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一曲真善美的頌歌
——讀《魯山風韻》
馬 馳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由於家園耿集鎮被昭平湖淹沒,父親攜全家西遷,16歲離開故鄉客居西安已40個春秋。少年時代盡管短暫,但總也忘不了永駐腦海的鄉土鄉音鄉情鄉親,永遠也排除不掉靈魂深處的鄉戀鄉思鄉愁鄉怨!
正在我思家心切難以歸去怨天尤人之際,朋友袁占才寄來他的《魯山風韻》書稿。這真是意外之喜。據袁君手諭:《魯山風韻》中的文章,是他從近年發表的200餘篇散文中篩選出的有關魯山地理風情的作品。我粗略地將這70餘篇文章瀏覽兩遍,分別歸成地理篇、風情篇、人物篇、外篇4類,將這部頗具特色的書稿,薦給專出此類著作的西安地圖出版社。不久,出版社的總編副總編告訴我,他們很欣賞作者的才氣,樂意為這部書稿提供出版的機會。
出版事宜進展如此順利,我很為出版界友人慧眼識才而高興。這部魯山作家寫魯山人、地、事的著作的公開出版,令我激動不已,它帶給我難以勝數的家鄉信息,故園日新月異的變化,熨平我多少離愁別恨。
初讀《魯山風韻》,如暢飲伏牛山聖泉,因其甘冽療疾而周身通泰,心曠神怡;再讀,像品嚐家鄉醇醪,一杯落肚,便覺熱血上湧,由之浩然之氣升騰,問其所以然?味正。
書中既無誨淫誨盜的色情暴力文化成分,亦摒棄卿卿我我無病呻吟的頹廢文學色彩,更無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虛構杜撰。這是一部思想健康風格高雅的上乘佳作,這是一部無論從選材抑或意境上看都體現了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好書。
所謂真,是指事物的固有狀態本來麵目。作者是魯山人,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的經曆,對家鄉地理、風俗、人物、典故當然是如數家珍,故能對魯山的萬事萬物體察出一個本真,所以《魯山風韻》一書不同於一般文學家作品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路子,而是魯山自然和社會的真實寫照。如《魯山城小記》一文中首段文字,初讀隻覺語言生動有趣,仔細品味,不能不為作者觀察力的準確和富於形象思維而歎服。又如魯山大文豪徐玉諾,其事跡多怪誕可笑,故,鄉民目其為“瘋子”、 “魔症”,但作者認為“徐老的這種‘怪’,從中正透出他憤世嫉俗、冰清玉潔的高尚品德。這是活生生的徐玉諾老先生所獨有的正直而無私的一顆童稚之心”(《徐玉諾的“怪”》)。透過現象看一個人的本質,從而給描寫對象以真實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再如,改革開放以來,魯山傳統的城鎮無不曆經著現代化的洗禮,作者從梁窪鎮的變化,揭示了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的趨勢,商品經濟的大潮,不但使魯山的城鎮舊貌換新顏,同時,也衝擊著古老的民俗和人們的傳統觀念。《深巷明朝賣杏花》文的首段文字,沒有抽象的政治概念,但真實形象地反映了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巨大的社會變革,真實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此外,作者筆下的魯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無不具有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如同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
在作者撩起魯山的麵紗,將一個真實的世界展現給讀者的同時,又不遺餘力地報道好人好事,記述好山好水,將我們導入一個善良溫馨充滿友愛的境域。這裏首先指出的是,作者筆下的魯山人,無不善良得可愛。如他在《徐玉諾的“怪”》中,實錄了魯山文化界泰鬥徐玉諾先生幾則感人的善行,其至善品性完全是天然流露。作者在書中還謳歌了許多魯山先進模範人物,像以驚人毅力,承受癌症等病痛折磨,臥床18年,仍一天也不曾間斷寫作的縣水利局離休幹部程岷源等,同時,他還滿懷激情地褒美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善良淳厚的魯山普通百姓。他們莫不具備魯山人固有的高尚情操、善良天性和忠厚本色。不僅如此,就連某些善惡參半的中間色彩的魯山人,作者也能以隱惡揚善的筆法,發掘出他們“性善”的一麵。在作者看來,魯山的山水草木,也統具靈性,彼此間亦如人世,有善惡之爭,結果總是善良懲處醜惡,醜惡轉化為良善,進而造福於人類。《魯山風韻》不隻將我們帶入一個真與善的境界,還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山水之美的世界。
山美。魯山是山的王國,且無山不美。但最美的要數堯山。堯山開發後,遊人如織。作者因工作關係,曾久居山中,固能體驗出堯山之美。他認為堯山最多的是石,最美的也是石:“奇石怪石,美石醜石;石板石牆,石壁石崖;如鳥如獸,如物如人;或三轉九疊,或獰獰可怖……”,這些石柱石峰“或垂直上下,直插雲天;或斜屹壁立,笑傲蒼穹,構成了堯山的主要景觀……”作者還依據壯烈的八百裏伏牛大戰的神話傳說,賦予其以靈性的生命,從而為堯山的美更塗上一圈神秘的光環。
水美。本書記水文章很多,涉及到的既有淩波萬頃的昭平湖,亦有地圖上難以尋覓的深山怪潭;既有名水大沙河,亦有繞村而走的鄉間細流和自地下噴出的諸多溫泉。但不論大小,都寫得很美,很耐人尋味。如寫昭平湖之大,雖極言其大,但並非大而無當,而是蘊含“湖光山色”之美。“十分美景”,一任“扁舟蕩漾”的水占五分,餘則歸於水域懷抱中之島山。駕舟水上飄遊,是在“一步步走向美好”,棄舟攀向島山,則是登上“一派蔥綠”的神話仙境。再如寫小而深的《牛槽潭》,美得深不可測,以至作者發出奇想:“裏邊潛著蛟龍,隱著蟹蝦。”而在魯山境內,像《家鄉張飛溝》中“一條河肥了無數童年”的河水,幾乎鄉鄉都有。作者寫道: “有村無河猶人之有喉無聲,河乃村之流動的音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豈隻是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它往往還是一方人的衣食之源。鄉間細流固然美,但“堪稱奇妙”的則是魯山溫泉:“五大溫泉如五朵金花開在一線,泉水自是清純,水麵上騰騰冒著一團熱氣,觸之燙手,夏日不減,冬日尤盛。素有神泉之稱,可療萬疾。溫泉之濱的鄉民,個個洗得豆芽般,肌膚鮮嫩。”更點綴出溫泉一帶的風景如花團錦簇一般的美麗。
人美。《魯山風韻》中記述了許多平凡人的平凡事, 可是平凡中又透出不平凡。例如《人生一種》中,主人公心靈美得讓作者筆下生花,讓讀者淚飛傾盆。如果說該文寫根和珍兩個苦命人相濡以沫的故事,是為了說明魯山人的人格美、精神美以及傳統美德被發揮到極致的話,那麼在其它許多篇目中,作者還向我們展示了開放環境中魯山人的外在美。如《魯山城小記》中談魯山人穿戴的幾句,《走西山》文對山裏女子摩登開放的描寫;而至於魯山小夥的長相英俊,姑娘們的花容月貌,以及鄉間“戲子”扮相的美妙,在其餘篇章中也多有反映。
再是風情美。先說飲食美。雖不敢講“食在魯山”,但《魯山風韻》中向我們介紹的風味小吃,如胡辣湯、豆沫、羊肉雜殼兒、黃悶肉、丸子湯、鹵豬肉、熟羊肉、羊肉串、攬鍋菜等,讓人如聞其香,如品其味;尤其是獨領魯山飲食風騷的攬鍋菜,既是男女老少皆宜的大眾菜,又是款待名貴客人的宴上珍,作者在描寫其精工細作時筆鋒很自然又轉至廉潔上。這樣的飲食文化透出了魯山人的聰明、實在、厚道,又不失原則。再說戲劇美。魯山流行曲劇、豫劇和越調,“唯豫劇雅俗共賞”,最受歡迎。作者自雲是“戲癡”,探根求源豫劇何以美得無以複加,可以“村村鑼鼓響,鄉鄉辦劇團”。似草芥一樣的戲迷戲癡,猶天女散花,他們迷戀“戲子”,迷戀戲劇表演藝術,簡直到了如醉如狂的地步。人們對這樣風情非但不認為有傷風化,反覺得這是很美,很風雅的表現。《戲子》一文中記錄了一則姐妹迷戀名優的事,這是多麼美的一幅社會風情畫!身在異鄉的筆者,不斷看到魯山為“戲劇之鄉”、“文藝宣傳之鄉”的報道,感到不可理解,讀了《魯山風韻》之後才恍然大悟,有那麼多戲迷作社會基礎,“戲劇之鄉”的美名焉能不聲噪神州!
在我的印象中,魯山民間的娛樂風俗裏,與節日慶典相輔相承的還有極為壯觀的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打銅器等。《魯山風韻》中隻介紹了威武、雄壯的打銅器,惜乎未能反映銅器對打的場麵。賽銅器如同廟會唱對台戲,來自相近村莊的兩班或多班銅器,一般選時於元宵佳節,雙方或多方擺開陣勢,鼓、鐃、鈸等按既定的或各自發明的節奏響起,誰家的家什好,誰家的體力好,誰家的聲音高,最關鍵的是誰家能打到最後,誰就是贏家。記得家鄉耿集銅器班子自創“十大套”的打法,即同套節奏可翻過來覆過去的打下去,即便打上三天三夜也沒有盡頭的時候,因此,耿集的銅器班所向披靡,那震耳欲聾的聲響,似乎成了天地間最美妙的樂音。那平時不為人看重的五大三粗的鼓手和執鈸執鐃者,這時,也隻有這時,驟然成了人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這種風俗大約源於古代的兩軍對壘,故含有悲壯廝殺的氣氛。魯山民性尚武,當是在這種氛圍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