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篆刻的學習指導
篆刻的曆史和演變
篆刻的曆史
篆刻,可稱為印字、治印,俗稱刻印章。它是以篆書為主的書法、美術、雕刻於一體,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麵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隻有象征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卻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白文印的印文筆畫凹下,如用印泥鈐在紙上,效果為紅底白字,稱為“白文”,俗稱“陰文”,朱文印的印文筆畫凸起,用印泥鈐在紙上,效果為白底紅字,稱“朱文”,俗稱“陽文”。
到了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篆刻藝術迎來了高度發展的曆史階段。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
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
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複興時期。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麵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篆刻的演變
秦代以前,君民一律稱之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隻有皇帝才能稱“璽”,臣下隻能稱“印”。漢代其他的官印除了稱“印”外,同時有了“印章”、“印信”等名稱。
到了唐代,武則天認為“璽”的發言近同“死”,於是就改為“寶”。唐宋之後,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了“記”、“朱記”。篆刻的印材和用具
篆刻的印材
古今印材有金屬、象牙、玉……現代搞篆刻藝術的人都喜歡石料。
1.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質地柔脆、細膩,硬度適中,宜於受刀,篆刻藝術中宜出效果。
2.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質地略“黏”,“瘦黃”石名貴。
3.昌化石。產於浙江昌化,質地“幹、澀”,並含有砂釘,其中“雞血石”最為名貴。
石料應以質地純、透,手感柔滑,含砂釘量少(最好不含砂釘)為佳。
篆刻的用具
用刻刀、印泥、筆、紙、砂紙、油石、鏡子、毛刷、布。
1.刻刀。有大小中幾種不同型號的刻刀,一般為雙刃。
2.印泥。印泥以厚不粗糙,亮不滲油,色鮮而蒼,經久不變者為最佳。
3.筆。寫印稿宜用狼毫小楷,如紫毫畫筆、衣紋、小蟹爪、小紅毛。
4.紙。設計印稿用有透明度和吸水性能紙即可,如拷貝紙、竹紙、毛邊紙,鈐印用紙可用質地薄、勻的宣紙,如“連史”、“棉連宣”等。
5.砂紙。備粒度為80目112號左右,粗、細兩種砂紙。用來磨平印麵。
6.油石。采用未經油浸泡的,用以磨刻刀或硬度較高的章麵。
7.鏡子。用以對照章麵上的印稿,尋求“正文”的效果,以便修正印文。
8.毛刷、布。清理印麵上的石膏、油汙所用,也可用牙刷。
篆刻的刀法和技巧
篆刻的執刀方法
有“執筆”式與“握柄”式兩種。
1.執筆式。
執筆式與執毛筆的指法略似,其指法、拇指肚與食指肚相對用力,壓住刀杆,中指肚鉤住刀杆外側,三指合一作為主力。無名指緊靠中指,並以指尖頂住刀側,小指緊貼無名指。五指相互輔助,同時發刀。
2.握柄式。
握柄式俗稱“握拳”式。執刀的方法與握匕首的刀柄相同。五指合力緊握刀杆,自上而下地鍥刻。運刀時要指掌俱實,腕子必須靈活。
以上兩種執刀方法相比較,前者靈巧,適於楔刻石質柔脆的小型,或朱文鐵線篆印,後者拙實,適於鍥刻石質堅頑、風格蒼莽的巨印。
篆刻的運刀方法
古論刀法,名目繁瑣,概括起來是以下三種:
1.衝刀法。是篆刻中常用的刀法。
橫衝運刀式:運刀時刀杆向右、外傾斜,以刀鋒的右角插入石中。運刀對以中指的推力自右外,向左內方向不停地衝刻。
豎衝運刀式:以中指的勾力自上而下地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