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體育與學生的成長
體育對學生生理的影響
處於生長發育關鍵時期的學生是學校體育過程構成的基本因素,學生既是學校體育的對象,又是學校體育的主體。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習潛能、學習積極性、認知能力直接製約與影響學校體育的效果與質量。
認識中小學生的身體發展
中小學生身體形態的發育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具有波浪式和階段性的特點,並且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和性別差異。
1.學生身體形態發育的主要特點
身體形態是身體的外部形狀和特征,一般是由長度、圍度、重量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的,身體形態發育主要受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影響。 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是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具有波浪式和階段性的特點。學生身體形態發育高峰出現在青春期,隨後,增長速度逐漸減慢,直到成熟為止。
2.學生身體機能發育的主要特點
(1)神經係統。小學階段,神經活動第一信號係統的活動占主導地位,主要靠具體的直觀形象建立條件反射,第二信號係統相對較弱,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初中以後,神經抑製過程得到發展,抽象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兩個信號係統的相互關係更協調和完善,分析綜合能力顯著提高,能較快建立各種條件反射。
(2)骨骼肌肉係統。青少年、兒童骨骼發育主要表現為長骨的快速增長,骨的彈性大而硬度較小,容易彎曲,發生畸形。因此,要特別關注學生身體的正確姿勢。
(3)呼吸係統。青少年、兒童呼吸係統的發育隨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完善,功能逐漸增強。小學和初中的學生胸廓較小,呼吸肌較弱,呼吸表淺,呼吸頻率較快,肺容積小,肺活量也較小,呼吸調節機能較弱。
(4)心血管係統。中小學生的心髒發育不如骨骼肌快,心肌纖維細,心收縮力較弱,心率較快,心髒每搏輸出量比成人低。隨著年齡增長,心收縮力逐漸增強,心率逐漸減慢。
3.學生體能發展的主要特點
體能的發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表現出明顯的年齡特征和性別差異。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男女學生體能的發育速度不同,表現出明顯的波浪性和階段性。根據學生體能增長速度的特點和增長速度的基本趨勢,可將學生體能的發展分為快速增長期、慢速增長期、穩定期和下降期。
在體能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存在一個連續增長速度較快的時期,而且還有一個體能發展的敏感期,即體能增長較快的年齡階段稱為體能發展的敏感期。
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的主要表現
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是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學校體育對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一些重要方麵。
1.促進身體形態正常發育,養成正確身體姿勢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形態的可塑性較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骨組織的血液循環、骨密質增厚,使骨骼更加結實粗狀,抗折性提高,肌肉收縮更加有力強健,關節更加靈活牢固,這些變化有利於促進學生身體形態的正常發育,養成正確的身體姿勢。另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還可能使骨骼變長,對青少年學生身高的增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提高機能水平,全麵發展體能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髒功能,改善呼吸係統功能,促進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提高抗彎、抗壓、抗折能力。還能促使中樞神經係統及其主導部分大腦皮層的興奮增強,抑製加強,從而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提高大腦分析綜合能力,使機能水平得到提高。
3.提高適應環境,抵抗疾病能力
體育活動是在各種外界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如嚴寒、酷暑、風雨等,由於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可避免地使人受到影響,人體必須隨時調節各器官係統的功能來適應這種環境的變化,使人體的內外環境能保持相對的平衡。
體育對學生生理的影響
學生的心理發展的認識
學校體育不僅具有促進學生身體發展的作用,而且具有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所謂學生心理發展是學生個體心理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主要包括學生的認識發展、情感和意誌發展、個性發展三個方麵。
1.認識發展的特點
(1)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事物整體的反映。小學生感知能力較差,抽象思維尚未形成,其思維形式以感覺運動模式為主,這一時期模仿能力較強。
學生往往對新穎動作示範很感興趣,而對教師的講解則缺乏熱情,因此,教師應多運用正確、生動的講解,優美、形象的示範,通過直觀方式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到中學階段,學生的感知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能比較全麵地感覺事物,尤其是運動知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主要是通過大量的運動實踐,在實際體驗中逐漸發展起采的。
(2)注意。注意是心理過程對有關對象的指向與集中。小學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無意注意起重要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學階段,學生的有意注意發展顯著,穩定性提高,注意範圍擴大,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不斷發展,自覺性和靈活性也有所增強。
這一階段,隨著注意的發展和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能較好地調節和控製自己的注意,為係統地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奠定了基礎,但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受興趣、愛好的支配。
(3)思維。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到抽象,從低級到高級,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
到了初中階段,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便開始占有相對的主導地位,這既是個體思維發展中的一個質變,也是少年期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少年期的另外一個思維特點是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
2.情感和意誌發展的特點
(1)情感。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青少年時期正處在向成人過渡的時期,也是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小學階段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生動、表現強烈、鮮明,但對情緒和情感的控製力不夠。
如個人或集體在遊戲或比賽中獲勝而歡呼雀躍,也會因一時的失敗而垂頭喪氣。從情感的發生和發展看,中學階段學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現在情感強烈而且容易衝動,情感豐富而不穩定,情感表現具有間接性,情感發生的心境性,情操在逐漸形成。
(2)意誌。意誌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來實現預定、的目的任務的心理過程。小學生意誌的獨立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製性都比較差,他們常依靠外部影響來完成某一活動。
初中以後,學生的獨立性和堅持性都迅速發展,果斷自控能力也隨之增強。處處表現出精力旺盛,相信自己力量無窮,但在認識水平上,卻還沒有發展到與體力相匹配的程度,容易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以致容易草率地做決定和倉促行事。
3.個性發展的特點
個性是指個人整個的麵貌,包括與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區別於他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性以及經常出現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包含個性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性兩個方麵。
個性心理特征由氣質、性格和能力三方麵因素組成,其中氣質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性格主要是由環境和教育影響決定的,氣質和性格共同對一個人的能力產生影響。能力的發展有快有慢,在不同個體身上有高有低。
個性傾向性由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構成。對於中小學生來講,動機和興趣是其個性心理的集中表現。小學生直接動機占主導地位,隨著年級的升高,間接動機更顯重要。
因此,體育教師應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體育鍛煉目的性的教育,不斷提高學生正確的鍛煉動機,使之成為推動學生自覺學習、鍛煉和從事專項訓練的動力。
就小學生的體育興趣而言,一般都具有廣闊多樣性,因為他們對各項運動都感興趣。到中學階段,體育興趣不斷分化,並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多喜歡負荷量大,競賽性強,能表現機智、靈活、敏捷的運動項目,如球類、田徑、武術等;女生則喜歡動作輕快、優美、節奏韻律感強、運動強度不太大的運動項目,如舞蹈、藝術體操、球類項目等。
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發展的作用
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變化是一生中最複雜的時期,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長期的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
1.促進智力與能力的發展
智力又叫智能,是一個人認識能力的有機結合。具體地講,智力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智力的發展首先依靠人的大腦發育成熟,其次依靠人的各種實踐活動的深入進行。
研究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達到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目的。通過名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大腦的發育和改善神經係統的工作能力!為智力的開發奠定生物基礎。
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部,人體一切活動的指令都是由大腦發出的。參加體育活動,可以改善大腦供血、供氧情況,促使大腦皮層興奮性增強,神經係統的均衡性和靈活性加強,對體外刺激的反應更加迅速、準確,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分析綜合能力加強。
體育鍛煉所引起的一些非智力成分的良好變化,如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均對智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另外,學校體育本身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蘊涵著豐富的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的內容,對全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廣泛訓練記憶能力、啟迪誘導想像力和提高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運動有助於開發大腦右半球的功能,對發展兒童的直覺、空間轉換、形體感知等形象思維及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2.調節情緒,緩解心理壓力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狀態是衡量心理健康最主要的指標。學生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因學習、生活、同學關係等產生緊張、憂愁、壓抑、悲觀等不良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