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內容要求:選材要新穎、健康,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應具有多樣性以貼近校園生活、學習以及反映廣大青年思想的內容。
②形式要求:手抄報統一用八開白紙(最好是美術白紙)。每份手抄報上下頁邊距2厘米,左右邊距1.5厘米,版麵布局合理,知識性和觀賞性有機統一。
③作品不能為印刷品。
(2)參賽形式
①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參賽。(每班至少5份)
②比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初賽由係部評定,評出優秀作品參加決賽,決賽由學院評委團評定名次。
(3)版麵要求
①手抄報必須包含報頭、插圖、文字等,報頭下麵須注明班級和姓名。
②版麵製作均使用手抄文字和手繪插圖,版麵製作不能有任何粘貼。
③版麵製作用筆可隨意選擇,鉛筆除外。
(4)評比細則
①隻對在規定時間內上交的符合主題的作品進行評比。
②評比標準:滿分100分,內容選擇25分,要求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突出主題,弘揚愛國主義教育,富有知識性,創新性;原創文章內容占整個版麵的比例達到60%以上10分;整體書寫15分,要求欄目豐富,文章有文采,文章流暢字跡工整;版麵設計25分,要求版麵新穎活潑,有創意,規範合理,主題明確有報頭;色彩插圖25分,要求版麵圖文並茂,整體效果好。
(5)決賽獎項設立: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
(6)此項活動:預賽時間2010年12月10日之前,決賽時間2010年12月12日。
2.愛國主義主題班會活動
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唱響時代主旋律,特在各班舉行圍繞“愛國主義教育”為話題,以“傳承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的主題班會,進一步的宣傳愛國主義這一曆史對我們的影響與教育。
此項活動時間:2010年12月15日。
3.活動效應
通過本次愛國主義教育周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同學們的課餘生活,緩解了學習的壓力,擴展了知識麵及人生經曆。促進同學友誼,陶冶學生情操。豐富與發展了校園文化,加強了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們整個校園充滿和諧、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和精神風貌。有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餞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與構建和諧校園。
4.意義效應
本次愛國主義教育周活動不光豐富同學們的校園生活,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實地考察確立同學們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自覺地把愛國熱情化作刻苦學習的強大動力,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之中。
5.安全性說明
本次愛國主義教育周活動的安全是第一考慮因素。在本次活動中分工明確,詳細,可確保安全係數高。同時,為了避免突發事件的發生我們還做好了應急措施。
集體主義教育意義與方法
集體主義觀念的必要性
麵對一個正值青春躁動期的學生群體,任何一個卓有成效的班集體管理者,都是不會忽視集體主義教育的。也許,有人會認為,正是管理者出於自己管理的需要,簡單而絕對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力,導致學生人格成長的壓抑扭曲。
不可否認,這樣的情形在教育界確實常見,尤其是對年齡幼小、不夠成熟的中小學生。為了克服這種現象,人們大力提倡 尊重學生、弘揚個性,這確有必要。但是,不能走向另一極端。隻有從學生人格成長的角度,幫助其尋找集體與個人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才是其人格健康發展的保證。
1.個體自然成長的需要
從個體的自然成長角度看,自我的成熟往往是學會扮演社會角色,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必要條件。
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詳細描述了自我成長的不同階段,從模仿他人到學會扮演遊 戲博弈中的角色,最終形成“概念化他人”,說明了自我是在群體中成長的。人格主義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繼承了弗洛伊德的學說並加以創新,提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另一位人格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明確提出,為社會奉獻而獲得自尊滿足的人才擁有健康人格。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不能脫離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個性首先表現在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必要的社會責任感上。
2.社會現實狀況的需要
從社會現實狀況看,當今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不少家庭以孩子為中心,造成青春期的獨生子女普遍個人意識較強,一些獨生子女對社會關係的認知較晚。學校的集體主義教育 氛圍,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家庭環境的負麵影響。在現實生活中有種種類型的學生,如依賴型的學生:事事依賴他人,沒有主見;任性型的學生:我行我素,不願合作 ;焦慮型的學生:遇到小小的困難,惶恐不安,不知所措;逃避型的學生:脫離集體, 害 怕與他人接觸;神經質的學生:情緒變動大,喜怒無常;執著型的學生:個性固執,易 走極端。
要促進這些學生的人格成長,引導他們不斷向上,沒有強有力的集體主義教育,是很難取得成效的。從中國文化的教化經驗看,中國文化自古對人性體察入微。人性中,最難克服的是私心、私念。於是,儒家文化教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黃金法則。
在我們的文明傳統中,對個人的關注是放在與外界社會、他人的聯係中的。如何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係,中國文化對此有大量充滿辯證智慧的論述。
而中國封建統治者對文化長期的政治化曲解,過於強調服從和共性,令中國文化的精華沾染了灰塵。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從來沒有忽略個人,相反,一直將人格的完滿作為人生的要義。由於人性天然的是陰暗與光明的對立統一,後天成長中如何使人格越來越完善,便成了每個人要麵對的人生課題,無論他(她)自己是否覺知。因此,我們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不可忽視集體主義的教育。
集體主義教育的方法
1.強有力的約束和紀律
提到約束和紀律,班集體初建立時,學生們總有抗拒和逆反心理。即使一個成熟的班集體,學生們偶爾也會控製不住地違反紀律,放縱和越軌也會發生,這是正常現象。
正像社會心理學中指出的:社會化是終其一生的過程。美國社會學家丹尼斯?朗指出,成年人往往也會覺得是違心地活著,無法完全被社會化。一顆年輕活躍的心是不甘心受束縛的,但是,必要的紀律束縛對其成長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束縛,才訓練了他們對不良誘惑的抵抗力、訓練了堅強的意誌、訓練了對集體和他人的關注。遵紀行為的養成,既需要循循善誘,更需要鐵腕製約。製定與操行掛鉤的班級規則,及時對違紀行為批評教育,必要時學校公開處分,都有利於紀律的實施。
2.共同的信念和輿論
共同的信念和輿論,使集體被無形的軟索緊緊維係起來,使整個集體步調一致,宛如堅強的堡壘。樹立優秀的學生榜樣,培養學生骨幹,有利於班級良性風氣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班級輿論。
3.普遍的友愛和關心
洋溢在集體中的關愛,是集體的潤滑劑。首先,倡導 助人為樂。不少學生天性純良,但是不知道怎麼去關心幫助他人。這就需要教育者的示範以及具體的指導,經常進行表揚和批評,幫助養成關心他人的行為習慣。
其次,倡導團結和寬容。集體寄宿生活中,學生難免會發生一些矛盾,產生小群體分化。引導學生互諒互讓,彼此寬容,是教育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遵循的原則應該是盡量化解矛盾,不激化學生衝突,要求學生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
促進學生自主成長
過於強調集體價值觀,存在著扼殺個性的危險。我們強調集體主義,隻是將集體主義作為一個現實的首要前提加以明確,而不是忽視學生人格的自主獨立。在完整的集體主義氛圍形成後,學生自主人格的成長 就成為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方法策略有很多。
1.對違紀現象區別對待
紀律嚴格而不容違反,這是對學生的統一要求。但是出現違紀現象時,卻要靈活智慧。
(1)掌握度。偷盜和遲到、作弊和忘記關門窗、曠課和請假不及時、 抽煙和在教室吃飯都是不同性質的違紀。對此,不可無限上綱,也不可小洞不補。
(2)分清不同學生的個性。紀律的平等性一定要維護,但是對於不同個性的學生,卻需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隻須點到即可,有的則須重錘敲打;有的需要迂回婉轉,有的必須單刀直入。
(3)傾聽抱怨。紀律本身剛而不活,過時的規則、不夠合理的規則,都有可能存在。因此,學生的抱怨,需要傾聽,需要反思。必要時要修改規則,這樣既是尊重學生,更是解開了學生身上不必要的束縛,促進了學生人格的成長。
2.集體活動中培養個性
學校和班級的活動往往包含了各種類型和內容。有的是需要個人默默地努力;有的是需要與其他同學合作;有的是需要老師指點;有的需要集體共同的創新。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集體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培養,人格在成長。保守退縮的學生需要鼓勵 ,鼓勵其勇敢地挑戰自我,參加活動,培養自信。青春期的學生愛麵子,怕出乖露醜,怕失敗,這時老師最需要說的話是:“得不到獎沒有關係,重在參與,重在鍛煉”、“試試看 ”、“做一件事開始總是難的,多做做就好了”。
狂妄冒進的學生,自我評價過高,如果經常參加活動,看到了有比自己更強的對手,往往自我認知會慢慢變得客觀一些。每個學生個性方麵的優缺點在活動中表現得比較充分,作為教育者,既要分清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又要鼓勵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克服原有的不足。
3.鼓勵自主學習和創新
學校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當學生還帶有一些被動學習習慣時,教育者就必須灌輸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意識。到了高年級 ,隨著學生自身的成長,獨立意識和能力已經有所增強,這時應該結合今後就業與發展,鼓勵學生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的學生從眾心理比較強,別人自考我也考,別人學英語我也學,別人玩我也玩。對這類學生,要采用優秀榜樣的示範法,激發其內在自我前進的動力。
社會公德教育指導與實施
社會公德是每一位現代社會的公民都必須遵守的規範。社會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基礎環節,是維護人類秩序、調節人際關係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們社會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社會公德教育目標是促使學生進行社會公共道德的內化,即知、情、意、信、行,的轉化,把習得的公共道德知識潛移默化到學生所履行的社會公德行為之中。
社會公德教育的必要性
從學生當前社會公德表現現狀與學生的行為可看出他們仍缺乏公共道德:課桌上布滿“傷痕”斑斑點點,牆壁上粘著烏黑的鞋印、球印,公共書刊殘缺不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學生中偷竊、欺騙、暴力行為、逃學和迷戀遊戲網吧的案例時有發生,因此在我們的德育工作中應加強對學生社會公德素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