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愛森斯坦——蒙太奇之父(3 / 3)

1932年,愛森斯坦結束了他的國外之行,重新回到了蘇聯。

教學與創作高峰

1932年,剛剛從國外歸來的愛森斯坦,看到了蘇聯的巨大變化。原來,從1929年夏末他離開蘇聯以來,蘇維埃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通過全社會的努力,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新的工廠、新的房屋、新的學校都建立起來了,人們都感到非常自豪。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當時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是壓倒一切的主題,戲劇、小說和電影的主題也必須圍繞這個主題。很明顯,在這個背景下,作為英雄主題的群眾已讓位於在荒原上奮鬥以建立工業的個人角色。

此時的蒙太奇手法也不是攝製電影的主要手法了,愛森斯坦發現,在了解當前潮流方麵,他落後了一步。當電影局的新領導建議愛森斯坦去攝製一部叫做《快活的人們》的音樂喜劇片時,愛森斯坦拒絕了,因為這個題材顯然是不符合他的藝術宗旨的。

在這一時期,愛森斯坦在莫斯科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係任教,他製定的導演實習課方法,這為電影導演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同時,自美國回來以後,愛森斯坦把差不多全部時間都用於理論研究工作,他無視人們對他的“理性電影”理論的批評以及人們要他攝製新片的建議,愛森斯坦使自己處於難以表白的境地。

作為一個曾經轟動全球的大導演,此刻愛森斯坦靜了下來,他開始把在大學裏的教學工作當做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把教書看做是一件愉快的事,因為他把他的學生們看做是未來的希望。日複一日,愛森斯坦把自己的心血注入導演課中。

從1935年開始,愛森斯坦的電影創作又開始了。從當年的1月開始,愛森斯坦開始拍攝一部新影片《白靜草原》。該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少先隊員與富農父親的破壞活動進行鬥爭,最後被父親殺害的真實故事。

隨著影片攝製計劃的展開,愛森斯坦的創造性藝術被重新激發起來,然而此部電影引起了當局的不滿。上級下令停拍,拍好的片子被銷毀,並批評他把農業集體化中的階級鬥爭寫成父子間善與惡的鬥爭,指責他拍攝了一部有害的“形式主義”影片。愛森斯坦本人也為此而停職反省。

直到1937年,愛森斯坦才獲準恢複工作,他振作精神,重新全身心地投入。他拍攝的曆史巨片《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和《伊萬雷帝》在敘事結構、聲音運用上都有創新,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

《亞曆山大·涅夫斯基》中的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是俄羅斯有名的統帥和政治家。1236年,他被選為諾夫哥羅德公爵。他與瑞典侵略者和德意誌立窩尼亞騎士團的鬥爭,使俄羅斯的西北部地區免於被西方天主教國家征服。作為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王公,亞曆山大涅夫斯基致力於統一羅斯北部的各個公國。1259年,他鎮壓了諾夫哥羅德人的起義。1942年7月29日,當納粹德國的軍隊深入蘇聯腹地時,斯大林宣布亞曆山大·涅夫斯基為民族英雄。蘇聯軍隊設立了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亞曆山大·涅夫斯基》是愛森斯坦攝製的第一部有聲影片,他深入研究了聲音和形象刻畫的結合,通過與普羅科菲耶夫的密切合作,愛森斯坦的理論思想有了新的發展。

然而,《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在製作完成之時,他在表現的是13世紀俄國擊潰德國侵略者的故事,但因為1939年蘇德同盟形成,影片顯得不合時宜而被當局禁映,直到德軍入侵才被解禁。

解禁之後,《亞曆山大·涅夫斯基》在莫斯科上映。這部影片獲得的榮譽甚至超過了《戰艦波將金號》,因為它正好合乎當時的時代精神。

《亞曆山大·涅夫斯基》的成功,使愛森斯坦在蘇聯的聲望再度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就連當時被被神化的偉大領袖斯大林也曾拍著愛森斯坦的背說:“謝爾蓋·米哈依洛維奇,你畢竟是一個好布爾什維克!”

此部電影的成功不僅使愛森斯坦獲得了聲譽,而且也獲得了物質方麵的報償,獲得許多殊榮和顯要的職位。他成為莫斯科電影公司的監製人和首席藝術導演。蘇聯科學院電影藝術部授予他文學博士學位。他成了電影科學的教授,並在1939年2月獲得列寧勳章。

就在此時,蘇聯被卷入了二戰。於是,莫斯科有關方麵提出,拍攝一部有關伊凡雷帝的電影。伊凡雷帝是是俄國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在他任上,莫斯科公國改為沙皇俄國,又稱俄羅斯。在伊凡四世之前,莫斯科的大公權力很小,受到領主們很多限製。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製,領主政體改為沙皇專製政體。伊凡大帝一生取得許多令人驚訝的非凡成就,他使俄羅斯擠入歐洲強國之林。

由於愛森斯坦拍攝《亞曆山大·涅夫斯基》獲得巨大成功,因此,愛森斯坦被莫斯科當局指定為《伊萬雷帝》的編劇。1941年秋,希特勒的軍隊逼近莫斯科的時候,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把人員疏散到中亞細亞,在阿拉木圖繼續生產影片。在絢麗奇特的東方色彩的布景裏,愛森斯坦使他史詩般的劇本變成了影片。

《伊萬雷帝》上映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一舉獲得了斯大林獎一等獎。1944年,影片《伊凡雷帝》被搬上銀幕,愛森斯坦接著又拍攝了《伊凡雷帝》續集,但這一部斯大林卻很不喜歡。蘇聯人民領袖認為,伊凡雷帝是俄國疆土的開拓者,是反對外敵入侵的堅強鬥士,而影片把他描寫成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經常與身邊人商量對策,這肯定與曆史真相不符。

因為有了斯大林的反對,《伊凡雷帝》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影片的第二部(1946年)橫遭棒殺,直到愛森斯坦去世10年後(1958年)才獲準麵世。而影片的第三部壓根就沒能完成。

大師與梅蘭芳

作為一代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對人類的很多種藝術都有極強的鑒賞力,而他對中國京劇的欣賞,可以從他與梅蘭芳的交往中,體現出來。

1934年,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梅蘭芳以國賓身份去蘇聯演出,梅蘭芳很是興奮,決定接受邀請。由於交通問題,梅蘭芳的蘇聯之行一直推遲到1935年2月。

到達蘇聯後,梅蘭芳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兩個大城市舉行了為期3周的演出。觀看梅蘭芳表演的除“梅蘭芳招待委員會”全體成員外,還有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學泰鬥高爾基、阿.托爾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員謝苗諾娃,以及因反對納粹政權而被迫流亡蘇聯的德國大戲劇家布萊希特。

而對於梅蘭芳來說,此次蘇聯之行的另一重大收獲,就是同同大名鼎鼎的電影導演愛森斯坦成了好友。

初到莫斯科,梅蘭芳即在“梅蘭芳招待委員會”的成員裏注意到其中最年輕的一位。那是個相當英俊瀟灑的男子,滿頭卷發,一雙藍色眼睛,身材不高卻很敦實。他的大腦袋、寬前額十分引人注目。

當時,有關人員向梅蘭芳介紹說,這就是愛森斯坦。梅蘭芳早已慕其大名,如今能見到他本人,十分高興,二人熱烈握手。

觀看了梅蘭芳的演出,愛森斯坦對中國京劇那種不拘於形似追求神似、在講究形神兼備的同時側重神韻的藝術特色十分欣賞,對梅蘭芳的精湛演技也推崇備至。

幾天後,愛森斯坦去拜訪梅蘭芳,並邀請他拍攝一段有聲電影。愛森斯坦想要拍攝的劇目是《虹霓關》裏東方氏與王伯黨對槍歌舞的那一場。因為那場戲舞蹈性很強,非常適合外國人觀看。梅蘭芳見愛森斯坦考慮得如此周到,便欣然同意了。到了約定拍片的那天晚上,梅劇團全體成員來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愛森斯坦已在大門口迎候。梅蘭芳和愛森斯坦二人首先商討如何拍攝這場戲。梅蘭芳希望能把劇中兩個人物全拍進去,多用中景、全景、少用特寫與近景。他認為這樣才能充分表現中國戲劇的特點。

愛森斯坦聽畢點頭稱是,不過他又說:“我尊重您的意見,但特寫鏡頭還得穿插進去。要知道廣大的蘇聯觀眾是多麼渴望能清楚地看到您的容貌啊!”

見愛森斯坦的態度如此誠懇,梅蘭芳隻好本著演員服從導演的原則,也就不再提出異議了。於是開始拍攝,這時已是午夜12點。

在送別梅劇團時,愛森斯坦將自己新近出版的一本電影理論專著,簽上名送給梅蘭芳,作為這次愉快合作的紀念。後來,在建國後,梅蘭芳第二次來到蘇聯演出,而他的朋友愛森斯坦卻已經不再了,這令梅蘭芳非常惆悵。

愛森斯坦於1948年2月11日在莫斯科去世,年僅50歲。作為藝術電影最有成就的先驅和獨樹一幟的電影理論家,愛森斯坦的輝煌永存。

令人惋惜的是大師的生前和死後都曾遭到錯誤批判,從他死前的1946年開始,愛森斯坦就被錯誤批判為“形式主義者”,直到1958年,也就是在他逝世10年後才得以恢複名譽。

作為一位偉大的電影藝術家,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麵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麵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麵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

後來,蘇聯出版了《愛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