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2(1 / 3)

存在的問題

每所學校都有嚴謹的治學方針、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富的人文精神,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有些學校的人文環境建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發展,因此在學生身上反映出很多問題,成為校園中不和諧的音符,給和諧校園的建設帶來了阻力。

1.人生觀缺失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由於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及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入,使部分學生存在著政治信念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的現象。導致思想不要求進步、沒有進取心、上進心。

2.公德意識薄弱

不文明行為和舉止在校園經常可以見到,例如學生之間交往舉止不得體;浪費水、電、糧食等;酗酒打架;在教室寢室裏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扔雜物;不愛護樹木草坪等現象,沒有樹立起良好的公德意識。

3.學習態度不端正

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對其失去興趣,對待學習怕苦怕累,有懶惰思想,為了畢業而不得不學,根本談不上對知識的鞏固、加深和理解。更有甚者整天迷戀於網吧,染上社會上的不良習氣,連學業都不能完成。

4.團結協作不強

部分同學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不關心集體,我行我素,很少參加集體活動。沒有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取得最終成功的意識,缺乏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勉勵的合作互助精神。

建設的思路

校園人文環境對於陶冶學生情操,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質至關重要,是和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人文環境雖然是隱性的、精神上的,但它可以通過一些載體而完成對教育者的教育過程。這些載體主要是:學生的活動場所、學生的文化生活、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生的管理創新意識、教師員工的教育素質等。加強校園人文環境載體的建設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

1.提升小院內涵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校園內涵的重要方麵,是提高校園文化品味的重要措施,學校應在淨化、綠化、亮化、美化的基礎上,加強和注重校園文化建設。

以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站在時代高度,具有前瞻性和創造性地審視、定位學校發展,對校園進行精心設計,配置人文景觀:修造文化牆、建文化長廊、裝飾地麵圖案、配栽奇花名木、造假山曲徑……使之符合校園實際,擺脫俗氣,呈現高雅,具有自身特色。

讓景觀、圖案與環境遙相呼應、協調統一、表情達意;讓每一棵草木蘊含寓意;讓每一個景點啟智明理;讓環境透射人文氣息,使校園環境人文化。

2.教師率先垂範

加強人文的宣傳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教師是人文思想的傳播者。校長是學校發展的引路人,首先應具有全新的育人理念和較強的人文意識。同時,應具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校園人文性、提升校園內涵的決心和實際行動。

以校長的思想、行動感染全校師生,加強宣傳教育,烘托出人文氣氛。召開全校師生動員大會,發出弘揚人文、追求卓越倡議,大張旗鼓地利用廣播、標語、櫥窗、黑板報等廣泛宣傳;請專家、教授、民間藝人到校作專題報告、專題演講,烘托出崇尚科學、弘揚人文的環境氣氛。

教師率先垂範在全校掀起轟轟烈烈的弘揚人文、營造人文環境的活動,讓全體師生都積極主動地投身於這個高雅地活動中來。

3.創設活動場所

注意學生活動場所的創設。對學生活動場所進行文化創設,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人文環境的熏陶。比如通過定期舉辦主題鮮明的宿舍藝術節,將思想性、知識性、文化性的內容引入宿舍文化建設中,營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在活動中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尋找素材、親自動手布置環境不僅充實了自己而且陶冶了情操。

學生餐廳不僅做到適用、潔淨、美觀,還要融文化教育為一體,有條件的學校應在餐廳安放電視,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國內外大事;擴展餐廳用途,其他時間可以當作閱覽室對學生開放,讓學生感受到身邊濃鬱的文化氛圍。

其他學生活動的場所也應賦予文化內涵,把辦學特色和學校人文精神融於時時處處,讓牆壁說話,讓花草賦詩,讓格言警句時時處處顯現,啟迪學生智慧,美化學生心靈,充分體現活動場所給學生的教育作用。

4.提升文化活動

學生的各種文化活動應該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為重點,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並要充分體現時代特點,減少單純娛樂性的內容,避免頹廢、消極的內容出現。

除了在重大節慶日舉辦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平時也應舉辦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體表演及各種競技比賽,多領域的學術報告,增加學校文化氛圍。另外要加強對學生社團的規範管理和正確引導,提高社團活動質量,提高學生自強、自立和開拓創新的能力。既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又要促進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增加社團在學生中的影響力。

還有應該加大學生文化活動的覆蓋麵。有統計數據表明,隻有大概40%的學生參加過學校組織過的各類活動,很多同學不親自參加活動。因此,學生的文化活動必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給每位同學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活動,並把這作為第二課堂係列活動之一,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

5.培養良好習慣

學生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論思想還是行為都不成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推動作用,而且良好的行為習慣置身於學生言行中,影響帶動其他同學提高品德修養,促進優良校風班風學風的形成。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它是一個長期的係統的工程,如何貫徹學生行為準則是關鍵,可以通過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定期組織學習、量化行為準則、親自參與管理、進行檢查評比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使學生能夠養成自覺遵規守紀、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習慣和良好的勞動、衛生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幫助形成良好個性品德。促進人與人、人與校園的和諧相處,使校園文明有序,充滿活力。

6.提高創新能力

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創新意識和能力,可使學生增加對學校人文精神的認同、理解和支持,使人文精神按照學生需求的方向發展,消除抵觸情緒,使學生和學校和諧統一,幫助形成校園良好人文環境。

通過建立並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管理委員會”,可以使學生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督導;對思想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進行幫助;對生活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幫扶。“自管會”是學生自己的組織,生活學習在學生當中,可以及時發現身邊出現的任何狀況,為良好人文環境的建設清除障礙。

7.提高教師素質

教育者的言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和學校人文精神、教學理念不協調,就不能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學校應提高教師、輔導員及教輔隊伍的師德修養,樹立全方位育人觀念,塑造教育者的優良品格。使教育者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學理念、教學風格、價值取向與學校的主體文化協調一致,給學生做示範、做模範,完成教書、管理、育人工作。教師做到對學生尊重、關心、熱愛,對學術嚴謹、認真,對同事和睦相處,互相支持理解。為良好人文環境的建設提供保障。

注意的問題

1.以人為本

在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中,學校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因材施教並注重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做到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實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麵、各個環節。使每一位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人文關懷和人情溫暖。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校之間融洽和諧關係的形成。

2.思想工作

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必須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結合,堅持認真、紮實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項工作中必須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的原則,構建以開放式教育為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係。

通過形式多樣、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質。為校園人文環境的建設鋪平道路。

3.製度保障

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必須有科學完善的製度相配合,要有和學校人文精神內涵相一致的規章製度、崗位職責、行為規範以及與之相應的管理行為。規範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種辦學行為,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塑造高尚師德,嚴肅紀律,約束和規範大學生行為。

杜絕製度與行為之間相互脫節,把製度作為學校人文環境建設的紐帶和橋梁,貫穿在學校人文環境建設中。要把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的製度變成師生共同價值的追求,化為全校師生共同的行為,早日實現和諧校園。

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是一項係統化、長期性的工作,隻有經過管理者、教育者、學生不懈努力和曆史的沉積才能形成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任何急功近利式的“說教”都是無效的;也隻有通過最有力量的文化,感染和熏陶著教師和學生,才能凝聚其精神,達到人與校園的和諧統一。

因此,必須對校園環境條件加以認真地研究分析、科學規劃,對每一處建設都要精雕細琢,切不可隨心所欲、粗製濫造,死搬硬套某種模式,刻意追求某種人為效果。否則,不僅不會達到所預想的人文效果,反而還會破壞其原有的自然性,從而有損原有的人文色彩。

校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校園是育人之所,宜人高雅的校園景觀能傳達出學校的精神風貌、審美情趣、文化內涵等,並感染人為之積極奮鬥,如此對校園環境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就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多數學校已經向大眾化教育轉化,出現眾多學校開始擴建,但由於時間短、資金缺、學生多、基礎配套不完善、校園文化設施薄弱,校園文化的遷移無法像校園園區那樣可以快速的物理移動要實現校園環境的和諧構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學生的成長成才,從校園文化與園區規劃的層麵來思考,新校園景觀設計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校園景觀是對學校曆史、文化和時代特征的展現,是整個校園環境的精髓所在。

校園建設中的問題

1.校園綠化麵積小

校園綠化是形成校園環境的基礎。在校園綠化、景觀設計中,要創造一種環境,讓師生在此遠離社會喧囂,用平靜的心情來學習和生活體驗,個人活動空間少,綠色空間更少,人與自然接觸少,人與森林植物接觸少,在擁擠的水泥建築的窄小空間,遠離自然容易產生浮躁的情緒,缺乏獨處思考的場所,非常不利於學子的心理成長;在綠化設計中利用具有生態保健功能的植物、樹木、灌木,形成立體的綠化景觀,既可以為校園形成綠樹成蔭的環境,也能為學生創造出適合讀書的氛圍。

在校園綠化中,注意生態環境與藝術相結合、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隻有具有了良好的綠化條件,才可能創造一個合格的校園文化。而校園綠化麵積小、比例低,對學生的早讀造成一定影響。有的學校綠化麵積利用不科學等問題的存在,凸顯出了校園規劃的不足。

2.道路設計不合理

道路與交通組織的觀念相對滯後。道路交通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園內部的環境質量。

傳統的大學校園中車行交通流量規劃中,通常以整齊的道路網和條塊狀的建築分割校園空間。有的校園道路設計不合理,人車混行,主要道路直接穿過功能區。行人仍不時出入車行大門,不但影響車輛通行,還潛藏著不安全因素。行人通過數量多,課間時幾乎覆蓋了整個道路。不但阻礙車輛通行,行人也不安全。

3.校園分區不科學

分區的目的是為師生提供環境優美、更具人性化的校園,使得師生可以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建設中,應強調“以人為本”“生態校園”兩個主要元素。學校要“以人為本”建設“生態校園”,即所有的規劃建設以教師學生為出發點,並建成一個生態環境良好、適宜學習生活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代表型校園。

在分區中,學校要合理配置資源,有效利用資源。形成動靜分設,互不幹擾的區間,同時加強不同區間的相互聯係。在擴建校園建築的同時,注意校園文化的培養,要突出“以人為本”設計思想,在學校內部,以師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行為規律為出發點,科學合理地確定學校的功能分區和結構形式;體現學校文化特色,堅持生態建設,增加單位麵積上的綠化量。

4.整體設計思想弱

校園建設在分階段進行後,缺乏整體設計思想,特別是校園中缺乏文化景觀,雖然現代化建築優於老校,但缺乏曆史文化底蘊和溫馨的生態環境。

校園建設改進建議

1.增強整體規劃

校園景觀包括建築物及其外部環境,以及由人構成的景觀。建築景觀指校舍建築,而建築物外部環境則具體指建築以外存在於校園空間中的一切物質,包括校園內的自然環境與條件,也包括了植栽、草坪、道路、廣場、建築小品等設施。

師生長時間、全方位的處於校園環境文化的籠罩之中,清晨鍛煉、校園漫步、教室聽課、圖書館閱覽等等,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角度,都無法擺脫與回避整個校園的立體的、流動的景觀的包圍。

應該進行校園整體規劃,重新進行校園功能分區,增加綠化麵積,建設文化小品,園林景觀,使學校景觀更加豐富和人性化。在建設校園時,要遵循幾個主要的設計理念。

(1)突出人性化,即一切以為師生學習、生活、工作提供便利。

(2)要建設綠色校園,綠化要占學校的主要部分,同時注意節約土地、節約能源,如建築以自然采光與通風為主。

(3)要實事求是,在有限的地域內,要規劃一個有特色、人性化、生態化的“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的校園。

2.增加標誌性建築

標誌性建築的基本特征,就是人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形態和最少的筆畫來喚起對於它的記憶,標誌性建築是一個地域的名片,有時也體現了一種地域的精神。

每個學校都應該有自己的標誌性建築物,作為學生對其記憶的引導線。校園中的標誌可以是校標、雕塑、門樓、建築小品或特色空間及建構築物。標誌可以反映這所大學的曆史,使校園環境增加深層含義,因而標誌幾乎統領整個校園的氣氛與基調。應在校內征集,同時請專業的人員設計學校的標誌性建築,作為獨特性標誌。

還可在一些小細節上體現,如校內的每個建築的房簷或者牆壁上都刻有裝飾性標誌。這樣既能使大家時刻看到、想到學校的校標警語,同時也成為了學校的標誌物。

3.移植花草樹木

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設施,應移植一些大的能夠起到遮蔭的樹木,在樹木下設置較多長椅,作為師生休息、學習的地方,這也是校園最為明顯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