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法,就是重點描繪人物肖像的某一部位的方法。特寫,一種電影拍攝手法,是用極近的距離拍攝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別放大,以取得突出和強調的效果。人物肖像描寫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刻畫人物肖像某一部位細微變化,反映在這一部位的細節特征,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描繪人物肖像的時候,根據文章表達的需要,往往不必詳盡而全麵地刻畫人物的整體外貌,而隻是截取人物肖像中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點染,以達到突出和強調的目的。
運用特寫法進行人物肖像描寫,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細部來予以突出描繪,這一細部必須有典型意義,其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性格特征的顯示必須具有某種決定性作用;二是要注意特寫部分與其他部分的統一協調,突出特寫部分並不意味著忽略其他部分,人物肖像乃至整個形象的刻畫要完整一致。
6、神態法
神態法,就是通過突出描寫人物麵部表情和神色狀態及其變化,來刻畫人物肖像的一種寫人的方法。采用這種方法,能夠更有效地表現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變化,進而揭示人物內心活動,反映人物的心靈狀態、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動和發展過程,從而立體地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實。
運用神態法寫人物肖像,應該注重其麵部表情的刻畫,力爭做到細致、逼真、傳神。同時還要注意人物在不同場合表情神態的變化,要寫出動態,顯出活力,給人以感染。另外,除麵部表情外,還應注意與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麵的描寫結合起來,使之形成一個藝術的整體,體現出統一的格調。這樣,才能使神態法描寫自然、生動、真切一些,使人物形象統一完整,不至於出現性格的遊離和分裂。
肖像描寫的語言
肖像描寫是指對人物的外在特征,即容貌、衣飾、姿態、神情、膚色、發型、風度等的描寫。我們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經驗,“一見如故”、“一見鍾情”、“第一印象”等,而這些“第一”便是人物的肖像,肖像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章的人物塑造。形象逼真的描繪,能使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肖像描寫最關鍵的是語言,語言要豐富多彩,簡練貼切,形象生動。下麵具體談談作文中肖像描寫的語言要求。
1、語言要新鮮活潑,豐富多彩
學生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語言枯燥幹巴,人雲亦雲。比如寫小女孩,大多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彎彎的眉毛,櫻桃小嘴等。寫男子漢大多是四方臉,大眼睛,魁梧的身軀。描寫反麵人物總是猥瑣不勘,描寫正麵的人物總是器宇軒昂。這種描寫實在無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其結果不是不考慮描寫對象,千篇一律,就是把人物臉譜化,公式化,簡單化了。
一個人物內在的美醜,決不是依外貌而定的,王熙風相貌實在叫人愛,可她卻有一副蛇蠍心腸。李逵相貌醜,卻胸懷坦蕩。掌握大量的描寫詞彙,是寫好人物的基礎。有了豐富的詞彙,寫作時就能左撿右挑,如魚得水,語言也就有起色了。
所以平時應注意收集詞彙,留心記憶,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寶庫。比如臉的描寫,就臉型來說:有方臉、瓜子臉、圓臉、鵝蛋臉、猴兒臉、馬臉,等等;就發型來說:有長發、短發、三七開、五五開,有劉海、卷發、披肩、長辮、短辮,等等;就臉色來說:有黑臉、紅臉、白臉、粉臉、灰臉、黃臉、棗兒臉、桃花臉、臉色鐵青、黝黑、幹黃、臘白、紅潤、麵龐白淨、黃瘦、茶色、灰黃、清秀、俊俏、憔悴,等等。總之,我們語言材料越豐富,寫作時就越能應付自如。另外還要認真觀察,從細微之處,窺見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觀察,比較不同人的不同特征。
2、語言要簡煉
肖像描寫有時可以潑墨如水,有時要惜墨如金。契訶夫說過:“五張描寫得很詳細的臉,會使讀者注意力疲勞。”因此在描寫中可以運用白描手法,用經濟的筆墨,精煉質樸的文字對人物進行描寫,寥寥幾筆勾勒出人物的特征,即魯迅說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白描重在傳神,很少用比喻。例如魯迅的《藥》這樣寫小栓:
……小栓坐在裏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水從額上滾下,夾襖上貼住了背心,兩塊肩骨高高凸起,印成一個陽文‘八字’。”
這段描寫抓住小栓淌虛汗,瘦削的肩骨等主要特征,傳神勾勒出一個肺結核患者的外貌。
語言要精煉,還要注意煉字,煉句。例如:“一人掌著釺子,他手上的虎口被震裂了,裂紋裏浸著血。”其中“虎口”是自然在手上,因而不必加上“手上”這個限製語;例如:“她是一個美麗清秀可愛又非常聰明伶俐的好姑娘。”其中意思重複很多,可以刪掉枝節,把句子改成“她是一位清秀又伶俐的姑娘。”所以描寫要盡量簡煉,以少總多,求得傳神之筆。
3、語言要準確、貼切
要做到準確、貼切,就要善於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寫出人物的身份、職業、環境和內在性格的特點。
肖像描寫除了語言貼切,還要注意詞彙的詞義大小和感情褒貶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擺著,向後拗過來,拗過去的。”原稿中的“頭”是用“麵”,在修改中,認為動詞“擺、仰、拗”動作受動部位是整個頭而不是臉,所以把“麵”改成“頭”,這樣一改,就準確無誤了。
又如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鬥》原稿是“比去年卻不如,隻有五塊錢,伴隨著一幅懊喪到無可奈何的嘴臉。”“嘴臉”是貶義詞,這裏寫的是貧苦農民兄弟,原稿沒有注意到詞的感情色彩,因而錯了,後改成“神色”,顯得通順、準確。
行動描寫的概念與方法
什麼是行動描寫
行動描寫是對人物舉止、動作、行為的描寫。行動描寫解釋、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行動描寫能表現人物性格、心理、神態。
通過語言文字表現人物自身在矛盾鬥爭中的行動,來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麵貌的描寫。在文學作品中,人物行動描寫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茅盾說:“人物的性格必須通過行動來表現。”又說:“既然人物的行動是表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麼,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決於這些行動的有沒有典型性。
人物的每一行動都是受其思想、性格製約的,因此,具體細致地描寫某一人物在某一情況下所作出的反應──主要是動作反應,就勢必顯示出了這一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思想品質。成功的動作描寫,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時候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行動描寫的方法
行動描寫是對人物的行為和動作的描寫。“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人的最深刻方麵隻有通過動作才能見諸現實”(黑格爾《美學》),可見行動描寫是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等有效手段之一。成功的行動描寫往往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孫悟空的抓耳揉腮,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錢”都是行動描寫的範例。那麼怎樣才能寫好行動描寫呢?
首先,要精心選擇恰當的動詞,描寫人物富有個性的習慣性動作,以此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
如魯迅的《藥》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走了。
作者對康大叔取錢的動作描寫,用了“抓”、“捏”等動詞,準確地寫出了他接錢、數錢的熟練程度,生動地刻畫了康大叔凶狠、貪婪、慣於敲詐的醜惡嘴臉。
第二,觀察要細致入微,要善於捕捉人物細微的動作,以此反映人物的心理。
如巴爾紮克《守財奴》中的老葛朗台臨終之時,當“十字架、燭台和銀鑲的聖水壺一出現”,不僅他的“似乎已經死去幾小時的眼睛立刻複活了,目不轉睛地瞧著那些法器”,就連“他的肉瘤也最後地動了一動”。這一動作方麵的細節描寫,鞭辟入裏地揭示了老葛朗台對金錢的強烈占有欲望至死也沒有改變的。
第三,要描寫人物連續性的動作,使描寫富有動感,以此傳神。
在魯迅的《藥》中的描寫“搶”、“扯”、“裹”、“塞”幾個動詞,準確生動地表現了劊子手康大叔的蠻橫態度,不耐煩的心情。“抓”、“捏”兩個動詞準確地寫出了他接錢,數錢的熟練程度。這一連串的動作,十分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了康大叔凶殘、貪婪的嘴臉。
在行動描寫裏,也可以適當地插入一些肖像描寫。肖像描寫是指對人物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外在特征的描寫,它同樣是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有力手段之一。成功的肖像描寫能表現人物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思想情緒,提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人的服飾也往往與人的性格、身份有關,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追求、好惡。
這種肖像描寫有許多。如魯迅的《祝福》中的一段描寫:
……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
曹雪芹在《林黛玉進賈府》中的描寫:
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
雖然《祝福》句中有動詞“紮”,《林黛玉進賈府》句中有動詞“戴、勒、穿、束、罩、登”等,但這兩句同樣不是行動描寫,而是對人物服飾的描寫,屬於肖像描寫。前一句中“頭上紮著白頭繩”交代了祥林嫂新寡的悲慘境遇;後一句的肖像描寫交代了賈寶玉是富家子弟的身份與地位。
行動描寫的方法有許多種,有時不易辨識,對此我們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人雲亦雲。
行動描寫的作用和技巧
行動描寫的作用
1、凸現性格特征
我們首先來看看曲波在《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描寫:
於是他噗嗤一笑,磕了磕吸盡了的煙灰……慢吞吞、笑嘻嘻地吐了一口痰,把嘴一抹說道:“……你怎麼知道我是共軍呢?嗯?!你說說我這個共軍的來曆吧!”說著他朝旁邊椅子上一坐,掏出他的小煙袋,又抽起煙來。
爐匠一說出楊子榮“不是胡彪,是共軍”,局勢便危急得一觸即發。楊子榮“笑”、“磕”、“吐”、“抹”、“說”、“坐”、“掏”、“抽”等一係列動作,把他沉著冷靜、從容鎮定、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2、反映內心世界
李汝珍在《鏡花緣》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眾人連忙收拾。誰知小春、婉如忽然不見了,四處尋找,好容易才從茅廁找了出來。原來二人卻立在淨桶旁邊,你望著我,我望著你,倒像瘋癲一般,隻管大笑;見了眾人,這才把笑止住。
秦小春、林婉如得知考中才女後,竟反常地躲到茅廁裏。兩個“望”,一個“大笑”,正是他們極度喜悅時的反常動作,反映出其內心對功名的狂熱追求。這一動作描寫與《儒林外史》範進中舉後的瘋癲描寫異曲同工。
3、突出作品主題
茅盾在《子夜》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他驀地一聲獰笑,跳起來搶到書桌邊,一手拉開了抽屜,抓住一枝手槍來,就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的胸口……窗外是狂風怒吼,斜腳雨打那窗上的玻璃,達達達地。可是那手槍沒有放射。吳蓀甫長歎一聲,身體落在那轉輪椅子裏,手槍掉在地上。
小說中原來堅毅果斷、剛愎自用、頗有魄力的吳蓀甫至卷末竟然落得幾欲自殺的困境。他的“獰笑”、“長歎”,他的歇斯底裏的“拉”、“抓”、“對準”等動作,都有力地暗示著吳蓀甫悲劇命運的認識意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難逃失敗的結局,靠民族工業來發展中國隻能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