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開創人(1 / 3)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開創人

他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曾用催眠治病,後創始用精神分析療法。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對自己進行了艱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戀母情結,即仇父戀母的情緒傾向。英國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如斯說:“自從達爾文以來,弗洛伊德的學說在這個時代所激起的爭論之激烈和批評之尖銳無與倫比。現在,他已界耄耋之年,無論哪個學派都已很少有心理學家不承認受了他的影響。”

少年時代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在人類行為學方麵提出了不少革命性的、頗有爭議的觀點。他還為治療行為方麵的疾病建立了一套新的體係。

弗洛伊德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的家庭是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

弗洛伊德是他父親與後妻生的長子,他的母親所生的下麵還有兩個弟弟和五個妹妹。而他的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的前妻生的兩個孩子比弗洛伊德大二十歲左右,這種年齡差使小弗洛伊德在很長時間都認為自己是哥哥的兒子。

猶太裔血統對於弗洛伊德以後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不僅是指猶太人的語言、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定居於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所遭受的侮辱和歧視,這給弗洛伊德提供了無形的強大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奮發圖強地和專心致誌地從事對人類精神活動的科學分析事業。

更確切地說,使弗洛伊德成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的重要因素,與其說是猶太人的血統,不如說是猶太人所身受的壓迫和歧視。

對此,弗洛伊德自己也說:“我經常地感受到自己已經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為保衛他們的神殿所具備的那種蔑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為曆史上的那個偉大時刻而心甘情願地獻出我的一生。”

1859年,弗洛伊德三歲時,他全家遷居維也納。弗洛伊德一家剛剛在維也納住下,經濟比較緊張。他的兩個異母哥哥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帶著他們的妻子、孩子搬到英國曼徹斯特去了。據說伊曼努爾和菲力浦在那裏開了毛織品工廠,並迅速地發展起來了。弗洛伊德長大後曾多次向往英國,在他的心目中英國是自由的國度。他很羨慕他的兩位哥哥能到英國去。

弗洛伊德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在父母的臥室裏撒尿。他爸爸為此歎息道:“這孩子一點也沒出息!”這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上的一次打擊。弗洛伊德後來說:“這肯定是對我的抱負的很大的打擊;所以關於當時的情景的幻影,後來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我的夢裏。而且,在夢中,它們始終都同我的累累成果聯係在一起,好象我想說:‘你看,我已經作出了成果!’”

在十歲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裏受教育的。自從弗洛伊德離開母親的懷抱以後,負責對他進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親。他父親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的許多知識,一部分來自猶太教法典,一部分來自自己的生活經驗。

但弗洛伊德有天賦的才能,他對父親教給他的每一種知識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強的分析能力。在這種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與父親的關係比以往更深了。

由於弗洛伊德的父親的知識較多地來自猶太教法典和他的猶太教生活經驗。所以,他給弗洛伊德的教育多半是與猶太教有關的曆史、地理和其他知識。弗洛伊德從小打下的猶太教宗教教育基礎,使他對猶太教的習俗、典禮、節日的內容、曆史來源及演變過程非常熟悉。

當弗洛伊德9歲的時候,由於具備了過人的智力,加上平時的努力自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學入學試,比標準的中學入學年齡提早了一年。

在中學階段,弗洛伊德孜孜不倦地看書,他有強烈的求知欲。他不僅認真地學好所有的功課,而且喜歡看課外讀物。他從來不感到讀書是負擔。看書和思索成了他的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他也經常同自己的同學討論問題,探討書中的真理。有時還為此發生激烈的爭吵。

也因為此,弗洛伊德從入學開始到畢業為止,始終都是優秀生。在他讀八年製的後六年中,他一直是班上的第一名學生。

在中學時期,弗洛伊德除勤奮學習外,他還經常主動地幫助自己的妹妹作功課,指導她們的複習,使她們能克服許多障礙,並逐步地學到有效的學習方法。他甚至充當了妹妹們的閱讀指導人。他有時告誡她們不要過早地看一些不適宜的讀物。

在16歲的時候,弗洛伊德有了第一次的戀愛生活。這事發生在1827年,當時弗洛伊德回訪了自己的出生地弗萊堡。在這裏,他見到了多年未見的女朋友吉夏拉。

吉夏拉的父親和弗洛伊德的父親一樣是毛織品商人,他們倆很小的時候就在一起。吉夏拉比弗洛伊德小一、兩歲,當弗洛伊德見到吉夏拉的時候,弗洛伊德滿臉通紅,心撲撲直跳,說不出一句表示愛的話。

而當吉夏拉離開後,弗洛伊德一個人留在樹林內想入非非。他幻想著自己的家如果不離開弗萊堡的話,他就可以在弗萊堡或在它附近成長為一個粗壯的農村少年,並可以獲得機會同吉夏拉結婚。

就這樣,弗洛伊德完全陷入了情海之中,這種幻想在此後幾年一直伴隨著他。

青年時代,弗洛伊德對一般的哲學和人道主義問題很感興趣,但是,他覺得必須有一種嚴格的科學訓練來約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畢業時,弗洛伊德不僅德文、希伯萊文名列前茅,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也成績突出。因此,在一個猶太慈善機構的資助下,他於1873年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大學時光

在維也納大學,弗洛伊德從事大部分研究工作的生理實驗室主任是布呂客,他是一個要求嚴格的訓練者,一個在科學研究方麵無懈可擊的人物。他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學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到大學三年級結束時,弗洛伊德總結了三年學習生活,他說:“經過大學頭三年的學習,我發現由於我的天賦能力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將不能在我年輕時所熱衷的那些科學領域中取得成功。……我終於在布呂克的生理實驗室找到歸宿,獲得滿足。同時,我也在那裏找到我所尊敬而以之為模範的人物,即偉大的布呂克本人及他的助手西格蒙特·艾克斯納和厄納士特·馮·弗萊斯爾·馬茲科。”

接著,弗洛伊德說:“布呂克把一項神經係統組織學問題交給我研究,我很圓滿地解決了那個問題。由於對布呂克很滿意同時也為了我自己著想,我就更進一步的探索下去。”

1876年秋,弗洛伊德正好是20歲,布呂克教授要他到生理學研究室當他的正式助手。弗洛伊德同布呂克生理研究室的結合,在他的一生和科學研究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1879年,弗洛伊德被應征入伍。當時,奧匈帝國正同沙皇俄國爭奪巴爾幹半島。當時的德奧兩國實際上是一個大軍營。全國大中小學都實行軍事訓練。任何適齡青年,不管作什麼工作,也不管是否在校讀書,都要參軍。

弗洛伊德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服兵役的。根據當時的規定,參軍的醫學院學生隻能留在國內服役;如果要派往國外,也隻能在醫院裏服務。

在1880年5月6日,弗洛伊德24歲生日那天,在軍隊裏被關禁閉,因為他未經請假外出。

退伍後,弗洛伊德又回到了維也納大學。

從1873年到1881年,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期間,是他為一生中的偉大事業奠定知識基礎的時期。他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學習生物學、醫學、病理學、外科手術等課程上。

同時,在這裏,弗洛伊德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學者。除了布呂克、克勞斯以外,還有著名的外科醫生比爾羅斯、皮膚科專家赫伯拉、眼科專家阿爾德等人。他們都是在全世界負有盛譽的學者和醫生。弗洛伊德從他們那裏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學到了進行科學研究的正確方法。

1881年3月,弗洛伊德終於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醫學院的畢業考試。他並不需要用很多時間去複習功課,因為他平時始終都踏踏實實地掌握了每門功課的內容,沒有一門功課是糊裏糊塗地通過的。對於每一門功課,不管自己是否愛好,他都務求精通。

弗洛伊德自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繼續留在布呂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裏。他在這裏從事研究工作已經有十五個月了。但那時,他還要兼顧聽課;如今,他可以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

和其他剛從大學畢業的初級研究人員一樣,在從事研究工作的同時,弗洛伊德還擔任了大學助教的工作。從1881年5月到1882年7月,他順利地完成了研究項目和助教教職。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弗洛伊德要承擔贍養父母弟妹的重任,而他的收入又很微薄。

1882年,弗洛伊德愛上了他妹妹的朋友瑪莎·伯納斯。瑪莎比弗洛伊德小五歲,出身於漢堡一個頗有名望的猶太家庭,那時正住在維也納。

和瑪莎訂婚後,弗洛伊德開始考慮要為結婚準備必要的資金。顯然,繼續擔任研究室和助教工作,不能滿足經濟上日益增多的需要。所以,在完成第三學期助教工作的時候,他決定接受父親和布呂克教授的勸告,改行做專職醫生。

弗洛伊德的這一轉業,從它的實際效果來看,遠遠地超出了他自己的設想。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學的研究工作中取得累累碩果的時候,他回過頭去重新評價自己在1882年的轉業決定,才看出了它是他的一生中的真正轉折。

行醫生涯

1882年7月,弗洛伊德正式地到維也納全科醫院工作。開始時,他擔任了外科醫生。因為感覺到太疲勞,2個月後,在西奧多·梅納特的推薦下,弗洛伊德當上了著名的醫生諾斯納格的診療所的實習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