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校園公共文化的具體實施(1 / 3)

8.校園公共文化的具體實施

學校公共關係文化是在學校管理理論研究上開拓的一個新的領域。它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學校與社會的各種關係日益增多和日益複雜的實際情況下出現的,是對學校管理理論研究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趨勢。

學校公共關係的目標就是通過學校與公眾之間關係的相互協調,擴大學校的影響和聲望,樹立學校在社會中的良好形象,為學校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最終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越來越多的學校管理者已經認識到了學校形象對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有不少學校在加強公共關係管理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方麵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

由於學校多設在社會中,尤其是中小學,學生通常來自社會的家庭,社會是學校的外在環境。社會不僅提供學生校外生活的空間,也是實踐學校價值的場所,因此,社會的類型、社會背景、人口結構、文化特質,均影響到學校的措施及其發展。

校園外部公共文化的實施

1.積極參與社會的互動

學校是社會文化教育的機構,更是社會主要人力、物力及知識資源的集聚點。學校服務社會的方式有很多,如提供社會教育、協辦社會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開放學校場地供社會使用等。

(1)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的內容可包括社會居民的人口結構、族群、宗教民俗、團體組織、領袖人物、權力結構、社會民眾教育的觀念,以及各種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社會調查需要建立社會資料庫,以擬定學校與社會發展計劃。社會的民意代表、各界知名人士都是社會的代表人物,也是整個社會的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學校時常拜訪這些重要人物,可獲致社會民意的趨向。

(2)參加社會活動。社會所舉辦的活動,如村廟會、社團活動或是社會總體營造活動等,都是和社會接觸的良好機會。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使學校教師及學生較有係統、深入的了解家鄉與社會的地理、生活和民俗,有助社會關係的建立。

(3)實地參訪社會。學校教職員可利用文康活動或假日時間,親自走訪社會,接觸社會人士及自然、社會環境,這是為最直接、親近、了解社會的方式。

(4)提供社會教育。學校可開設社會成人研習課程、親職教育講座以及親子活動等,運用學校人力、物力資源,推動適合社會居民需求的教育活動,這有助於提升學校與家長及社會人士的互動交流,並使學校成為社會教育中心。

(5)學生參與社會服務。讓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工作,例如社會環境的清潔﹑訪問仁愛之家或安養院等,這不僅可提高學生的服務精神,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感。同時開放學校場地,供社會民眾使用,讓民眾於閑暇時從事有益身心健康之活動,可達資源共享的目的。

2.了解學生家長的想法

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一個關鍵性角色,良好的家長關係開始於頻繁的、坦白的親師溝通。學校教育人員應常利用電話和家庭訪問等方式了解家長的想法。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1)建立全麵的家庭聯絡簿。學校教師可利用家庭聯絡簿,對學生在校表現及學校給家長的信息進行傳達,並獲知家長的反應。

(2)設立校務會議或課程委員會。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規定,家長代表可參與校務會議;教育法規定家長學校應邀請家長代表參與校務會議,還有九年一貫課程發展委員會必須有家長代表參加。由此可讓家長借著實際參與學校正式會議,更多了解學校的實際的運作情形。

(3)成立廣泛的家長會。學校應成立家長會,作為學校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這是聯係學校與全校家長事務的組織,由全體家長選舉家長會代表參與學校事務,並對學校校務運作提供各項的資源協助。家長會也可以是班級性的組織,使班級老師與家長間、家長與家長之間在孩童教育和生活輔道上有一個交流的管道,以促進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