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門德爾鬆——音樂詩人
他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他是上流社會中貴族式的音樂家,他的一生在平靜、幸福中度過,除了感受到家庭給他的溫暖和眾人對他的尊重之外,從未品嚐過生活的艱辛與苦澀。他被譽為浪漫主義傑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雅、華麗著稱。
望族神童
1809年,費利克斯·門德爾鬆出生於漢堡一個猶太家庭。費利克斯的祖父摩西·門德爾鬆是歐洲著名的哲學家,被譽為“猶太人的蘇格拉底”,曾在脖特烈大帝宮廷中任職,以辛辣的機智而著稱。
而費利克斯的父親阿伯拉罕·門德爾鬆是一位實業家。早年在法國銀行任職員,後提升為主任出納員。以後,阿伯拉罕和普魯士宮廷珠寶商的女兒裏拉·莎洛蒙結婚,並回到德國商港漢堡,創辦私人銀行,從而成為大銀行家,是富有的億萬大亨。
裏拉·莎洛蒙,也就是小裏拉·莎洛蒙的母親,出身富裕的猶太家庭,受過高等教育,懂得藝術,又有音樂素養,是菲利克斯的啟蒙老師。
父親是富裕的銀行家,母親具有廣博的文藝修養和音樂才能;在西方音樂史上,像門德爾鬆這樣有著輝煌的家族史、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良好的人文環境的音樂家實屬罕見。也因為此,他的家裏經常聚集著當時知識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如:歌德、海涅、黑格爾、威伯等。
在19世紀的德國,猶太人受到排斥和迫害,猶太人的道路充滿了艱險。為此,由父母做主,菲利克斯皈依了基督教,他們在猶太姓氏門德爾鬆之後又加上“巴爾托迪”,於是,他的全名是菲利克斯·門德爾鬆·巴爾托迪。
1809年,正值法奧交戰之時,漢堡也遭到法軍的圍困,父親阿伯拉罕的銀行也開不下去了,於是他把財產彙集起來,於1812年安全地移居到柏林。
5歲時,門德爾鬆開始接受正規、係統而全麵的教育。在父親巨大財力的幫助下,他如魚得水,接觸各位社會名流,小小年紀便出入上流社會,成熟得很快,在音樂、文學、美術、外語等許多方麵都具備很高的天資。
門德爾鬆的老師是當時小有名氣的作曲家采爾特,之所以稱他小有名氣是因為采爾特曾於貝多芬同在海頓的私人課堂同班,他的墨守陳規受到海頓的喜愛,但卻被勇於創新的貝多芬遠遠甩在身後。卡爾·采爾特當時是柏林聲樂學院院長、柏林合唱團團長、著名學院派音樂家。
卡爾·采爾特在門德爾鬆的生命裏卻是不可忽略的人物,因為他的一次偶遇,改變了門德爾鬆的音樂生涯,這次偶遇發生在1821年,先是他在德國魏瑪見到了他的老朋友大詩人歌德,當提起生活狀況時,門德爾鬆的名字出現在歌德的腦海裏,沒過多久,采爾特便帶著門德爾鬆登門拜訪了,此時的門德爾鬆才剛剛12歲。
出自名師的采爾特教門德爾鬆作曲、和聲、對位,使門德爾鬆很小就掌握了係統的創作技巧。同時,采爾特還指引他從古典音樂傳統中汲取營養,培養對民間音樂的興趣,啟迪他的想像力和靈感。
門德爾鬆的學習很努力,進步很快,鋼琴家柏爾格教他學得一手鋼琴彈奏技巧,他的鋼琴演奏水平提高得很快,柏爾格感到實在教不上去了,怕影響孩子的發展,便建議他的父母另請高手。他們就另請當時歐洲著名鋼琴家莫舍列斯,可是,莫會列斯婉言推辭說,菲利克斯根本用不著上課,如果他發現我的演奏風格中有什麼可取之處的話,他立刻就能把它吸收過去。但是在小門德爾鬆的父母再三請求下,莫舍列斯隻好答應給小門德爾鬆作些輔導,不久,就開始上課了。
後來,莫舍列斯在自己的日記中這樣記載說:
今天,2點到3點,我給菲利克斯上了第一課,但是我無時無刻不意識到,我是在跟我的老師,而不是跟我的學生打交道,他真是心靈手巧、聰明過人,常常是不等我開口,就對我的意圖心領神會了。
就這樣,在諸位名師的教授和引導下,小門德爾鬆的學習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他很早就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成為神童莫紮特式的人物。
關於門德爾鬆是神童的說法,這樣一個記錄可以很好的給予證明:從9歲開始,門德爾鬆便能登台表演鋼琴獨奏;10歲開始著手音樂創作;11歲時已經能寫出一些好作品;12歲時,他更和德國文學泰鬥歌德成為忘年之交,思想和文學素養的進步堪稱日新月異。
神話還在繼續,門德爾鬆接著在14歲時組織自己的私人樂隊,16歲發表第一首傑作《弦樂八重奏》。
1824年2月3日是門德爾鬆的15歲生日,他的父母特別為他舉辦了生日晚宴,門德爾鬆的親人、老師、朋友……許多人前來參加慶賀。
在這熱烈歡樂的氣氛中,他的老師采爾特講話,興奮地向他宣布:從今天起,親愛的孩子,你已不再是一個學生了,而是我的同事,是音樂大家庭中獨立的一員了。我以海頓、莫紮特和音樂之父巴赫的名義,授予你“同事”的稱號。
就這樣,15歲的門德爾鬆一下子就和當時享譽全世界的音樂大師並肩了。
《仲夏夜之夢》
1925年,門德爾鬆隨同父親來到法國巴黎。在這個國際性的大都市,門德爾鬆有幸見到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這時的羅西尼已經創作了24部歌劇。
受羅西尼的影響,16歲的門德爾鬆也開始動筆譜寫了兩幕喜歌劇《馬卡霍婚禮》,該劇本根據《堂吉柯德》中的故事改編。在其後的歲月裏,門德爾鬆創作了多部作品,而其中最為成功的數《仲夏夜之夢》。
《仲夏夜之夢》是英國大劇作家莎士比亞寫的一部喜劇。《仲夏夜之夢》序曲,是具獨創性的優秀之作。這首序曲於1826年夏間寫成。
當時17歲的門德爾鬆和妹妹芳妮醉心於閱讀新出版的莎士比亞戲劇,其中《仲夏夜之夢》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於是他根據這一題材寫出了鋼琴四手聯彈《仲夏夜之夢》序曲,初時由他和妹妹演奏,次年才編配為管弦樂曲公演。時隔17年後的1843年,門德爾鬆又重回到《仲夏夜之夢》這一題材,為此劇的上演,創作了12段配樂。至今,人們演出這部喜劇仍離不開這12段配樂。
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劇情的手法寫成,而是將劇中故事所產生的印象和富於幻想的情趣,通過音樂加以表述。所以,從音樂角度講,它是一部帶幻想性質的序曲,一部寫作技巧高超、藝術性完美的傑作,用奏鳴曲式寫成。
引子由木管樂器輕柔地奏出自由延長的四個持續和弦,那漂渺的音響、營造出朦朧月夜的背景,令人虛幻,如置身於寂靜,神秘的樹林。
隨後,小提琴在高音區用輕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斷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題,這輕盈靈巧的旋律、活潑的節奏、奇妙的音樂,描繪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靈們愉快的追逐、嬉戲的情景,這個小仙靈主題在序曲中多次出現。
接著,樂隊以強奏奏出一段威嚴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題,代表仙王和仙後的形象,音樂與前麵兩個主題形成鮮明對比。
副部抒情的旋律從弦樂上歌唱出來,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樂隊全奏,是非常柔美的愛情主題,給人柔情似水、纏綿甜美之感。主部的小結尾中,出現了粗獷有力的舞蹈性音樂,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仙靈群舞的場麵。
展開部以小仙靈主題為主,表現迷蒙月夜的寂靜林中小仙人跳著輪舞的神奇境界,並使人聯想起因小仙靈的捉弄而發生在林中的各種趣事。隨後,開始的持續和弦又重響起。
再現部中音樂有所減縮,小仙靈的輪舞又一次出現,愛情主題和諧地發展著,音色、音調比以前更加迷人,一連串輕盈、快速的樂句,把樂曲引向高潮。
結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題再現,象征青年戀人的愛情得到完滿解決。主部主題的最後一次出現,並把原來威嚴有力的第二主題延伸開來,使旋律抒情、柔和,樂曲消失在開始的持續和弦中。
這個結尾表現仙王和仙後在祝賀年青人終成眷屬之後,返回了神妙的王國,小仙靈們的輪舞也消失在迷霧仙境中,人們向奧布朗王國告別,仲夏夜的一場夢幻結束了。
《仲夏夜之夢序曲》顯示了門德爾鬆作品中的浪漫主義風格。這是音樂史上第一部專為管弦樂隊在音樂會上演奏用的又帶有標題的序曲。全曲於1826年8月6日完成。次年2月20日在斯德河的音樂會上演奏,公演引起轟動,受到讚譽。
當時,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聽了門德爾鬆的《仲夏夜之夢序曲》,由衷地讚歎說:“這部美妙的作品的藝術命運是多麼奇怪啊!它是出自一位18歲(創作時17歲)的學生之手,這位學生後來獲得了全世界的聲望……我想當《仲夏夜之夢序曲》的音樂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一定給人以驚人的印象,因為它的新奇和充滿靈感與詩意都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發掘巴赫
在門德爾鬆短暫的一生中,他創造出了無數名作,門德爾鬆的許多作品除在音樂會上由別人演奏外,他還以一位鋼琴家的身份也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時,門德爾鬆還參加音樂會的指揮活動。
然而,在門德爾鬆眾多的指揮活動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829年,20歲的他作為指揮家指揮演奏音樂大師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他此次活動,更為重要的的意義是為世界音樂史上,發現了被埋沒的一部巴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