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才是個務實和充滿靈性的作家。他在豫西家鄉貧瘠、沸騰的土地裏,憑著對生活的感悟,和對黃土地的濃鬱情結,積蓄了豐厚的生活底蘊,鍛造了語言的靈性,著眼於熟悉的家鄉,立足於腳下的土地,去觀賞魯山一山一水的壯美,去思索村民們的追求與向往。他把一腔深沉的愛戀,凝結於筆端,精心研製,釀成一篇篇明快動人、潤味醇厚的散文作品,留給我們一幅真實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魯山這一方區域裏斑斕多彩的世界。
讀占才的散文,象喝多了各種飲料再去喝純淨水一般,回歸到了那種甜潤純美的感覺,絕不會有華而不實的煩惱。瀏覽諸多篇什,象開啟一壇陳年老酒,篇篇飄蕩著泥土的氣息、莊稼的芬芳,句句清新樸實,明麗爽人。看完任何一篇,無不跳動著地域文化的音符,文章中那堅實的語言,真實淳樸的情節,仿佛頃刻間幻化成美妙的定格,讓人掩卷不忘,記憶永存。
一個作家,不從熟悉的生活感悟感知,不懂得汲取地域文化的精髓,是寫不出好作品的。
占才作文不追時尚,忌諱華麗,潛心解讀魯山厚重的曆史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辛勤讀書,用心作文,擯棄功名,淡泊利祿,終於練就了他如今的大家氣派,才擁有了他今日的輝煌。
占才是個勤奮而又多產的作家,他已出版過兩部散文集,目前第三本散文集的書稿已經整理完畢,有望今年麵世。
好文章是精神食糧,引領著人們的人生價值取向,滋潤著人世的美好。
寫散文不容易,寫出好散文更不容易。為人誠以貴,為文曲為雅。願占才在今後的創作道路上,把握著時代的強音,沐浴著淳樸的民風,觸摸著家鄉老井的綠苔,踩踏著鄉間的蜿蜒小路,穿過鄉野的阡陌,高歌一曲豫西調,步入更高的文學殿堂,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占才,祝福並祝願你!
關於散文
我喜愛寫小說,在小說創作上頗下了一番工夫,但終歸也沒寫出什麼名堂來。偶爾寫點散文,純粹是興然所至。盡管我第一次變成鉛字的是散文,曆年來也發過幾十篇散文,但至今也沒有一篇像回事的東西。對於散文的創作,我自歎不如,委實不敢妄言放談。
寫作是件既愉悅又痛苦的事。猶如漫天的雲霞織成壯觀的彩錦,恰似無華的璞玉雕成栩栩如生的人物,散見於生活中的多姿畫麵,經過作者的感悟、過濾、升華、組織、形成,產生了一篇篇生動感人的美文,給人以教化和啟迪,或讓人勵誌和享受。可寫作的人都知道,在這個複雜艱辛的、創造性的藝術勞動過程中,作者是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的。所以對於寫文字的人而言,不但要有生活根基和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對這個社會和充滿靈性的事物,有敏感的認知和思索。
關於散文的概念,到現在我也沒有弄清楚。憑自己的粗淺認識和理解:如果細分很麻煩,粗略地劃分,隻在文學作品的範圍內分類,不屬於小說、戲劇、詩歌、童話等範疇,以描寫真實事物為基礎,抒發作者感情的那部分作品,就叫散文。
我們國家是個散文傳統深厚的國度。先秦的諸子百家,在思想和文采上各領風騷,荀況、李斯、韓非等名流,他們的文章富有形象特征,筆鋒常帶感情,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散文家。唐宋時期,散文就更加發揚光大,蔚為壯觀,因而有了“唐宋八大家”之說。這裏的所說的“家”,並不是指他們在詩歌方麵的造詣,而是推崇在散文方麵的成就。其後,詩歌、小說、散文三大藝術門類齊頭並進,共閃光華。稍後,戲劇作品又脫穎而出,占據文學一席地位,形成了四大文學主流,流淌不息,浩蕩奔湧,最終彙成了我國精彩紛呈的文學史。
由於諸多的曆史、社會、客觀原因,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各種藝術形式,都曾在某些時期一度輝煌燦爛,高踞王座。事實上,在文學體裁的選擇上,每種文學表現形式各有千秋,互有長短,本質上沒有高低之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百花齊放”。我們的社會和時代,固然需要氣勢恢宏的長篇巨製,如長篇小說、長劇、敘事詩等,同時也十分迫切需要大量精彩的散文和詩歌,以裝點多姿多彩的生活。散文短小精悍,謳歌讚美的,剖析事理的,談笑風生的,都能給人以思想啟發、情操陶冶和美感享受。尤其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散文既能迅速敏捷地反映快速變動的事物,適合眾多群體的閱讀,又容易較快成篇,便於網絡、報紙和雜誌采用。所以,在文學創作隊伍中,無論在哪個層麵和地域,大都熱衷於散文的寫作,並成為文學青年或初學寫作的人追求的時尚。
寫好每一種文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好散文更不容易。下麵我就散文的創作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我認為,散文的寫作應在思想、選材、語言三個方麵下工夫。
我們都知道,散文講究的是形神兼備,形散而神不散。這裏所說的“形”,指的是寫作手法和表現形式,而“神”則是文章的靈魂和主題,通俗地說就是思想。思想是作者感知事物的態度,是文章的統帥和主心骨。作者每寫一篇散文,都要宣傳和表現一種思想。正麵謳歌和鞭撻腐朽事物的散文固然是這樣,就連那些剖析一件事情的道理,描繪山川風貌的作品,也應該是這樣。一篇小散文,自然不可能係統地宣傳一個龐大的思想體係,但也要有作者的思想內含。你要寫什麼,要告知讀者什麼,給讀者以什麼啟悟,這個很重要。如果一篇作品沒有思想和靈魂,信手拈來,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來寫去就變成平庸散淡的流水賬,讀者更是一頭霧水不知所雲了。一篇精品美文,能夠讓人們記住、吟誦、傳播甚至留存於世,其實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和卓越的文學手段,讓同一個立場或立場相近的人從感性到理性,產生強烈共鳴的結果。
選材,對於一個散文作者十分重要。我們許多作者不管遇到什麼事物都想寫,隻要自認為有點意義就動筆,寫了不少,甚至也發了不少,結果隻能寫出平淡的作品,讓人記住的甚至一篇都沒有。這樣寫下去,當作練筆未嚐不可,如果每篇都這樣,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對於一個有追求的作者,簡直就是一個極大的遺憾和浪費。事實上,在我們斑斕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要想通過作者比較精辟的描述,寫好一篇文章是很不容易的。文學要求“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有普遍性”。文學要求濃縮、集中、概括、凝練。有一位外國作家講過這麼一句話:“文學寫作的本領,不就是凝練的本領嗎?”我感覺這話有相當的道理。
文學是人學,無論什麼體裁的作品,都是寫人或是為人服務的,這是從大的概念上講的。單就從字麵上理解,文學往往被人們稱之為“語言的藝術”。
我一直認為,小說講究的是人物、形象、情節,詩歌講究的是含蓄和凝重,散文講究的就是語言。如果一個作者詞彙簡單貧乏,語言枯燥無味,哪還談不上語言藝術呢!我覺得我們寫散文,應該在平易流暢的基礎上講文采、出韻味、求新奇。如果文字別別扭扭,結結巴巴,或者裝腔作勢,或者無病呻吟,就像飯食裏夾雜著沙子,讓人咀嚼起來倒胃口,讀者哪有心思來領略其中的美味呢?記不清哪位大家說過:“寫文章,我們必須有幾套筆墨。”是的,寫各種不同的事物,應該用不同的筆墨。有時應該有狂潮奔湧的豪放,有時又要有吹簫踏月那樣的清幽;有時應該像咚咚雷鳴的戰鼓,有時應該像寒光閃閃的戰劍。生活中人們需要“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的氣慨,也需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雅致。學習掌握厚重精煉的語言,描繪事物時,形象生動;抒發感情時,激越感人;發揮議論時,精辟入理。如果再能熟練地運用一些妙語、警句、精彩的譬喻、貼切的描繪,散文就能夠較大程度地發揮出藝術感染力。
散文作者在作品裏麵,不但應該以個性的語言,適當發揮議論,而且應該直抒胸臆,傾訴感情。這樣才能以情感人,讓讀者讀來感到親切。如果一個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個性語言講話,我感覺是不能寫出什麼好作品的。
一個不懂散文、寫不好散文的人在這裏胡亂侃談散文創作,有點大言不慚的味道,故此以上的胡言亂語,僅供朋友們參考,切莫輕信。文學創作是靈性和功力相結合的綜合藝術,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社會閱曆,我的感覺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著名畫家範曾說過,藝術沒有進步,隻有科學在進步。即便那些頗有成就的大家,也沒有一個敢說他的創作經驗已臻成熟,可以尊崇推廣。我相信,藝術創作永遠是個交流、探索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