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子的一封信(1 / 3)

給兒子的一封信

吾兒,見字如麵:

收信時,機關辦公室人看信封一個“飄”字,即議論品評,對封底一行字笑個不已。我亦甚樂。展信讀罷,我心舒然、怦然、驚然、坦然,非隻字所能表述我的所思所想。所謂舒心,當然是非常高興。你能把心裏話,或者很多不便用口說的話用文字寫出來讓我們知道,這是一件令我十分高興的事。說明咱們之間已沒有什麼隔閡,可以溝通了;所謂怦然,即爸爸平時對你的關心還不夠,對你的觀察程度還不夠,想不到你有不少的事、不少的話、不少的心思我們還不知道、不了解,這令我怦怦心跳,慌恐不安;至於驚然,就是你信中的很多觀點、看法頗令我們吃驚。誠如你所說,也許我們太落後,也許你是太前衛。例如抽煙,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中學生。高中、大學校園也是不允許的。這是陋習、惡習、劣習,建議你一定要徹底改掉,不然很多人會視同你為社會上人。學生要有個學生的樣嘛。再如你的評論專家:專家都是些狗屁不通的家夥,專門學一種東西,學成了也隻是個白癡。這些話都太過於偏激。專家是一個領域裏有建樹,攀高峰的人,他們心無旁騖,苦心鑽研,才獨領風騷。正因其有事業心、敬業心,一門心思搞學問,鑽業務,很多生活無暇享受,造成他們看上去迂腐,或者不同俗流。但專家正因其專長,才會廣泛受人尊重,才被作為人才對待。專家可能生活質量不高,但專家的生存沒有絲毫問題,這個社會,宜精不宜廣,宜專不宜博,要的是一招毒,一門精通的知識和學問。大街之上賣當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他還不如會個木工或者泥瓦匠。

再說坦然。你能把你自己的看法、想法訴成文字說給我們,說明你將長大,漸趨成熟,具有了思考的能力,不再幼稚如三歲玩童。古詩曰:少年不識愁滋味。不知你有愁沒有。但你這兩句話是頗含哲理的:在不知道童年是什麼滋味的時候,童年過去了;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才長大的時候,已經長大了。少年與成人間僅是一層薄如蟬翼的紙,待時間之河流至此時,一捅就破。實際上,我感覺你的“長大”,不在今年,而在於去年春節後我讓你背語文,而你不背,執意要出去玩。我們鬧得十分不愉快。你的執拗頗令我生氣、失望,無奈之餘,我以你已“長大”來自慰。但很多道理你還不明白(而我於今很多道理也是不明白的)。去石坡頭這一年,我確實覺你懂事了許多。這一年,我們沒跟你生一點氣,心情舒暢,你三天兩頭一個電話,對家庭的思念和牽掛令我高興。這一年你努力了,在基礎十分差的情況下,隻要努力,這就好!你在農村住校學習,接觸了很多貧苦學生,體會到了山村家庭的困難,這是你除了增長知識外的又一個大的收獲。這一年我覺得你的生活標準是不低的,花錢不少。你忙姑家的冬梅,在五裏堡中學上學,一周20元錢,而你恐得三個甚而四個20元。咱家也確實沒錢。自我參加工作以來,咱們家很少有不欠賬的時候。你媽在縣城長大,大手大腳慣了,工作一直不具體,我現在月資才800元多點。這幾天,我就在為你的上高中交錢發愁:交多少?錢怎麼籌措?所以,你一定要下死力,多考分,少交錢。多考幾分,就少交幾千元呢!

我在你跟前,也多有自吹之處,你小時是不賓服我的,你現在說崇拜我也不一定是真心,但表麵崇拜也好,內心不屑也好,信上有這話我就頗為自足。在這世上,每個人都人微言輕,渺小如蚊,多少人過得比咱好。但我對人生的選擇是很少出現大的錯誤的。人,一步走錯,悔恨終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又有覆水難收的話。你遇事一定要多聽別人的建議,千萬不可一意孤行。一個人,生活或者生存要搞好,它的基礎是工作或者事業。我對工作有事業感,年年考核是優秀;我對你是期望感,期望你學有所成,將來自立自強;我對家庭有責任感,掙錢隻想著讓你娘兒倆花。你應樹立遠大的事業心和奮鬥目標。你的人生,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你的努力,一定會前程無限的燦爛美好!

我讀你的信,似也在讀文章。你雖看東西不多,但也頗有文采,有幾處很精華,富哲理。回憶起來,你的文字功底比我初中時要高許多——這不是奉承。當然你長大不一定當文學家,也未嚐不可以選擇文科。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方不負咱們家的這些藏書。

爸爸年過不惑,時有落伍之感。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理解與你們青年人有了隔代。隔代隻要不是隔閡或者隔膜。多溝通、探討、商榷,消弭隔代。我做不了一個稱職的爸爸,但爭取做一個關心你、體貼你、幫助你的知心朋友!

著名作家汪曾祺(文革期間樣板戲《沙家浜》的編劇)有一句話: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成”而非“稱”。願我們真正成為朋友。

我總說,你心底良善,富有同情心,具有正義感,是一塊好鋼,經過磨洗、礪煉,定能成才,殷切希望你嚴格約束自己,摒棄缺點,完善自我,刻苦學習,積極進取,努力奮鬥,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為袁門增輝添彩,光宗耀祖。

爸 字

2005年5月18日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與劍秀相識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

後來我到縣文聯工作。為繁榮魯山的文學藝術創作,縣文聯創辦了一份《魯陽文藝》雜誌,我們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因彼此對文學的狂熱和癡迷,我們便成了心脈相通的好朋友。那時劍秀尚在家鄉魯峰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裏擔任民辦教師。書教得固然是好,但教書育人與文學創作是兩碼事,於是他白天登上講台麵對幾十張稚嫩的臉龐傳道授業,夜晚則提筆神遊,伏案寫他鍾情的小說。

劍秀出生於農村一個貧困家庭,自小曆盡磨難,飽嚐人世艱辛。高中畢業後,和許多熱血男兒一樣懷有遠大誌向,但命運不濟,苦於無施展之門,便把全部心思用在了文學創作上,試圖用手中的筆開創一片明亮的天地,去實現人生的價值。那時當一名民辦教師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職業,但不是他所追求的事業。憑著對文學的摯愛,他一步一步朝文學的殿堂邁進,為此他也付出了無數的艱辛。

劍秀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令許多人歎服,他的文字功底和寫作才華得到了普遍認可。因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劍秀的小說鄉土氣息濃厚,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十分豐滿。他力圖從豫西底層的平民百姓生活生存的狀態上揭示人性的內涵。他的筆下民風淳樸,他的感情真摯熱烈,他的語言清新自然、灑脫奔放,可謂辭簡而旨達,言少而意深。他小說中的人物無論是喜是悲,個個鮮活生動,耐人回味,給人啟迪。可以說劍秀的小說描繪出了當代農村普通人物的人生沉淪、徘徊和向往的生活畫麵。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幾年間劍秀寫出了《活祭》、《回音》、《鄉下女人》等一批較有影響的中短篇小說,其中《一方小鎮》獲得了《女友》雜誌主辦的全國首屆短篇小說大獎賽二等獎,並連續三年獲得魯山縣文學創作獎,個人傳略也被收入《鷹城文藝家名錄》。

那幾年是劍秀小說創作的頂峰時期,被文學界普遍看好,甚至有人斷言劍秀將成為魯山的文學大家,我作為知心朋友也為之叫好,並感自豪和榮幸。

由於劍秀有著紮實的文字功底,當時頗受有識之士的賞識和青睞,當時的縣稅務局長吳全生慧眼識珠,聘他去做文秘工作,其間他寫出了數十篇反映稅收事業的報告文學和人物紀實,並與我合編了反映全縣各條戰線先進人物的報告文學集《大山的呼喚》。後來劍秀又被挖到縣公安係統,這一幹就是一二十年。劍秀對關心關愛他的領導充滿感激之情,為酬報一直關愛著他的諸多公安戰線上的朋友和領導,他把一腔心血全部用在了文字上,盡力去謳歌公安民警形象,小說再也無暇去寫。盡管搞公安文字同樣是創作,但和寫小說卻是米麥兩種糧食,可以說是兩碼事。劍秀充分發揮自己的文學創作能力,利用公安偵破獨特的魅力,極力找尋一條文學與新聞相結合的捷徑——公安偵破紀實文學。他選擇公安係統破獲的大案和公安英豪人物為背景,寫就一篇篇偵破紀實文學,先後發表在《人民公安報》、《河南日報》、《河南法製報》、《公安月刊》、《公民與法》、《河南農村報》等各類報刊上,不但如實反映了公安幹警與犯罪分子鬥智鬥勇,為人民甘灑熱血、懲惡揚善、力保一方平安的工作曆程,而且又著力於對犯罪人員扭曲心靈的揭示,讀來確有意味。這之前,魯山很少人去做,時至今日,也尚未發現有人可與之比者。劍秀的這一舉措,不僅拓寬了魯山文學創作的領域,豐富了全縣的文學創作,更為重要的是為全縣的公安事業記下了史詩性的燦亮一筆。

劍秀取筆名古楓,古者橫觀為葉,不更其姓;楓者,遇寒而紅火,極具個性。其為人坦蕩誠實,狂放直爽,古道熱腸中透著一種豪氣。十幾年來,盡管劍秀從未摒棄對生活的執著追求,並不遺餘力地為之奮鬥不息,但仍然生活在底層,常常被困苦孤獨與無奈攪擾。一個人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無私奉獻給了一項事業,卻一直兩手空空,日日為生計和家庭而憂心,這是社會的悲哀。從立身生活上,劍秀至今仍為一赤貧者,雖有不少摯交朋友相助,仍難以擺脫窘境,但從人生價值上升華,劍秀畢竟有這麼多文字行世,這種收獲是許多人無法相比的。至今劍秀依然堅持著他一方精神領域的聖地,保持著超人意誌的心態,蘊含著巨大的創作潛力,這就足以讓人欣慰了。

劍秀所發公安紀實篇什,大部分我都看過,文采自不必論說,但也有諸多紕漏,立足於謳歌與罪犯心理嬗變刻畫太多,剖析社會性基因過少,這可能是受客觀因素的製約吧。另外,可能受身份的限製,不能與決策者們接觸,文字自然就缺少一種大智慧、大氣勢,隻能讓文字在基層人物身上閃亮發光。與其小說創作相比,我還是比較欣賞劍秀小說的蕩氣回腸、細膩深刻。劍秀經常談起公安民警驚心動魄的豪壯故事,和一些令人深惡痛絕的醜惡人物,我曾建議他用小說的形式寫一部長作,其實他講的許多人和事串起來就足以讓人叫絕的,就是一部好書。小說可以不受任何束縛,隻管放開去寫,不僅可以描繪基層民警的喜與悲、自豪和無奈,也可以對腐敗現象和道貌岸然、人麵獸心的人物,淋漓盡致地去刻畫,讓人們真實地去了解一方領域裏的人生百相,也許更有警示意義。劍秀早有這方麵的心機,果然,在他的公安紀實作品整理結集成《為警無言》出版後,他的長篇小說《野太陽》於2008年年底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這是他醞釀多年,殫精竭慮,苦心創作的收獲,就像莊稼長到了成熟的季節,終於結出一枚厚重的果實。《野太陽》取材於魯山的匪事,匠心獨運,以趙子開的生平為主線,向我們展示了魯山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情畫卷,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具有很強的文字吸納力和可讀性。故事情節漸次展開,逐步推向廣闊複雜的層麵,可謂縱橫交織,起伏跌宕,懸念勾連,層層推進,高潮迭起,動人心魄,使讀者不忍掩卷稍停。《野太陽》充分展現了那個特殊曆史時期複雜的社會背景,通過個體人物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敘事,與民族盛衰存亡相並流,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內涵,將道德評價與曆史評價有機地融為一體。使讀者從潛移默化中提升對善惡、醜美的鑒別能力,撥正自己的價值取向。小說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蘇麻子、趙子開、王素雲、梅仙荷……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劍秀對當地方言的運用,諸凡士農工商,引車賣漿者流,無不形神兼備,肖其聲口,幾欲出神入化。

《野太陽》出版發行後,在社會上和文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尤其在《平頂山晚報》連載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廣泛好評。魯山本土化的長篇小說創作一直是一個空白,《野太陽》的出版可謂填補了這個空白。 劍秀的工作並不理想,政治上也未能撈根稻草,生活也不太如意,所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劍秀在文學創作上能有這麼大的收獲,真正為魯山曾經寂寞的文壇增添了幾許亮色,也算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激情文字 昂揚人生

在魯山,不知縣長名字的人多,不知本書作者名字的人少。原因不單他在政府辦、廣電局任職時間長,更緣其吹拉彈唱,多才多藝,尤以這八年多來,他致力於發展廣電事業,凝聚縣內各類藝術表演人才,依托演藝舞台,方寸熒屏,把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傳送到千家萬戶,繁榮了地方文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局麵。試想:身邊人演身邊事,熟悉的麵孔唱熟悉的歌曲,誰不覺親切生動?誰不願露臉亮相?誰不想尋找自信,展示風采?而作者,於其中的角色,既是領導又是演員,又導又演,看直播不在前排坐,也可在樂隊裏尋他的影,指名認人,聲譽勿言鵲起,走到街上,與之打招呼的人應接不暇。其業績,廣電同事雖能佐證,電視觀眾雖在傳送,魯山的藍天大地雖可記取,但人或聽他小提琴拉得好,一曲《梁祝》淒婉柔美,餘音繞梁,或曉他伺弄公文遊刃有餘,在政府時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在單位起草《政府工作報告》;卻少有人知他文學創作方麵成果也很豐碩。所以,當他日前把整理出的厚厚一遝文稿交我閱讀時,我驚了一詫:作者愛好廣泛,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又癡迷文學,圓夢創作,真可謂文武兼備,德藝雙馨,年華未曾虛度啊!

作者涉筆文體多矣,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評論、主持詞等等。讀他的作品,給我最大震撼的,令我敬佩不己的,是蘊含其中的昂揚向上的人生格調。篇篇都彰顯著他時不我待,奮發拚搏的心理特性和價值取向。沒有自卑自私,沒有狹隘偏執,沒有怨天尤人,自始至終是在人生道路上堅韌不拔的努力,劈波斬浪地前進,是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無限的熱愛。隨便翻閱,我們都能撿拾這樣真摯的感情宣泄的句子。在《常憶昨日滄桑路》中,作者敘述怎樣迷戀上英雄,羨慕他們的壯舉,渴望也去書寫自己輝煌的曆史。為此征兵未始,他就做好了衝刺準備,報名的頭天夜裏,連衣服也不敢脫,為的搶頭名。雖然在真正實現軍人夢後,體味到英雄的不易,但他還是“唯以英雄比長短,任憑風摧浪顛,吾自巋然不動”。最後感慨“常憶昨日滄桑,勉翌日之發奮,回首平生少憾事足矣!”這是作者奮發進取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這是作者自警自勵自我鞭策的最好注解。在《隊旗下的故事》裏,作者“一想起心中那麵鮮豔的隊旗,一想起隊旗下那個美麗的故事,總有一種源源不斷的動力,驅使我蘸著心中的激情譜寫自己的熱血頌,用追求和奮鬥實現人生價值,做無愧於英雄的後裔。”在《碧血丹心寫就軍旅春秋》篇,作者寫道:“幹,非幹出個樣子來,為家鄉父老增顏……靠著這個信念,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譜寫軍旅春秋的壯麗詩篇。”在《“2·17”有感》文,作者追述三年前(即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穿插作戰,英勇頑強,終於取得輝煌勝利。最後作者驕傲地向祖國表態:“祖國啊,您放心吧!人民啊,你安心地休養生息吧!四化的駿馬啊,你全速飛騰吧!隻要有戰士的鋼槍和鐵拳,就有您的絕對安全,就有您光輝燦爛的每一分鍾。”這是慷慨激昂鏗鏘有力的鋼鐵誓言,這是肝膽相照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這是烈火一般激情燃燒的赤子情懷,這是對祖國對人民一種無私的大愛宣泄。不唯散文,詩歌更是如此:“我們已立下鋼鐵誓言/學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學黃繼光挺身而出堵槍眼/用鮮血和生命去捍衛您崇高的尊嚴/讓祖國的一草一木不受侵犯”(詩《我戰鬥在祖國的最前線》)。拿現在世俗的眼光去審視,作者當時的這些文字似乎有些政治化,但曆經那段特殊歲月的人,都該體會作者情感的豐沛並非無根之木。時代造就英雄,那一階段的青少年思想無不純淨如水,熱血沸騰,時時處處閃耀著青春的光輝。隻不過在作者身上表現得更為徹底和深刻罷了。作者不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作者的這些豪言壯語不是在作秀,隨便說說而已,他是在一步步踐行著自己的諾言。由此,在部隊,其事跡從團到師、軍、軍區榜上有名,直至被登載到《解放軍報》頭版頭條。在地方,他更是退伍不褪色,轉業不轉向,佳績連連,獲得的榮譽也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