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參與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在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班級工作應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班主任應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施展才華,經受鍛煉,增長才幹。
這樣學生在參與班級的管理中,才會逐漸增強主人翁責任感,懂得珍惜集體的榮譽,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就會更主動更自覺的關心集體的工作,維護集體的利益。
(2)在文體活動中,培養集體主義觀念。一次成功的集體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班集體強烈的向心力,大大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
班主任應該充分抓住開展每一次文體活動的機會,精心設計策劃,精心組織實施,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體會到隻有將個人的才智融彙於集體的事業之中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3)在互助活動中,培養集體主義觀念。人生在世,困難、挫折、失敗總是難免的,在一個班集體中,總有需要援手幫助的學生,班主任應抓住時機,動員大家奉獻赤誠之心,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讓處於困境中的同學感受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在人世間,感情總是相互的,得到了集體的愛,同學們怎麼會不愛自己的集體呢?
(4)在輿論宣傳中,培養集體主義觀念。正確的輿論是個人和集體發展的巨大教育力量,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對學生的言行具有極大的約束力,同時又具有無形的導向力。利用輿論來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能夠開創“好人好事有人讚,壞人壞事有人抓”的局麵。
愛,首先意味著獻出,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所愛的人,為所愛的人創造幸福。班主任在教育和組織學生獻愛心的時候,要向學生反複強:“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全班,全班為一人”的意識。同學們這樣想,這樣做,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就融洽和諧,就會更主動自覺的去關心他人,關心集體。
3.培養學生集體主義道德意識
我們知道,小學生幼稚、單純,容易接受積極健康的思想教育。但是,他們由於鑒別是非好壞的能力較弱,也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思想的影響。
現在社會上不少人受“拜金”主義影響,群眾中有一般專講“實惠”的思潮,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部份小學生的思想,致使孩子們不關心集體,不願為集體出力,不肯為集體做事。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今天,培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熱愛集體、樂於奉獻的一代新人,顯得尤為迫切、重要。為此,教師必須重視小學生集體主義道德意識的培養。
(1)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索理認為:“學校、班級是一個社會團體。”在小學裏,“全班是一個正常的初級的社會團體。”如何能使這個“社會團體”中的成員沿著社會所希望的正確方向健康成長,起關鍵和決定作用的人,應該是這個“社會團體”中的領導者即教師。
為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教師首先就要熱愛為集體、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教育事業,熱愛學校,熱愛每一位學生,在學生中樹立教師的光輝形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2)教師采用正麵教育方法。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根據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我們對孩子們進行集體主義道德意識教育,切忌空洞說教,而要密切聯係他們的思想實際,采取形象化的正麵教育方法。
(3)教師組織學生集體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小學生好動,情感表現比較明顯,我們可以圍繞愛祖國、愛學校、愛班級等主題開展班隊活動。在班隊會上,全班就是一個大舞台,使每個學生都有發揮智慧、作用的位置,人人參與,讓集體主義精神在每個學生身上閃光。
小學生的集體主義道德意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從小抓起,從小事抓起,而且要堅持不懈抓得深細,一定要抓出效果來。
獨生子女的集體主義教育
獨生子女在學齡前普遍在生活環境相對封閉,與同齡人接觸較少,父母期望值和關注點集中的特殊心理養成狀態中發展著自己的集體觀念。
踏入校門以後,班集體開始對他們的人格養成發揮作用,針對獨生子女心理、生理和特殊的接受視野,開展行之有效的措施,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個人意誌品格,養成他們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價值觀。
和諧的班集體環境
班集體作為一個良好的微觀社會環境,對獨生子女的成長產生著直接而巨大的影響作用。獨生子女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增強,愈益需要與他人交往,特別向往集體生活。希望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希望在各種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潛能,表現自己的才能和特長,吸引別人,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進而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希望生活在集體中,尤其是以同齡人為主的集體生活中,與同伴結成和諧平等的人際關係。
班集體作為一個微型的“社會環境”。為獨生子女提供第一次施展才能、發展能力的舞台。由於集體主義觀念始終是班級意識的核心,主導著班級的心理過程和文化氛圍,一個班級在組建以後,經過教師的指導,全體成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務和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方法和手段齊心協力,共同奮鬥,逐漸形成穩定的組織結構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個體的發展目標和價值取向逐漸與集體協調起來。
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範。共同參與班級活動的氛圍開始形成,這樣的環境最有利於獨生子女的個性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中得到良好的磨合發展。在這樣穩定的組織結構中,個體能自主地開展活動,成員凝聚力也能得以彰顯,從而從根本上顛覆和打破了獨生子女學齡前的生活狀態,容易融入集體之中。
科學的情感教育
對“集體主義”這種社會人格的培養和塑造借助情感教育的方式,最能促使師生間情感的融洽、心靈的溝通,從而把握學生情感的脈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教育親和力,使教育達到最佳效果。
1.樹立明確的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從情緒層麵上講是要激發獨生子女積極、愉悅的情緒,營造健康向上的集體氛圍。從具體內容上講要培養他們熱愛集體生活、積極參與各項公益勞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具有協調良好人際關係。解決集體中矛盾的動力,培養他們責任感、進取性、創造性、自主性等意識品格。
2.培養熱愛集體的情感認同
從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作為重點,使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關心集體、熱愛集體,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與集體的榮譽聯係起來,為集體出力作貢獻。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集體主義是班集體建設的靈魂,也是班集體這個“家園”的生存之基。
3.明確“集體”與“個體”的不同概念
獨生子女要學會從以往個人的生活圈中自覺地走出來,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自由與紀律的關係,養成適應集體生活的習慣,使個體在集體生活中日益成熟起來。
營造教育氛圍
培植獨生子女集體主義思想萌芽的深厚土壤,用情感教育為他們的人格、品質“澆水施肥”。是需要一個具有集體關懷為特征的班級氛圍作基石。
1.營造“愛”的氛圍
教育者要滿腔熱忱地對待包括獨生子女在內的所有班集體成員,熱愛他們,給予他們尊重、關心和理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強化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開展有意義的活動,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為每個成員在班集體中找到適當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才能,由此而改善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的關係,培養同學間的友誼,協調師生間情感,使班集體中個體得到肯定、尊重、溫暖和平等相待,形成一種團結、互助人際關係融洽的風氣,使他們感到班集體的溫暖。
2.營造“責任”和“榮譽”氛圍
以情感教育為核心,培養獨生子女集體責任觀念和集體榮譽感。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實際情況,把握教育時機,向他們講清“責任心”的內涵以及怎樣學會承擔的責任心道理。在明白道理的基礎上,提出類似“我是集體小主人,我為集體爭光榮”的目標,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如團隊活動、義務勞動等集體行為中的個人負責製帶領學生去實現目標,幫助他們確立為大家,為集體服務的思想,確立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3.營造“主人翁”的氛圍
培養獨生子女的自主意識,針對獨生子女集體意識相對淡薄。參與性較弱的客觀情況,把他們置於班級主人翁地位,使他們無一例外地參與到班內的各項活動中來,自覺成為班集體的主人。調動他們自主管理的主觀願望,引發他們自主管理的動機。
運用情感激勵,榜樣激勵,獎勵激勵等手段能全方位地激發他們參與集體管理的動機,獲得不同的心理體驗。產生參與管理的心理欲望,從而真正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體驗到集體主義的內涵和自身的價值所在。
多渠道加強集體主義的教育
教師要教育學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幫助他人,逐步養成無私奉獻精神,自覺維護集體的利益。不斷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地對待他人,正確地對待自己。
強化課堂主渠道
1.緊扣教材滲透點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校德育滲透要點,及時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不斷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信念,提高集體主義覺悟。今天,每個中學學生都生活在集體中,都應該認真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甘願為集體增光添彩。
2.處理個人與集體關係
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它為個人的成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脫離了集體,個人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個人是組成集體的最基本因素,集體的發展要靠每一個成員的努力。這就如同一座高樓大廈要由一塊塊小小的磚頭砌成一樣,因而說,個人是組成集體的活細胞,沒有這樣一個個活的細胞,就不可能有任何集體的存在。
3.利用好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班會的一種類型。它是全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的一種生動活潑的自我教育活動。它既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的有效途徑,也是形成和鞏固集體的重要手段。
開展二課活動
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對中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對完成中學教師的教學任務起著不可替代的補充作用。
1.組織興趣小組
組織興趣小組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和社會,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增強集體主義情感。現代意義上的興趣小組,不可能像課堂教學那樣具有統一性,而是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內容,如文化科技活動,文藝體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讀書演講活動,社會政治活動等。多種多樣的組織層次,有全校性、全年級或全班的,也有小組的等。
2.舉辦藝術節
我們學校每年舉辦“金秋”藝術節。在藝術節期間,除了作品展、攝影作品展、小發明創造展及大型文藝演出外,還組織詩歌朗誦、“我為學校添光彩”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既發揮了學生特長,又增加了學生樂趣,無不閃爍出集體主義光輝,從而深化了集體主義教育。
3.開展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使學生鞏固、加深、擴大知識麵,充實豐富精神世界的“第二課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以及與社會上有些單位共建文明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集體,認識社會,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從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提高了思想深度和認識水平。
從多方麵入手
1.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
要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就要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正如馬卡連柯指出的那樣:“隻有建立了統一的學校集體,才能在兒童的意識中喚起輿論的強大力量,這種輿論的力量,是支配兒童行為並使它紀律化的一種教育因素”。
2.用集體主義精神調節言行
青少年學生性情活潑好動,精力旺盛,難免在課餘生活中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來,我們要適時把他們的積極性和誌趣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3.實施集體主義教育
從組織集體到集體活動,都離不開學校為其提供必要的物質設備,全體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更是集體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指導者,他們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創造精神。
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教育,是時代要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高揚集體主義這麵正確價值導向的旗幟,抵製個人主義思想,使人們重建社會主義的精神家園,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