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禮尚往來(2 / 3)

“茹先生言重了,我們有些人不大注重禮貌,但終究是少數,不能以偏概全呀!”符女士說話的語調比較溫和。

計先生說:“現在我國輿論界也很注重禮儀教育,在電視、報紙上教人們要學會說:‘你好!’‘再見!’‘謝謝你!’‘勞駕!’等等,從A、B、C學起。”

“唉!這和我們作為泱泱大國、一貫看重文明禮貌傳統的公民身份多麼不相稱呀!”尹先生有點苦笑地說。

“都是文化大革命鬧的!什麼鬥呀!鬥呀!鬥呀的。天天鬥,月月鬥,年年鬥,不到鬥到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了不算完!”茹先生說這話時似乎憋了一肚子氣。

“什麼仁、義、禮、智、信,什麼溫、良、恭、儉、讓,都被說成是孔老二的遺毒,一概不要,剩下的還有什麼,就隻有鬥。鬥就是真理,永遠的真理,顛撲不破的真理!”尹先生著重分析了人們不注重禮儀的緣由。

“唉!這種所謂的理論,不僅坑害了當時的人,也會坑害以後的好幾代人,真是貽害無窮呀!”計先生說。

符女士說:“們佛教的教義和佛教徒從來都是十分看重禮儀的。你看見過有佛教徒跟別人打鬥的嗎?沒有。禮從來都是相互的,不是單方麵的。我們切實遵守中國的一句老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這也是佛教的一貫宗旨。”

計先生說:“基督教一向重視以禮待人。早期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領導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西奈山的曠野,上帝跟他訂立了‘十誡’,除了堅信上帝、反對崇拜偶像等基本教義外,著重提到子女要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他人等道德禮儀規範。並且規定了以色列人應如何選法櫃、供桌、燈台、幕幔、祭壇、聖衣等一係列細則,確立了一整套宗教禮儀製度,一直沿用至今。”

尹先生則講述了伊斯蘭教是如何注重禮儀規範的。隨後他闡釋了《古蘭經》上的昭示: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尹先生說:“這樣做並不是鼓勵人們無原則地去爭鬥,而是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隻要人家不侵犯我,我是不會去侵犯人家的,但若人家侵犯我,我也是要給以回擊的,也就是儒家說的,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正是為了互不侵犯,遵守禮儀製度呀!”

符女土說:“善哉!善哉!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禮和理是相通的,有理讓三分,這就是禮,不要得理不讓人,步步進逼,不罷不休,這樣有理也變成無理,變成無禮了。應該以直(正直)報怨,不要以怨報怨。”

茹先生說:“其實所謂禮,確實並不是我們前麵所講的,隻是一個人對一個人之間的禮貌或禮儀而已,它的範圍要廣大得多,深厚得多。我們討論禮,還是應該探討一下禮的來源和它的深刻內涵。”

茹先生說:“我國古代哲學家對‘禮’的起源說得相當客觀而且中肯。荀子在《禮論》一篇中指出:‘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禮是從哪裏產生的呢?這是由於人生來就有一種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能沒有追求;追求欲望而沒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量,就不能不爭奪;爭奪就要亂,亂就要窮困了。我們祖先的聖王明君痛恨這種亂,於是製定出禮儀來給以區分,以滿足人們的欲望,給予人們的追求,使欲望不會多於物質的供應,物質不會因欲望而用盡,兩者相互持續增長,這就是禮的起源。”

計先生說:“荀子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給禮下了明確的定義,並對禮的產生作了明確的分析,真是說得再深刻透徹不過了。可見禮的產生與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密不可分,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上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後利嗣者也。’就是說:禮是一件治理國家、安定社會、整合人民、有利後代的大事。”

尹先生說:“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一個人既要博學,有文采,又要懂得禮儀,才能稱得上是君子。一個人光有學問不行,還要懂得禮儀,隻有懂得禮儀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茹先生接著說:“文化大革命期間,四人幫對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禮儀大加撻伐,而大肆宣楊他們的鬥爭哲學。他們以為人溫和了就不會起來鬥爭、造反,善良了就不會不講理,恭敬了就不會沒有禮貌,儉樸了就不會揮霍,禮讓了就不會升官發財,它們要的就是鬥爭,造反,不講理,沒禮貌,任意揮霍,升官發財,把整個社會鬧得烏煙瘴氣,黑白顛倒,是非不分,黑雲壓城城欲摧呀!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混水摸魚,乘機奪權,滿足他們的私欲,他們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

戴先生接著對中國傳統的禮作了一點分析,他說:“禮,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它是國家製度、法律規範和倫理信念的總稱,是立國之本;二,它是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是正身之本;三,它是個人思想修養、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禮節或禮儀,是做人之本。所以說禮的內涵是十分寬廣的。”

符女士說:“禮,其實就是一種適度。孔子在回答林放問禮之本的時候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說:禮儀,不要搞繁文縟節,鋪張浪費,與其奢華,不如儉樸;喪事,與其大操大辦,不如以悲痛來寄托哀思。這就是禮的適度和尺度。禮,既不要張揚,也不要自賤,張揚了有吹須拍馬之嫌,自賤了則有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味道。禮輕人意重,不是送禮越重越好,送得越多越有禮,禮純粹是一種心理、心態。否則達官貴人才能有禮,富人才能有禮,一般平民老百姓就禮不起來了,這和孔子所說中國傳統的禮儀觀背道而馳,也和佛教的主旨相悖。禮是一個國家文明和文化程度的縮影。”

小毛、小丁等幾位學生問:“那麼禮,有沒有一些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準則呢?”

茹先生立即回答:“當然有哪!我先說一點,首先是‘禮之用,和為貴’,這是孔子十分強調指出的。禮的應用,以和為貴。和就是和氣、和藹、熱情、親和。你到商店去買東西,總是希望店員熱情接待呀!如果他們問你:你想買什麼嗎?要我為你做什麼服務嗎?你就會有一種親切感。有些旅店裏常常掛著‘賓至如歸’的標語,意思是你到我這裏像回到自己家裏一樣。人們常常有這種經曆,本來我並沒有想買什麼東西,或者是可買可不買的,但是由於售貨員的熱情接待,介紹品種,好像覺得不買有點過意不去,於是也就買了。即使不喜歡,也多少買一點。什麼叫做生意?這就是做生意。這在美國的一些店鋪裏,做得是比較好的。就像前麵我說的在美國一個百貨商店為我修鞋那樣,如果售貨員不是這樣熱情接待,這筆生意就可能做不成,或者買一雙新皮鞋算了,而這就是一項普通的交易而已,而他們跟我修好了這雙皮鞋,卻是美名遠揚,這家商店名聲在外,從美國帶到了中國,有什麼比這個更可貴的呢!如果我們走進一家商店,售貨員冷冰冰的,愛理不理,你要買什麼東西,一問三不知,熱麵孔碰一個冷屁股,好像欠了他什麼的,試問你願意在這兒呆著嗎?如果他拿出幾種商品,結果你沒有買,售貨員就怒形於色,你心裏就必然不好受。這種情況在中國是太多了。我到我家對門的一家藥店去買藥,兩個女售貨員正在說話,我問什麼藥有嗎?售貨員什麼也沒有說,就跟你拿了一瓶過來,我說不是這一種,再想問,她已經離開櫃台,不知幹什麼去了,結果自然是什麼也沒買成。這種情況不是一家兩家,一次兩次,而是屢試不爽,滿懷希望而去,怏怏失望而歸,甚至感到悻悻然。從此我發誓再也不到這家藥店去買藥,而寧願舍近求遠,到另一家較遠的藥店去賣藥了。俗話說和氣生財,這樣的商店,不和氣,能生財嗎?當然生不了,沒多久,我發現這家商店已經關門易主了。所以,實際上,你不和氣待客,顧客當然不樂意,而你自己的生意也做不成,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尹先生說:“禮的另一個準則是必須出於真心實意,而不是出於被迫、無奈。這從當事者的表情就可以流露出來。譬如一個老人上公交車,在坐的年輕人非常熱情地叫你:到這兒來坐,你也就很自然愉悅地坐下了,你說聲謝謝,他一定說沒事!而如果你在一個年輕人的座位旁站了一會兒,那位年輕人等了半天,不知道在想些什麼,才又好像有點猶豫地站起來,什麼也沒有說你,明顯地表示出一種極其勉強的狀態,當然位子是空出來了,可老人能坐得安穩嗎?這兩種讓坐的方式,對於一個老年人的感受來說絕對是不一樣的,前者感覺親切,而後者感到不安,有人會說:‘你這種要求似乎也太高了,人家讓你坐已經不錯了,還要向你陪笑呀!’不,不是陪笑,這是一種心態,誰願意讓人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情呀?讓坐不是施舍,這是一種文明禮貌,是一種人類的道德素養,你不願意讓,我還不願意坐呢!我就親眼看到一個年輕人站起來後一聲不吭,旁邊站著的老人也沒有坐下去。君子不強人所難麼!請問這樣的讓坐效果如何呢?不要認為讓坐是我做了一件什麼好事,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呀!明白了這一點,就什麼都很自然了!”

“這是一件小事,似乎不值得這樣誇誇其談。”

尹先生又補充了一句。

計先生說:“你要人家有禮貌,首先你自己要有禮貌,這可以視為一條準則。《論語》上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你對人家有禮貌,人家也對你有禮貌;你對人家沒有禮貌,人家也就對你沒有禮貌。禮貌實際是一種對人的尊重。誰不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呢?即使是對自己的下級,叫他辦一件事,也必須尊重,絕不能指手劃腳,頤指氣使。即使是對自己家裏的保姆,也要和氣待人,不能擺出一副主人的架子,像老爺太太似的,眼睛不睜開看你一下,光叫你幹這幹那,這實際上是對人家的一種侮辱,誰能受得了?有的對保姆防三防四,就像是防賊似的,人家也受不了。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要一視同仁,不分尊卑。人的地位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古時候有所謂‘下人’之稱,現在沒有這種稱呼了,更不應該有這種觀念。清朝時,臣子見了皇帝自稱‘奴才’,這些臣子嘴上這麼說,難道心甘情願嗎?不見得吧!再說,你對下屬,對保姆擺架子,那麼你的上級,你的領導也對你擺架子,你樂意嗎?當然也也不樂意,這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