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童年最憶是荷花(15)(3 / 3)

棉花撿完,坐在禾場的曬笸邊將好花壞花擇開的時候是村人向往的季節到了,從此後,幹著地裏的活兒,望著冬天的到來,望著年的到來。

2008年2月8日

八一、田之憶之泥耙水響

多年以後,當我駐足車溪的農家博物館,由堂屋、臥室、客房、廚房、農具房、火藥坊、紡織坊、磨坊、榨坊、鐵爐坊展廳一一看去時,黃家灣那一段特別的歲月留給我的溫馨,那一縷割舍不斷的鄉情,又一次在我的心頭油然而升。不僅僅是黃家灣,中華民族的先民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不就是靠了那各類農具代代興旺的麼?

多年以後,當我駐足車溪的農家博物館,由堂屋、臥室、客房、廚房、農具房、火藥坊、紡織坊、磨坊、榨坊、鐵爐坊展廳一一看去時,黃家灣那一段特別的歲月留給我的溫馨,那一縷割舍不斷的鄉情,又一次在我的心頭油然而升。不僅僅是黃家灣,中華民族的先民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不就是靠了那各類農具代代興旺的麼?那小小的農具支撐的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濃縮的是農民的生產、生活的情節,抒發的是鄉土故情那個永恒的主題。它讓人傾聽到廣袤的田野裏湧動的泥耙水響,那聲音是如此親切,如此令人神往。

鬥笠。遮陽擋雨,每一個在田間勞作的人都有一頂鬥笠。黃黃的篾做成尖尖的頂,尖頂下麵有一個圓圓的罩子,戴在頭上後用一根繩子係住。

蓑衣。用棕做成的雨具,深棕色,穿在身上像是鎧甲一樣,大而重,在田野的雨幕裏看著一個頭戴鬥笠身穿蓑衣的人勞作,我一定將那背影多看幾眼。事實上在黃家灣當時有這身行頭的人已經不多,大多數的人家已經使用上塑料薄膜了。

犁。有鐵犁和木犁之分。無論是鐵犁還是木犁,它的犁把都是木製的呈彎曲形,那是為了便於掌扶。犁耙水響的時候是春天,牛拉著犁,農人揚著鞭,默默無聞地勞動著,尖尖的犁頭像刀一樣劃開沉睡一冬的泥土,會有冬眠的泥鰍蹦跳出來。

耙。兩根木頭上鑲嵌著十多根鐵齒,在麥稻下播的時候將犁過的田耙平。特別是在水田裏,耕田時農人可以站在耙上任牛拉著,讓我覺得做這樣活兒比用犁耕田要輕鬆一些。

鍬。也分鐵鍬和木鍬兩種。鐵鍬又分出板鍬一類來,是人們使用最多的農具,取土、挖溝、翻地,一年四季都用得著。木鍬隻是在穀子或小麥脫粒後用來簸揚,挖藕時對付淤泥有時也使用木鍬。

挖鋤。好笨重,鋤刃寬且厚,板結的土地是要用它才能解決問題的。不會使用的人或者長時間使用的人手上會磨出血泡。

鋤頭。用竹子做的柄長長的,薅草時必須用它。棉花在開花前每星期都盡可能鋤草的,人站著,微微前傾身子,手握鋤柄,一下一下將那地裏的雜草除盡。活兒幹完的時候,摘下草帽扇扇風,看到長長的一壟田隻有茁壯青綠的莊稼,那雜草已清除幹淨,在驕陽下已蔫勁了,心裏會有一些小小的快樂。

鐮刀。割穀子、割麥子、割芝麻,凡須砍伐的莊稼,都得派它上場。寸寬的刀刃彎彎的,那柄兒係木頭所做短短的,每家一定要有備用的,割鈍了馬上換另一把,閑瑕時再磨刀霍霍。

連枷。用竹子做成,六根齒組成一個扇麵,共兩個扇麵。運用物理的力學原理做成。用連枷拍出黃豆、綠豆、麥子等,好把式的農人會使連枷上下飛舞,看上去輕鬆自如。

揚叉。一般用楊樹棍子做成,在禾場裏曬的稻草、麥杆要翻開的時候揚叉的功能就發揮出來了。

木耙。曬在場上或架上的麥子、穀子、玉米粒等,用木耙來回耙開會曬得更徹底一些。曬幹的草也可以用木耙收攏來成捆。

軟架。秧扯好紮捆後,挑到水田裏去要使用軟架。兩根彎成凹形的竹子打一個隼子,中間用一根麻繩拉住。使用時將底下拉開即可。

角簍。用竹篾做成,方方正正的,用於挑穀子麥子,一擔可以挑百十來斤。

衝擔。兩頭的鐵尖翹著,中間用棗木或樹木做成,收稻麥的時候,男人們將衝擔殺入稻麥捆中,將一頭舉起來,又殺上另外一捆,然後走在狹細的田埂上。精壯的男人,一次可用衝擔殺入四個稻麥捆放到肩上。石碾。安靜地睡在禾場裏。媽媽說猴子的屁股紅就是因為在燒紅的石碾上坐了才紅的。黃家灣的石碾不是用來打稻麥的,那時候黃家灣已經有脫粒機了。一般用來壓黃豆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