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弗蘭茨·卡夫卡——現代主義經典大師(1 / 3)

6.弗蘭茨·卡夫卡——現代主義經典大師

他的作品才思敏捷,哲理深刻,對人生具有洞察纖毫的敏感度,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發了他憤世嫉俗的決心和勇氣,別開生麵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也因此被尊稱為20世紀現代文學的鼻祖和現代藝術的探險者。

一個怕父親的孩子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在今天的捷克西部。

卡夫卡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猶太人。“卡夫卡”這個姓氏是希伯來語,其含義為“穴鳥”或“寒鴉”。據資料記載,卡夫卡這個姓,很可能是在猶太人遭受迫害期間,奧匈帝國為猶太人規定的僅供選用的幾個姓氏之一。

在卡夫卡的童年,他所經曆的一件事就是怕父親。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強暴的父親的陰影之下,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裏,形成了孤獨優鬱的性格。

卡夫卡的父親赫爾曼,是個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富商。他的體格壯碩,說話充滿了自信,動作快速,脾氣火暴,他期盼長子卡夫卡像自己一樣剛猛,然而卡夫卡瘦弱的外表和性格,簡直和父親有天壤之別,卡夫卡敘述自己在父親麵前自慚形穢。

父親對兒子的行為總是暴跳如雷,特別是卡夫卡經常一連幾天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更讓父親火冒三丈。父親從來不曾試著去理解兒子的才華,也不喜歡卡夫卡所有朋友。雖然卡夫卡的母親個性極為溫柔,總能給兒子許多安慰,但她對丈夫百依百順,長期在生意上充當丈夫的助手,她能給孩子的時間也就極為有限。

卡夫卡回憶童年有一次,為了找人跟他說說話,半夜藉口要水喝,無理取鬧,結果被父親扔到屋外的走廊,罰站一夜。他說這對他的心靈傷害很大。

父親不在乎孩子的需求是什麼,每天餐桌上,他最在乎的隻是孩子有沒有遵循種種嚴苛的餐桌禮儀,他自己卻可以吃得杯盤狼藉,同時剪指甲、挖耳朵,還時時吆喝著:“快!快!吃快點!”

卡夫卡稱父親是“坐在靠背椅上統治著世界”,說自己“像奴隸活在父親掌控的世界裏”,他“已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父親的律法單單為他而設,他卻沒有能力完全滿足父親的要求”。

雖然後來布勞德批評卡夫卡將童年夢魘過度放大,但任何人隻要讀一讀卡夫卡在1919年寫的《給父親的信》,就不難理解卡夫卡終其一生,不論是童年還是求學期間,不論是職業還是婚姻的選擇,父親巨大的影響總像噩夢般纏繞著他。信是這樣開始的:

最親愛的父親,你最近問我,為什麼我說我怕你。同往常一樣,我對你無言以對,部分由於我對你的畏懼,部分由於解釋這種畏懼涉及太多細節,突然談及,我一下子歸納不起來。

36歲的成年男子,寫下這樣百餘頁的一封信,述說自己內心的糾葛。這份血淚的自我剖白,目的不是控訴,而是愛的嚐試。卡夫卡一生試著尋求和父親和解,盼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不過母親卻不敢將這封信轉交。

相對於父親,卡夫卡的母親氣質抵鬱、多愁善感。這些對後來形成卡夫卡孤僻憂鬱、內向悲觀的性格具有重要影響。卡夫卡小學至中學在德語學校讀書,後學會捷克語,自幼酷愛文學。

小時候,卡夫卡的父母就對卡夫卡寄予很高的期望。為了使卡夫卡有所作為,他們將卡夫卡送到一所德國人辦的文科中學學習,因為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為了填補官員的空缺,總是從中學中遴選優秀學生,培養他們當官。

在這所中學,卡夫卡熟練的掌握了德語和德語的寫作技巧。據卡夫卡的中學同學回憶,卡夫卡在中學時是一個服飾樸實、舉止靦腆的學生;“他很文靜,而且是微笑著的,把世界朝自己打開,而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讓這個世界了解他”。

卡夫卡在日記中曾寫道:“就我的經曆而言,學校和家庭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抹殺我的個性。”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中學時代開始,卡夫卡就已經表現出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傾向。卡夫卡是一個“獨自冷峻地思索的孩子”。

另外,中學時卡夫卡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了高度興趣,這成為後來卡夫卡悲觀主義的一個重要根源。在某種意義上,他在那陰鬱而恐怖的“猴子的原罪”中看到了人類和自己的宿命,找到了他自己悲涼而局促的“家”,卡夫卡曾在日記中說,“那是我的歸宿”。

這一點在很大意義上幫助人們理解後來卡夫卡的藝術世界,理解卡夫卡藝術世界中那些甲蟲、鼴鼠、豺狗、猴子、耗子、兀鷹……以及理解卡夫卡自己這隻“翅膀萎縮的寒鴉”。

1901年夏天,卡夫卡的學校舉行中學畢業考試。規定的筆試有數學、德文—拉丁文翻譯、希臘文—德文翻譯、拉丁文—德文翻譯,以及一篇題為《奧地利在世界形勢下及其基本地位中有何優勢?》的德文作文。

當時,卡夫卡十分害怕這場考試。多虧了一個名叫雨果柏格曼的幫助,卡夫卡才勉強通過中學的數學結業考試,而那位雨果則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就這樣,卡夫卡完成了他中學生涯,接下來,開始了大學的生活。

大學生涯

1901年,卡夫卡進入布拉格費迪南——卡爾德文大學大學,當時隻有18歲的卡夫卡對文學滿懷熱情,但他和雨果一起選擇了化學專業。

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當時猶太學生所能做的最好選擇是法律和醫學,卡夫卡的父親弗朗茲和雨果對這兩個專業都不感興趣,但他們聽說學化學對將來找工作有利,於是就選了化學。而同時,波希米亞是奧匈帝國的工業中心,工廠裏煙囪林立,濃煙滾滾。就這樣,卡夫卡開始了化學專業的學習。

大學生活開始了,但是卡夫卡很快發現實驗室的工作對自己不合適。於是,隻堅持了兩個星期,卡夫卡就轉到了他起初抵製的專業法律。

卡夫卡在法律係各課程中的聽課經曆平淡無味,他在第二學期幹脆去聽德國語言文學的課,這是他真正愛好的課程。

不過,在大學裏,卡夫卡也聽了奧古斯特薩烏爾主講的德國文學和藝術史課程。雖然他是一個饒有風趣而且很有煽動性的演講者,但是他講的課卻使卡夫卡大倒胃口。但卡夫卡很討厭他那種保守傾向,特別是他那種泛日耳曼主義的文學理論,挫傷了卡夫卡的民族自尊心。

在新的學年裏,卡夫卡接觸到一些名教授,如奧地利公法教授、社會科學國家考試委員會主席約瑟夫·烏布利希、教會法教授亨利希·辛格等。

當然,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卡夫卡每周在烏布利希那裏聽三個小時關於民法的講座。但這位教授講的東西無聊透頂,而且完全不拘小節,對儀表舉止毫無顧忌,經常蓬頭垢麵、穿著邋遢地來到課堂裏,還喜歡坐在講台上。他的總結性、概論性的講課方式,同卡夫卡偏愛的文學方式的生動性、具體性大相徑庭。

在大學這一階段的生活中,卡夫卡的個性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似乎不再那麼懦弱,跟人的接觸也略微廣泛了。他經常參加一些聚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一向對跳舞不感興趣的他居然參加起化裝舞會來了。

也就是在此時,卡夫卡加入了一個很有名的學會,並認識了一些對他有影響的朋友。卡夫卡坐在的布拉格大學建於1348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這所大學在1882年,分裂為兩部分,即德語大學(卡夫卡所在的學校)和捷克語大學。兩所學校中的民族主義情緒都極為高漲。學校甚至為說捷克語的學生和說德語的學生開設了不同的入口和出口。

同大多數說德語的猶太學生一樣,卡夫卡很快加入了學生聯合會“德語學生閱讀演講廳”,這個聯合會有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定期組織會員閱讀文學作品,參加展覽和音樂會,並開展討論。卡夫卡對聯合會的“文學藝術部”特別感興趣。

當時,卡夫卡學了一年羅馬法、德國法、哲學和德國藝術史,功課是枯燥乏味的,隻有在聯合會裏,卡夫卡才能呼吸到自由活躍的空氣。

1902年10月23日,大學二年級的卡夫卡參加了文藝部舉辦的關於叔本華和尼采的報告會,正是在這一天,卡夫卡遇到了馬克斯布洛德。當時的布洛德是一位法律係的優等生,音樂家、詩人和未來的小說家,在當時宛如一顆明星,他在這次報告中稱尼采是一個“騙子”。

卡夫卡的觀點當然與他相反,報告結束後,卡夫卡和布洛德一起回家,兩人在路上進行了熱烈地討論。這位布洛德是卡夫卡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在卡夫卡死後,他為卡夫卡贏來了文學上的聲譽。

同其他年輕的孩子一樣,這個時期的卡夫卡在精神生活上左右搖擺,常常感到迷惑。大學一年級時,他經常改變主意,聽了很多不同的課程,一年後,他打算離開布拉格,到慕尼黑大學完成學業。1902年秋天的一天,他到了慕尼黑,但這個計劃最終還是破產了,原因很可能是他的父親不肯提供資助。

在布洛德的記憶中,大學二年級的卡夫卡外表“極不顯眼,他經常穿的深藍色衣服,得體合身,像他本人一樣不引人注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人,很快就開始嶄露頭角了。

到第二年底,卡夫卡在這個組織的文學活動中已不僅是旁觀者,而且成為有關藝術領域的報告主講人。由於他積極參加這些活動,他的文學眼界進一步開闊了。過去他主要靠自中學高年級以來閱讀的文藝刊物《藝術守衛者》來了解文藝方麵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藝術觀點,但《藝術守衛者》畢竟有局限性,而且由於過分強調不能因現代文學而忽視古典作家,不能高估消遣文學,因而具有片麵性。

現在他開始衝破《藝術守衛者》的框框了。另外,也是更主要的一方麵,是他的社會接觸麵擴大了。過去他對中學高年級以來的好友波拉克有依賴性,隻要波拉克在布拉格,他就隻跟波拉克來往,隻跟波拉克談話,即使有別人在場也是如此。

然而,這位卡夫卡依賴的波拉克在這一年裏離開了他,隨家搬出了布拉格,把藝術主講人的頭銜也留給了卡夫卡。卡夫卡不得不有所改變了。就這樣,卡夫卡在1904年的夏季學期,又當了文學報告主講人。

當然,作為後來的文學家,社交活動隻是他大學生活的一小部分,文學創作才是他的主要生活。早在卡夫卡大學一年級時,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開始嶄露出寫作才華。在一封給波拉克的信中,卡夫卡第一次試著用虛構、寓言的方式敘述了發生在生活中的真事。他寫了一個名叫《高個子出醜記》的故事,其中的高個子就是卡夫卡本人,另外一個人物是卡夫卡的中學同學埃米爾烏蒂茨。

在這封信裏,生性羞澀的高個子身體瘦長,頂破了天花板,腳隻好伸到窗外,他的手指“笨拙,瘦得皮包骨頭,像蜘蛛的腳一樣。”一個熱情而饒舌的朋友“壞心眼”從城裏來看他,朋友走後,高個子哭了起來:“他感到心痛而又無處傾訴。”在故事人物那奇特而難看的外形以及沉默、無助、絕望的心理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卡夫卡後來大作《變形記》的影子。

卡夫卡進入大學第二階段以後,對法律課程仍無多大興趣。他在課堂上邊聽課,邊在筆記本邊沿空白處畫了許多圖畫,以此來打發時間。雖然這些圖畫非常粗糙,完全是無意中畫下來的,但圖中那些孤獨絕望的人物形象,使人看到了一個和他後來的小說一致的想像世界。

在卡夫卡的大學中,還發生了一件事,這對這位後來的文學家的生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那時在1903年7月,卡夫卡有了第一次性經曆。對方是一個出身低下的捷克女孩,卡夫卡一家居住的房子對麵是個服裝店,一個女售貨員經常會站在服裝店門口。

這天,卡夫卡正在房間裏來回踱步,背誦“令人厭惡的羅馬法”中那些“毫無意義的論點”,為初次參加秋季的國家法律考試做準備。卡夫卡一次次地走到窗口,向那個姑娘張望。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靦腆的年輕人竟然同姑娘打起了手勢。他比劃著對她說,他要在晚上八點去找她。

當晚,卡夫卡走下樓,發現她和另一個男人在一起。那個男人挽起姑娘的手臂,但是那姑娘向卡夫卡打手勢,讓他跟在後麵。那個人帶著姑娘去了安全島,在那裏喝啤酒,卡夫卡就坐在他們的鄰桌。然後,他們起身回到姑娘的住所,最後那個男人離開了,姑娘跑又折回來找卡夫卡,他們倆去了一家偏僻的旅館。他後來又同這個姑娘睡了兩晚。

然而,後來卡夫卡後悔了,他覺得不該讓一個女售貨員玷汙自己的純潔。同女售貨員發生關係以後,馬拉斯特拉納旅館的這段經曆時常困擾在卡夫卡的心頭,揮之不去。卡夫卡後來也說:“我的身體,有時會一連幾年安寧平靜,然而突然間它會無法抑製地對一件細小的、特別具體的下流事充滿欲望,渴望某種有點惡心、尷尬、齷齪的東西,一絲輕微的汙穢的氣味,硫磺和地獄”。這件事,給卡夫卡的影響是不小的,他後來的一定程度的“禁欲”生活,可能與此有關。

在1904年冬季學期中,卡夫卡寫下了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一場鬥爭的描寫》,後來,這個小說在雙月刊雜誌《徐培裏安》上發表了其中的兩個部分,其他部分在他有生之年終未見諸於世。

這篇小說展現了卡夫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及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布洛德後來回憶,這是卡夫卡向他朗讀的第一篇原創作品:“我和卡夫卡交往了好幾年,卻根本不知道他在寫作“。從這個時候開始,布洛德和卡夫卡的友誼飛速發展,布洛德逐漸取代了奧斯卡波拉克在卡夫卡心目中的位置。

1905年夏天,卡夫卡由於精神過度疲勞而第一次住進了療養院。他在奧地利境內的楚克曼特爾療養院整整住了一個月。此時,卡夫卡從那裏給他的一個朋友寄了一張明信片,卡片的正麵是一群穿著遊泳褲的男子們在水裏嬉戲,在卡片的背麵,卡夫卡用潦草而輕鬆的筆跡寫道:“在這裏,你暢飲的不是啤酒而是空氣,你沐浴的不是水而是空氣”。

1905年秋天,氣候惡劣,卡夫卡又回到了布拉格,準備參加嚴格的法律考試。整天死記硬背給他本來就脆弱的身體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當時,卡夫卡的畢業考試又叫“博士學位口試”,分為三個部分。首先要參加11月7日的奧地利民法和刑法考試。其次是1906年3月16日的憲法和國際法考試,最後是1906年7月13日的羅馬法、德國法規和教會法規考試。

結束這一連串的考試後,又過了五天,卡夫卡得知自己成績“合格”,由阿爾弗萊德韋伯教授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就這樣,卡夫卡順利通過了考試。當然,作為一個不愛法律的法律專業學生,有人認為卡夫卡的順利過關,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借用了布洛德的財政法筆記。就連卡夫卡自己也承認,這些筆記“為我挽救了三個月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