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亞伯拉罕·馬斯洛——偉大的心理學家(1 / 3)

8.亞伯拉罕·馬斯洛——偉大的心理學家

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智商高達194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美學,主要著作是《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的境界》等。他的思想對當代的管理理論產生過重大影響。

害羞的猶太小孩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歐洲東部,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遷移浪潮正在興起。無數窮苦的猶太人為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自由,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移居到美國。塞繆爾·馬斯洛就是這些移民中的一位。他的老家在俄國的基輔城,那裏有大量的猶太人聚居。

1908年4月1日,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曼哈頓降生了。依照猶太人的習慣,在一位去世的親屬之後,給他取名為“亞伯拉罕”。

馬斯洛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父親酗酒,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亞伯拉罕·馬斯洛最早的兒時記憶是關於他母親的。他們之間相處得很不愉快。雖然家裏沒有什麼要遵守的猶太人的宗教禮節,但她是一個迷信的女人,經常為一些小小的過失就衝著孩子們說:“上帝將嚴厲懲罰你!”

正是這種從幼年的心靈折磨到科學探索的發展中,年輕的馬斯洛逐漸對宗教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懷疑和對無神論的尊重。

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小時曾帶兩隻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麵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係之惡劣。

馬斯洛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作為猶太人,他們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街區,上學後又是學校少有的幾個猶太人之一,這一切使使馬斯洛成為一個害羞、敏感並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

後來當他回憶同年時,他說道:“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馬斯洛從五歲起就是一個讀書迷,他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書籍,一呆就是幾個小時,以此來躲避家中的緊張氣氛。他後來回憶道:“那時,我經常比家裏其他人起得更早,一出門就到圖書館去,站在門口等待開門。”

在青少年時期,馬斯洛從來不和其他同齡的女孩交往,貝莎是惟一的例外。馬斯洛的表妹貝莎·古德曼於1922年3月從俄國來到紐約,那時她13歲,比馬斯洛小一歲。馬斯洛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由於貝莎幾乎不會講英語,他就主動去做她的老師。從那時起,馬斯洛幾乎每周都要去拜訪貝莎,同她聊天。

上學後的馬斯洛,由於天賦極高,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狀況後來才有所改變。當他在低年級學習美國曆史時,托馬斯·傑斐遜和亞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幾十年以後,當馬斯洛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時,這些人則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

青少年時期馬斯洛曾因體弱貌醜而極度自卑,於是,他借鍛煉身體冀求得到補償。後來,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馬斯洛的早年經曆不僅影響了兒時的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後的馬斯洛仍然害怕當眾發言。以至於每一次演說之前他都會經曆極為強烈的焦慮。

1922年1月,馬斯洛進了布魯克林最好的中學之一的男子高中。在高中的這幾年裏,馬斯洛喜歡科學,尤其是物理學。

在進入這所學校之初,馬斯洛就經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上的啟蒙。他的老師塞巴斯蒂安·利特爾向全班推薦說,如果他們真正想讀點有用的書籍,厄普頓·辛克萊的書是必不可少的。

聽過老師的建議後,馬斯洛真的去讀了厄普頓·辛克萊的著作。通過閱讀厄普頓·辛克萊揭露社會陰暗麵的小說,觸發了馬斯洛潛在的對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興趣。

求學生涯

中學畢業後,馬斯洛的父母未受過教育,但他們堅持讓馬斯洛學習法律。起初他滿足他們的願望於1926年,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專修法律。

但僅僅兩個星期,馬斯洛就斷定自己的興趣並非在法律上,感覺自己不適合當律師而廣泛地另選擇各種喜歡的學科。三個學期之後,他轉往康奈爾大學。他希望在新的地方能發現自己所期待的學術氣氛,因為刻板的、兩點一線式的市立大學的生活,讓他在智力上幾乎沒能感受到任何刺激。他離開紐約市立大學的另一個原因,是想與表妹貝莎在感情上拉開一段距離,其實這時他已愛上了她。馬斯洛以為,兩人的距離遠一些,可以減少自己對她的迷戀。

在康奈爾大學,馬斯洛的心理學導論課的教師是W.馮特的學生-構造主義學派的創始人E.鐵欽納。在康奈爾的一個學期裏,馬斯洛還是沒有發現能使他在學術上感到興趣的課程。

即使在基礎心理學課程方麵,馬斯洛的期望也破滅了。心理學課的教師是愛德華·鐵欽納,他是美國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可鐵欽納研究心理學的方法與馬斯洛那充滿激情的社會目標完全是南轅北轍,毫無關係。此時,馬斯洛發現,結構主義“與人無關”;也正因為其中沒有什麼可以被“應用”的,所以鐵欽納強調,心理學純粹是對意識的實證性研究。

也是在這一階段,馬斯洛感到貝莎對他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他找不到進一步發展感情的辦法。富有戀愛經驗的貝莎的姐姐安娜早已看出了他們雙方的尷尬和痛苦,是她加速了這段緩慢的浪漫史。

有一天,安娜一邊把馬斯洛推向貝莎,一邊說:“看在彼得的份上,吻她吧!吻!”馬斯洛先是大吃一驚,然後,幾乎是在安娜的脅迫下,吻了貝莎。

貝莎沒有反抗或拒絕,而是還吻了他。這第一次親吻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時刻,他獲得的是一次真正的“高峰體驗”。

1928年,馬斯洛不顧父母的反對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學貝莎結婚,他們有兩個女兒。馬斯洛宣稱,他真正的生命是從結婚和轉學威斯康星大學時開始的,那時馬斯洛20歲,貝莎19歲。

1928年9月,馬斯洛來到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繼續他的大學學業。在上個世紀初,這個學校因傑出的教育水平和自由的學術氣氛而名聞遐邇。

在威斯康星最初的心理學訓練中,馬斯洛發現了不少令人激動的東西,但直至獲得碩士學位,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研究領域。

然而,1931年冬天,當他選修哈裏·哈洛的研究實習課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長久以來,哈洛的名字就與靈長目動物的高級機能、社會行為和學習過程等研究聯係在一起,他在這方麵取得了裏程碑式的成就。四十多年裏,他一直是猿猴群中夥伴關係發展和母嬰紐帶(愛的學習)研究方麵的先驅。

很快,馬斯洛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後來又成了他的第一個博士生。哈洛還是單身,年紀僅比他大三歲,更像一個同事而非上司。馬斯洛很願意和哈洛一起工作。

至此,他漸漸對猿猴產生了興趣,並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馬斯洛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

就在這時,猿猴也開始吸引他了,馬斯洛發現它們很有趣,可愛得使人動感情。他變得像哈洛一樣,喜歡上了猿猴。在1931年7月19日的《威斯康星州報》上登有一幅照片,馬斯洛和助手哈裏·約丁正站在麥迪遜的維納斯公園動物園的猴籠前麵。標題宣稱:“靈長目動物正確地拾取了豌豆。”照片的說明寫著:“亞伯拉罕·馬斯洛,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係助教,正用延時反應測試西非狒狒‘帕特’。哈裏·哈洛教授據此可以確定猿猴是否具有類似人類的意象方式。”

在那之後不久,哈洛的小組完成了這個研究,論文發表在1932年的《比較心理學雜誌》第13期上,題為《從狐猴到長臂猿靈長目動物的延時反應測試》。哈洛慷慨地把馬斯洛列為作者之一,盡管他並沒有參與論文的撰寫。

到1931年秋天,馬斯洛對一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很滿意。他自信已經發現了屬於自己的研究領域,他期望通過科學實現自己的夢想:增進人類知識,最終改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