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2(2 / 3)

同時,垃圾桶等日常設施應再加強些;在校園的休憩區,還應建設若幹涼亭,既能作為別致的景觀,又可為師生提供便利的學習和休閑場所。

在校園內,覆蓋全校區的無線網絡,為師生戶外的學習提供條件;建設公共交流、娛樂場所,作為師生之間、學員之間的公共的聚會、交流場所等。

同時還要注意一些標誌牌的設計,以便於師生尋找地點的同時,還可為校外出入的人員提供人性化的便利;校園路燈的使用,要注意環保、綠色概念,利用節能燈、太陽能燈。

4.改進建築色彩

在建築的設計上,生活區的建築色彩要柔和,利用各種色係為主題,為各宿舍樓命名,或者在各棟宿舍樓周邊種植不同的植物,來為各建築宿舍樓命名,在各個建築之間建設走廊,既可提供較多的便利,而且觀賞性也很強。

學習科研教學區的建築體現時代、人文、人性等特點,以便利、功能齊全為主要考慮因素,首要的是為師生提供充足的學習地點,如自習室的數量等,同時在各樓層還可設置休閑區,作為學生課間放鬆的地方。

在行政辦公區的建築設計上,要體現莊嚴、肅穆的感覺,畢竟那代表著權威,需要大氣的建築;在師生休閑區的建築應是那種俏皮、活潑、具有流線性的建築,讓人賞心悅目的同時,還能夠放鬆心情;活動休閑區的建築要提供各種休閑娛樂設施,建築的設計要體現多功能、人性化等特性,為師生提供一個娛樂、交流的良好場所。

5.校園分區綠化

綠化是校園環境建設的重點,分別根據不同區間進行建設。

(1)門前區。這裏是首先衝擊眼球的景觀,在綠化上應作為重點,應設重要景點作為門前區的主景,一覽無餘。如可在北門、東門、西門和南門大門口種植高大的雪鬆,大門內設小型廣場,鋪設草坪點綴花壇、雕像、噴泉等。

(2)生活區。這個區的綠化樹種應以常綠喬木和灌木為主,藤本、綠籬次之,在生活區,沿宿舍四周可砌築花牆,種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如紫荊、海棠、紫薇、紫葉李、紅葉李、迎春等,既不影響一樓的室內透光,又有美化效果。在樓牆適當的位置可種植一些攀援植物,如爬山虎、月季、迎春等,既可以增加綠化麵積,豐富空間立體景觀,也可以起到防曬降溫的作用。

(3)科研區。此區是師生工作學習的地方,植物配置應形成幽靜、美麗的環境,且不影響室內的通風采光。總體來說,綠地宜采用園林手法,樹木可采用對植、列植或在建築物兩側栽植綠籬,也可少量的采用孤植,用樹形比較優美且能烘托一種幽靜氣氛的樹。

還可在建築物前鋪設大麵積草坪、點綴美觀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但是教室的南向一定距離內,不能種植高大喬木,尤其是常綠喬木,以免影響夏天通風及冬天采光。

(4)運動區。學校的運動區塵土較大,因此在配置植物時要選擇一些吸附塵土、淨化空氣能力都很強的樹種。如夾竹桃、泡桐、榆樹,這些樹種有的對粉塵煙霧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有的對空氣中的塵埃有過濾作用,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也有一定的抵抗性。

此外,學校內特別是運動場周圍還應注意不要種植一些落葉、落果和花絮較多的樹種,這對運動場的環境衛生有很大的妨害。

(5)行政區。行政區作為學校內外交流的窗口,其綠化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學校應選擇適當的樹種和培植方式來體現一種寧靜、莊嚴、肅穆的風格。最好是以一些樹形優美、內涵豐富的喬木為主,如雪鬆、白皮鬆、白玉蘭、棕櫚等。在有草坪的地方可適當地采用孤植,更符合行政區的景觀設計要求。

(6)遊憩區。綠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趨於自然生境,喬木、灌木、草本要自然分層,樹木的鬱閉度也應稍高,可以設置水麵、花架、亭廊、坐凳等。設置水麵、花架、亭廊、坐凳時,各園林小品之間宜用樹木與花草結合在一起。水池中可種水生植物,岸邊可種植扶芳藤、薔薇等藤本植物,使水麵自然入畫。

綠地內的花架旁,應種植紫藤、葡萄、淩霄等攀援植物,形成綠茵花廊。亭榭四周可布置白皮鬆等常綠樹,或配置臘梅、紫薇、丁香等。適當種植合歡、三角槭、欒樹等,用以遮蔭和創造一種幽靜的環境,也可用大葉黃楊、小葉女貞等常綠灌木,圍成半封閉的空間,宜於學生學習、乘涼。

此外,綠地內應廣植花灌木,花開不斷。該區與校園大道、運動場地相鄰部分可用檜柏、大葉女貞等構成高籬,起到防塵、防噪的隔離作用。

(7)校園道路。校園道路通常分為主幹道、支路和綠地小徑。主幹道綠化應以遮蔭為主,支路、小徑以美化為主。主幹道行道樹可選用水杉、銀杏、白蠟、合歡、欒樹、白玉蘭等落葉喬木,短距離的重要路段也可選用雪鬆、白皮鬆、華山鬆、廣玉蘭、枇杷、棕櫚、香樟等常綠喬木。

道路外側應留有帶狀綠地,配置草坪、酢漿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幹道的規則平直。支路及小徑的路旁綠化應活潑而富有變化,根據路段不同可分段種植不同品種,組成不同景區。一般選用常綠樹或花灌木,也可用常綠樹與花灌木間植,如檜柏與紅李,龍柏與薔薇等。

校園規劃重中之重是校園文化的體現,校園規劃要充分發掘學校的曆史和文化內涵,營造獨具特色的校園。在這個充滿城市喧囂的環境下,靜宜而富有生態特征的綠色環境為大眾所渴求,優秀的校園規劃,應能夠營造出可緩解師生心理疲勞、釋放工作和學習壓力的氛圍。

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削減壓力、疏鬆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於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是建立和諧校園的外部環境氛圍。

中學校園環境的建設

馬克思曾說過:“人創造了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了人。”由此可看出,環境建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古代“孟母三遷”的經典故事更是印證了這一論斷。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其整體麵貌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著廣大學生的成長,而且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各中學都將校園環境建設作為學校德育工作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更將它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致力於將校園建成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文明向上,能充分體現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現代化育人場所。

校園環境建設的作用

校園環境建設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整潔環境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作用

21世紀需要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德”在人才諸要素中處於首位,它往往通過日常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高尚品德的最基礎最外顯的表現方式,因此,在學校日常工作中學校經常將培養學生的良好行規作為德育工作的主抓手,而創造優美整潔、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喜歡光顧的場所便是公園、中央綠地等環境優美、衛生狀況良好的場所。人們通過呼吸新鮮的空氣,觀賞布局合理的鮮花綠地,而使平時緊張的心情得到最大限度地放鬆,看著幹淨又美麗的自然環境,愉悅的心情自然產生。

事實上,處於身、心迅速發育期的青少年更需要這樣一種幽雅環境,它有助於讓學生躁動的心情平靜下來,讓他們感到學校就像花園一樣。學生喜歡在這兒學習、生活,這種愛鳥及屋的遷移心理能讓學生從喜歡學校的校園環境,進而喜歡老師、同學。

在那樣溫馨和睦的氛圍中,有老師循循善誘的輔導,有同學們的熱情相助,有豐富多彩的校園學習生活,學生自然會盼著上學,盼著和老師同學相處,感到在學校裏生活是最充實最快樂的。這種愉悅的心理自然大大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由“苦學”變為“樂學”,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行為規範變好了,同學關係融洽了,受到老師、家人、社會的認可,學生自然會有一種成功感、自豪感。這種良好的心理驅動力會促使學生揚長避短,更充分地張揚自己的良好個性,進而促進他們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2.現代化設施促進主動獲取知識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科技信息化的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開始越來越廣泛。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更多地培養各方麵高素質的建設人才,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各學校校園環境建設中都加大了科技教育力度。

首先,各校都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更可能多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如教室都配置了功能齊全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可以利用它建立班級網頁,上網查找資料,發布信息,網上交流等等,實行網絡資源共享。這樣學生不但擴大了知識麵,而且校內及校際間也加強了聯係和溝通,避免以往“閉門造車”的弊端。

有的學校圖書館還為學生配備了電子閱覽室,並增大藏書量,讓學生馳騁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這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興趣,擴大了知識麵,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多地了解世界。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去想;要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去看;要解放學生的雙手和雙腳,讓他們去實踐;要解放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展。”這就是說,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一生的成長有著重要作用,曆史上的許多重大發現也都是在不斷的動手實踐中得來的。

為此,學校應建立多方位、綜合性強的實驗室作為校園硬件建設的主要內容,不但做到實驗設備現代化並不斷更新;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自製各種實驗器材;而且在實驗室中布置許多科學家的事跡。這種現代中又不乏人文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不但自動獲取了知識,更從科學家的事跡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針對中學生喜歡運動的特點,學校的運動場地和各種體育館的建設要盡可能地完善,場地麵積和運動器材要達標,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運動的樂趣,從而達到“健康第一”的目的。

總之,一所學校教育設施的現代化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因為學生通過運用各種現代教育設施,能從中體驗到現代科技的魅力所在,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學生一生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3.人文環境培養學生自主能力

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校應設法組織各種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主題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設計、參與管理、參與優化校園環境,親自動手為校園建設出金點子,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新和主動發展的大空間,並努力使這些活動成為學生受教育的過程。

如發動全校學生開展“我為學校建設繪藍圖”的校園環境設計比賽,學生們繪出的一張張平麵圖、立體圖,它們雖然稚嫩,但對學校濃濃的愛意卻蕩漾筆端。這種親身體驗式的環境創造活動,一方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同時在自我創設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會更珍惜勞動成果,這便是環境的教育功能。

如果說人文化的校園環境布置需要學生的參與,那麼要使這些優美的環境能保護好並不斷充實完善,必須依靠學生的自主管理。例如,為使各校的綠化環境更讓人賞心悅目,學校可緊緊抓住植樹節,發動全校學生開展“我為校園添點綠”的捐花護綠活動,並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讓他們自主設計校園綠化帶的廣告用語及養護製度,達到依靠學生力量養綠護綠的目的。

另外,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高雅審美情趣,發展學生多方麵興趣愛好,提高學生文體和藝術修養,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與人交往能力等多種才能。

因此,作為學校,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題,認真組織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寓教於樂,讓學生主動發展,快樂成長。

主要內容及方法

校園環境建設包括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兩部分,物質環境是指基本設施、衛生狀況、綠化布局等;文化環境則是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校風校紀等。

1.符合中學現代化辦學標準

現代文明建設需要物質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而物質環境則是整個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為了使全體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現代化的校舍建設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中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能充分反映現代化的教育要求。

校舍建設中的主體教育大樓結構要合理,功能區域需合理布局,學校大門的設計能充分體現各校的特色。校內道路要寬敞,建雙道道路,中間可設計“中心廣場”、“噴水池”,使學生進出分離,保證安全,也可休閑。

另外,在建設中還要注重體現校園建設的個性化,多樣化:專用教室要麵積大、功能齊全、便於演示和操作;學生基本活動場所則必須達到一定規模,並且配備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新穎的運動器材;綠化環境更趨規範化、合理化。植物造景絢麗多彩,綠樹成蔭,四季花卉季相分明,具有一定的綠化藝術水平。這樣學校就像一座大花園,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工作自然賞心悅目,精神愉快。

總之,學校的硬件環境需要根據教育的發展要求不斷調整,滾動前進,要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建設和管理,從而凝聚全體學生,讓學生從內心熱愛自己學習的校園。

2.符合時代要求和學生個性發展規律

文化環境也稱校園環境的“軟件”,是整個校園環境建設的最重要部分。試想,硬件設施一流的學校如果沒有健康向上、嚴謹規範的校風和學風,學生怎會爆發學習的熱情;沉悶無比、缺乏活力的校園生活又怎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一所學校創立後,首先要抓良好的校風,嚴謹的學風,向上的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部分:

(1)讓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動態布置協調一致。學校總是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中。就學校的自然環境而言,從學校的整體布局到校園的綠化美化,不僅應該具有審美價值,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且也應該具有文化價值,體現出一個學校特有的文化底蘊。

如果把學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視作知識的載體,通過獨具匠心的設計,把教育目的和科學文化知識融進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那麼校園的自然環境就會成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就具有了獨特的教育功能。

學生進入這種賞心悅目的優美環境中,不僅會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規範自己的言行,使之與這種優美文明的環境協調一致,而且能使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在這種具有知識含量的自然環境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升華自己的人格水平。就人文環境而言,一所學校應該形成豐富的高水準的人文教育環境。

人格的形成過程是人的社會化過程。而人的社會化過程是一種人文過程,人文過程必須在一定的人文教育和人文環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學校無閑處,處處有教育”,讓校園生活灑滿七色陽光,讓每一堵牆壁都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