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1(3 / 3)

教師要把“活動或學習活動”還給教育、課程與教學,讓學習者在“活動或學習活動”中,實現自身的“成人”的需要和“發展”的本質。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活動化,需要教學環境也活動化。

研究揭示,活動分為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從發生的觀點來看,外部活動是原初的,內部活動起源於外部活動,是外部活動內化的結果,內部活動又通過外部活動而外化。這兩種活動具有共同的結構,可以相互過渡。

人的活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遊戲、學習和勞動。這三種形式的活動在人們不同發展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其中有一種起著主導作用。例如在學齡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是遊戲;到了學齡期,遊戲活動便逐步為學習活動所取代;到了成人期,勞動便成為人的主導活動。不過,這三種活動又是連為一體的,遊戲是學習化和勞動化的,學習也是遊戲化和勞動化的,而勞動則也是遊戲化和學習化的。

教學環境的活動化,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建構成為人的外部身體活動與內部心理活動的場景,建構成為可以開展遊戲、學習和勞動的活動場景。

文化的基本原理是,人通過“勞動”或“勞作”乃至“休閑”或“娛樂”等活動而創造或創新文化,這樣的活動實質就是在人以物的方式表現、存在和發展的同時,物也以人的方式表現、存在與發展。所以在文化哲學的意義上,活動就是“人——物”之間、“物——物”之間以及“人——人”之間三大互動關係的實現。因此,在這樣的意義上教學環境活動化就有三條基本原理:

(1)“物——物”互動原理。隻有在“物——物”互動的環境裏,人的學習活動才具有前提條件。物質內核實質上是人的特定行為方式的凝聚,教學環境活動化的“物——物”互動原理,就是指教學環境中的各種物質因素、設備、形式和樣態,以人的學習的方式而表現、存在和發展,教學環境的優化可以使物質因素以人的學習行為方式加以設計和表現。教學環境的“物——物”互動一般有兩個層麵。

第一個層麵是教學環境中的各種物質設備及其關係,為了學習的實現,在時空上是動態互換的。比如教室裏的黑板以及桌椅板凳是活動式的,可以隨學習活動的需要而改變位置和結構;校園裏的花木草藤,可以盡量盆栽,花色品種多樣化,可以隨季節和學習活動而加以選擇利用;還有樓房以及藝術品等,應該盡量保留和展現曆史的“軌跡”等。

第二個層麵是教學環境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之間,應生成內在的“互動”關係,產生“相映成趣”和“相得益彰”的效果,這就既需要進行教學環境布局和結構的科學設計,又需要進行教學環境格調和效果的審美構思。

(2)“物——人”互動原理。隻有在“物——人”互動的教學環境裏,人的學習才能得以實現。“物——人”互動有兩方麵的涵義。

第一方麵,物質環境的構思、設計和建設,必須合乎人的學習活動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學習興趣就被激發而“躍躍欲試”。眾所周知,實驗室和體育場地的設備,使得學生一置身其中,就“大腦興奮”、“手腳發癢”,急不可待地就投入了學習活動之中。這啟示著教育工作者們,教室必須打破“上白下綠”、“台上台下”、“掛像肅穆”、“題詞嚴謹”的清一色格式,轉換為“多姿多彩”、“美輪美奐”的學習大舞台。

第二方麵,師生在學習準備、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中,應自覺地並充分地挖掘物質環境中的各種潛在的學習活動因素及其功能,使之為學習活動所用。師生都應該改變過去形成的與教學環境不相幹的觀念,超越那種“了然一身”的“窮光蛋”的感覺和意識,去擁有整個教學環境,不斷地充分開發環境,使之成為自己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3)“人——人”互動原理。營造“人——人”互動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地促進和提升人的學習。教學環境裏的“人——人”互動涵蓋麵很廣,包括校園裏各類人員之間的互動,學校、家庭與社區各類人員相互之間的互動,其中主要是師生互動、教師間互動和同學間互動。

“人——人”互動,分為直接互動和間接互動兩種類型。在物質文化越來越發達、越來越豐富的當代,教學環境中的“物——物”互動和“人——物”互動越來越繁榮,而通過媒介進行的“人——人”間接互動也越來越豐富,但是,“人——人”直接互動則越來越衰微,特別是“師生互動”越來越困難。在教學環境優化中,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促進、擴展和加深“人——人”互動,特別是繁榮“師生互動”,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發展方向。

4.大教育觀大課程觀

在教學環境的優化上,需要超越學校教育或班級教育的局限,超越學校課程或學科課程的局限,建立起大教育觀和大課程觀的理念。

在大教育觀的意義上,教學環境的優化,一方麵要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聯係。另一方麵,既要優化學校教學環境,同時要優化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把三者的優化納入教學環境的設計、建設和應用過程之中。

在大課程觀的意義上,教學環境的優化,有三層涵義:一是要對教學環境優化進行課程設計,把大教育觀從思想、體製的層麵具體落實到實際運作的課程層麵;二是把課程和隱蔽課程從已有的學校性限定中解放出來,建立家庭教育課程和社區教育課程體係;三是對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進行一體化和整合的隱蔽課程設計。

5.整合觀的理念

教育整合觀,就是在大教育觀基礎上,在教學環境優化中,把學校教學環境、家庭環境和社區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篩選優化和設計,整合為積極的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形成師生學習發展的全麵的良好條件。課程整合觀,就是在大課程觀基礎上,在教學環境優化中,把學校課程與家庭教育課程、社區教育課程,把正式課程與隱蔽課程進行整體設計,使它們對師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和一致的作用,在實際運行的層麵上,使教學環境與正規教育和正規課程對師生的學習影響達到最佳的親和程度。

優化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教學環境的優化與教學環境的設計密切相關,設計本身也包含著一定的優化思想,而優化本身也是一種設計。但是,教學環境的優化又與教學環境的設計有所不同,教學環境的優化更多地強調在現有條件下通過變革教學環境諸要素的構成方式,從而取得最佳效果。

完善教學目目標

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往往僅僅考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注意對活動目的本身的反思,最終造成人自身的異化。教學活動是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對象是人本身而不是其他,更需要注重活動目的目標的完善。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學校首先要檢察自己的目的目標是否完善,這是優化教學環境的首要前提。

優化社會大環境

在現實中,學校教學活動往往受社會大環境的抵製,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不能否認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消極影響的思想、觀點和言論,而這對有些學校的教學活動有著極大的衝擊,使學校教學活動目的的實現受到影響。

因此,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為教學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但是,教學活動總不能等到社會環境完美無缺的時候再進行,而應發揮自身改造社會環境的作用,為淨化教學環境做出應有的努力。這就要求學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抵製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強化學校教學活動的影響力。

改善學校物質條件

學校物質條件是學校教學工作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是學校生活的物質載體。

事實上,學校的物質基礎首先是一個完備教育過程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其次,它又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是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習慣的手段。

毫無疑問,創建良好的物質環境是教學環境優化的重要內容。盡管在經濟落後的情況下,學校物質條件不可能得到很快的改善,但是師生可以通過對校園的精心設計和綠化、通過對教室的布置,使學校物質環境得到美化和優化,使教學環境體現出崇高的教育意義和審美價值。這對於優化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學環境有著更大的啟發和意義。

優化教學過程

有完善的教學活動與和諧的校內外環境,而沒有優化的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隻能是一句空話。

優化教學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協調好教學微觀環境諸因素間的關係。例如,篩選、組織和利用好各種信息,使其成為適宜的教學內容;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善於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及時做出機智的調整等等。

總體上看,可以從兩個方麵優化教學過程:第一,就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而言,要優化這些要素間的關係,以保證教學結構的合理和正常功能的發揮;第二,就教學活動過程而言,要使各要素間的銜接緊湊自然,反饋順暢,而且要有足夠的靈活性,以便全麵實現教學活動的目的。

優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在優化教學環境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學評價一方麵是對教學活動成果進行評判,另一方麵又因其價值導向的功能而左右著教學活動的發展方向。優化教學評價,就是讓教學活動更為規範和理想,也就是使教學活動有利於學生的和諧發展,有利於教學環境整體功能的全麵發揮。

在現實教學實際活動中,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恰恰是導致教學環境失衡和教學活動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學校必須克服教學評價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如評價手段單一、簡單;評價標準呆板、缺乏彈性,過分強調整齊劃一;重終結性評價而輕形成性評價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明顯地相悖於教學環境平衡的要求,其最終結果會降低教學活動的質量。

校園環境的日常管理

校園環境管理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關規定指出,學校要特別重視校園環境建設,搞好校園的綠化和美化,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學校不僅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學校教職工工作、生活的場所。一所學校的環境如何,不僅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名學生,也同樣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老師。學校環境不僅代表著一所學校的風格、精神麵貌,更是一所學校管理質量和水平的直接體現。

學校環境分類

校園環境主要包含兩種類型的要素。

1.校園硬環境

指如建築、設施、設備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環境。

2.校園軟環境

指校訓、校風、校紀、校園文化、師生心理環境等,這些因素雖看不見、摸不著,但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能體會、感悟到,並深深影響著每個人。

因此,學校的校園環境建設既要重視打造合格、規範、布局合理的現代化硬環境,更要重視營造自尊、自信、平等參與、樂觀向上的軟環境。

學校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是相互配合的,當硬環境存在某種不足時,則更要重視發揮軟環境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硬環境的不足。但是,軟環境的作用是硬環境所無法替代的,學校應該充分重視並發揮軟環境的作用。

無障礙校園環境

無論硬環境還是軟環境,學校環境建設的最大特點都應達到無障礙化。無障礙校園環境包含兩層涵義。

1.校園物理空間的無障礙

其實質是構建無障礙的校園硬環境。關於這一點,既有比較多的相關規定,也容易引起學校管理者的重視。如學校根據其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需求,大到校園建築設計、教師布置、學生生活場館,小到學生的教具、學具等,無不特色鮮明。

2.校園心理環境的無障礙

其實質是構建特殊教育學校良好的文化氛圍。學校的校園文化應充分體現尊重、平等、接納等人本主義精神,構建這樣的校園文化,有助於建立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之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這種校園心理環境氛圍,首先使學習、生活在校園中的學生感受到愉悅、平等、尊重、安全,這不僅有助於減緩學生由於缺陷等原因而帶來的壓力、自卑、焦躁等不良情緒,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更有助於學生正確麵對自身的缺陷,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養成堅毅、樂觀、自信的個性品質。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會贏來家長對學校的信賴和支持。

其次,教師在獨立承擔特定的教育教學任務的時候,非常需要來自同事、領導、學生家長等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幫助,他們也需要這種平等、友好、合作、探究的無障礙心理環境。在與同事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過程中,教師之間既能交流經驗,也緩解了麵對工作挑戰而引發的心理壓力。在一個團結、協商、合作、鑽研的教師集體中成長,每一位教師的心理是積極的、健康的,在麵對各種挑戰的時候,他們才不會感到孤單和無助。

總之,良好的校園環境在培育兒童健康成長方麵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在積極健康的校園環境中耳濡目染,有利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良好環境能起到陶冶情操、激發興趣的作用,有利於少年兒童的身心康複。同樣,良好的校園環境對教師的影響作用也是巨大的。學校應重視校園環境建設,加強校園環境管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

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

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標誌之一。校園環境包含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指各種教學設施、校園的綠化美化,它是校園環境建設中的基礎。自然環境中如果沒有人文精神的體現,沒有賦予文化教育內涵,沒有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會失去原有的價值。

人文的校園是一種示範,是一種無聲的教化,是一種遠大理想的催化,是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激發。充滿人文的校園,無不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它將很好地影響學生的整個人生。

同時,應不斷加強教育科研,廣泛學術交流,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學校,提升校園內涵。

文化氣氛濃鬱的校園環境,學生漫步其中能自覺品味和感受校園的人文氣息,感情激蕩,知識內化,從而淨化心靈,修身養性,樹立崇高信念,確立高遠的目標追求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明白學習的目的意義,學會做人,懂得寬容,與人為善。自覺地加強文化修養,告別低級趣味、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陶冶人性,形成健全品格,激勵其健康成長。

人文環境是體現高校人文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圍的外部條件的總和。隻有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讓學生感受到有催人奮進的動力、和諧向上的精神時刻激勵鼓舞自己,才能逐漸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充滿誠實守信、公平正義、充滿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