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學校環境文化的建設2(3 / 3)

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舍得“花錢買效應”,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畢生難忘的學生時代。因此,學校環境布置時要注意人文氣息,如校園中可以建一些名人的雕塑,櫥窗、走廊可貼一些名人名畫,古人的警句名句,甚至用更多的空間來展示學生作品。學校要經常舉辦學校的傳統項目如藝術節、校慶活動、運動會等,要多創辦各種學生社團、俱樂部,充分發揮廣播台、自辦報紙的宣傳功能,讓學生感到學校生活豐富多彩且生機勃勃。

另外,室內環境的布置也是學校整體環境布置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室正前方懸掛國旗,兩旁是班訓等班級文化建設,能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班內還可設置生物角、榮譽角、張貼學生設計的班徽、唱響學生自創的班歌等等,讓班級的個性文化環境布置充滿濃鬱的健康教育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耳濡目染。

(2)讓校風學風在塑造學生人格品德過程中不斷產生積極的影響。校風是一所學校的精神麵貌,是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特點和傳統習慣等的綜合體現,反映了學校對全體師生的共同要求。同時對全體師生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強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對塑造學生的人格具有無言的威懾力。

因此,一所學校應以校園環境建設為抓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風,並把校風作為學校精神的象征,作為教育學生的最基礎的教材,讓學生明白校風的含義和具體要求,並熟記於心;讓師生在每天進出學校的第一眼,都能見到醒目的校風標牌,以便時刻提醒自己用校風規範自己的言行。這種持久的、經常反複的潛移默化式的環境熏陶,會使學生逐步內化為自覺自主的行為,養成良好的人格品德,使其終身受益。

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目標,製訂相應的校紀校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富有本校特點的良好校風學風。

(3)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環境。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反映了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師生關係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教師的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具有榜樣示範作用。

教師要真正成為真的種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幟,誘發學生豐富的心靈世界,就必須從道德品質,思想境界、教育觀念、工作態度、待人接物、言行儀表等方麵,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符合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給學生起示範作用,從而真正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直接的、奠基性的作用,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健全的人格。

總之,校園環境建設應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尤其是校園文化建設。因為校園文化不僅體現在優美的自然環境文化、高尚的人文教育文化、良好的校風校紀文化、融洽的師生關係文化上,而且體現在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麵。

因此,要形成學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接班人,就必須健全和優化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並且盡可能地為學生搭建舞台,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我,從而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地在校園中形成一種融洽的、互幫互助的生生關係。廣大學生在這樣優美健康、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環境和融洽和諧的師生、生生關係中,學生的健康人格自然能很快形成。

應注意的幾個關係

校園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又需不斷完善的重要工程,期間更需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而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必須有計劃、有步驟,要統籌兼顧,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價值。具體需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1.教育要求與學生年齡、個性發展的關係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目標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敢競爭、重實力、樂合作、有個性的現代化人才。現在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協作性較弱,學習工作不踏實,易浮躁,耐挫力又較差,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他們的健康成長。

在現代這個需要充分張揚個性和懂得協作的年代,學校的校園文化教育要緊跟時代步伐,努力讀懂所教育的學生,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追求些什麼,喜歡些什麼,又存在著哪些缺點,然後在總體規劃校園環境時就能根據學生的以上特點,學校的教育教學設備就應盡可能地現代化,要領先於其他行業,讓學生接觸到最新的技術;讓學生充分發展各自的才華;讓學生有更多的合作空間。

總之,校園環境建設應本著以學生主動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的特點及發展規律,想方設法,為學生多創設有利於他們成長的空間,讓他們都能健康成長,成為未來的新型人才。

2.時代性與學校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學生的追求也在逐步提高層次,他們希望自己學習的校園是最現代化的一流學校。因此,現在每年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於學校硬件設施的改善,特別是網絡工程的創建。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教育,讓學校在校園硬件建設的現代化過程中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容。

注意不能追求所謂的時尚新潮,而將學校原有的傳統的優秀校園文化都摒棄,或是死抱著那些曾經輝煌、令人驕傲的榮譽而不思進取,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賦予其新的內容的話,這樣的學校就沒有發展的根基,更沒有發展的活力,遲早會在激烈的辦學能力和質量競爭中被時代所淘汰。

因此,學校建設必須注意建設好如校史陳列室,不斷提升學校傳統校園文化活動質量,如科技節、美食節、藝術周、體育周等,盡可能地鞏固和發展好學校的一些優良傳統,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要讓社會都知曉學校的辦學特色,這樣不斷發展的學校才會永葆其生命活力。

3.發展性與因地製宜、艱苦奮鬥的關係

“發展是硬道理”,學校必須發展,而且還要有特色的發展,這樣才有生命力,但是學校不能舉著發展創新的招牌,花很多錢去追求一時的“名牌效應”,嘩眾取寵而忘了“教育”的天職。

因此,盡管在“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的指引下,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不斷增大,但作為學校仍應努力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因地製宜,調動全校師生的積極性,尋求社會的多方支持,努力做到花小錢辦大事。具體來說就是硬件建設要力求以最小的投資產出最大的效益,軟件建設則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變廢為寶”,保持傳統,充分發動全校學生,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讓學生自己動手,布置出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人文環境。

現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和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學校作為精神建設的主陣地,除了要將培養人才作為已任,更應努力為未來人才創設一個和諧寬鬆、健康向上的現代化校園環境,相信在社會各方以及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校園環境一定會建設得更美、更亮、更受學生及家長們的歡迎。

大學校園環境的建設

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校園是一群朝氣蓬勃、思想活躍的年輕人學習、生活的場所,這些年輕人將在這個空間裏度過他們的身體和思想成長中最為劇烈的時期,可能四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園區內的每一幢建築、每一個雕塑、每一個花壇、每一棵樹木都可能讓他們駐足,讓他們在以後很長的時間裏仍記憶猶新。例如北大學生一談起自己美麗的校園,就首先想起“一塔湖圖”,未名湖岸邊的博雅塔的身影映在湖中,每個到北大的人都向往看到湖光塔影的圖畫。

環境藝術的核心應是生活藝術,美化環境,最大程度上是美化生活。大學校園環境是師生們的露天“起居室”,從課間休息、室外閱讀,到聚合交往、散步休息等等都與之息息相關。

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加活躍,比以往的大學生更渴望人際交流,更需要廣闊的自然空間,而這些空間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築空間以外,校園內的小樹林、林蔭路、池塘邊,往往是學生停留的地方,或交談、或散步、或靜靜的讀書。

課堂上的學習隻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一個方麵,校園環境對培養大學生的修養、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校園環境就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因此,在現代大學校園建設中應該重視大學校園環境文化藝術建設,以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學校校園環境建設的方法

1.景觀型園林建設

校園景觀綠化環境由廣場、景點、綠化、水係等組成,是一個由點、線、麵相貫穿結合的有機整體。

以靜水平台、親水平台、荷花池等大型景觀為點,呈現變化,有開放式,也有圍合型,或升或降、或動或靜,不同的主題滿足師生不同的學習、休閑空間需求,結合建築形式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以道路為線,種植大型行道樹,意在形成寧靜的校園氛圍;以開闊的水麵和成塊的大型綠地為麵,形成麵域景觀。

按照建設生態環境的目標,實施“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四季飄香”工程。在綠化處理上,注重地形層次;植物造景多樣,常綠與落葉植物的比列搭配勻衡,色彩季相變化有序,有專業深度。

在綠色植物的配置上,以生態園林學為指導,以喬木為主,喬、灌、草、藤、竹相互結合。引進銀杏、雪鬆、木荷、櫸樹、烏桕、廣玉蘭、白玉蘭、桂樹等常規樹種,還有獨本紫薇、獨本金桂等名貴的樹種,同時適量種植了一些熱帶植物如華盛頓棕櫚、銀海藻等。長綠、落葉喬木交錯,隨季節色彩斑斕。灌草滕竹點綴,高低錯落,富有層次。

節點景觀設計多以寫意為主。入口廣場的水幕牆,以山地竹為背景,青竹黛磚,透著濃濃的文化氣息;中心廣場的時鍾造型,寓意深遠。

校園環境建設有很多的表現手法,下麵簡單列舉一些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組合在一起使用更能創造出完美空間環境。

2.環境建設的方法

雕塑無論在教育上、人文上和知識上,雕塑都可以作為一個標誌性的景觀,從中引出的寓意應該是積極的、向上的。如圖書館前的茅以升塑像,茅老衣著簡樸,淡泊寧靜的身姿及神誌,凝重中不失慈祥,深刻中不失質樸,襯托出當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正直不阿、寬厚善良的人格力量。讓許多的學生與茅老有心靈上的交流。塑像基座上的格言更展示了茅老的奮鬥曆程:“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己走過十之七八,問首前塵,曆曆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穀、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鬥。”

水景自然狀態湖泊和小的人工池塘,無論大小,其中的水體都能給予環境以生氣,相對與體型巨人的建築,它可以軟化環境,增添親切感。無論動態和靜態,水都能賦予空間靈氣。池塘水表現為靜,水體反射四周建築,展現空間融合於自然的特點。噴泉水體表現為動,或麵形、或線形、或點形。一動一靜的結合,對比勾勒出豐富多彩的學習、休憩空間氛圍。

綠色植物大麵積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樹木圍合成一個又一個生態空間,綠色植物被人們稱為“有生命的建築材料”,綠色可以使長時間從事腦力和視力活動疲勞的人腦和眼睛得以恢複,並且達到改善校園小環境、小氣候的作用。隨著冷季型植物的引入,現在北方大學校園也正在逐步形成四季長綠、三季有花的校園環境,為學習、教學、科研和生活在這裏的師生員工營造了更具恬靜、怡心、自然的環境。

適當的校園廣場建設,可以豐富校園內的院落感,現代小的教學組團型的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圍合的空間,這個空間很適合建設一個小型的廣場,供學生舉辦小型活動使用。地處曆史悠久的工業城市,為了體現工業的特征,學院建設的工業文化園,其中有時代最早的蒸汽機火車頭,在園內錯落布置的巨石上雕刻了城市的工業曆史,如中國第一袋水泥,第一條標準化鐵軌,第一台蒸汽機車頭,第一座煤礦豎井。整個文化園現在已經成了學生溫習現代工業曆史片段的基地。

新老校園環境建設

老校園在改造中進行環境文化建設。以往的校園建設很多隻是著重教學、科研、辦公、生活、體育等各個職能建築的設計,對於校園環境,僅規劃好校園道路和路兩側種植些簡單的樹木。

對於校園小環境的建設從來沒有提升到像重視建築設計一樣高的層次。這就形成了一個現狀,很多建於上個世紀的校園環境都是圍繞校園主要建築簡單的路網,簡單的樹木綠化,點綴其間的是一些紀念性的雕塑,很少看到綠地和成片的景觀區域。

舊校園環境的重新整合改造,會使老校園煥發新的生命力。老校園環境現在正在逐步進行改造,以適應新時代的大學教學、生活需求,這種改造往往需要不懈努力和精心雕琢,充分利用各種空間進行文化環境建設。例如可以將陳舊的、淘汰的建築拆除,建設校園景觀;還可以見縫插針的進行小區域景觀建設:在保留年久的樹木的情況下,增加小範圍綠地,減少裸露黃土地,在一些建築上增加藤類植物或浮雕,從平麵上和空間上增加綠色景觀和文化景觀。

新校園在規劃中考慮環境文化建設。現在新規劃建設的大學校園,都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作為一個設計條件加以重視,並且突出了生態景觀、人文景觀設計。

新校園規劃職能分區更加科學合理,在各分區之間又有各種文化景觀分布其間。新的大學校園規劃,很多都吸納了生態設計、人文設計。在校園環境充分進行文化景觀設計,使新的校園有更為寬敞的室外自然空間,給師生以舒適、健康、自然、藝術的享受。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建設就突出的表達了一個新的大學規劃理念:大學園林。這個新概念已經引起了很多校園規劃專家的興趣。紫金港校區的布局將園林概念融入到規劃設計中,以“園”為特征,形成現代化、園林化、生態化、網絡化的校園環境。

在校園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有主有次的園林組團,使園林包圍建築,建築建在園中,按地貌自然分布,形成人、建築、自然的和諧氛圍。現在該校區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大小十餘個園林組團已經建成,園林化格局初步形成。

建文化特色型校園

在學校文化環境建設規劃中,突出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文化特色,營造美觀大方、品位高雅、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文化,校訓牌、紀念碑、雕塑等校園文化標誌物,與學校建築文化、景觀文化、工藝文化有機融合,形成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體現校園特色文化,體現環境育人的功能。

校區科技文化特色的顯現,主要體現在開放式產學方麵。在校區的主幹道和教學實訓區內,建立企業科技形象展示區,設置國際著名企業的企業文化、產品廣告、技術特點、用人理念等形象展示的燈箱牌、宣傳欄、雕塑群、形態碑等,形成燈箱街、信息傳遞亮點群、形態顯示區,彰顯產學研結合的校園文化特色。

建設文藝體育活動基地,大學要建有教師和學生活動中心和運動設施完善、分布合理的體育活動場所。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之間建設大型體育場;建設一個大型室內體育館。教工俱樂部和學生活動中心設在體育館內,教工俱樂部配有棋牌室、健身房、多功能活動室等;學生活動中心作為文化、藝術、科技、體育等各類學生社團的基地,定期舉行豐富並且有特色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