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巴伯羅·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大師
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抽象派)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的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拚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美術天才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歐洲東部,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遷移浪潮正在興起。無數窮苦的猶太人為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自由,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移居到美國。塞繆爾·馬斯洛就是這些移民中的一位。他的老家在俄國的基輔城,那裏有大量的猶太人聚居。
1881年10月25日,在西班牙美麗的海濱城市馬拉加恬靜的夜晚,一個小天使誕生了。
幾天後,按照老規矩,這個嬰孩被帶到教堂洗禮,有了自己的姓名:帕布羅·路易斯·畢加索。這個名字隨著它的主人一起成長,直到獲得早期的聲譽。後來,它就被簡化成“畢加索”。
小畢加索天生聰穎。4歲時,他就會用紙剪出一些稚氣的花草動物圖案,借著光線把它們投影到雪白的牆壁上,來回晃動它們,像表演中國的皮影戲一樣,逗得家人相視而笑。
那時,小畢加索的父親是一位美術學校的教師,還兼著馬拉加市博物館的工作。他在館內安置了一間畫室,工餘時就在這裏進行繪畫創作,或是修複一些展品。
小畢加索剛剛學會走路,父親便把他帶到了這間畫室。年幼的畢加索對畫室裏的一切都感到那麼的新鮮,他總是瞪著大眼睛東瞧瞧、西看看。五顏六色的油彩、長短不一的畫筆、斑斑點點的調色板,還有那些畫布、畫框、畫架……哈!真是琳琅滿目。他還悄悄地用小手東摸摸、西碰碰,父親並不去理會他。
有時,他也會安靜地瞪著眼睛看父親作畫,或者暗暗地模仿父親作畫時的姿態。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漸漸地,小畢加索也拿起了畫筆,鋪上一張紙,坐在那裏畫畫了。
再長大一點,他開始懂得聆聽父親的諄諄教誨,並注意到父親畫布上的內容了。
等畢加索長大了一些後,父親唐霍塞將心愛的兒子送進馬拉加最好的學校學習,希望他能認真讀書。可是,小畢加索常常無心學習,逃學逃課簡直是他的家常便飯。無奈,唐霍塞隻好每天早上都親自把他送到學校門口。
畢加索一到學校,隻能垂頭喪氣地捧著心愛的鴿子走進教室。對他來說,教室就像鳥籠子一樣束縛著他,他多麼渴望自己能像鴿子一樣飛向無邊無際的藍天!沒有辦法逃學,他幹脆不寫作業,他的作業本上隻有各種各樣的畫。
終於有一天,畢加索實在無法忍受枯燥的學校生活了,他向父親提出:“帶著油筒和油筆進學校。”
看著兒子倔強堅定的表情,慈愛的父親也不忍壓抑他的才情和天賦,於是答應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畢加索在寬厚的父愛下成長著。一天傍晚,父親唐霍塞給畢加索安排了一次畫鴿子的作業,然後便獨自一人出門散步。此時的他,由於種種原因,正處於心潮的低穀期。那天的林陰道上,清幽的景色漸漸驅淡了他心頭的愁雲。
回到家裏,唐霍塞看到兒子的作業早已完成,一隻鴿子畫得栩栩如生,而那個腳趾更顯露出畢加索不俗的功底和領悟能力。
唐霍塞被兒子的天賦震驚了,他心頭的陰雲頓時一掃而光,希望的火花刹那間照亮了他的心扉,他鄭重地把自己的全套“衣缽”:調色板、畫筆和顏料都交給了畢加索。
畢加索14歲那年,他8歲的妹妹康塞普西得了重病。
畢加索暗暗地向上帝許下一個心願:如果上帝能夠拯救康塞普西的生命,他願意犧牲自己的繪畫才能,永不提筆作畫。可是,他虔誠的祈求沒能夠挽回妹妹的生命,畢加索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由此更加堅定自己作畫的道路,他把自己比作一隻蒼鷹,要麼奮翔雲天,要麼墜地折頸。
妹妹死後不久,父親的工作轉移到了巴塞羅那美術學校。為了讓兒子受到更專業的訓練,父親唐霍塞把畢加索也帶到了這裏。
10月份的一天,畢加索跟著父親來到巴塞羅那美術學校。他的腋下夾著幾幅人物畫,它們將決定他是否有資格入校學習。
巴塞羅那美術學校的校長安東尼奧·恰巴是一位優秀的人物像畫家,他從畢加索手中接過這些畫,以專業的眼光仔細地審視著。他看完畫後,決定接受畢加索入校學習。
然而,開學不到幾天,唐霍塞就發現畢加索總是心不在焉,於是,便查找原因,原來畢加索不想上枯燥死板的初級班。
唐霍塞立刻找到校長,把兒子的情況告訴他,校長恰巴知道畢加索的水平,於是批準他參加“古代美術、實物寫生和繪描”的插班考試。
老師們考慮到畢加索年紀小,就給他布置了一些考題,讓他在一個月之內完成。沒想到第二天,畢加索就捧著厚厚的一疊素描來交卷,老師們被嚇了一跳。
他們仔細翻閱著這些素描作品,發現畢加索用樸實而誇張的手法描繪的人體精彩生動、真實準確,老師們不得不驚歎:這個天才真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們把這些作品蓋上校印,保存在學校裏,一直到現在。
就這樣,畢加索在巴塞羅那美術學校接受著專業的教育和訓練。在這裏,他的才華得到更充分的發揮,然而,中規中矩的學院生活,與他張揚的個性也發生了一些摩擦和碰撞。
作為美術學校的學生,臨摹前人的名作是他們的必修課,可是畢加索卻越來越討厭這種純粹的摹仿,因為這束縛了他的思維,剝奪了他進行創作的權利。
《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是巴塞羅那美術學校曆屆學生們必須臨摹的一件作品,畢加索實在是厭倦了這種機械的操作,他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來表示自己的不滿和反抗。
他將原作的大部分臨摹得如出一轍,但是卻將人物的麵部作了很大的改變,當老師把他的作品和原作進行比較時,這種麵部的差異就顯得十分明顯和可笑。畢加索用這種善意的玩笑嘲弄著古板的學院式教育方法,顯示出自己不羈的性格和橫溢的創作才華。
1896年4月,畢加索的《第一次聖餐》在巴塞羅那全市美術展覽會的第一展室展出,標價1500比塞塔。5月15日的《巴塞羅那日報》上的一篇評述稱讚他的作品“人物富於感情,線條明快”。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和積累,畢加索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心理,開始畫那幅醞釀已久的《科學與仁慈》。
《科學與仁慈》是畢加索與唐霍塞共同商量的題材。唐霍塞十分重視這幅畫,他親自給兒子當模特兒——坐在病人床邊的醫生。
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畢加索用的仍然是傳統的學院派的畫法,將人物的動作、神態描摹得惟妙惟肖。但是,在色彩上他借鑒了當時流行的印象派的手法,這個流派注重於抓住自然景物在一瞬間留下的光與影的印象。畢加索注重色彩的搭配,用黑色、棕色來表現悲慘、憂鬱的氣氛,同時又采用了紫紅、黃綠等顏色,擺脫了萎靡之氣,使整個畫麵的色彩顯得穩重大方、鮮活明快。這幅作品充分地顯示出畢加索過人的創作才華和成熟的繪畫技巧。
《科學與仁慈》在1897年的全國美展上獲得稱讚,又在馬拉加市的全省美展上獨占鼇頭,一舉捧走金像獎。這幅作品的成功,給畢加索帶來了榮耀和聲譽。
此時,如果畢加索滿足於現狀,注重榮譽和聲望,那麼他一定會成功。如果他按照前輩們的指引走下去,他肯定會成為一位有名望的畫家,但是畢加索沒有那樣做,他想追求他自己的夢想,他想要創新,不受舊畫派的影響,獨創自己的風格。
曆經坎坷
畢加索想要學習更多更新的東西,於是,他離開了巴塞羅那。在叔父的資助下,他來到首都馬德裏,順利地就讀於聖費爾納多皇家學院。畢加索常常不去上課,總是整天整天地泡在普拉多美術館。到了後來,他幹脆成天在大街上寫生,看到什麼畫什麼,什麼新奇畫什麼,他的足跡遍布了馬德裏市的每個角落。
畢加索的情況傳到了叔父的耳中,叔父聽說畢加索天天逃學,心裏十分不快,於是,中斷了對畢加索的接濟。
失去了叔父的資助,畢加索的生活頓時陷入了困境,為了創作,他隻能把一張畫紙做幾張用,重疊地畫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拮據的生活讓畢加索饑寒交迫,猩紅熱病迫使他回到巴塞羅那的父母身邊。
父親看到窮困潦倒的兒子狼狽地回來,心裏又失望又生氣,他對兒子的做法感到失望,因此也對畢加索明顯的冷淡了。這個時候,母親洛佩斯給了畢加索極大的支持。
母親對他說,她相信自己的兒子,做什麼一定能做好。母親的話鼓舞了畢加索的鬥誌,從那之後,他把作品上的署名正式改為母親的姓——畢加索(picasso)。
1900年,畢加索來到向往已久的巴黎。在這個國際性的大都市,乞丐和富翁都可以在一夜之間實現角色的轉換。畢加索在這裏接觸了各種藝術流派,交結了許多藝術家朋友,潛心學習和吸收前輩藝術大師們的新風格,當然,也嚐盡了生活的艱辛。
畢加索在巴黎舉辦了幾次畫展,那時而粗獷奔放、時而細膩老練的藝術技巧得到了廣泛的好評,人們時而點頭,時而搖頭,都對畫的風格做了點評。但好評居多。可是他的畫卻一幅都沒有賣出去,使得窘迫的生活每況愈下。
1902年,畢加索第3次來到巴黎,他與好朋友耶科和沙巴泰住在一起。那時候的日子可真窮啊!年輕的畫家們為了能弄到幾個安慰轆轆饑腸的法郎,常常要抱著一捆畫跑遍了所有的畫店,可有時一張畫也賣不出去。
不久之後,畢加索的作品在一次畫展中展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虛無和絕望”的氣息引起了著名畫家高更的摯友查爾斯·莫裏斯的注意。莫裏斯在《法蘭西信使》雜誌中寫道:
“他像一個年輕的神,想要重新創造世界,但他隻是一個憂鬱的神……他的世界並不比麻風病人的病房更適合居住,他的畫本身也是病魔纏身,難道命運隻讓這個令人恐懼的早熟孩子創作反映生活消極麵的傑作,讓他表現他比任何人都深受其害的病魔嗎?”
這篇文章打動了畢加索,他感到這陌生人好像透視到了他的心靈,理解他的情感。於是他去拜訪莫裏斯,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解決心中的“病”。
莫裏斯對畢加索的造訪一點也不感到驚訝,他看出這個靦腆的年輕人身上蘊含著過人的天賦和深刻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對生活有著真切的體驗和感受。他向畢加索推薦了高更的遊記《諾阿》,高更那種純樸的樂觀主義精神對此時的畢加索來說,確實是一種激勵和鼓舞,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
1900年到1904年期間,畢加索的作品充斥著憂鬱蒼茫的藍色,人們把這段時間稱為“藍色時期”。
1903年,畢加索在巴塞羅那創造出“藍色時期”最優秀的作品——《生活》。這幅作品上共有7個人物,左側是一對裸體的男女,象征著放縱的愛情,男人的手指指向右方,女人順著他的手指望過去:畫麵的右邊是一位懷抱嬰兒的母親,她注視著左側的男女,神色淒楚,隱隱流露出責備之意,好像在抱怨沉浸於歡愛中的男女不懂得生活的艱辛。畫麵的背景是兩幅素描,上麵一幅,女人窩在一個男人的懷裏,下麵一幅,女人則是孤單地縮成一團。畢加索用這兩幅素描暗示著,相依為命的日子畢竟是短暫的,人最終要獨立,麵對生活,要自強自立。
1904年,畢加索遷居到巴黎蒙馬特爾山附近的一棟房屋。這座房子的頂層與地麵平行,人們必須穿過甲板、沿著黑暗的樓梯與過道走下去才能進入房間。遠遠看去,它就像一條停泊在塞納河上的洗衣船,畢加索和他的朋友們便把它稱為“洗衣船大樓”。然而,就在這棟破舊不堪的房子裏,畢加索經曆了“粉紅色的奇遇”。從此,他的生活和創作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間烏雲密布,雷聲轟鳴。不一會兒,豆大的雨點劈哩叭啦地砸下來,整個世界被一片雨水和霧氣所籠罩著。正在畫室作畫的畢加索看到窗外有一隻小貓被雨水衝得暈頭轉向,蜷成一團伏在地上瑟瑟發抖。畢加索不忍心看見小貓被困在大雨裏,於是放下手中的畫筆,衝進雨中,把可憐的小家夥抱在懷裏。
正當畢加索把小貓抱到門廊裏時,他聽到了一個溫柔而清脆的聲音:“這隻小貓真可愛!”
畢加索循聲望去,他看見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她渾身被淋得濕透,緊貼在身上的衣服勾勒出迷人的曲線,一雙大眼睛亮得令人窒息。
畢加索被這位姑娘的美貌驚呆了,很快,他做出了令姑娘心動的反應:他把小貓塞在她的懷裏。
畢加索黑亮的眼睛和執拗的神情吸引了姑娘,畢加索請姑娘去他的畫室小坐。她答應了他的邀請,來到他的畫室小坐。很快,畢加索內心熾熱的火焰,像無法抗拒的磁石一樣,使他們倆越走越近,這位姑娘就是費爾南多·奧利維埃——畢加索的第一位情人。
費爾南多出生於工人家庭,她善於料理家務,從來不因畢加索的貧困和他的一大堆窮朋友的喧鬧而抱怨責怪。
費爾南多的天生麗質和寬厚、開朗的性格,使畢加索忘記了許多生活的煩憂。在她麵前,畢加索的詩人氣質和孩子氣得到充分的舒展,他的創作風格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在這段時期內,他的關注點同樣是立足於表現社會底層的窮人生活,但是畫麵上憂鬱濃重的藍色逐漸減少,增加了亮麗的粉紅色和玫瑰色,使整個色調由沉重轉向柔和。此外,人物形象的處理也更加到位。後來,人們把畢加索的這一段創作時段稱為“粉紅色時期”。
愛情的力量使畢加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那一抹一抹明麗的粉紅色就像黎明時分的曙光,預示著即將升起光芒萬丈的太陽。他的創作熱情也日漸高漲。
1904年底,畢加索結識了一位終生的摯友——法國現代文學的先驅阿波利奈爾。
畢加索和阿波利奈爾在第一次見麵時,就被對方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思想見地深深吸引,並不由自主地對對方專攻的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幾天後,阿波利奈爾為畢加索寫了平生第一篇藝術評論。從此,他成為理解和支持畢加索藝術創作的忠實朋友。
1905年秋季的一天,畢加索來到畫商克洛維斯薩戈家裏,因為有人來看他的一幅畫——《挎花籃的青年少女》。
一進門畢加索就看見一對男女坐在客廳裏,男人的頭發謝了頂,戴著一幅金邊眼鏡,而女子身材較矮,體格健壯,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整個麵部看起來柔和動人。原來,這是斯坦因姐弟蓋圖德·斯坦因和列奧·斯坦因。
憑著多年的人物畫像經驗,畢加索對蓋圖德的外貌很感興趣。
在列奧的再三勸說下,蓋圖德終於答應原封不動地買下這幅作品,並將它掛在自己的臥室裏。而畢加索也如願以償地邀請到她作自己的模特兒。
蓋圖德來到“洗衣船大樓”的畫室裏,她上下打量著這個破舊而擁擠的居所,沒有發出任何評論,隻是安靜地坐在凳子上,聰慧的目光凝視著正在認真做準備的畢加索。
畢加索的黑眼睛注視著蓋圖德,畫筆在畫布上迅速地塗抹,不一會兒,蓋圖德真切動人的神態在畫板上若隱若現。特地趕來觀看的朋友們紛紛拍手叫絕。
畢加索看看蓋圖德,又看看畫像,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搖頭說:“不行。”
就這樣,畢加索把這件事擱置起來,他不再請蓋圖德來畫室,而是徑直去了西班牙,一去就是幾個月。
1906年秋天,畢加索從西班牙回到巴黎。一天,他突然靈感迸發,他沒有叫蓋圖德,隻是一個人靜靜地呆在畫室裏,很快地把畫像畫好。顧不上其他,畢加索就去了蓋圖德家。
畢加索把畫像送給蓋圖德,蓋圖德仔細地看著,她心中又驚又喜,激動得要流淚。通過這幅肖像,她感覺畢加索好像洞察到了她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角落,又好像抓住了她人格中最根本的品質。
蓋圖德萬分感激地收下了這幅與自己神似的肖像畫,她那驚訝和滿意的表情讓畢加索大感欣慰。而旁人卻感到大惑不解,他們認為這幅畫中的人物像臉譜一樣僵硬,神情不活潑,與蓋圖德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這幅肖像畫在蓋圖德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蓋圖德一生都珍藏著這幅寶貴的肖像畫,也珍惜著與畢加索之間知己般的友情。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這幅肖像與蓋圖德神形合一,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人們把它稱為“畢加索的蒙娜麗莎”。可見地位之高,藝術表達之到位。
首創立體主義畫風
在畢加索19歲時,便不顧父母的反對離開家鄉,離開生他養他的土地,去了巴黎。此時,正是世紀更替之時,舊世紀的塵埃被拂去,新世紀的曙光剛剛來臨。
麵對這個嶄新的世紀,人類是何等的精神振奮、歡欣鼓舞啊!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電力的應用、愛迪生的發明等,這些彌足珍貴的發現和創造,把全人類引進了一條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自己的光明大道。康德、尼采、笛卡爾、弗洛依德,這些擲地有聲的名字,連同他們閃光發亮的思想,也震動著人類思維之弦。
新紀元的開始,使人們站得更高,視野更為開闊,頭腦更為靈活,思維更為深邃。藝術是什麼?繪畫是什麼?它的永恒的生命力在哪裏?那些被冠名為“藝術家”的人們,再也不能等閑視之了,他們爭先恐後地向期盼中的人們展示著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許多固有的常規和思維模式都被打破了,人們紛紛尋求著新的生活道路和思維方式。在藝術界,各種流派展露頭角,種種藝術集團分分合合,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充斥著畢加索的胸膛。他要在這嶄新的世紀,圓自己的夢。
“野獸派”畫家馬蒂斯是畢加索的好朋友。一天,馬蒂斯路過一家古董店的陳列櫥時,被裏麵擺放著的黑人雕塑吸引住了。這些雕塑形態奇特、線條優美流暢。流露出來自遙遠非洲的神秘美感和濃厚的異域風情,馬蒂斯被深深地震撼了,他買下了這個店裏所有的黑人雕塑。
不久後的一天,畢加索和好朋友阿波利奈爾、耶科、薩爾蒙一起到馬蒂斯家吃飯。吃飯前閑聊的時候,馬蒂斯端出一具黑人木刻給畢加索看。畢加索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睜著一雙黑亮的大眼睛,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黑人雕塑,和馬蒂斯一樣,他驚歎於它迥異於西方傳統雕塑的誇張和優美。他匆匆吃了一點飯,就重新端詳起這個黑人木刻,整個晚上他都在揣摩著、思量著。
黑人木刻給畢加索帶來了極大的啟示,他進一步探索著人物造型上的變革。這時,與他進行著同樣研究的人,是“野獸派”的勃拉克,他們因為共同的誌趣而越走越近。成了經常切磋的摯友。
為了確定新的表達方式,畢加索連續畫了幾個月的素描。他沉浸於思考的探索中,任何人打擾他,他都會大發雷霆。
終於有一天,他對費爾南多說他要畫一幅八平方英尺的大型油畫。
畢加索像一個工程師一樣開始了他的工作。他先在畫布上畫了幾個男人,一個男大學生手中拿著一頂便帽,畫麵上還有一個水手。女人們正在吃東西,裝水果的籃子還留在她們身邊。
不久之後,畫麵變了。一個男人隨意地坐在一群裸女中間,男大學生把便相蓋在膝頭上。左邊,一個男人拿著東西剛剛走進門,中間,擺著花與水果兩個靜物。整個構圖覆蓋著一層薄紗,仿佛圖中的人物正在舞台上表演。作品中的男人都用素描的手法表現出來,女人們畫得很粗糙,她們的表情呆滯,臉部沒有任何特征。
畢加索一遍一遍地修改著,4個月後,他完成了第17次改動。他請朋友們來看這幅尚未完成的作品。
畫麵上是5個裸體的女人,臉型被明顯的歪曲,手臂跟正常人的完全兩樣,眼睛像瘋子的眼睛一樣,身體像是用幾何圖形拚湊起來的。右邊的女人好像戴著一幅假麵具,麵容猙獰可怕;左邊的女人正舉起手拉開赭紅色的幕布,她的表情冷酷漠然。畫麵的下部是一堆腐爛了的水果。
所有來看畫的人都感到吃驚,他們不能接受這種扭曲的、完全悖於常規的表現手法。這個時候,詩人薩爾蒙突然間似乎明白了什麼,他大聲叫嚷這是亞威農大街上的妓女啊!
薩爾蒙說中了畢加索的心思。他把這幅畫取名為《亞威農少女》。
畢加索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表現題材,使得他一時間眾叛親離,人們紛紛對他進行指責,就連昔日的好朋友也不例外。
可是28歲的德國畫商坎威勒爾愛畫如命,他收藏著著名畫家塞尚和高更的許多名作,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水平。他聽說畢加索新近創作了一幅具有古代亞述浮雕意味的新作品,便登門拜訪。他走進“洗衣船大樓”,推開畢加索畫室的門,他被這裏一貧如洗的生活條件驚呆了,怎麼也沒想到,大名鼎鼎的畢加索竟貧困到了這個地步,陪伴他的隻有美麗的費爾南多和他們養的小狗費裏卡。
坎威勒爾沒有發現亞述特色的繪畫,反而看見了一幅他無法稱呼的奇特作品,那種驚世駭俗的、近乎瘋狂的風格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走近這幅作品,細細地體會著,他強烈地感覺到這種怪誕的形式下蘊藏的戲劇性和真實性。
於是,坎威勒爾買下了《亞威農少女》的全部草圖,他的舉動對畢加索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
《亞威農少女》的問世,使整個城市沸騰起來。人們都在討論和思索著這幅奇異的作品,對畢加索的評論也千差萬別。這個時候,畢加索再一次體會到友誼的可貴,有些朋友一直默默地支持他,有一些朋友開始漸漸地理解他,並回到他的身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