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藝術家 1.海涅——詩人哲學家
在德語近代文學史上,他堪稱繼萊辛、歌德、席勒之後最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僅擅長詩歌、遊記和散文的創作,還撰寫了不少思想深邃、風格獨特並富含文學美質的文藝評論和其它論著,給後世留下了一筆豐富、巨大、光輝而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在與“床褥墓穴”鬥爭了八年後逝世。尼采說:“是海涅使我懂得了抒情詩人的最高意境。我上溯幾千年,在所有的古老帝國裏,都無法找到像他的那種熱情奔放的音樂……總有一天,人們會宣稱海涅和我是德語世界裏最偉大的藝術家。”
多情的少年詩人
亨利希·海涅1797年12月13日生於德國在萊茵河畔杜塞多夫城一個破落的猶本商人家庭。
父親薩姆遜生性活潑,經營呢絨生意失敗,家道中落;母親貝蒂·海涅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生性賢淑,富有教養,喜好文藝。在她的影響下,詩人早早地產生了對文學的興趣。
1795年,也就是在海涅出生到2年前,拿破侖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製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麵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小時候的海涅在一所猶太兒童學校讀書,在那裏為他的《聖經》知識打下了基礎。後來他又被送到一所天主教學校讀書。這位未來的詩人很早就顯示出個人的獨特氣質,他性情內向、敏感,甚至有些神經質。
在生活中,他最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在某個角落裏讀書,塞萬提斯的《堂吉河德》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是他心愛的書籍。尤其是《堂吉河德》,對海涅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他不止一次地撰文稱讚堂吉河德的性格,並且自比於這個典型人物。
海涅童年時代就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時時感受到革命、民主、自由的思想熏陶。拿破侖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1813年,法國敗退後,德國封建製度複辟,杜塞多夫城歸普魯士統治,德國封建統治者加強了專製統治,猶太人更是身受封建的和種族的雙重壓迫。
在這種情況下,少年海涅對普魯士專製統治的痛恨,對自由、革命和解放的憧憬,這在他成為詩人以前就已經形成,而這種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他以後的創作。
作為詩人,海涅到感情生活是豐富到,在16歲那年,他就經曆了甜蜜而又痛苦的初戀。當時,他一見鍾情地愛上了一名叫約瑟芬的姑娘,當時也是16歲,是一個行刑吏的長女。在海涅的筆下,這位少女容貌端莊,臉色蒼白,大大的眼睛呈深色,一頭血紅色的頭發。
在海涅到《夢影曲》的第六首裏,有一段幽會中戀人之間的對白,仿佛預示了詩人的初戀不可能天長地久:
我所有的一切,你都拿去,
我最喜愛的也情願讓你取去,
隻要從午夜到雞鳴的時辰,
讓我做一次你的情人。
她奇怪地向我凝視,
十分可愛、痛苦而懇摯,
美麗的少女對我說:
“啊,我隻要你永生的福樂!”
我美麗的生命,我青春的血液,
我都心甘情願地交給你,
交給你天使一樣的姑娘——
可是不要指望天堂。
1815年,海涅高中畢業了。鮮為人知而似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海涅的學業成績連差強人意也說不上,這位後來用德語和法語寫作的大詩人最差的竟然是語言方麵的科目,甚至德語文法考試也沒有過關。
海涅的學業成績如此之差,一度使父母親對他的將來深感絕望。18歲時,海涅去法蘭克福的一家銀行當見習生,第二年又轉到他叔父所羅門·海涅在漢堡開的銀行裏繼續實習。
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僅嚐到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詩便反映他當時的經曆),更飽受戀愛和失戀的痛苦折磨,因為當時到他竟不顧門第懸殊,癡心地愛上了堂妹阿瑪莉——一位他在詩裏形容的“笑臉迎人,胸存詭詐”的嬌小姐。
阿瑪麗就是海涅叔父的第三個女兒,海涅對她到愛是赤誠的,當時,他毫不疲倦地描繪了阿瑪麗的魁力,海涅寫道:
駕著歌聲的羽翼,
親愛的,我帶你飛去,
飛向恒河的原野,
有個地方風光緒麗。
花園裏姹紫嫣紅,
沐浴著月夜幽微,
蓮花朵朵在等待,
她們親愛的妹妹。
紫羅蘭嬌笑調情,
抬頭仰望星空;
玫瑰花悄聲耳語,
說得香霧迷漾。
馴良聰慧的羚羊,
跳過去側耳傾聽。
聖河的滾滾波濤,
在遠方奔流喧騰。
我們要在那裏降落,
慈息在棕桐樹下麵,
暢飲愛。惰、寧靜,
做著美夢香甜。
然而,詩人海涅的此次戀愛是失敗的,阿瑪麗或許對海涅表示過好感,但看來她從來沒有愛過他。於是,詩人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而且從現實的角度看,由於財產和門第的懸殊,像阿瑪麗這樣的百萬富翁的千金小姐,是不會看上他這個窮小子的。終於,詩人從美夢中醒來,發現意中人別有所戀。他寫下了如此悲愴的詩句:
為什麼玫瑰這樣蒼白,
啊你說,親愛的,為什麼?
為什麼碧綠的草坪上,
藍色紫羅蘭無語沉默?
為什麼那雲雀在空中,
這樣悲哀憂傷地歌唱?
為什麼在那居香草裏,
竟有死屍的腐臭蕩漾?
為什麼太陽神情冷漠,
厭煩地照著河邊牧場?
為什麼大地陰沉昏暗,
像墳墓一樣荒蕪淒涼?
為什麼我推悴又沮喪,
我的親愛的,你倒說啊!
,啊你說,我心愛的人兒,
為什麼你竟拋棄了我?
隨著愛情結束的還有海涅的經商生涯,1819年秋,因為前一年在叔父資助下興辦的哈利·海涅紡織品公司經營失敗,同時在杜塞爾多夫做生意的父親也破了產。
此時,年輕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經商的興趣和勇氣,遂接受叔父的建議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準備將來做一名律師。
嶄露頭角
盡管海涅對法學沒有特別的興趣,1819年,他開始了法學的學習。起先,他在波恩注冊。然而,從小愛好文藝的他無心研究法學,卻常去聽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的文學課。
施勒格爾是德國浪漫派的傑出理論家、語言學家和莎士比亞翻譯家,海涅視他為自己“偉大的導師”,早期的文學創作受到了他的鼓勵和指導。
除此而外,從浪漫派詩人阿爾尼姆和勃倫塔諾整理出版的德國民歌集《男童的奇異號角》中,從烏蘭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派詩人的作品中,年輕的詩人海涅獲得了不少啟迪,汲取了很多營養。此時,他崇拜歌德,並遵照“導師”施勒格爾的建議,老老實實地讀了歌德的作品。
同時,海涅還把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引為知己,不隻把拜倫的詩歌翻譯成德文,還模仿拜倫的衣著風度,在創作上接受拜倫的影響,以致於海涅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度被稱做“德國的拜倫”。這就難怪海涅的早期詩歌創作顯示出不少浪漫派的特征,如常常描寫夢境,喜歡以民間傳說為題材,格調大多接近民歌等等。
不過也僅此而已,因為他本身並不屬於這個當時在德國已經逐漸過時的文學流派。後來,在為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所做的序裏,海涅總結自己與浪漫派的關係道:“……我曾在浪漫派之中度過我的最愉快的青年時代,最後卻把我的老師痛擊了一頓……”因為他在一八三三年寫成的《論浪漫派》中,已對這個包括自己“導師”施勒格爾在內的派別做了嚴厲的批評。
1820年秋天,海涅轉學到了哥廷根大學。跟在波恩時一樣,他無心學業,卻常參加一些學生社團的活動。後海涅受到停學處分,起因是一場決鬥。那時,極力想隱瞞自己出身的海涅,因為身為猶太人而被一個同學侮辱,他向此人要求決鬥。學校為此開除他一學期的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