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門德爾鬆——音樂詩人(3 / 3)

1930年,門德爾鬆在父親的安排下,遊曆了意大利,還有奧地利和德國一些地方,在西斯廷大教堂,他聆聽了帕萊斯特裏納和阿萊格裏的合唱作品,包括後者的《求主垂憐》,並與歌德共度了兩周的愉快時光,結交了眾多的朋友。

在意大利一年多的時間裏,門德爾鬆先後遊覽了水城威尼斯、文藝複興的“搖籃”佛羅倫薩、首都羅馬等地。他參觀遊覽了宏大的古羅馬建築一一科洛西姆角鬥場,“亞得裏亞海的一串明珠”一一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鍾樓、大教堂,佛羅倫薩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大教堂;他還觀賞到許多藝術精品和珍貴文物,如米開朗統羅的雕像以及拉斐爾、提香、波提切利的“神品”;他參加了羅馬狂歡節,也欣賞過露天馬戲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巧遇了一年一度的聖約翰節以及教皇葬禮……

此時,意大利的美麗大自然、名勝古跡、藝術珍品、民間歌舞……都觸發他的創作靈感,於是他開始創作一部反映自己對意大利印象和感受的樂曲。

門德爾鬆的《第四交響曲》就是在這裏開始創作的,其中又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間音樂素材,所以,門德爾格稱它為《意大利交響曲》。

在意大利的羅馬,門德爾鬆會見了很多老朋友,又結識許多新朋友,他多次在聚會上即興演奏,還參加化裝假麵舞會,狂歡到天亮。這一切都令這位年輕的音樂家感到無比愜意。

而最令門德爾鬆高興的當數在這裏認識了一位姑娘。當年6月,門德爾鬆前往意大利途中,曾在慕尼黑停留,他受到這裏音樂界人士的歡迎。

在一次音樂會上,門德爾鬆認識了16歲的約翰芬·蘭克,這是一位英國富家少女。他對天真美麗的蘭克產生好感,爾後便成為蘭克的音樂老師,教蘭克彈鋼琴的技巧、教作曲對位法,他們在一起散步、一起去聽歌劇,他還幫助蘭克學騎高輪腳踏車。

當然,蘭克也很願意同這位年輕的音樂家門德爾鬆在一起,他們在相處中交流了情感,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也解除了門德爾鬆身處異鄉的孤寂。

然而,這段感情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了。但是,門德爾鬆到意大利後,不忘約翰芬·蘭克,甜美的回憶激發他的創作熱情,便構思了以後譜寫成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這是一曲讚美青春、讚美生活,充滿青春活力,熱情奔放的鋼琴協奏曲。

英年早逝

1833年,門德爾鬆返回德國,完成《意大利交響曲》並在杜塞爾多夫就任音樂總監。此時的門德爾鬆不僅作為作曲氛一流的鋼琴演奏家,還以音樂社會活動家、音樂啟蒙教育者的身份,活躍在德國樂壇上,為促進德國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年後的一天,門德爾鬆的父親阿伯拉罕·門德爾鬆因心髒病逝世,他悲痛萬分。父親是他的摯友。導師、顧問,是父親為他創造一切極好的、十分優越的條件,才使自己成才。

門德爾鬆回柏林辦完喪事後,便返回萊比錫接手樂團的工作。他首先給樂團成員加薪,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他還聘請一些著名演奏家加盟,充實壯大樂團陣容,如聘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戴衛為樂團首席。他又對樂團精心訓練,加強指導。經過幾年努力,樂團成為歐洲第一流的交響樂團。

從1838年開始,門德爾鬆開始創作他的代表作之一《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直到1844年才定稿,這部作品費時六年,堪稱是一部嘔心瀝血之作。

在世界小提琴文獻中,門德爾鬆的《e小調》是最通俗,最普及最受歡迎的一部作品,它與貝、勃小提琴協奏曲並為世界三大古典小提琴協奏曲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協奏曲之一。

這部作品以它精美、華麗、雅俗共賞而著稱於世,是一幅人間至美的讚歌,是一首洋溢著熾熱青春的抒情曲,它至始至終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氣息,閃耀著絢麗的光彩。

同時,一般的協奏曲,三個樂章總是相互斷開,但這部協奏曲三個樂章卻有機地聯在一起,音樂一氣嗬成。此種做法,實際是門德爾鬆的一個創舉。另外,一般協奏曲總有一個有規模的樂隊引子,而這部協奏曲卻省略了樂隊引子,在一小節中的伴奏音型之後,獨奏小提琴就開門見山地奏出了。

1843年,莎士比亞的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準備在波茨坦和柏林上演。演出負責人請門德爾鬆為這出戲寫些配樂。門德爾鬆隨即為其寫了12段配樂。在12段配樂裏,第五幕的《婚禮進行曲》是相當精彩的。

這首《婚禮進行曲》,用複三部曲式寫成,C大調,4/4拍。第一主題從輝煌的號角開始,引出熱烈而隆重的旋律;第二主題仍然保持著熱烈的氣氛,中段旋律柔美、情意甜蜜,給人以幸福感;最後,第一部分的兩個主題再現;接尾聲,這首《婚禮進行曲》已成為世界性的婚禮儀典進行曲。它和瓦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裏的一首《婚禮進行曲》齊名,經常被人們在婚禮上一並使用。

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門德爾鬆,在生活上也非常順利。1837年3月28日,27歲的大音樂家門德爾鬆終於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這使門德爾鬆本來幸福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了。隨後,這對伉儷開始蜜月旅行。

門德爾鬆在給朋友信中這樣寫道:

正如你知道的,我和塞西爾到這兒來是做蜜月旅行。6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成了一對老夫妻。

……

一切都很愉快,你是一定想像得到的。一到午後時分,我們就倘祥在暖和的陽光下,時而駐足遠眺,時而談論未來。我心裏的感激之情油然湧現,再也沒有人比我更幸福了。

然而,永恒的幸福是沒有的,門德爾鬆和姐姐芳妮的感情極深,在一次指導家庭音樂會的節目排練時,芳妮突然全身癱瘓,幾小時後去世。

沒想到姐姐的死竟然也成為了門德爾鬆死亡的征兆,由於姐弟情深,門德爾鬆情緒極度低落,加上從1841年赴柏林擔任皇家音樂總監,到後來1843年創建萊比錫音樂院,門德爾鬆長期的勞累加上原本先天缺陷的生理條件讓門德爾鬆疲勞過度,1847年,門德爾鬆變得更加虛弱了。

1847年11月4日,門德爾鬆已經無法起床,年輕的妻子塞西爾精心守護在床前,忠實的聽眾也焦急地守候在門前,他的病情公告每小時發布一次。

當天9時,門德爾鬆用輕微的聲音說:“好累、好累、好累……”說完,他就停止了呼吸,享年僅38歲。

一代音樂巨人去世了,萊比錫舉城哀悼。當時萊比錫音樂學院的一位學生回憶說:“一種可怕的沉寂籠罩全城,就好像是國王駕崩了。”

11月7日,門德爾鬆的葬禮隆重舉行了。一支管弦樂隊在靈櫃前麵,戴衛、莫舍列斯、舒曼等音樂家護送靈樞,後麵跟著長長的一列隊伍、有他的妻子、子女、親人、朋友、學生、萊比錫的社會名流及上千的群眾,還有很多人是從外地趕來的,大家在他的《葬禮進行曲》的伴奏下緩緩前行。

當晚8時,1000多名群眾舉著火炬,把門德爾鬆的靈樞送到車站,運送靈樞火車直接向柏林進發。途經的車站,人們聚集在站台上向音樂家致哀。次日黎明,靈車到柏林,又有幾千人護送靈樞至門德爾鬆家族墓園,他要葬在姐姐範妮的墓旁。

和很多藝術家不一樣,大多數藝術家都有著生前苦難,死後享盡尊榮的命運。而門德爾鬆卻是例外。在那個納粹當政的年代,作為猶太人,門德爾鬆家族在柏林的墓地被荒棄於廢墟中。

直到二戰結束,一位美國占領軍士官才在雜草荒蕪中發現這位偉大作曲家的墓碑——他與自己最親愛的姐姐芳妮葬在一起,兩人的十字架周圍,是門德爾鬆家族的其他親人。

門德爾鬆是莫紮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誌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於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於用虛無縹緲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

門德爾鬆作為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演奏家的才華得到了瑪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維希·貝格爾、莫舍萊斯等鋼琴老師和策爾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勵。

門德爾鬆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作品的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衝突、富於詩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在眾多作品中,也許沒有任何一首古典樂曲比熱情奔放的《婚禮進行曲》更流傳、更廣為人知了。除此之外,門德爾鬆還有多不作品。難怪有人這樣評價門德爾鬆:

即使門德爾鬆一生隻寫過一部《仲夏夜之夢》,他也是了不起的。在他短短的38歲的生涯裏,他寫了5首交響曲、3首奏鳴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2首鋼琴協奏曲以及大量的室內樂作品。他創作的《芬格爾山洞》、《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意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雖然他不是排行榜中最短命的作曲家(莫紮特35歲、舒伯特31歲)但人們還是會禁不住地想,“如果……”就像靈感如夜空的繁星那麼多地降落在莫紮特身上,靈感也會鼓起天使的羽翼飛入門德爾鬆的心田,像春天,把綠色鋪滿整個原野,不是點點滴滴的啟示,而是整座音樂大廈的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