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斯皮爾伯格——電影奇才(1 / 3)

9.斯皮爾伯格——電影奇才

他是以影片《辛德勒名單》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導演,他的《大白鯊》、《E.T.》、《侏羅紀公園》等著名的商業娛樂片卻為更多的電影迷們所知,當人們帶著這種印象湧向電影院去欣賞那部黑白電影《辛德勒名單》時,卻發現了斯皮爾伯格的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個真正的電影藝術的世界。約翰·巴克斯特說:“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使美國傳統藝術風格具體化了……斯皮爾伯格以他自己喜歡的那種“隨心所欲”的形式和他特有的科幻小說家那種超常的悟性專門從事科幻片的生意。”

愛好影視的少年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1947年12月18日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位電機工程師,母親過去曾是一位鋼琴演奏家。

這位後來的科幻特效賣座電影大師在其後來的作品中巧妙地結合兩極化的科技知識與藝術野心,正是各來自其父關於科技方麵的教導,及其母對其美學觀的耳濡目染。

而斯皮爾伯格終生對“說故事”的喜好,則是受到他父親從小對他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他在緬甸與日軍纏鬥時神勇卻難免不盡真實的經曆之影響。這也讓斯皮爾伯格對20世紀年代留下純真年代的浪漫印象,並常在他的電影中出現─將不如意的現實人生對比於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年代。

由於父親職務關係,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不停搬家、換學校,他們最後從紐澤西搬到亞利桑那的鳳凰城。這頻繁的搬家造成他在人際關係上相當的不安定感。同時,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經年的爭吵,及他不如人的體力,使斯皮爾伯格的童年生活總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過。

當然,在此種情況下,斯皮爾伯格也因而從母親那兒學到了一種必然的處世觀-總是期待著什麼好事來臨的樂觀看法,而這也反映在他的電影中成為他電影的基調。

斯皮爾伯格的童年幾乎就生活在廣播工具和材料中。4、5歲時,他父親就給他做了一個晶體機,他可以在夜晚躺在床上戴著耳機聽音樂。斯皮爾伯格說:“我記得有一天,在沒有收音機的情況下我聽到了音樂,而且還聽到了以前從收音機中能聽到的那種熟悉的聲音,那是一出名叫《比尤拉》的喜劇。”

斯皮爾伯格算是成長於“後文藝知識”時代,即大多數人的知識皆來自電視或電影而非來自書本的時代。電視很快就成了史蒂文接受教育的工具,他的父母李和阿諾德不允許斯皮爾伯格看任何像《天羅地網》這樣的節目,但他幾乎吸收了這部劇裏的一切,尤其是這部老片子像其他電視片一樣花錢少、素材真實可靠的特點吸引了他。對於他和20世紀70年代、80年代與他處在同時期的許多導演來說,電視是他們的學校。

5歲時,斯皮爾伯格的父親帶他去看了第一部電影《戲王之王》。這部贏得奧斯卡獎,由CecilB.DeMille執導的馬戲團史詩電影,帶給小斯皮爾伯格極大的震撼及影響。

稍長後,斯皮爾伯格開始自己去看電影,他看了大量的迪斯耐卡通和管教甚嚴的父母不準他看的恐怖片,如《IWasaTeenageWerewolf》、《FamousMonstersofFilmland》等片,並常裝扮成片中的鬼怪,嚇唬他自認受到父母偏愛的兩位妹妹。

小學三年級時,斯皮爾伯格從童伴的反應中體驗到迪斯耐卡通電影外圍產品的魅力而使他漸覺電影對人的魔力和它廣泛的市場性。十三歲時,他用母親送給父親作為生日禮物的一台8厘米攝影機拍下他的第一部片:一部家庭郊遊紀錄像片,並從觀賞和剪輯的經驗中,體會到身為一個電影導演對現實世界的理解與詮釋所具有不可思議的駕馭能力,以及因此而得到的可模擬於上帝的創造力。

這次活動對生活在不盡人意的現實中的小斯皮爾伯格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從此找到了他一生的精神寄托──一個能夠讓他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實現他美好夢想的電影世界──尤其當這個寄托又能為他製造驚人財富時,於是他開始熱衷於從事此生不曾中斷的電影實驗。

不久後,住在西部也熱愛西部片題材的斯皮爾伯格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片《TheLostGun》,這時一部三分半鍾的西部片,並以此贏得童軍團的攝影獎章,也藉此讓他首次發揮了他過人的經營才能:他個人也同時包辦了這部短片的“發行”與“放映”,還兼在放映處賣零食﹗

16歲時,斯皮爾伯格完成了他的下一部作品《Firelight》。這部電影兩個半小時,講述一群科學家在天空中發現奇異光線的科幻電影。劇本是由斯皮爾伯格自己寫成,花費一年的時間及五百美元完成,算是深受熱愛科幻題材的父親影響下的產物。

電影完成後,斯皮爾伯格再度發揮他的經營頭腦,說服一間戲院老板放映此片,並舉辦煞有其事的首映禮。這部今天被斯皮爾伯格視為“史上最爛五部片之一”卻在當時為他賺進50美元的作品,將他的年少生活帶入空前的風光和幸福局麵。

但不久後,斯皮爾伯格生活馬上又陷入平凡與不如意中:他們再度搬家,到了第一次讓斯皮爾伯格嚐受到猶太歧視滋味的北加州灣區。他在學校所受到的言語和肢體侵犯還曾一度使他必須由母親陪同才願意上下學。

與此同時,一直不和睦的雙親也宣告分離。而像在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中為了追尋心中一直存在的,對外層空間抱持童稚熱愛的父親最後仍必須忍痛離開心愛的家人,他的父親也因此而離開家庭,並在斯皮爾伯格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高中畢業後,愛拍片而導致成績並不理想的斯皮爾伯格無法進入電影學院。1964年,斯皮爾伯格未來的命運被決定了。正當斯皮爾伯格在聖荷塞電影院門前排隊等著看斯坦利。庫布裏克的影片《奇愛博士》時,他妹妹和父親拿著一封信開車來找他。這是一份義務服役通知,通知上說:由於缺少學生免征名額,他已被分在X炮兵部隊。

看起來上大學是唯一可能躲過征兵的選擇。南加利弗尼亞大學把他拒之門外,家裏又沒錢送他到預科學院去提高學習成績,因此,家裏替他選擇了一所位於長灘的比較公正的學院,一所加利弗尼亞的州立學院。在大學裏,對讀書並沒有興趣的斯皮爾伯格,一旦成績達到“安全”標準之後,便馬上再次投入有趣多了的電影創作世界。

當時,為了接觸真正嚴肅的“大場麵”,斯皮爾伯格一有空便混入戒備森嚴的環球片廠觀摩有名的大導演和大製片如何拍攝和製作電影。

斯皮爾伯格在大學時拍了三部片,前兩部皆相當個人化與充滿“深奧”,一如當時其它許多在拍片的年輕人試著揣摩他們崇拜的歐洲導演,如安東尼奧尼、柏格曼、費裏尼等的作品時所拍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