文件既表達出科學共產主義的原理,又能為當時工人運動中各種繁雜的思想流派所接受,無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然而馬克思卻完成得非常出色。
10月20日,在馬克思家舉行的小委員會上,馬克思建議對章程逐條進行討論,會議一直開到深夜1點,40條的章程才通過了第一條。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代表克裏默建議,為了在11月1日召開的中央委員會上能拿出一份《章程草案》,小委員會必須在10月27日的會上有一個肯定的結果,他的建議被采納了,於是把文件全部留給馬克思,由他加工修改。
馬克思順利地爭取到了第一項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權利——為國際工人協會製定綱領性文件,為它今後的全部活動奠定科學的基礎。一星期後,馬克思徹底改寫了章程,用10條代替了原來的40條,為國際工人協會草擬了《成立宣言》。
11月1日,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馬克思草擬的《成立宣言》和《臨時章程》,在1866年的代表大會上經過討論,也得到一致通過,成為國際工人協會的正式文件。
馬克思為無產階級做出了具大貢獻,因此,他成為歐美各國先進工人公認的領袖。但馬克思不喜歡別人宣揚他個人,他一直都保持著謙虛謹慎的美德。
當時,拉薩爾擔任全德工人聯合會的主席後,利用各種手段宣揚他個人。他聲稱:“我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正確的。”拉薩爾的黨徒們聲稱,不管是誰,隻要企圖推翻或者修改拉薩爾所闡述的信條中的哪怕一個字,他就是“人民”的叛徒。
聯合會的報刊上連篇累牘地宣揚拉薩爾個人。他也自吹“幾百家報紙每天把我的名字傳到德國的窮鄉僻壤”,要工人把他當作腳穿厚底靴、頭上繞著靈光圈的救世主來頂禮膜拜。
宣揚個人崇拜是為了實行個人獨裁。在拉薩爾製訂的聯合的章程中,規定主席有權發布一切指令,有權決定全體大會和理事會的召開,有權任命副主席,有權任命地方全權代表,有權裁決誰能入會,誰不能入會。他說:“主席的權力必須盡可能獨裁,否則會一事無成。”
在全德工人聯合會內部,拉薩爾獨攬大權,不擇手段地安排親信,排斥異己。聯合會理事會書記瓦爾泰希對他的獨斷專行表示不滿,拉薩爾下令把他開除出聯合會。
1864年8月底,他為爭奪一個貴族小姐在與情敵決鬥前留下的遺囑中,襲用封建皇帝指定繼位人的做法,指定伯·貝克爾為他的繼承人。拉薩爾在決鬥時中彈而死,但是他的個人崇拜仍然有增無減。施韋澤主編的《國會民主黨人報》上甚至用“聖經、教會和主”之類赤裸裸的宗教語言來宣揚拉薩爾,狂呼“拿撒勒的耶酥死了,斐迪南·拉薩爾萬歲!”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拉薩爾機會主義的同時,對他製造的個人崇拜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他們對拉薩爾的令人作嘔的自我吹噓和裝腔作勢,深惡痛絕。馬克思針對拉薩爾的在工人中冒充理論權威、炫耀自己、騙取信任的行為指出,把革命和科學作為追名逐利、實現個人野心的工具,是十分卑鄙的舉動。
馬克思說,拉薩爾的組織是一個純粹的宗派組織。這種組織是和國際工人協會所追求的真正的工人運動組織相敵對的。
他們一再要求德國工人報刊清除對拉薩爾的個人崇拜,揭露他企圖充當工人“獨裁者”的野心。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指導下,以倍倍爾、李卜克內西和白拉克為代表的德國先進戰士教育工人群眾擺脫拉薩爾的影響,接受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1869年8月,他們與拉薩爾派控製的全德工人的聲明中鮮明提出:“我們的口號是:打倒宗教主義!打倒個人崇拜!打倒那些口頭上承認我們的原則而在行為上背叛我們原則的陰謀家!8年成立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拋棄了個人獨裁製,實行民主集中製原則。黨章規定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一切重大問題,選舉中央委員會。
中央委員會由5人組成,實行集體領導。為了防止中央委員會專權,還設立一個監察委員會。如果中央委員會有越軌行為,監察委員會有權停止個別中央委員會以至整個中央委員會的職權,召開全黨代表大會裁決。
此外,還建立一個仲裁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與監察委員會之間發生衝突時由它來裁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反對拉薩爾的個人崇拜的一個重大勝利。
馬克思和思格斯強烈反對個人崇拜,恩格斯在1891年公開發表了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讓無產階級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能把有關拉薩爾的神話當成黨的信念的象征。要和一些宗派組織有一個明確的區名。
馬克思雖然一直流亡國外,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關懷有增無減,並且關心著德國的民主革命。
在馬克思擔任德國通訊書記後,他曾經對在德國工人中有較大影響的全德工人聯合會進行工作,希望改變它的領導,爭取它加入國際。
拉薩爾的信徒施豐澤1864年底在柏林辦了《社會民主黨人報》,李卜克內西在其中任編輯工作,報紙的辦報綱領中也沒有典型的拉薩爾口號,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同意為它寫稿。
報紙發表了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宣言》上發表了馬克思應施韋澤的要求而寫的《論蒲魯東》一文,文章客觀地指出蒲魯東的功勞,同時也評述了他的錯誤。
不久馬克思發現施韋澤仍然推行拉薩爾的綱領並為俾斯麥的統治效勞,就毅然斷絕了同《社會民主黨人報》的關係,不再爭取全德工人聯合會加入國際工人協會,而提出讓德國工人在德國當時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單個加入國際工人協會。
1866年,國際工人協會在德國的一些城市建立了支部,它們人數雖不多,但在合作社、互助會和教育團體等合法組織的掩護下展開了工作。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國際作出決定,建議所有的工人學習《資本論》。馬克思的這部“工人的聖經”,在國際這支無產階級的大軍中顯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1867年,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先後被選入北德意誌聯邦國會,他們利用這個全國性的講台,揭露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製度和俾斯麥立憲的偽裝。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幫助下,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等人在德國工人中作了大量工作,逐漸擺脫了拉薩爾宗派主義和改良主義的影響,接受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原理。
1869年8月,愛森納赫建立了社會民主工黨,並宣布該黨的目的是廢除資產階級生產資料私有製,這是在德國工人運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
同時,國際工人運動也逐步壯大,馬克思也因此為國際工人運動不停地操勞。
馬克思通過國際和各國工人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從他們那裏了解各國工人運動的情況,仔細研究他們寄來的消息和材料,認真考察有關各國的文獻和資料。對他們的鬥爭策略提出中肯的意見。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中起著無人可比的重大作用,享有極高的威望。
馬克思對國際的事業有堅定的信念。而他在國際活動中采取的鬥爭策略卻是靈活多樣的。他矚目於運動的未來,又著眼於當前的實際,他珍惜工人群眾的共同願望,又不忽視各種思潮的歧異。他謙遜、樸直,從不提及個人的威望和作用。他悔人不倦,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培植出一大批優秀的戰士。
馬克思最厭惡那些脫離現實鬥爭的空談家,認為他們的空談和遐想隻能消磨工人的鬥誌,損耗他們的精力。而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要推動工人去進行嚴酷的鬥爭,並在鬥爭中提高認識和煉就本領。但領導工人進行鬥爭絕不能脫離工人運動所處的現實情況。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的整個活動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在工作中,馬克思極度蔑視抬高個人聲望,也十分憎惡沽名釣譽。當時,馬克思為國際工人協會開展活動默默無聞地日夜操勞而不要任何榮譽。
燕妮最了解馬克思,她在給李卜克內西的信裏談到過這一點:“摩爾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辛辛苦苦地通過巧妙靈活的辦法,在全世界麵前,在一大幫敵人麵前維護矛盾分子的統一,製止協會去幹各種蠢事,使顫抖的一方膽戰心驚,他在任何場合也不出頭露麵,不參加任何代表大會,他負擔著一切困難工作而不要任何榮譽。”
的確,除了1872年的海牙代表大會,他沒有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任何一次代表大會。雖然有幾次他曾準備在會上發言,但當他發現別人發言對鬥爭更有利時,他總是把發言的機會讓給別人,並積極幫助他們進行準備。
馬克思始終認為,促使國際工人協會獲得這樣巨大發展的情況,是由於全世界勞動人民遭受到日益加劇的壓迫,而決不是他個人的功勞。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救世主”,而總是把自己置身於普通群眾之中。
馬克思是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鬥終身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的高尚情操感染了許多的人,但馬克思隻認為他是一個十分普通的人,這正如他那句喜歡的格言:我是人,人所應有的我都有。
指導各國革命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普法戰爭爆發了。戰爭爆發的當天,國際總委員會開會作了討論,決定委托馬克思起草一篇宣言,表明總委員會對這場戰爭的態度。
馬克思花了4天時間寫成了宣言,宣言首先在倫敦《派爾——麥爾新聞》上發表,接著以傳單形式印行了1000份。由於宣言發表及時,談的是社會上普遍關心的問題,因此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第一版很快銷售一空。
馬克思在宣言中明確分析了這次戰爭的性質、前途以及德、法無產階級對戰爭應持的態度。馬克思指出,交戰雙方的統治階級都是為了本國王朝的利益而進行戰爭的。
8月底,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草擬了給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委員會的複信,由馬克思寄往德國。信的主要內容是批駁德國資產階級企圖吞並法國領土的反動謬論,重申無產階級對此應采取的正確策略。
9月5日,社會民主工黨委員會以傳單形式發表了一篇關於戰爭的宣言,號召德國工人階級忠於無產階級國際事業,反對普魯士政府的侵略陰謀。
戰爭的發展,完全不出馬克思所料,不久,腐敗無能的法國軍隊節節敗退,普魯士軍隊很快轉入進攻,打進了法國領土。9月1日,兩軍在色當會戰,法軍慘敗。消息傳到巴黎,引起了人民群眾的憤怒和不滿,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
與此同時,普軍在色當戰役後長驅直入法國境內,很快占領了法國整個東北部,並且直接向巴黎進逼。
巴黎成立共和國的當天,龍格就打電報告訴了馬克思。龍格的電報馬克思在第二天淩晨4點鍾收到。過了一天,即9月6日,馬克思又收到由巴赫魯赫簽署的國際巴黎聯合會委員會寄來的一封信,要求總委員會盡快就共和國成立後的新形勢發表一份給德國人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