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書

讀書人愛書,卻也常常恨書,樂而生悲,由愛生恨,愛之深恨之切,可謂愛恨交織。不進書店,家無藏書,從來與書無緣,那是想恨也恨不起來的。

恨書誤人。餘讀書三十年,誠然不妄。年少時,聞雞起舞,寒夜不眠,冥思苦索,求一字一語之奇,可謂苦用功矣。然至中年忽然驚覺,原來讀來讀去,卻是步入無用閱讀的歧途,既未博取高的文憑,亦未獲得一技之長,更無科研成果。人們把讀書分兩類,一為有用的閱讀,一為無用的閱讀。前者為的探得謀生的手段,攀登某領域高峰,讀得恒久,勤勉而不輟,自然是能夠讀出黃金屋,讀來顏如玉的,可惜多少人被燈紅酒綠迷離,不在有用的閱讀上下功夫,下也下在無用的閱讀上。無用的閱讀或開闊視野,明白事理,美麗心情?!於生活財富並無大的益處。這無用蓋多曆史的沉重,苦難的人生,情感的糾葛,或閑散文字,虛擬故事,乃至無病呻吟,唯神會其紙上人生,卻心領不到世態人情,隻落得一身的迂腐之氣。讀得形銷骨立,蛻了人樣,也很難讀來錦衣玉食、紅顏知己。所以多少人寧願去養花溜鳥曬太陽,吃酒賭博睡大覺,吵鬧消閑懶惰著,也不去尋那無用閱讀的煩惱。我輩讀書原也誤不到哪裏去的,本就凡眼俗胎,庸庸心誌,既不會損毀什麼錦繡前程,也不會荒廢什麼偉大理想,因這錦繡和偉大,自己的腦際就沒有影子,所以不可怕,也恨不到哪裏去。恨書之最者該屬梁元帝蕭繹,做皇帝丟了江山,尋原因歸咎於自己讀書太多,一氣之下,把一生收集的書籍十萬卷一炬焚之,真是恨書至極了。

恨好書太多,卻都讓別人給寫去了。恨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把水做的泥捏的人生寫透了;恨魯迅,一杆筆作了投槍和匕首。我這心理類賈平凹的心理,賈平凹也是吃不著葡萄嫌葡萄酸,他說,好女人都叫狗日了。有一則故事講,一個人讀《論語》,讀到顏淵死那一節時,連聲說死得好,人問之,曰:他若不死,再作出更多好書,我怎麼讀得完,豈不要累死了。這世上好書太多,窮其一生,分分秒秒去讀也是讀不完的。天下好書無數,沒一本是灑家寫的,對於既讀書也寫東西之人來說,心理怎麼求得了平衡,這豈不是頭一件既可惱又可恨的事情!有時我不免叩問:別人的文章怎那麼好呢?有時我也自負:咱寫的也不比別人差呀!有時我又迷惑:很用心的東西大報大刊為何發表不了呢?那麼恨就恨編輯有眼無珠?恨就恨自己誤入歧途?恨就恨天下文才都讓別人占了去?隻恨得擲筆在地,但過後卻又無可奈何地撿了起來。思來想去,終於明白過來道理: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而賦離騷,曹雪芹在喝蓮葉羹時寫不出《紅樓夢》,隻有餓到吃稀粥鹹菜時才寫得出來;困頓和苦難到一定程度,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感人至深,才可能傳之久遠,那時發出來的聲音才可能不朽。那麼恨就恨這個時代過於美滿豐足,自己的生活過於安逸,人生的經曆過於平坦吧。

恨書擠占了滿屋的地方。床頭沙發,廚房廁所,到處都是書,把人都擠扁了。家無存折,偶爾有一兩張閑錢以為夾在書中最為保險,不想急用時又找不到了地方。小偷光顧,小偷也是不偷書的。這些書堆在屋中,排在架上,縮在床下,並不呻吟,好歹住的高樓,也不怕蟲蛀,但我實在心痛委屈了這些有著靈魂的文字。一本書少者一個作者,多者百餘個作者,那麼滿屋子的書就是千萬個儒者與我同在,他們的精神和靈魂時時刻刻守護著我,安妥著我,但我擔憂:我百年之後它們的歸宿在哪裏?妻子不摸不看,兒子不翻不讀,它們是我的至尊珍品、心肝寶貝,我死了留給誰去?隨骨灰埋到地下,何忍呢……

尤恨者,滿架好書竟無時間閱讀。雖說時間像女人的乳溝,年輕年老,擠一擠總是有的,但雜事纏身,心境浮躁,眼光總是迷離得落不到書上,落到書上時常是在枕邊或廁間,把好文章作催眠和祛臭的良藥,這個時候倒能淨心閱讀。是故妻總嫌我蹲坑時間長,不讓我把帶到廁內的書再帶出來,怕沾了臭氣。索性就把好書放在廁內去讀。一日,從架上抽出一書,拂去書脊上厚厚的灰塵,翻開扉頁視之,乃20年前所購,回憶得此書時欣喜若狂的樣子,不想插到架上再未翻曬,更遑論去讀了。細視滿架圖書,好多買回來都一直眠在那裏,我不覺臉紅,內心感到十分慚愧。遙想當年石頭尖上睡覺,寒夜裏煤油燈下讀書,讀的盡是借來的舊書殘書,無頭無尾卻讀得津津有味廢寢忘食。現在條件好了,有書房有書桌有好書,心卻是再也沉不下來,讀不進去了,恨自己枉擔個讀書人的虛名,愛讀書?勿寧說愛藏書?!有人把得一好書謂得一佳人,無福消受卻據為己有,不能夠一頁頁細細地審視,想起來看一眼也是享受吧。這樣說來似乎有點暴殄天物的味道,那麼把藏書不作為藏佳人,而作為藏古董吧!

恨書讓我自私。按說奇文應該共賞,我卻常讓別人自己想辦法去賞。談起哪篇詩文哪部書好讚不絕口,別人要問我借讀,我是很不情願借的,設若有人向我借錢,情況就不一樣了,借出去了也不輕易討要,但借書出去,我會追著他屁股索還。一次借給朋友一本書,朋友不小心弄丟了,我對他十分不滿,說你這不是在打家劫舍嗎?我的一位老師與我大相徑庭,每買到好書自己讀過就薦給別人,別人還與不還都無所謂的。老師家無藏書卻胸藏萬壑,人家把好文章都消化到肚裏去了。

東坡有句雲:人生憂患識字始,粗記姓名可以休。又有詩家曰:困滿半生怨識字,惑窮一世恨讀書。古時讀書是為聞達於諸侯的,但現在讀書卻是很難名滿天下的。恨蠅蠅吾輩,讀書讀不深刻,卻沾染上令人討厭的窮酸味,有時還不如引車賣漿者流活得瀟灑。書是愈讀愈加的困惑,因了讀無用之書,把多少正經事都耽擱了,你說,我不恨書又恨哪個?!恨得有沒有道理?!

說吸煙

女人風擺柳一樣,出門去肩上必挎個坤包,坤包裏不一定裝錢卻一定裝有衛生紙;男人慷慨,出門去總兩肩空空,摸摸褲兜卻又鼓囊囊的,鼓囊的是煙也不是錢。裝煙的男人,麵上瀟灑,內心卻有了太多的沉重,隱忍了太多的心情,有沒有閑暇,粘一支在嘴上,把無限的寂寞與孤獨、煩躁與壓抑連同煙霧一起排遣出去。一種說法,吸煙是男人成熟的標誌,一支一支的香煙點燃起一段一段的記憶,繚繞出一節一節的思緒。煙賦予了男人太多的理性。那麼青少年的吸煙呢?看起來給人以輕狂放浪,內心深處該是力圖往成熟上靠攏罷了。

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像煙草一樣久盛不衰。再怎麼詛咒第一個把煙草叼在口中點燃的人,也阻擋不了它世界性的普及。人虛偽,說錢是禍害都想撈,說女人是禍水都又想娶,說煙草有害還大肆生產。貶損它的人罵其為毒根臭草,稱讚它的人又美其名曰還魂草相思草忘憂草。這便有了浪漫的境界。煙吸三口,精神抖擻,嗜愛者要談吸煙的理由,男人的回答有一萬個。然而要說有助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死了可以獻肺研究,總有些虛無的味道;現實的功用是有利於如廁時解臭,不刷牙也無人知曉,家裏潮濕便於驅蚊防蟑,夜行明滅防狗咬,夜咳聲聲防盜賊,早咳利痰吐故納新。但時過境遷,說這些太瑣碎是不能服人的,那麼有人就高瞻遠矚,引經據典,說毛澤東是站在地圖前吸著煙,才得以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之外,中國的革命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說鄧小平能夠三落三起,全靠煙的支撐,那年春天南巡,他是吸著煙才畫了一個圈的;說魯迅借助一支煙為中國把脈,手上的星星之火才激出先生那光彩奪目的思想火花。一支煙竟能扭轉乾坤,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真是小瞧了它。我們向偉人學習,還有什麼理由不吸煙?偉人摳腳縫裏的灰,蹲在凳子上講話都是榜樣,可是我輩卻學不來偉人的智慧和風範,也慚愧吸煙吸不出名堂,於是就邊吸煙邊苦思冥想寫文章,豈不聞“香煙裏邊有靈感,點著靈感出詩篇”麼。古代的文章都是喝酒喝出來的,讀起來粗獷豪放,卻又餘香嫋嫋,能聞見滿紙的酒氣。今天的文章都是吸煙吸出來的,斯文朦朧,卻又沒有繞梁三日的韻味,皆因煙熏之故。

一般人吸煙,是純粹的吸煙,自己掏了錢買來,獨個在飄渺中體驗人生的況味,吸過了,把煙蒂一扔,神定氣清,該幹什麼幹什麼。偏人是群居的動物,都想往人多的地方湊,識與不識,煙倒成了最好的名片,遞一根過來,接在手中,隨著就把友善的心情也接了過來。一根煙架設起溝通心靈的橋梁,你我就成了哥兒們。見麵親,扔一根,所謂煙酒不分家也。如果光顧了自己摳一根叼上,人眼裏你就矮了半截。出門辦事,問路尋人,遞與不遞煙,味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次我找人辦事,一個辦公室好幾個人坐著,我又不知哪一個是管事的,就逐一遞過煙去,臨了剩一個人,煙盒卻空了。張嘴問事,未遞他煙吸的那位正是管事的。我情知不妙,出門去趕快又買了盒,但那人冷著臉終是未辦。我的朋友小李卻聰明,盒中剩了兩根,一看人多分不過來,自己抽根點上,把煙盒輕輕一揉,口說沒了,手一抬扔了。一會兒,癮發,佯裝摸煙不著,自語曰:煙盒呢?是不是還有一根?彎腰拾起展開,真又捏出一根來,眾皆笑。還有因一根煙誤了大事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村趙叔和錢伯,兩位老人煙癮大瞌睡少,冬夜漫長,今兒晚趙叔去錢伯家扯閑,錢伯把自個兒都舍不得吸的煙葉拿出來讓趙叔卷了吸,明兒黑錢伯去趙叔家拉呱,趙叔嫌自家煙賴,又專買來一毛七分錢一盒的“公字”牌紙煙待之。黑暗中,一明一滅間,兩位老人之間的感情又深了許多。翌日,錢伯索性找來媒人把自家漂亮的女兒許給了趙叔的兒子。來年開春,趙叔錢伯都上山刨地,一扇坡麵,二人說話聽不見,相互看得見。趙叔休息,掏出煙葉用紙卷了吸,這邊錢伯見景生情,煙癮來襲,摸摸口袋自己未帶,咳嗽幾聲向趙叔走去,意欲尋親家吸一根。不料趙叔見狀,立馬把煙藏起。二人無序瑣聊。趙叔不提吸煙的事,錢伯也不好意思討要。中午回家,錢伯越想越氣,幹脆喚來媒人逼著把婚退了。二人結怨多年,方把謎底解開,原來趙叔當年在地裏吸的是桐樹葉,他怕錢伯笑話,不敢拿出讓吸。這是因吸煙而生出的巧緣。又有拿煙做文章的,有位局長,口袋裏總裝著兩種煙,好煙掏給上級領導吸,當著上級領導的麵,自個兒吸賴煙,敬重了領導,又落了清廉的名聲,一石二鳥,果然不久就被提拔到外縣當了管錢的縣長。我想這樣工於心計的人保不準日後他是真正的清正廉潔。

吸煙比喝酒好。警察們討厭死了嗜酒的人。酒一喝多,免不了爛醉如泥,胡言亂語,上街去尋人打架,出門去開車致禍,110電話一個接一個的響。吸煙卻不然,再怎麼是慢性自殺,不會突然死去,警察也管不著。我曾見一個村主任,在開群眾會,左耳上夾一支煙,右耳上夾一支煙,左手上又夾一支燃燒的煙,張口講話,眼睛斜視,露出滿嘴黃牙,一副土皇帝的樣子。群眾議論,一個說,他一年吸的比咱一年掙的都多,一個說,吸不死他熏死他。大凡吸煙的,大字不識,百無聊賴者吸,吸的是劣質煙;芝麻綠豆,沾個官帽者吸,吸的是氣勢和樣子。學問深了,官做得大了,讓吸也不吸了。但他們回老家去拜父母,見鄉鄰,必還是帶幾盒好煙的。鄉鄰們聞一聞,吸一吸,好煙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就誇這崽兒混得大了,算卦的早說你們家蒿子勁要動,果然就應在了這娃兒的身上。我曾去過幾位大領導屋裏,領導並不吸煙,但桌子上卻擺著好幾盒不同層次的煙,領導扔一根過來,屬下接在手中也並不放肆去吸,幾天過去,幾盒煙未少一支,那幾盒煙就像花瓶一樣,雖是一種擺設,卻又有了一種高深莫測的意味。

男人封閉的時候多,誇誇其談,談的常不是自己。憂愁在心,瀟灑是表麵的瀟灑,別人很少看得透,但煙霧卻包裹不住男人的影子。吸煙的時候是男人心靈無意識張開的時刻,一支煙燃燒的過程可以詮釋一個男人的性格,夾煙的姿勢、點煙的動作、吸煙的方式,都可以放射出他的心態。就拿滅煙來說,狠狠的把煙掐了,預示了男人的堅毅果敢;用水來澆熄,表現了他理性的責任;長長的煙灰不彈,可見城府多深;隨意亂扔煙頭,這是個不拘小節的人。若是女人吸煙,她蘊含的卻又是另一種文化風格。竊以為女人不吸煙多純情,吸著煙就有了風情;她是一幅婀娜多姿的風景畫,沒有煙的襯托和渲染,男人們就隻能遠遠的去品味和欣賞,一旦有了這飄渺的誘惑,你就有了走進或者走近去撫摸和親吻的欲望。但吸煙的女人分明已經趟過了男人河,她們的吸煙是因為經曆了太多的風塵往事,靠了吸煙去失憶或者忘記。香煙把女人幻化成了潘多拉,男人要淺嚐輒止,尋找一點剌激未為不可,但要想征服吸煙的女人,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的寶盒,那是引火焚身,飲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