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馬斯洛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幾乎在沒有直接指導的情況下,馬斯洛開展了他的博士論文研究。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馬斯洛每天花數小時,在不驚擾動物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的35個靈長目動物悄悄進行觀察,並做詳細的筆記。
數十年之後,哈洛已成為美國靈長目動物研究的主導研究者。他評論道:馬斯洛的博士後研究是近三十年來這一領域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研究,他尤其重要的貢獻是,猿猴中的支配權是通過迅速的注視以及相互打量而建立的,而不是訴諸於直接的武力。“如果說馬斯洛超越了他的時代,對他的傑出工作的重要性而言,這絲毫也不過分。
1935年3月,馬斯洛幾乎花了所有可能的時間,為深入闡述博士論文的主要論點做準備。當年秋天,美國心理學會年會將要在密西根大學舉行,屆時,全國第一流的心理學家們將共聚一堂。
馬斯洛的論文題為《支配驅力在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社會行為中的決定作用》。該論文的寫作,是他當時最值得驕傲、最具有潛在重要意義的工作。他正在積累有關數據,用來證明不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驅力都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
在某種意義上,此時的馬斯洛正在構思一個建立在支配驅力之上的初步理論,用來解釋高級動物中的許多社會行為。他希望,借助這篇重要論文可能產生的廣泛影響,能夠找到一份工作。
不久,馬斯洛意外地收到了桑代克從哥倫比亞大學的來信。他對馬斯洛的研究技巧及其在靈長目動物支配行為方麵的成果印象極深。盡管他並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論點,但他還是願意提供給馬斯洛一份博士後獎學金。他要求馬斯洛在教育研究學院協助自己進行新的研究課題,即“人性和社會秩序”。馬斯洛對獲得這個在紐約的研究職位欣喜若狂。
就這樣,馬斯洛和貝莎住進了哥倫比業大學附近的曼哈頓第110街的一所舒適的住宅,開始了新的生活和工作。
桑代克成了馬斯洛生命中的福星。不久之後,桑代克又為他做了一係列關於智力和學術能力的測驗。正是桑代克自己開創了這種測驗。
最後,桑代克告訴馬斯洛,CAVD心理測試表明,馬斯洛的智商高達195,其他測試也取得了有史以來第二個高分。他向驚呆了的馬斯洛表示,如果他今後找不到一個永久性職位,他願意資助他一輩子。
馬斯洛最初得知自己具有天才的智商水平時,感到有些疑惑不安,因為他“從沒想到自己會那麼聰明”。數十年後,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他說:是桑代克使我覺得自己成了“重要人物”,從那以後,當我在學術上遭到誰的反對想打退堂鼓時,我會在半夜醒來,叫道:“老天爺,我可比他聰明!””
轉向動機理論研究
1935年,馬斯洛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見馬斯洛雖反對行為主義,但受的卻是行為主義教育。
直到1937年到紐約市布魯克林學院擔任心理學副教授時,馬斯洛在思想上才放棄行為主義,改而走向人本主義。在布魯克林學院期間影響馬斯洛心理學思想轉變的原因有四:
1、他的第一個孩子出世後,他觀察嬰兒行為的奇妙現象,使他領悟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企圖借動物研究結果推論解釋人類行為的做法,根本不切實際。因此他曾對人說:“我敢說,凡是親身養育過小孩的人,絕不會相信行為主義!”
2、受現象論中所強調的立即和直接經驗觀念的影響。
3、受存在主義哲學家所強調的個人存在和自由意誌觀念的影響。
4、受格式塔心理學思想中整體論理念的影響。馬斯洛在布魯克林任教期間,正是德國納粹迫害學術思想時期,很多歐洲著名心理學家避難美國,他亦因而得識格式塔心理學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學家K.霍妮、阿德勒及E.弗洛姆等人。這些人的思想都對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念產生了影響。
當美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局勢日漸緊張、險惡時,馬斯洛卻看到了一條實現他的和平幻想的途徑,那就是發展一個完整的人類動機理論。他覺得,關於人性的關鍵問題實際上並不多:人們在生活中到底想要什麼?滿足什麼才能感到幸福?什麼原因使人們要追求某種目標?
在這之前,為了確認和衡量人類與猿猴對應的支配和服從行為,馬斯洛已和近百名婦女和十五名男子進行了麵談,並發表了一篇論文:《支配情緒、支配行為和支配地位》。他首次定義和強調了人類社會行為中的這三個方麵。
最有趣的是,馬斯洛也探討了支配情緒的強弱程度怎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和婚姻。馬斯洛暗示,人性中具有某種生物學上的內核,它受文化和曆史因素的影響和調節,但不會被完全清除。
從那以後,馬斯洛開始強調人類固有的情感和精神能力,並開始了對人類動機理論的探討。1940年,馬斯洛首次把這些思考具體化。
在與貝拉·米特曼共同撰寫《變態心理學原理》時,馬斯洛認為有必要用整整一章來概括論述正常人格。在合作者中,誰也沒有料到他會有這種脫離常規的想法,但他仍然執意而為。
為確定他稱之為“正常狀態”的表現,他界定了12個一般的品質以及幾十個特殊的品質。馬斯洛用“正常”這個詞來描寫理想的或健康的品性,它們包括適當的自尊和自我認識,表達愛和被愛的能力,對社會習俗和倫理提出質疑的能力,等等。
在同一章中,他寫了簡短的一節,題為“理想人格和目標”。馬斯洛宣稱,既然理想人格問題總是與價值觀問題相關,他希望“科學在發展的進程中將最終接管整個價值觀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1943年,馬斯洛發表了《人類激勵理論》,在這篇論文裏,馬斯洛提出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提出,人類的需求包括五個層次:1.生理需求,指維持生存及延續種族的需求;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護與免於遭受威脅從而獲得安全的需求;3.隸屬與愛的需求,指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的需求;4.自尊需求,指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5.自我實現的需要。
後來,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探討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敬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之間。
根據馬斯洛的解釋,各種需求層次之間存在有以下的關係和特點:各層需求之間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後順序之別;隻有低一層需求獲得滿足之後,高一層的需求才會產生。例如當個人滿足其高層次需求之後,個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實現的目標。但仍然有可能出現意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類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共同規律。馬斯洛從人的需要出發探索人的激勵和研究人的行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需要發展規律的。因此,需要層次理論對企業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啟發作用。
二戰要結束了,馬斯洛準備對研究自我實現投入更多的精力。自從三年前這一概念初步形成以來,他對此做了很多思考,並記了大量筆記。在他的筆記本的第一個條目上,他寫道:“在雜事煩擾多年以後,現在,我決定對於優秀人物(Goodhumanbeing)進行深入研究,要做到盡可能的嚴謹和正規,盡管一切都相當困難,並且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我要對難以克服的困難保持清醒的認識,然後毫不畏懼地勇往直前。”
到1946年初,馬斯洛揭示了自我實現者似乎共有的兩個重要特征:它們是對於隱私的強烈需要和易於產生神秘體驗。他對第三種特征也有預感:感情健康的人比心懷焦慮的人更能夠用準確的目光看待世界。
最後,馬斯洛還是準備做幾個完全創新的實驗。他試圖證明,自我實現者確實有更精確的對於現實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僅體現在對他人的人格作出判斷,也體現在分辨光和聲的物理世界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