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黃土地氣韻自流暢(3 / 3)

張尾巴道:“轉兒生個白胖小子,真是托你的福,不是你鑿這個窟窿眼,我能對上這個榫?”

支書的臉赤紅化作豬肝。眾人竊竊笑開去。

轉兒仍樂,滿月抱著孩子上街,還總到人多的地方去,有人細看,轉兒抱的孩子果然白胖,隻是極像小時候的秧兒。

這段文字寥寥數語,各色人躍然紙上,呼之欲來。愛耍心計的轉兒雖然很要強地完成了父親的臨終遺言,雖然報複了村支書,同時也埋葬了自己的青春,害了善良的朋友秧兒,也害了自己的親弟弟。她的“樂”實際是含著眼淚的的無奈歡笑。讀罷讓人憤恨、讓人唾棄,讓人無奈,心中湧起一種沉甸甸的酸楚。

這部書中的不少作品構思十分巧妙,給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美感。《人約黃昏後》就是奇思妙想的典範之作,《奶名》筆鋒輕輕一揮,便見嘲諷之意,《店·橋·人》奇巧成章,對比鮮明,《老槐樹下》有著堅定不移的“夕陽紅”,《土地》巧妙地揭示了農村殯葬改革的艱難與無奈。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感蕩心靈者氣也。看來作者做文養氣是很有功底的,因為他善於通過人物質樸的、原生態的生命體去思考那些深深埋在黃土層深處的更多的東西……

葉劍秀同誌不但小說寫得精巧,而且散文也寫得很美,很有氣勢,如江河而下,瀾翻洶湧,滾滾不窮,乍出乍沒,姿態橫生。其氣浩然,流動而無處不達。近代曾國藩說:“有氣則有勢,有意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古人絕好文學,大約於此者之中。”葉劍秀同誌的散文當屬此四者。他為什麼能做到這些呢?清代黃子雲說過:“眼不高,不能越眾;氣不充,不能作勢。”他的作品有氣勢,有意度,有情韻,有趣味,自然流成不作勢,是因為他境界高遠,胸襟坦蕩,即使三杯兩盞淡酒,也照樣流瀉出英雄豪氣。《春潮湧動唱大風》像安塞腰鼓一樣,在魯山這片黃土地上敲響,“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筆鋒恣肆,如潮如湧。把魯山天然豐沛的山水、燦爛的文明放入華夏版圖的大背景去運筆。從遠古的夏朝到曆代群雄逐鹿中原,從倉頡造字到仰韶文化的源遠流長,從墨子放逐天涯回歸故裏到魯班技藝神話,從元結的詩情飛揚到梅堯臣的醉乎山水,從元德秀勤政為民到今日縣政府的清廉舉措,從古代文明到今日的現代巨變……上下幾千年,縱橫華夏廣袤的大地,大筆一覽全在胸中,實在是了不起。魯山是一片文化底蘊深厚,物產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的寶地。作者麵對生養自己的、春潮湧動的這片熱土,按捺不住內心的滾滾春潮,於是洋洋灑灑高唱大風。這篇文章手筆之大,覆蓋麵之廣,氣勢之恢宏浩大,語言之大氣而壯麗,唱出了魯山人千百年來的豪情壯誌。隻要開卷讀之,胸中便平添幾多魯山人的豪氣和驕傲。毫不誇張地說,能如此全麵地、真實地謳歌魯山古往今來輝煌成就的文章,至今為止前不見古人,後望來者。

企業家給社會的效益是顯性的,而文學家給社會的效益卻隱性的。文學是上層建築層麵的東西,“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影響,是一種溫暖。”正是這“情懷、影響、溫暖”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缺失了文學就像人缺失了血液。人畢竟不是單靠吃米活著,人是有感情的、能思維的萬物的靈長。文學給人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這種生命深處的滋養是無價的,與金錢是不能等而視之。葉劍秀作品的價值就在於他給人以鮮活的生命之氣,這氣滋養著生命的體征,催人奮發向上,從而創造出一定的社會價值,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東西。

在散文卷中,作者眼之所及皆青山綠水,充滿無窮的神韻。牛郎故裏優美的神話傳說成就了千古愛情佳話,煙波浩渺的昭平湖蘊藏著無盡的秘密。尤其是饑饉歲月中從五爺家樹上偷來的一籃洋槐花,偷樂了孤獨的五爺和五奶的心,冰釋了本家三代親人間的隔閡,拆除了老一代人心中的那堵厚厚的土打牆。而今那特殊的槐花香依然浸潤在作者歲月的流光裏,每每憶起令人淚如雨下。這就是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常懷感恩之心麵對生活,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事物。若感情世界一片荒漠是斷然孕育不出來這樣有生命力的文字。故鄉高山上的每一棵櫟樹,河灣裏的鄉野趣事,鄉村教師的默默耕耘等都被作者情感的浪花衝刷得晶瑩剔透。用佛家的話說,隻要你心中有佛,那麼在你的眼裏人人都是佛;隻要你心裏裝滿陽光,那麼你的生活裏就處處陽光燦爛。葉劍秀同誌的作品以“氣”貫通,聯翩列出,痛快淋漓,燦如其人。

讀書的過程如蜜蜂采蜜,你縱然“占盡無限風光”,但采到的蜜是有限的,你縱然閱讀了一大摞的書,也不一定全是精華,隻要從中能得到一點點觸動心靈的啟示或一點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也就不錯了。讀葉劍秀同誌的《黃土厚韻》除了字裏行間酣暢流動的氣韻能讓你為之振奮之外,還能給你以“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雖非字字珠璣,卻能從不同的角度有所收益。那是他用特有的深情種植在黃土地上的一叢文字的涼蔭啊!請你真誠地走進去,歇息一下疲憊的身心,感受一下黃土地特有的韻味兒。相信你一定會帶著溽熱而進,揣著涼爽而歸。倘能如此,你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讀好書的人幸福,幸福的人才能讀到好書。

小說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