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維特根斯坦——純粹的哲學天才
出生於奧地利,後入英國籍。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美國著名哲學史家考夫曼如此評價他:“一個偉大哲學家的標誌是:他的出現為哲學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而這樣的事情維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兩次!”
少年時代
維特根斯坦家族是歐洲最顯赫的豪門家族之一,有著超過數百年的悠久曆史。而這個家族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更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諸多領域。這個家族還為我們貢獻了很多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特別是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於1889年4月26日出生於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母親萊奧波迪內,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銀行家的女兒。路德維希在八個子女中排行最小,在他前麵有4個哥哥和3個姐姐。
維特根斯坦深受父母的影響,父親的自信與堅毅性格,養成了他對自己所熱愛事業不懈追求的品質,母親的善良和音樂天賦,賦予了他渴望人間美好事物的理想。維特根斯坦的母親則以深厚的藝術素養影響著這個家庭。
維特根斯坦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孩子,一頭金色,藍藍的大眼睛,很有精神。和其他兄妹一樣,他也是在家裏接受小學教育的。
家裏的教師和管家對他們要求非常嚴格,完全按照正規的社會規範指導這些孩子。他們最初在外籍教師指導下學習法文和英文,德文學習的是當時奧地利上層階級的用語,他們的遊戲夥伴和所受的舞蹈訓練也都來自上層階級。
維特根斯坦的讀書方式很有特點。他總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反複閱讀,力圖從中找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用他的話說,就是那些“對他說了點什麼”的東西。如果是文學方麵的書籍,他要知道作家是如何描寫故事情節和人物發展命運的;如果是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他會很快地掌握與此有關的所有技術。正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使得維特根斯坦能夠在學習中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父親豐富的藏書為維特根斯坦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在維特根斯坦正式進入學校以前,歌德、席勒、萊辛等人是他喜歡的作家。這些作家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維特根斯坦對他們在西方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並不感興趣,他隻是把他們看做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把音樂看做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一樣。歌德和席勒的作品使他產生了追求崇高理想生活的願望,而萊辛的詩歌則使他感受到倫理與美學密不可分。現實生活中倫理的喪失,使得萊辛的詩歌中含有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失望。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世界的變化使它失卻美好生活所必需的完整性。這也是維特根斯坦悲觀失望的一個原因。
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閱讀哲學書籍是文化階層的一種時尚。就連二姐瑪格麗特的書架上都收藏有一些當時流行的哲學通俗讀物。
然而,後來成為大哲學家的維特根斯坦對所有這些哲學讀物似乎都不太感興趣,他更多地是對它們采取輕蔑和批判的態度。因為在他看來,這些著作都沒有真正解決形而上學的問題。
當時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一些與人類認識自然有關的學科,如量子力學,實驗心理學以及現代數理邏輯的建立,使得人們產生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形而上學問題的幻想。當時的大部分哲學通俗讀物都是根據這種幻想寫出來的,那時的維特根斯坦就看到,這種哲學根本無法解決形而上學問題,因為科學並不包含解釋,它們隻是對自然現象和事物的說明。
據說,維特根斯坦惟一通讀過的哲學著作是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他從叔本華的書中看到了一些自己曾經思考過的問題,那就是對人生的透徹觀察和對精神的不懈追求。他把叔本華的思想比做清晰透徹的河流,並對朋友德魯裏說,在真正深刻的地方,叔本華的思想已經到底了。
當然,對叔本華的真正認識是進入學校以後的事情。叔本華思想中表現出來的強烈孤獨感,以及從精神和意誌中創造世界的勇氣,深刻地影響了維特根斯坦。
不管這種家庭式的教育對維特根斯坦產生了何種影響,但隨著他家庭悲劇的出現,這種教育方式結束了。原來,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對五個兄弟期望極高且要求極嚴,但五兄弟竟對此毫無興趣,結果事與願違,不僅摧殘了他們美好的前程,更是摧毀了他們年輕的生命。大哥跳海自殺,三哥服毒自盡,二哥雖然遵從了父親的意願,但後來由於其他原因也自殺了。
三個兒子的死對維特根斯坦的父親震動極大,維特根斯坦的父親的嚴格教育計劃破產了,他決定把維特根斯坦送到正規學校去,接受正統教育。
1903年,維特根斯坦被送到林茨的一所中學學習。1906年畢業。值得注意的是,1904至1905年,希特勒也在這所學校上學。不過,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維特根斯坦與希特勒有過任何深入的交往。
希特勒狂熱反猶的最初緣由,據說是源於維特根斯坦,因為他們兩人曾在一個中學讀書。這兩人雖同齡,但維特根斯坦跳了一級,而希特勒則留了一級,所以兩人很可能不同班。希特勒後來在其種族主義宣言《我的奮鬥》中透露,他最初的反猶太人情緒就是被該城市的一位匿名的猶太學生所挑起的。
和一些偉大人物一樣,維特根斯坦在中學的成績並不好,大都處於中下水平。維特根斯坦在該校度過了三年不愉快的時光,1906年離校時並未取得升進大學的資格。這是一次挫折,因為他曾有在維也納跟博爾茨曼學習物理的誌願。然而,後者於1906年自殺,使得維特根斯坦的希望毀於一旦。
然而,維特根斯坦一直表現出工程學方麵的天資,這是他父親的專業。據說維特根斯坦在童年就製作出一種縫紉機的模型,證明他有這方麵的才能。
也因於此,他的父母便將他送進柏林一夏洛滕堡的一所工藝學院,主修機械工程。維特根斯坦在柏林期間養成了一個使他終生受益的好習慣,這就是隨時把自己所想的東西記錄下來,以便於事後整理。
在柏林求學的這段時光,維特根斯坦生活得也不愉快,三個學期之後便離開了這所學校。
然而雖然離開了,維特根斯坦卻對航空工程產生了興趣,這是他未來職業的一條最新發展途徑。他於1908年前往英國,當年夏天在德比郡靠近格洛瑟普的高空大氣層研究站進行風箏飛行試驗。當年秋季他進了曼徹斯特大學學習航空工程。
一舉成名
從1908年到1911年,維特根斯坦的興趣從滑翔機試驗轉移到飛機發動機,進而又轉移到發動機的設計,這實際上是一項數學工作。
從這個時期起,維特根斯坦的興趣從純數學又轉向了數學哲學。而在此期間,他讀到了羅素的《數學原則》,亦稱《小數學原理》一書。從此,數學哲學成為他關注的中心。
在維特根斯坦的一生中,從1906年到1911年是他艱苦摸索和最終確定自己職業的時期。從羅素的書中,維特根斯坦知道了德國耶拿大學的弗雷格教授。
於是,在1911年夏天,維特根斯坦拜訪了弗雷格,弗雷格則建議他去劍橋向羅索學習邏輯學。羅素當時是劍橋三一學院的講師,聲望正如日中天,與懷德海合作的《數學原理》,亦稱《大數學原理》,在前一年出版,這部書是現代邏輯發展過程中重要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維特根斯坦愉快地接受了弗雷格的建議,滿懷熱望奔赴劍橋求學。這次轉變,對維特根斯坦,乃至對整個哲學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維特根斯坦1911年10月18日來到劍橋,拜見了羅素。羅素後來寫道:“認識維特根斯坦是我生命中最令人興奮的知識奇遇之一。”
在數理邏輯課上,維特根斯坦一開始就引起了羅素的注意。羅素曾經提及:“當我上課時,我發現我的德國人基礎很好,對於處在興奮與準備不足中的我來說,課上得不錯。我對我的德國人很感興趣,並希望更多地了解他。”
就這樣,經常是上完課,維特根斯坦跟著羅素回到辦公室繼續辯論直到晚飯為止。經過一段時間,被確認為是奧地利人的維特根斯坦則被譽為“富有文采,酷愛音樂,極有風度……非常聰明”。羅素越來越感到他的學生有一種高超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