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指導(3 / 3)

4.以史感人,以情動人

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應做到“形式感人易於人腦,感情熏陶易於動心”。教育手段主要不是直接灌輸,而是利用典型感人的材料將自然與社會的美、醜、善、惡生動地再現出來,使活生生的、難以忘懷的,甚至能銘記一輩子的形象刻印於學生的腦中,用火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

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能使學生樹立振興中華的遠大抱負,更加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刻苦學習。因此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政治教學中的愛國教育指導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預備隊,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好壞,不僅關係到他們一生的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還關係到我們民族興衰成敗。

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實踐問題,應當引起社會的重視,特別是中學政治教育戰線上園丁們的重視。

與中學政治內容相結合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一直貫穿在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中。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

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門場所,愛國主義曆來就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校中的各門學科都包含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隻要教師在備課時,有意加入愛國教育導向,就可以使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每一節課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應當在完成每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自覺地擔負起這個重任。

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1.通過“英雄事例”教育

可以用一個個為國捐軀、英雄獻身的先烈們可歌可泣的事跡來激勵學生。比如,為他們講述不畏大漠風沙守疆保土的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告訴他們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他們充滿著愛國主義精神,他們肯為國家民族舍棄小家,他們身上包含著千年不變的愛國主義英雄情節。讓學生通過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認識來激發自己身上的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國情教育

使學生對祖國壯麗的山川、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從而為曾經擁有燦爛的文明而自豪。通過中國近代史、現代史教育,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侵略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使學生懂得“落後就要挨打”,激發學生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讓學生更強烈地感受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3.通過思想教育

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必須在知識上不斷地武裝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到愛國、為國家的繁榮和安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教導學生從思想上高度地認識到,21世紀的祖國在國際的舞台上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名成員,我們隻有認清祖國所麵臨的局勢,才能更好地為祖國效力。而作為學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拓寬自己的知識麵,廣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4.運用多種形式

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活動,配合政治教學,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組織愛國主義方麵的專題演講會、討論會、辯論會。還要經常利用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愛國主義錄像片、專題片,來增強教學直觀性和實效性。利用學校圖書室向學生推薦一些有關愛國主義書籍。

開展愛國教育活動

在教學中,課堂學習是改造學生主觀世界的主要渠道,但如果能把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效果會更好。

如在清明節時,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愛國傳統”清明節掃墓活動,通過介紹烈士們的英雄事跡,向烈士獻花圈,讓學生代表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說,而作為政治老師的我們可以最後不失機的進行總結等活動,使學生懂得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英烈用鮮血換來的。

讓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磨練意誌,逐步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每位中華兒女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建設富強祖國的曆史重任,完成先烈們沒有完成的強盛夢。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覺悟、情感和意念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中經過一定時間培養和體驗,訓練和熏陶逐漸形成的。麵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教師必須打破舊的模式,尋求適應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思路。

曆史教學中的愛國教育指導

曆史教學中體現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係,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

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係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範,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往往呈現出一種油然而生的自發狀態。這種情感的產生,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個人與祖國依存關係不斷認識的結果。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思想武器。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的教育更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命運的大事。

曆史教學中愛國教育的實施

曆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學科,曆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曆史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廣大學生進行內容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引導他們懷愛國之心、樹報國之誌,是我們每一個曆史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地責任。

現在國家要求將《中國近代史綱要》和《中國革命史》作為每一個在校學生的必修科目是極其必要的,中國近現代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一方麵記載著中國人民災難深重的苦難曆程;另一方麵也記載著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赴後繼的鬥爭業績和自強不息的探索曆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近百年間飽經憂患而不衰,屢遭侵略而未亡,並在沉淪中奮起的強大精神支柱。

根據多年教學的實踐,要加強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必須在曆史教學中進行許多方麵的教育,方可收到預期的效果。

1.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我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攀越一個高峰又一個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奮鬥不息,前進不止!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達4000年之久,我國不僅曆史悠久且還有燦爛的文化。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曆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確立學生對祖國的自尊、自信、自強的進取心,學習繼承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

2.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進行忠於祖國,為維護祖國尊嚴和統一的愛國教育。

首先,培養對中華民族的感情。中華民族是酷愛自由、富有革命傳統的優秀民族。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為祖國統一、發展做出過貢獻。尤其鴉片戰爭以來近百年曆史,中國各族人民飽受外國侵略者的蹂躪,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列強侵略的鬥爭從未間斷過。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湧現了無數的愛國人士,他們中有的畢生憂國憂民,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氣節,有的為了國家的統一奮鬥終生,有的為了保家衛國而捐軀沙場。譬如,為國捐軀的清軍將領關天培,清朝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為國爭光的詹天佑,華僑旗幟陳嘉庚,等等。正是這些人,才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成為我們民族前進的強大推動力量。

3.培養對祖國統一的感情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統一是大趨勢。曾經飽受外國侵略欺淩的中國人民十分珍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具有悠久愛國主義傳統的中國人民一定要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現在,香港、澳門已勝利回歸,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突出地擺在了中國人民麵前。

總之,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隻要廣大教師行動起來,從自身做起,以自身良好的曆史感、時代感、民族自豪感去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感化學生,這一定能夠把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的實現將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也有利於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讓我們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將曆史教學中傳統品德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

美術教學中的愛國教育指導

藝術欣賞是人們接觸藝術作品時產生的一種審美活動,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靈,而且培養了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意識。

在多年的美術教學實踐中,通過美術欣賞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

優秀的美術作品教材

我國油畫大家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就是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事件。可讓學生在欣賞畫麵後,講解與之相關的一些曆史事件,放映開國大典場麵的錄像資料,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並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北宋張澤瑞的清明上河圖,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實物作襯托,以作品背景及曆史淵源為主流,有效地克服了愛國主義教育中空洞說教的弊端,實現了情景交融,使愛國主義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積極實施。

典型的名人愛國事跡

水墨畫中有一幅徐悲鴻的《奔馬》,在欣賞這幅作品時,以“徐悲鴻為什麼喜歡畫馬”為題開展課堂討論,使學生得知,徐悲鴻喜愛馬的勤勞、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馬抒懷,表現自己的悲哀、憂鬱、希望和歡樂,而這些感情以又是和祖國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這樣向學生講解一些有關徐悲鴻畫馬的愛國事跡,不僅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還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思想的熏陶。齊白石老人在抗戰時期毅然辭去藝專學校的職務,深居簡出,閉門謝客。

日軍搶奪了老人的字,他毫不畏懼,寄憤怒於書畫,在一幅《水墨螃蟹》上題詩“處處草泥鄉,行到何處好,昨歲見君多,今年見君少”,辛辣地諷刺了日本侵略者,體現了剛正不阿的人格。達到了內在人格和外在作品形象的交融統一。

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對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內在思想性。在教學中,應首先圍繞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

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有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領會東方文化的驕傲,即我國曆代美術作品自信、豪邁、博大、精深的藝術所孕育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

同時,欣賞教學可采取多種形式,如結合掛圖和課本圖片及平時收集的史料典故進行分析討論,可以運用投影儀放映幻燈片展示並作簡要講解,也可以適當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和畫展等,使欣賞教學的指導思想及教學方式,始終落實在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