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門德爾鬆——音樂詩人(2 / 3)

原來,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於人,勤勤懇懇,死後杳如煙消,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人們常常把它視為最偉大的宗教作曲家。隨著遺體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記。他身無長物,留下的隻有他浩如煙海的音樂作品,也很快散佚無存。在他死後很長時間裏,隻有少數人知道萊比錫曾經有過一個叫巴赫的老管風琴師。

巴赫的《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隊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名作卻在很長的時間內被埋沒了,而它也是門德爾鬆使這部湮沒一個世紀的名作重見天日的。據門德爾鬆傳記作者所寫,門德爾鬆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鋪買肉,肉鋪老板娘用來包香腸的是舊得發黃的樂譜手稿,回家以後門德爾鬆仔細讀了譜子的內容,發現非常不俗,於是跑回肉店,買下了全部包裝紙,這就是遺失的《馬太受難曲》總譜。

經研究,才知道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於是門德爾鬆克服重重困難,指揮上演了這部作品,從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當然這個“從肉鋪裏發現手稿”的故事真實性值得懷疑,但是門德爾鬆指揮演出《馬太受難曲》的確是音樂史上的一件大事。門德爾鬆安排上演受難曲的過程中遇到過種種阻撓,他力排眾議,終於上演,這卻是事實。

因為那時巴赫的價值還沒被認識到,而門德爾鬆也過於年輕,隻有20歲,人們既懷疑他的價值判斷,又擔心他能否駕馭有四百多人參加的龐大演出隊伍。

1829年,《馬太受難曲》終於上演了,距離巴赫寫這部作品,過去了恰好一百年。這一天,劇場滿座,場外還圍著許多聽眾,哲學家黑格爾等知名人士出席了音樂會。

這部埋沒了整整100年的傑作,經門德爾鬆的手複活了、再生了,世人才能聆聽到“名曲中的名曲”,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轟動了整個柏林。

10天後,在巴赫的誕辰日,《馬太受難曲》再次公演,再次獲得成功。由於門德爾鬆主持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才使人們認識到巴赫的偉大,並引起人們對巴赫被遺忘的作品的注意和重視。這次演出之後,巴赫得以複蘇,成立了巴赫學會,搜尋、整理並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經研究發現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沒有找到。在巴赫身後發生過多次戰爭與動亂,全部找到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難曲來說,知道巴赫共寫過五部,現在存世的就隻有《約翰受難曲》和《馬太受難曲》了。

當然,巴赫得以揚名,以及音樂史上得以發現這位巨匠,這些都是門德爾鬆的一大功績。

旅行與創作

1829年,在指揮演奏過《馬太受難曲》後,20歲的門德爾鬆手英國倫敦愛樂協會喬治·斯瑪特邀請,到倫敦訪問演出。

對於門德爾鬆來說,1829年的首次英國之行,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當然,此次旅行並非是休閑旅遊,當時門德爾鬆的父親一直無法確定該為他選擇怎樣的職業,在同一些信任的朋友商量之後,最終同意他從事所熱愛的音樂。之後,家裏決定讓門德爾鬆去歐洲各地訪問,以便為他今後的發展鋪平道路,於是,他便在這年4月21日抵達倫敦。

門德爾鬆的到來受到倫敦各界的熱烈歡迎,他那英俊滯灑、舉止優雅的高尚氣質,也像他的音樂才能那樣受到人們的敬愛。門德爾鬆到倫敦後不久,倫敦愛樂交響樂團演奏了他的《第一交響曲》。

5月25日,門德爾鬆在倫敦觀眾麵前指揮了他自己完成於15歲的《C小調第一交響曲》,據當時的記載,剛剛走到台上時,他就像個年輕小姐一樣,然而當他揮舞起為他特別製作的白色指揮棒時,就變得異常鎮定自若。

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來,門德爾鬆談起當時的盛況說:“我博得觀眾狂熱的喝彩。觀眾要求重奏一遍慢板,我怕觀眾厭煩,鞠躬致謝後還是繼續往下演奏;但是諧謔曲卻使觀眾群情沸騰,非讓我再次演奏不可,我隻好把它重來了一遍。終曲奏完後,我與樂隊成員握手致謝時,觀眾還在不停地鼓掌歡呼,直到我離開演出大廳。”

就這樣,門德爾鬆滿載榮譽地踏入了英國社交界,不論是在德文郡公爵和蘭斯多恩侯爵的舞會上,還是普魯士大使館的國宴上,或者歌劇院、私人聚會及各種娛樂場所,都能聽到他的大名。門德爾鬆有著優雅的舉止和勃勃的生機,這讓他得到每一個人的喜愛,他因此得以結交許多朋友,並與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很明顯,他那相熟的演奏技巧,再次征服了聽眾。這主要是因為傾向古典主義藝術審美趣味的英國聽眾喜愛門德爾鬆的音樂,他的音樂持久地深入到英國音樂生活中了。門德爾鬆對英國、對倫敦抱有好感,比起歐洲其他國家來,他最喜愛英國。他先後10次到倫敦,他的好幾部作品都是在倫敦首演的,倫敦成為門德爾鬆的第二故鄉。

當年7月,門德爾鬆倡議,同在倫敦的音樂家一起,為支援西裏西亞災民義演。門德爾鬆的提議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響應,演出盛況空前。當時,倫敦的很多報刊都發表文章介紹或者宣傳他。

麵對英國對自己的喜愛,門德爾鬆本人也掩飾不住他的興奮,在給家人的信中地說:“我在這兒彈得比在柏林好,為什麼呢?因為這兒的人在聽我演奏的時候表現了更大的興趣,更大的滿足。”

不久,門德爾鬆又來到了蘇格蘭。在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門德爾鬆便遊覽了古宮堡遺址霍裏路德。4個多世紀前,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戀人黎齊奧在這裏被害。這段情史故事流傳下來,由此,門德爾鬆浮想聯翩。

也因為此,門德爾鬆覺得找到了《蘇格蘭交響曲》的開端。當夜,門德爾鬆就開始構思,並譜寫出由首的16節旋律,後來作為這部交響曲的引子。後來,根據這個因子,門德爾鬆創作出了《蘇格蘭交響曲》。

與人們所熟悉的門德爾鬆的優雅和輕快有所不同的是,《“蘇格蘭”交響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陰鬱的,不過絕非壓抑的感覺,而是一種出自於自然的那種暗色調,這一點同《“意大利”交響曲》的明媚陽光形成了截然的反差。

當年,門德爾鬆在蘇格蘭遊曆時的文字記錄,讓我們了解到交響曲的靈感來源。“我們在蒼茫暮色中抵達瑪麗女王曾經生活和戀愛的聖十字架宮”,門德爾鬆寫道:“那裏有一間供人參觀的小室,緣梯迂回而上。那時,人們就是沿此梯來到這間小室,搜到裏奇奧,將他拖了出去,並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裏將他殺死。毗鄰的小聖堂如今已經沒有屋頂,長滿荒草和常春藤。坍圮的祭壇,就是當年蘇格蘭女王瑪麗加冕的地方,如今已是殘垣斷壁,抬頭可見藍天。此刻,在這裏,我找到了蘇格蘭交響曲的開端。”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文字中的裏奇奧是16世紀的意大利音樂家,來到蘇格蘭後,成為瑪麗女王的親信,後來蘇格蘭貴族發動政變推翻瑪麗女王,他被以與瑪麗女王通奸的罪名而處死;其後數年,瑪麗女王也被英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處以絞刑。

在門德爾鬆的所有大型管弦樂作品中,《“蘇格蘭”交響曲》是最能體現作曲家本意的作品之一。一份評論這樣說道:“一開始的快板和諧謔曲,鮮明準確地表現出高地的特色,這一特色滲透到每一個他所擅長的短樂句的節奏當中;作品自始至終著意刻畫蜿蜒的山巒、荒原上的石楠以及數以千計的凱爾特遺跡,這一切使得這部作品名實相符,成為一首不折不扣的‘蘇格蘭’交響曲”。

盡管配器的色彩絢爛,且變化多端,但作曲家的目的還在於,使各個樂章中描繪蘇格蘭的質樸氣息的主旋律,能夠得到更加生動和突出的表現。在此之前人們曾擔心,如此華麗的配器會令質樸喪失,但事實正好相反,表麵上看似十分衝突的兩方麵——即“華麗”與“質樸”,竟然能夠相得益彰。這也正是門德爾鬆大部分作品的特點,即輕鬆而不浮泛,雅致而不矯飾,有著不同於任何人的獨特韻味。

當年8月,門德爾鬆一行到蘇格蘭西部的赫布裏底群島旅遊,並來到其中的斯塔法小島。島上有十分宏偉高大的蘇格爾山洞,它高達紐米,寬約70米,洞裏聳立著根根玄武岩列柱,綠色、褐藍色的海草和苦薛覆蓋著岩石。洞頂晶亮的水珠不斷落下,發出美妙的聲響。洞外沉寂的海岸上空海鷗在翱翔,那碧綠的海麵上浪花飛濺,這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水彩畫。

壯麗奇異的山滑,還有荒寂的斯塔法小島,撥動了門德爾鬆的心弦,勾引出他的樂思。後來,門德爾鬆為此創作了《芬格爾山洞》,這部作品又名《赫布裏底山洞》序曲,這首序曲聽起來更象是一部畫音,以奏鳴曲形式寫成。在發展部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威力,同時也象是戰爭中吹響衝鋒的號角,頗有點英雄氣概。聽起來讓人感到極其振奮。

《芬格爾山洞》是門德爾鬆最優秀的作品,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誌趣在他的作品中較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賦予他的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

1929年9月,門德爾鬆重返倫敦後,有一天從馬上摔了下來,腿受了傷,不得不休養了兩個月之久。

到年底,門德爾鬆完成了為紀念馬丁·路德教派的《奧格斯堡信綱》發表300周年而創作的《D小調“宗教改革”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