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由童年(3 / 3)

“是的,我不能離開女兒。”五娘說

“可去往流放之地,艱辛寒冷。不如你把蘭兒留下來,由我照顧。這樣也能給她一個好的環境。”

“我知道你是為了蘭兒好。可我夫君已經蒙冤流放,若沒了女兒在身邊,我們兩個可怎生安心為活啊!”說到這裏,五娘已經再度泣不成聲。

看著這一幕,蔡老夫人有如感同身受的痛苦,母親和女兒的親情血濃於水,要她們在這樣的困境裏分離,雖出自好意,可也實在是強人所難啊。

想到這裏,老夫人放下了先前的想法。說:“那好,你們一定要照顧好彼此啊。”

並同時伸出手從床褥下麵,拿出了一個絳紅色的木盒。打開蓋子,裏麵是一個純白如雪的玉鐲,她把小文姬攬到懷中,並給她套上了這個白玉鐲。

看到這裏,五娘淚如雨下。對老夫人保證自己一定會不負囑托,定會把文姬培養成人。

這玉鐲是伴隨老夫人大半生的貼身首飾,這次離家分別,相見之日遙遙無期,或許永遠訣別都未可知。而老婦人贈玉鐲給文姬,正是告訴他們一家人要堅持勇敢地活下去,不要失去希望。畢竟忠良被害,乃曆朝曆代的常有之事。可是不管怎樣,人總要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就這樣,宦官陷害,忠臣被貶,小小的蔡文姬因此開始了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光和元年九月,到了蔡家北遷的日子,一家人終於在分別多日之後再次相聚。日子總是要繼續的,一陣悲傷過後,蔡邕攬著趙五娘的臂膀,給予她堅實的依靠。趙五娘懷抱著小文姬,共同注視著他們二人生命的希望。

不言而喻的眼神讓兩人明白,隻要希望還在,挫折和苦難又算得了什麼?朝陽複升,白晝依舊。一切苦難都會過去的。蔡家人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支撐著蔡邕的心,而小文姬那清澈的眼眸,則給予了蔡邕無盡的力量。為了這孩子,為了蔡家精神的傳承,如今的苦難,在相互支持與幫助的一家人麵前,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因為那裏,有剪不斷的親情。

遠處的山巒也一改冬日裏的銀裝素裹,在春風的催促下,披上了綠裝。洛陽河水也逐漸解凍,恢複了生機,潺潺作響,偶有一處冰雪融化,墜入洛水,叮咚作響,仿佛敲響了春天的樂章。於是,嶄新的希望,在這春天裏蘇醒。

4.茫茫草原樂無窮

浩浩洛水奔流不息,巍巍邙山依舊青蔥。蔡氏一家在許多親朋好友安慰和哭泣的送行當中緩緩駛出洛陽城,直奔北方大道。大家都知道,今日一別,也許就是一別一世。

車中的蔡邕,回望著讓他經曆悲喜的洛陽古城,心中更是無比酸楚。斜陽籠罩著那氣勢磅礴的洛陽城。陽光下,那被拉長了的蔡邕的身影,緩緩移動在這洛陽古道上,隻是如今的感覺,讓蔡邕覺得不同,往日平坦的大路,今日多了一些坎坷顛簸。

洛陽河水投下日影,波光粼粼的水麵反射出耀眼的光暈,蔡邕眯起眼睛,回望被洛水環繞的古城,仿佛看到,這洛城上下一片金光,人民安居樂業,一片祥和。

此時的蔡邕,一步一回頭,他多麼希望就在他還未走遠的時候,有一個聲音將他召回,隻是,直到已經不見了那洛陽城,除了耳畔呼呼的風聲,在別無他響。淒涼之感,始終籠罩著蔡邕。

馬車的木輪轉動,吱吱作響,一陣顛簸。不知不覺車已經行得遠了,太陽已經幾近下山,遠處的洛陽城深陷一片紅霞當中,陰暗的城牆垣壁在太陽的餘暉中,顯得更加的黑暗。仿佛是一個怪獸張開血盆大口,要吞噬這眼前的一切。這一幕竟然讓蔡邕不禁打了一個冷戰,低下頭更緊地擁抱住趙五娘。

蔡邕一家出了洛陽的地界,途徑河東,穿過上郡,一路之上風餐露宿,飽受風雨,曆盡了千辛萬苦,終於趕在初冬之前抵達了被流放的地方--五原郡的安陽縣。

這五原郡是漢代在北方設立的八郡之一,最開始這一代曾被北方遊牧民族匈奴所占領,環境十分惡劣,荒蕪漫漫,遍野荒草,人跡罕至。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曾派遣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北卻匈奴八百餘裏。此後,漢朝便在此處設立了五原郡來統一管理,但由於這裏地理偏遠,環境險惡,地廣人稀,無論農業還是經濟發展都非常緩慢。自古以來,便是朝廷流放罪犯的“最佳理想”之地。

一處幾乎被國家遺忘的荒野,一位被朝廷拋棄的忠良大臣,一端是奸佞排除異己的歡愉,一邊是梗骨忠臣的傷心歎息。正義似乎在這個時段已經離人們遠去,人們希望,卻又不敢希望,這種現實已經叫人們無法再相信希望,因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經過一係列的交割,押解的差役便各奔東西,自尋去處了。蔡邕一家被安置到衙門大堂之內,本來一家人已經做好了接受殘酷流放生活的準備,哪裏料想隨後又被帶入衙門後院直到庭院深處,被安排在一個書齋之中。

這書齋深處一片蔥綠當中,在這荒涼的朔北簡直無處可尋。如此翠綠的景色,就好似那沙漠之中的一片綠洲。朱門洞開,屏風矗立。院內香爐中,焚香螢火點點,沁人心脾的微香從香爐之中嫋嫋升起,消逝在空氣中。同時還有幾列書架,上麵陳列著各種古書典籍,沒有一絲微塵細土,想必這書齋的主人也是極其的熱愛書籍,也應是一個飽學典籍之人。

書是橋梁,連接了文化人之間的相惜之情誼。也許是因為這書的緣故,讓這位在當時名聲遠播的蔡邕對這位素未謀麵的書屋主人有了一種莫名的好感。

蔡邕一家人無不感到心裏犯疑。這可不是對待犯人的方式啊!正疑惑間,忽聞一人走進軒來。此人氣宇軒昂,身著官服,一看便知不是一般人物,經過一番交談,才知道原來此人姓周名越,曾經是蔡邕在京都洛陽太學教課時的一名學生,一直仰慕著蔡邕的博學。今日蔡邕一家被發配至此,正巧此處的縣令正是周越,這可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周越早聞京城之中蔡邕一家的悲苦遭遇,早已是心中憤恨不平,感歎這黑暗的朝廷殘害了多少良將忠臣。在蔡氏一家還沒到達安陽縣內之時,就已經為蔡邕一家人做了妥善的打算。

一番暢談之後,蔡邕一家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身處邊疆,能遇到這樣一位幫助自己的人,真是萬幸,蔡邕不禁一陣感歎。人間自有真情在,一切皆有因果相隨。

沒想到被流放,還能遇到仗義相助的周縣令。蔡邕心裏甚是感動,但也生怕自己會牽連拖累到他人。在仔細詢問了之後,得知周縣令已經將一切妥善安排好之後,數月疲憊的一家人,終於放鬆了一些,可以安頓一下了。

蔡邕覺得自己一家不該斷絕於此,正想著,雙眼向五娘懷中的小文姬望去,那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還是無憂無慮的望著這新奇的一切,沒有一絲的煩惱在這清澈的眼神之中浮現。這是蔡邕心中的期望,是蔡氏一家傳承蔡氏文化的延續。

這時,下人送上幾盞清茶,瞬間屋子裏便溢滿這香沁心脾的茶香味,蔡邕接過茶盅,一口口品著這邊疆出產的茶,雖然清淡,但也是另一種境界,與洛陽城之中的茶品不同,沒有那濃濃的世俗之氣,天然的純粹,沒有一絲的雜念,一口喝下,頓覺天青地澈,心靜目明。

也許,在沒有了太多的雜念之後,就連植物也是無比清澈。懷揣著太多的凡思俗念去做事情,必然會讓一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會變得極其複雜。淡雅的生活,讓心拋下過多的負擔。是多少人所追求的生活啊!隻是,世人的心是如此的容易被凡世的名利物欲所累,不忍放棄,不得掙脫。

也許生活就是這樣,世界就在這裏,萬事萬物,不會因為存在而改變,你見與不見,作用總是在於你自己本身。所以,生活自按自己特有的規律去發展,人們處在當中,攙滲入人的精神意識,才會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苦傷,仿佛這感覺是生活加之與你的,其實,這些感覺均來自於人心。心靜則無欲,又何必估計得失名利,心靜則神清,又何必在乎得失。若是放下那洛陽的名與利,這流放荒野,又何嚐不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解放。蔡邕想著,心竟然逐漸開朗起來。看著那玩耍正歡的蔡文姬。露出了歡心的笑容。

朔北的冬季總是顯得漫漫無期,但春天來得卻又是那麼的突然。仿佛真的就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轉眼間,蔡文姬已經兩歲多了。春日複升,夏花待放,綠油油的小草已經等不及春的召喚,頂著寒水冰雪就已經開始生長出來了,天氣也隨之逐漸轉暖,蔡氏一家按照周越的安排,開始過起了被發配邊疆之後的放牧生活。

一日初晨,蔡邕一家載著滿滿的一車行李,趕著一小群牛羊出發了。一路之上,他們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前行,去尋找一塊適合居住和放牧的地方。小文姬在車內向外張望,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望不到邊際的綠色巨毯,與藍天相接。清澈的小河映射著藍天,仿佛就是一條飄逸的絲帶,在這綠色大地之上。這是她從沒有見過的景象,微風吹來,一陣綠草的清香,讓小文姬感覺到一陣莫名其妙的激動,在這片廣闊的天地,沒有一絲的雜念摻在其中。清澈的河流,草香的威風,湛藍的天空,綠油的草地,這是在文姬的記憶當中,第一個她所熟知的地方。

蔡文姬用那雙清澈如藍的眼觀望著所走過的道路,她不記得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究竟有多遠。最終,家人們在一片開闊的地帶停了下來,父親告訴她,這就是草原,他們即將要生活於此的地方。

經過一番的修葺,他們在一塊背風向陽的地方建成了一個簡易的茅草屋。這就是他們在草原之上的新家!一個恬淡靜雅的全新生活就這樣開始了,在縣令周越的幫助下,蔡邕一家的生活過的還算富足。沒有了洛陽城紛繁複雜的拖累,心情竟也像這牧野草原上的藍天,清澈亮麗起來。

每天,蔡邕都要趕著那些走動起來,如白雲朵朵的羊群去草原上放牧,而趙五娘則在家打掃收拾做家務。兩人每天無論怎麼忙,都要抽出時間給小文姬講知識,說道理,通過身邊細微的小事,讓蔡文姬去發現生活中的大道理。而小文姬天資聰慧,總是能很快地了解父母的意思。還經常會很懂事地幫助父母分擔一些事情,在這家庭之中,她就是父母的歡樂的源泉。而對於蔡氏夫婦來說,看到自己的女兒小文姬一天一天地成長起來,則是最快樂的事情了。

文姬的童年生活,是在這片無憂無慮的大草原上度過的,每天麵對的是清澈的藍天和碧綠的大地,與美麗的蝴蝶和活潑的小兔子為伴,而且小文姬總是能發現草原上那些充滿樂趣的事情。夜晚來臨,小文姬靠在父母的身邊,一邊數著草原上那飛舞的螢火蟲,一邊聽父母談天說地,而蔡邕夫婦也總是給予小文姬以正確的引導,講授一些知識和道理給她,每每聽到一些故事,小文姬總是格外入神,仿佛置身於故事情節當中一樣。

就這樣,雖然是流放的生活,但是蔡邕夫婦二人從來不曾放鬆對愛女的教育與培養,尤其是父親總是在細節處仔細觀察文姬的天份所在。畢竟自己一身才學,還有立誌著《後漢書》的宏願,若是女兒大了之後能子承父業的話,那麼就算某一日自己真的撒手人寰身遭不測,他的學問也有可能流傳於後世,同時給女兒一份安身立命的資本。

塞外大草原這廣闊的空間,孕育了蔡文姬爽朗豪放又不失細膩的草原性格,她像男孩子一樣奔跑在自由的天地裏。因為年幼,不知何為難言的苦楚;因為單純,所以向往永遠的幸福。而每日跟隨父母在一起的時光是美好的,那也成為了她永世難忘的美好童年。

懂事的小文姬有時也會在父母的眼中察覺到一絲的悲傷,隻是父母那悲傷在文姬麵前隻是一閃而過。展現在她麵前的,永遠是慈祥和藹。

小文姬雖然年齡尚小,但她卻能隱約感覺到,在父母親的心中,並不總是高興的,而且一定有什麼事情藏在父母心中。自從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她便多多留意父母對話的言語,希望能從中再多了解一些,多聽說一下。如果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那麼自然會希望每件事都能參與其中。小文姬大概從記事起,看到的第一片雲就是在這流放之地漂浮的雲,聽到的第一聲風就是這邊疆開闊嘹亮的風響。很多時候,她雖然也同父母悲傷,可年幼的她又哪裏知道,這之前發生的那些實際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