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這時,馬斯洛的健康開始惡化,他不得不到他的兄弟開製桶公司的普裏山頓鄉村去休養一段時間。在這裏,他讀了大量重要人物的傳記,對馬斯洛來說,這是新的、關鍵性的一步,因為正是從這些具體的人物身上,他發現了人格的健康與人格的力量。
這年年底,馬斯洛依據他的正在形成的動機理論,提出了14個命題,他強調說:生活的真正成就來自於我們自己的高級需要的滿足,特別是自我實現的需要的滿足。高級需要滿足能引起更加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那些生活在自我實現水平上的人,事實上也是最博愛並在個人特質上發展最充分的人。
經曆了這場莫名其妙的病以後,1951年秋,馬斯洛來到布蘭代斯大學,擔任心理學係主任,並於1954年完成了《動機與人格》。該書最初的幾章包括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的精華部分,特別是關於愛、認知、動機等的具體表現形式。最後幾章則不僅形式新穎,內容上也銳意革新。他提出了把傳統心理學研究轉變為兼有科學與倫理意義研究的令人振奮的設想。
最使人感到鼓舞的大概是這本書的附錄“積極的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在這一附錄中,馬斯洛提出了一百多個人本心理學的研究項目,例如:人們怎樣才能變得聰明、成熟、仁慈?人們怎樣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創造力?人們怎樣才能學會使自己適應新情況?人們怎樣才能學會發現善、識別美、尋求真?
《動機和人格》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使馬斯洛一下子在全美國出了名。這部著作被公認為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
更有意義的是,它富有說服力的思想開始滲透到其他領域,包括企業管理、市場銷售、教育、心理輔導以及心理治療等。對許多關注心理學以及心理學應用的人來說,馬斯洛的名字開始成為一種深入探索人性的象征。他的心理學理論體現了一種獨特的美國式的激進、創新和樂觀。
隨著研究的深入,馬斯洛相信,他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提供了一個如何在工作環境中強調自我實現的最有用的模式。他指出:最好的管理者應該懂得如何促進被管理者的健康。辦法有兩個:一是滿足被管理者的基本需求,包括對安全感、歸屬感、情感關係、友誼關係的需求,以及對聲望和自尊的需求。二是滿足他們高層次的動機或需求,例如對真、善、美、正義、完美以及規律的需求。
在日常匆忙的工作中,這些觀點也許有一點理想主義,但是了解馬斯洛的發現是有助益的。他認為,對於自我實現型員工來說,重要的工作目標至少有十三個:1、成為工作的主要推動者;2、有自決權;3、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動;4、能夠全程參與某項計劃(從計劃、執行到完成);5、對成功有所期待;6、喜歡或至少樂意擔負責任,尤其對自己的責任;7、主動而不是被動;8、做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東西;9、體驗自己作主的自我;10、體驗自主性;11、體驗自發性;12、體驗獨立性;13、自己的能力獲得他人的認可。
在當今的企業界裏,馬斯洛關於工作中的自我實現的洞見已經逐漸成為智力資本這個領域所探討的主題。
大師的離世
馬斯洛早在1950年代就越來越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特別是1959年以後,他越來越多地涉及東方的觀點。
對東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經創建的人性觀,結合他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發現人類天性中還有一種固有的精神維度,那就是作為最高需要層次的精神的自我實現或超越的自我實現。
於是,馬斯洛便將人本心理學視為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過渡性的階段,它應該被一種更高階段的心理學所代替。馬斯洛開始將這種新心理學稱為“超人本心理學”,隨後又提議用“超個人心理學”這一術語。他還提出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許多新觀念。
此後,馬斯洛的思想越來越超出人本心理學的範疇,走向超人本心理學的方向。他認為這種新的研究領域為人提供了一個新形象、新概念或新界定,可同時包容人性中的深度層麵和高度層麵。他越來越意識到人本心理學的局限,並有意修正第三勢力心理學。有時他稱這新的心理學為“高度心理學”,有時稱其為“第四勢力的革命”或“第四勢力心理學”或“第四心理學”。他說他向往的是超越性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也就是超人本的或超個人的心理學。
1967年,馬斯洛就在學術界公開宣稱這種新心理學及其刊物的誕生。談到他資助各種學術機構和學術活動的情況,他說:“我一直大力支持美國人本心理學會和《人本心理學雜誌》,現在它們都可以自立了,因此我該轉而協助新興的《超人本心理學雜誌》
1968年,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學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寫道:“我認為人本主義的、第三種力量的心理學是過渡性的,為‘更高的’第四種心理學,即超個人或超人本心理學做準備,這種心理學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實現等概念。”
接下來的第二年,馬斯洛因心髒病發作而大幅度減少了工作量,但他仍然為《超個人心理學雜誌》創刊號提供了兩篇文章:《人性能達的境界》和《超越的種種含義》。他在第一篇中寫道:“第三勢力逐漸讓位給第四勢力,‘超人本心理學’著眼於超越性的經驗和價值……這新運動的另一個特色是重新神聖化,重新精神化。價值中立的科學有意剔除神聖性,將一切東西中性化,力求實證性。它隻取可用的部分,也就是感官可以捕捉的材料。超人本思想則為我們帶來了嶄新的一麵。當你打開了價值及高峰體驗或超越性體驗的那扇門,整個嶄新的可能性便出現在眼前,等待著你去發掘……我們所麵對的是人的新形象,這是關鍵所在,其餘一切會隨之開展。”
馬斯洛認為這種心理學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它超出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實現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馬斯洛修正和拓展了他的自我實現心理學特別是需要層次論和自我實現論等。超個人心理學自誕生之後,在西方迅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功後,各種榮譽也接踵而來。1966年7月8日,馬斯洛驚訝地獲悉自己已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他了解到自己並不像以前所感覺的那樣孤獨,數以千計的同行們投了他的票。同時,他也為獲得這個榮譽而感到為難,因為他有那麼多的良師益友都未能夠當選。
那年秋天,馬斯洛贏得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的讚譽。他被美國人道主義協會評選為這一年的“人道主義者”,每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邀請信,請他參加各種學術和政府會議,接受榮譽學位,或者與各種團體、教育機構在研究項目上進行合作。
1970年6月初的那個周末,馬斯洛和貝莎在門羅帕克的家裏享受著少有的寧靜。星期日早晨,貝莎打電話給莫蕾爾夫婦,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
馬裏依·莫蕾爾同意和貝莎一道參加一個關於雕塑的活動,這時,馬斯洛正忙於寫作,他向他們表示歉意,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他說,自己正在緊緊捕捉腦子裏出現的有關人的邪惡問題的思想。
6月8日,星期一,馬斯洛像往常一樣從房間出來,到遊泳池邊緩慢散步,貝莎跟隨在離他幾尺遠的地方。後來,他小心翼翼地按照大夫對他的囑咐,看著秒表開始跑步。突然,在加利福尼亞的陽光下,他倒下去了,沒有一點兒聲音。
就這樣,剛滿62歲的馬斯洛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馬斯洛的魅力卻深深地吸引著大家。他的一位學生說:“我還沒有遇過像他這樣早逝但卻永生的人。”
確實如他的學生所說,馬斯洛獲得了永生。
1970年8月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並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行首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議。1971年美國心理學會通過設置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這兩件事標誌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獲得美國及國際心理學界的正式承認。遺憾的是,馬斯洛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大師,未能親眼看到他多年為此事盡瘁所獲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