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校園行為類活動策劃指導(3 / 3)

從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可以看出,當前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各層次包括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徑都需要進行加強改進。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也需要加大改進,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人物,從小就受父輩、祖輩過多的關心愛護,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公共道德意識。家庭不良的教育方法使學生任性自私,傲慢無理。粗暴專製的家庭教育使學生暴躁冷酷,粗野蠻橫。這種狀況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困難和阻力。

社會公德教育的作用

1.約束作用

如果某人或某個團體違反了公德所確定的行為規範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等社會力量的譴責,也會受到國家的幹預,使之受到必要的懲罰,從而促使人們遵守社會公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

2.規範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學生的行為規範,確定了學生在社會公德領域哪些行為是道德的,是可行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是不可行的,從而對學生的行為起到規範作用。

3.向導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學生的行為規範,確定了學生的行為軌跡路線,要求學生按著規範的要求去行為,對符合規範的行為學校和社會予以表彰、獎勵,否則,予以譴責,直至采取措施處理,從而保證規範的實施,為學生的行為指明了方向。

社會公德教育的實施途徑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的教育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發展水平,他們的心理具有獨立性、叛逆性,不能隻靠說教,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加工和自我創造。把外在的教育影響,變成學生自身社會公德認識重組的需要,這是培養學生良好社會公德的關鍵。

學校社會公德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公德的內化。內化是人們態度體驗變化的最終階段,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完整的價值體係。

學生在內化過程中解決了各種價值的矛盾衝突,當個人按自己內化了的價值標準去行動時,會感到愉快和滿意。而當出現與自己的價值標準相反的行動時,會感到內疚、不愉快,這時,穩定的品德就形成了。

所謂社會公德內化,是指學生把一定社會的公共道德要求,轉化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說,就是學生對公德教育的要求入耳、入腦、入心,從而變成自己的行動。因此,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公德內化,完成知、情、意、信、行這幾步驟的轉化就是社會公德教育的最終目標。而要完美完成知、情、意、信、行,就要做好一些觀念意識的培養。

1.責任意識的培養

作為社會的成員在社會中生活,不能隻知道在社會中索取什麼,還應該對社會有所付出,要對他人負有一定的使命、職責或任務,要承擔對社會和他人履行義務的道德責任。培養責任意識就是要培養學生全麵、完整的社會性道德觀念。

2.平等觀念的培養

教育學生在現代社會中與人相處如何平等地處理各種複雜的關係,並在處理這些關係時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作出適當的反應。既不能當處於被動地位時,無原則地屈從 盲從於外部力量,也不能一旦處於優勢地位時,便以為高居人上,得意忘形,甚至行為荒唐。

3.公正行為的培養

教育學生在社會中的行為不能總是單純地從個人或小群體利益出發,把個人和小群體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利益即是道理,不講公正和公理。不能去建立自己的小團體,拉幫結派,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違法亂紀。

4.誠信之道的培養

人無信不立,以誠立人,以信立業,誠信是道德修養的起點。要教育學生信守對自己和別人的承若。誠信是對他人的誠實和別人對你的信任.是現代社會交往的基礎。

5.寬容之心的培養

寬容,首先是對世界文化的慎思明辨,兼收並蓄。人和人之間尊重人權,尊重人們不同的興趣、文化、信仰和種族身份,人與人之間關係融洽、奉獻愛心,相互合作、和諧發展。其次,寬容是人際關係的寬鬆和睦,這是建立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之上的。要能容忍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去思考不同意見的合理性;特別要尊重他人,處事要公正,要與人為善,成人之美。

6.友善之情的培養

友善要求每一個人對整個社會、整個人類有一種廣泛的同情心、愛心,要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在現代社會交往中提倡人與人的溝通、人對人的熱情和尊重。

中小學生自覺性教育指導

紀律教育的重要性

紀律教育是中小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建立和鞏固班集體的根本保證。有了嚴明的紀律,學校就會變的井然有序,學校中的每個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麵就會既有約束又有自由。班集體就會出現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局麵。

一個學校和班集體如果沒有必要的紀律,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更談不上教育任務的完成。

實踐已經充分的證明:任課老師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課;班主任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班;德育處、相關管理人員不抓紀律,就會出現亂年級,甚至更嚴重;校長不抓紀律,就會弄的全校混亂。

混亂的學校的校風必然是很差的,混亂的班級,學習成績肯定上不去,不僅如此,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會存在問題,嚴重的會一連不斷的出現違反紀律和違法的現象,所以,我們中小學校和老師必須努力的抓好學生的紀律教育。

教學中的紀律問題

1.隨便亂說話

主要體現在教學區域和生活區域,如上課、自習課、午睡、晚睡等。這是一個普通性的違反紀律的現象。這種問題看起來是個小問題,如果不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來及時的加以製止,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他可以由小聲的說話發展到大聲的說話,由兩個人到多個人,由近距離到遠距離,最後導致說起來沒完沒了。

2.遲到、早退、曠課

在中小學學校,學生遲到的現象時有發生,主要是由於學生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差,常常睡懶覺、看熱鬧、隨便打鬧所導致。

早退、曠課是考勤製度中最嚴重的問題,如此的早退、曠課一定有著特殊的原因,它不僅不耽誤學生的學習,還會帶來更壞的後果,甚至與壞人勾結或在壞人的引誘下,在學校的外邊做出了違反紀律和違反法律的事情。

3.爭吵、打架、罵人的現象

這是中小學生最易發生的問題,主要發生在生活區域和其他公共場所,有時還發生在課堂上,特別是有些男同學容易衝動和女學生的任性,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和自我約束力差,時常出現這種現象。打架手段的原因,一般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例如:打飯插隊、影響別人休息、出言不遜等原因。

4.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現象

這些行為時有發生。考試作弊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分別是:

(1)是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平時對學習無所謂的態度,希望考試作弊。

(2)是原來學習基礎就是很差的學生,雖然平時很努力,很認真,但是很難及格,在存有僥幸心理和焦慮的心理的情況下進行作弊。

(3)是講同學友情,講義氣,在考試時,因為幫助同學而進行作弊。

(4)是本身學習不錯,為了爭的榮譽和獎勵,從而作弊。以上幾種情況中前兩者比較居多。

5.損壞公物的現象

目前有一大部分的中小學生缺乏保護公共設施和財物的意識,更有甚者是明知故犯。

6.抽煙和喝酒現象

當今的中學生把抽煙和喝酒作為一種時尚,特別是部分中學生。

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針對上述出現的紀律問題,學校和教師應該是以預防為主,應該采取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

1.對學生進行守則教育

我們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學生守則,其實就是學生的行為規範,為了學生自覺的規範自己的言行,首先對他們就應該進行守則教育,從而針對小學生和中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

2.對學生進行規範化的教育

在學校中,學生應該遵守的校規、常規、班規主要是幾項成文的製度,例如:考勤製度、獎懲製度,等等。常規是指除國家和上級頒發的成文製度外,學校自身製定的一些製度,例如:作息製度、課堂常規、文明公約等構成的不成文的規章製度。

3.在同學中開展集體的評比

對於低年級的同學來說,有效的方法就是搞課堂紀律評比,人與人比,組與組比,然後組長檢查個人,班長檢查小組,可以評分插紅旗,可以上紅榜。也可以采取多樣的形式,內容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對於亂班,進行全麵的要求可能效果不顯著,此時可以針對一種行為進行單項評比。

4.開展群眾性批評和自我批評

教師在處理較大的問題時,在把學生叫到辦公室的同時,也可以在班級上處理,要在擺清問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能力和主動發言能力,然後教師做小結並提出處理意見。

5.教師和家長密切配合

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學生的家裏,教師和家長都要相互協作,密切配合,做好學生的紀律監督工作和教育工作,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要讓學生達到“人支配習慣,而不是習慣支配人”的境界。

6.要堅持嚴格管理的原則

在紀律問題上,有部分的同學怕身強力壯的男老師,有的怕瞪眼睛和攥拳頭的,有的怕老師挖苦,有的怕老師批評,有的怕處分,所以我們要“嚴”字當先,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就是這個道理。

7.給予學生必要的愛

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在使用“高壓手段”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工作,對一些表現異常的學生,我們要細心的詢問,給予必要的關愛,以免學生走極端,通過對其思想的開導,從而使學生走出心靈的陰影。

8.教師要起到表率作用

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努力做到“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樣才能起到表率作用。事實證明:身教是無形的教育,它不帶有任何的強製性,完全是用示範的作用來引導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有關紀律教育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是沒有一種是萬能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借鑒他人的經驗,在實踐中不斷的進行探索,針對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同情況,采取一種或者幾種方法,最終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管理學生紀律的工作方法。

由此可見,紀律教育的目的不在於一時的表麵效果,而在於它的深層次的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