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踢踏舞的訓練指導(1 / 3)

NO4.踢踏舞的訓練指導

踢踏舞的起源和發展

踢踏舞概述

踢踏舞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美國,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

這種舞蹈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形式化限製。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著重趾尖與腳跟的打擊節奏的複雜技巧。

表演者穿著特別的踢踏舞鞋,用腳的各個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擊,發出各種踢踏聲,加上舞者的各種優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詼諧和表現力非常豐富的一種魅力。

經多年發展,踢踏舞吸收了爵士樂節奏、即興表演等元素,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運動,更具自娛性,也更加開放而具有挑戰性,給人的感覺是輕快,活潑,自由與節奏感十足。

踢踏舞的起源

踢踏舞來源自美國百老彙,是一種民間風俗的舞蹈。踢踏舞的英文名稱是“TAP DANCE”,TAP是拍打扣擊的意思,它的正式形成是在20年代。

在這之前,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了這塊移民大陸上,這些民間舞蹈逐步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就是踢踏舞。

在踢踏舞的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人物——威廉?亨利?萊恩是一位偉大的節奏舞蹈家,他把非洲舞步加入到愛爾蘭的吉格舞中,強調節奏與打擊勝過旋律。其後,主要有三位踢踏舞者奠定了踢踏舞的基礎,他們分別是金? 拉斯特斯?布朗、比爾?羅賓遜、約翰?貝布斯。

布朗首創了成熟的踢踏舞步,他的舞步特點是多為平的腳形,其後的羅賓遜在此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舞步,突出了腳尖的技術。而貝布斯則創造了稱為CRAMPROLL的舞步,他的舞步特點是同時運用腳尖和後跟。

踢踏舞是一種被用來聽的舞蹈樣式,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一位偉大的踢踏舞舞蹈家更是一位音樂家。在早期的踢踏舞比賽中,評委甚至坐在木製的舞台下麵,根本不看舞蹈演員,而是聽他們打擊節奏的輕重緩急,對於踢踏舞來說,最重要的是節奏是否清晰。一個好的踢踏舞者,不管是多快的節奏,多複雜的舞步,多輕的聲音,都能做到清清楚楚。

踢踏舞起源於美國的下層民眾,主要是愛爾蘭民間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結合。這種流派的形式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程式化限製。

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炫耀腳下打擊節奏的複雜技巧,他們常常聚在街頭互相競技。其整體舞風樸實、散漫。

後來在長期的發展中,這種流派不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美國西部牛仔的影響、黑人傳統吉鼓節奏的影響,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可能算是爵士樂的影響,踢踏舞吸收了爵士樂音樂節奏、即興表演等元素,更具自娛性,也更加開放而具有挑戰性。

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十分豐富的舞蹈形式,並且成為代表美國的、“黑人味”濃厚的踢踏舞流派。

踢踏舞在我國

踢踏舞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可以說是隨著愛爾蘭踢踏舞劇《大河之舞》的到來,才開始漸漸流行開來的。但由於舞劇演出所到的城市較少,真正有分量的踢踏舞團,隻在國內的幾個大城市進行了演出,這就使大家對踢踏舞的了解很有限,很多人對這種藝術形式甚至沒有概念。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踢踏舞這種舞蹈形式已經開始傳播開來。首先在一些專業舞蹈院校,已經有了踢踏舞教學,而在一些普通大學中,也有了踢踏舞選修,中小學中也開始出現踢踏舞教學。

但是,由於我們對踢踏舞了解得太少,對踢踏舞這門藝術認識水平有限,這就使我們對踢踏舞缺乏理解和創造能力。當我們眼中的美式踢踏舞還停留在《雨中曲》之類的百老彙歌舞踢踏時,我們並沒看到踢踏舞藝術作為一種打擊樂在打擊形式上的多種可能,作為一種音樂和舞蹈的雙重表達藝術在內涵上到達的深廣程度。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眼界不斷拓寬,比如上海的踢踏舞愛好者通過到美國的踢踏舞大師班學習,吸收了踢踏舞發展的新觀念;北京的舞蹈學校請來了外教進行教學;網絡上,踢踏舞愛好者通過搜索,將不同的踢踏舞視頻、許多大師的表演,都帶到了我們麵前;百度踢踏舞吧和踢踏舞專業網站的建立,將各種踢踏舞資源彙聚起來,為踢踏舞的傳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但總的來說,我國的踢踏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踢踏舞風格和流派

美國HOOFING流派和風格

踢踏舞曆經近百年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最主要的兩大分支,就是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和美國風格的踢踏舞。曆史最悠久的踢踏舞要算發源於美國本土的,被稱為HOOFING的流派。

HOOFING本身就有踢踏、跳舞的意思,因此當時跳踢踏舞的人也被叫做HOOFER。HOOFER這個詞還有黑人的意思,這說明了當時的踢踏舞者多為黑人,同時也說明了踢踏舞與黑人舞蹈的淵源。

後來被納入百老彙舞台表演形式的踢踏舞可以被稱為百老彙風格的踢踏舞。其總體風格就是載歌載舞,歌舞融為一體。此外有很多幽默的編排,一般都洋溢著歡快向上的氛圍。為了增強娛樂性和觀賞性,百老彙的踢踏舞開始注意修飾身體的舞姿,比如胯部的搖擺,等等。一些比較“土”比較“醜”的舞姿被去除掉了。另外百老彙的踢踏舞還增加了道具以及布景的使用,以適應舞台表演的需要。

在好萊塢歌舞片盛行的時期,踢踏舞也走向了銀幕。它基本上延續了百老彙的風格,為電影觀眾帶來了無數的歡樂。

愛爾蘭民間舞蹈派及風格

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由於保留了強烈的愛爾蘭民間舞蹈傳統而自成一派。其重要的特征就是保留了愛爾蘭民間舞蹈中身體的舞姿和舞步:

上身基本保持直立挺拔,腳步以小腿的動作為主,手臂動作簡潔,多為直線的運動。其舞步充滿了跳躍性,活潑而歡快。音樂也多運用傳統的愛爾蘭民間音樂。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是獨特的、區別於美國踢踏舞的一大流派。

踢踏舞是美國本土的一種舞蹈,最初是傳入美國的英國大陸和西非傳統音樂與腳步舞蹈的融合,其後愛爾蘭吉格舞和西非吉爾比舞演變成了美國的吉格舞和朱巴舞。這些轉變綜合起來融合成了一種也被稱為“吉格”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形式在19世紀初被滑稽說唱團的黑人和白人舞蹈演員所運用,並將踢踏舞發展成為19世紀流行的舞台娛樂藝術。

踢踏舞的主要特色

踢踏舞是穿著特製舞鞋的舞蹈

踢踏舞主要是穿著特製的帶有鐵掌的舞鞋,利用靈活的舞步在木地板上打擊出多樣的節奏。其形式不拘一格,是一種非常自由的舞蹈。曆史上許多的舞蹈家都不斷在豐富踢踏舞的形式。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話說道:No maps on the taps,意即踢踏舞是沒有像地圖一樣的規限的。

除此之外,與其他一些以腳步打擊節奏的舞蹈相比,踢踏舞更注重腳步打點的複雜技巧與節奏,並且與爵士樂有著更緊密的關係。

例如西班牙的綜合表演藝術弗拉門戈中就有腳步打點的舞蹈,但其節奏是與西班牙的民間吉他音樂配合的,而且腳下的舞步也與西班牙舞蹈挺拔矯健的舞姿配合,有力而簡潔。

再如我國藏族舞蹈中也有穿著靴子的“踢踏舞”,多以頓踏為主,也是與民間音樂和藏族舞姿融為整體的。而踢踏舞則不太強調身體的舞姿,像注重愛爾蘭風格的踢踏舞多保持上身不動,黑人味濃厚的踢踏舞則經常隨意地搖擺身體,甚至還有很多滑稽搞笑的動作,例如早期一種吸收了愛爾蘭舞蹈手臂動作的稱為WING(翅膀)的舞步。

踢踏舞與爵士樂的聯係

踢踏舞與爵士樂的聯係非常緊密,吸收了許多“爵士味”的因素,例如切分節奏和即興表演。一些踢踏舞大師與爵士樂大師常常聯袂演出。

當然踢踏舞也有一些基本的舞步訓練,例如TOE、HEEL、FLAP、BRUSH、SHUFFLE、BALL CHANGE、CRAMPROLL,等等。

一直以來踢踏舞都被認為是偷來的舞蹈和挑戰的舞蹈,因為它是發源於社會底層民眾,發源於農場和街頭,而且早期幾乎都是黑人在跳。

在農場和種植園裏,黑人奴隸被禁止進行跳舞敲鼓的傳統宗教儀式,於是他們就在偷偷的活動中用拍手和腳部擊打地板來代替擊鼓。

在城市,黑人不能像白人一樣去舞蹈學校,而是經常互相切磋學習,“偷”學對方舞步,並且互相比賽競爭。這種互相“較勁”的形式在今天的演出中依然存在。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舞台表演形式

1921年,融合了歌舞等的百老彙表演形式開創,使踢踏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踢踏舞的發展在近代更是發生了巨大的飛躍,它被廣泛地運用到俱樂部娛樂、巡回演出、百老彙歌舞以及好萊塢電影等各種場合,成為代表美國的“傳統民間舞”,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舞蹈。

而且它更是反過來影響了最初來源的一些民間舞蹈,比較典型的例如愛爾蘭舞蹈,反過來吸收了踢踏舞的技術和表演形式,形成了娛樂性很強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舞台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