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校園語言類活動策劃指導
校園辯論活動學習指導
辯論賽的準備
辯論賽是許多學生喜愛的一項側重於人們言辭表達能力的比賽。然而,不少年輕的學生,雖參賽熱情很高,卻由於缺乏一定的辯論賽知識,或賽前不懂如何正確準備,或賽中不得要領,初次上陣便遭受挫折。因此,對初學者來說,掌握一些辯論賽的基本入門知識顯得十分必要。
1.認識準備
所謂認識準備,是指參賽隊員在賽前對“辯論賽”的性質和特點要有所認識。辯論賽是一種作為比賽項目來進行的模擬辯論,就是辯論演習。這種辯論往往不問辯論者本人的立場和主張,而側重於人們的辯論技巧的比賽。比賽雙方都不準備說服對方或被對方說服,而以駁倒對方、爭取評委的裁決和聽眾的反響來擊敗對方。
因此,這種比賽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辯論的題目、辯論的程序、發言的時間等,都是由辯論賽的組織者所決定,參賽者必須按規定進行辯論,不能隨意改變。二是比賽勝負標準,包括立論、材料、辭令、風度以及應變技巧等綜合因素,勝負由評委根據標準及主觀印象進行裁定。三是辯論時,隻能針對對方的觀點和理由進行攻擊,而不能涉及對方的立場和人品。
初賽者了解了辯論賽的這些性質和特點,就不會在比賽中,在思想和方法上與日常爭辯相混淆。
2.核對準備
某隊初次參加辯論賽,到正式辯論時,他們突然發現黑板上寫的辯題為“當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會責任感”,而他們事行準備的辯題卻是“當今青年學生是否缺乏社會責任感”。某隊經過初賽、複賽進入了決賽,在決賽開賽前,突然聽到比賽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許發言時間比初賽、複賽時增加一倍,而他們事先卻按初賽、複賽規定的時間準備辯詞。更有甚者,進入賽場後,雙方才發現誰為正方、誰為反方都未搞清楚。
凡此種種,都是由於初賽者缺乏經驗,在事先準備過程中缺少仔細核對有關比賽事項這一環所造成的。
3.立論準備
辯題被明確無誤地確認後,參賽隊員就可以根據辯題,共同商量,研究確立一個最有利於本方論證的具體的總論點。所謂最有利於本方,就是指該總論點不僅觀點正確、旗幟鮮明,而且用於進攻,能攻破對方任何的立論,用於防守,能抵擋對方的任何攻擊。能不能確立這樣一個總論點,是一次辯論賽準備的成敗關鍵。
因此,盡量設法站在一定理論高度,對辯題作出有利於本方觀點的界定,以獲得大多數聽眾的“公認”,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4.試辯準備
如同其他比賽一樣,辯論隊要想在正式比賽中獲勝,一定要在正式比賽前,搞一次嚐試性的比賽,以檢驗自己的賽前準備是否經得起實際的考驗。
為了達到檢驗的效果,試辯條件和氣氛要盡量搞得逼真些,這就需要在正式參賽隊員進入準備階段的同時,應有一支與之實力相當的假設“對方”也進入準備階段,並且雙方都應處於“保密”狀態。不過,為了增加正式隊員的一些難度,正式隊員應故意泄露些立論方麵的要點,來吸引“假設對方”作有針對性的進攻準備,用之在試辯中檢驗參賽一方的立論和戰略戰術是否能奏效。
試辯的另一個意圖,是讓參賽隊員進入角色。前麵已經說過,辯論賽的最大特點就是辯題觀點不一定與辯論者本人最初的觀點相一致,就像某些演員本身的性格與劇中人的性格不一致一樣,需要深入生活,深入實踐,才能進入角色。
辯論賽的戰術
辯論本來是一種探求真理的手段。什麼才是辯論賽的戰術呢?它是能夠在許多不同的辯論賽中應用的,具有同樣效果的技巧方法。
1.規範發言的戰術
規範發言是一場辯論賽的基礎,沒有規範發言,自由辯論無從展開。辯手的演講水平、形象風度也能在規範發言中得以充分體現,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本方的邏輯說清楚,使本方處於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1)正方一辯的發言時間控製。正方一辯是整場辯論的第一個發言者,他沒有駁斥的對象,要做的隻是把事先準備好的稿子認認真真地念好。不過,如果能在念出最後一個字時,恰恰時間結束的鈴聲響起,可收到先聲奪人之效。這一點極難,在幾十場辯論賽中,隻有幾人能做到,而且也純屬運氣,所以不必強求。
(2)控製駁論的比例。除正方一辯外,其餘辯論隊員都麵臨著如何在發言中,處理駁論與立論的關係,初學者易犯的毛病:一是明明聽到對方漏洞百出,卻不知從何下手,好像武學中的全是空門,竟然成了沒有空門;二是知道應該駁斥哪一點,一站起來就麵紅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把對方打死,但是由於無法有效地組織語言,說起來吞吞吐吐,觀眾看了都替他著急。
(3)語言通俗化、口語化。初看辯論的人可能會覺得,那些辯論稿滿篇都是聽不懂的新名詞的辯手才是高手,其實恰恰相反。前麵已經說過,辯手經過準備之後,對辯題的理解往往比評委深刻,這時,既要深入,又要淺出。發言時,要避免使用專用術語,即使用,也要作說明,此外,要多使用比喻、舉例、排比等手法。
如果能在發言中以幽默的語言,或大義凜然的陳詞引起觀眾的笑聲和掌聲,對評委會產生較大影響,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自由辯論。
(4)概念的模糊和清晰。其實不光是概念,很多場合都需要模糊的語言,讓對方找不到靶子,這似乎和第3點有點矛盾,但第3點指的是一般情況,而這裏指的卻是特殊情況。
概念模糊化目的是為了防守,這種概念的本意對已方是不利的,又或者無法定義精確。
(5)煽情。煽情是辯論中的常用戰術,自由辯論中也應用頗多,但由於自由辯論中,個人發言時間很短,使這種戰術的應用受到限製。大規模煽情一般出現在規範發言中。
煽情時首先要投入感情,可謂慷慨激昂之時,聲嘶力竭;沉痛哀傷之處,氣若遊絲。但也要注意不可過火,以不影響自己發言為度,切不可泣不成聲,拍桌子,等等。煽情內容也要注意有邏輯性,比如“法治能消除腐敗”中,反方在對腐敗問題痛心疾首之後,說“腐敗如此嚴重,單靠法治獨木難支”是有效的。而在“應該鼓勵購買私人小汽車”中,反方大談農村失學嚴重,去煽希望工程的情,就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了。
(6)豹尾。以往發言稿結尾都比較平淡,往往是把本方論點重複一遍,自從《獅城舌戰》出版之後,很多辯手模仿複旦四辯,在結尾以一句氣勢宏大的名言、俗語、詩詞來結尾,這值得一試,但要注意,這句話必須和論點密切相關,而且一般由一辯和四辯來說。
2.自由辯論的戰術
自由辯論是整場辯論賽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大多數評委是根據自由辯論的勝負來決定比賽的勝負的。正因為有了自由辯論,辯論和演講也才有著質的區別,這麼說是毫不過分的。
辯論賽的小技巧
1.運用假材料
無論在規範發言還是在自由辯論中,都需要運用大量材料,可是合適的材料不容易找到,往往隻能編一些假材料,包括數據、實例等。運用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材料要盡可能編得合情合理;二是不可心虛,要理直氣壯地用。另外,在校際比賽中,應禁用假材料。
2.妙語脫困
如果時間充裕,應事先準備好一些在很多情況下都能使用的妙語。在自由辯論中,不要急急忙忙把這些妙語拋出去,而應該用在本方最困難的時候。
如“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對方一直回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為?請對方回答。”
反:“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麼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愛,自由價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笑聲、掌聲)
正方前麵已充分論述了超道德不是道德,反方在回應一句以後,如果轉入其他問題,總是有氣弱之感,這時拋出事先準備的妙語占了上風。這句妙語幾乎在自由辯論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用。
這裏還有另一個戰術,超道德本來是一個偽概念,但反方並不去論述超道德其實也是道德,而是大膽承認了對方的觀點,這是因為承認後對反方的論點並沒有什麼影響,相反,如果硬著頭皮去說清楚,就要費太多的口舌了。
舉一個大膽承認的例子。如“煙草業對社會利大於弊”。
反:“對方老是說煙草業能上繳多少利稅,能創造多少經濟利益,難道要等到我國經濟發達後,才來取締煙草業嗎?”
正:“當然如此。”(停頓)
反:“那你們將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置於何地?”
正:“我再提醒對方,吸煙隻是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而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在這個例子中,正方成功地運用大膽承認的戰術,打亂了反方的陣腳,相當得分。
3.連續提問
也叫連續進攻,主要是指臨場與隊友的配合。而這裏的連續提問可以在事先準備好。如“煙草業對社會利大於弊”。
反:“對方同學承不承認,煙草業是社會失靈的產物?”(停頓)
正:“對方還沒有告訴我們,你們的利弊標準是什麼?”
反:“這一點我方早已論述,我再請問對方,你們究竟承不承認煙草業是市場失靈的產物?”
正:“事實勝於雄辯,如果煙草業對社會是弊大於利的話,那為什麼我國還要嘉獎雲南玉溪卷煙廠,難道是表揚他們多殺人嗎?”
反:“看來對方同學沒辦法回答我方的問題,那我再問一個更簡單的問題,煙草業是不是一個外部不經濟的行業?”
明知對方不太了解經濟學方麵的知識,有意提出這類問題,連提兩次後,對方仍然回避,如果重複第三次,好像顯得本方隻有這麼一個問題,這時候轉向一個類似的問題,巧妙。
要注意兩點,不能提問過多。別人聽不懂的問題,偶爾一次是戰術,多了會被人誤認為在破壞辯論。對關鍵性的,不能由別的問題代替的提問,可以重複多次。這種情況不多,一般總能找到幾個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