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1 / 3)

第四篇

【原文】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①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注釋』

①非:名詞用作動詞,指做壞事。

『新解』

聽見了別人稱讚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會欣然接受,如果這樣,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會逐漸與你親近起來。如果無意中做了壞事,這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地為非作歹,這就叫“惡”。

[故事]

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裏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隻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給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原文】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①

『注釋』

① 辜:罪過,過錯。

『新解』

犯了錯誤卻能夠改正錯誤,就等於沒有做過錯事一樣;假如犯了錯反而加以掩飾

,那就是錯上加錯。

【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①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②

『注釋』

①天同覆,地同載:《禮記·孔子閑居》:“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私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

②貌高:外表漂亮。

『新解』

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和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一個行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會高,人們所重視的,並不是相貌的漂亮。

[故事]

晏嬰使楚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但長相很普通,而且身材矮小。一次,齊王派他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嬰來了,想羞辱他,於是就在城牆下開了一個又低又小的門。晏嬰知道這是楚國人故意羞辱他,就說:“我是前來訪問楚國的,這是狗洞,不是國門,如果我訪問的是狗國,我就從這個門進去。”楚國人一聽,馬上打開城門讓晏嬰進去了。晏嬰見到楚王,楚王故意問他:“齊國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來了。”晏嬰回答說:“我國派人出訪有一個規矩,上等國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國來了。”楚王聽後,覺得晏嬰很了不起,對他肅然起敬,並馬上向他致歉。

【原文】

才大者 望①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②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有能 勿輕訾③

『注釋』

①望:名望,聲望。

②言大:誇大其辭,吹噓。

③訾:詆毀,怨恨。

『新解』

一個才學豐富的人,他的名聲自然會大;人們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隻為自己謀利;別人有才能,不能輕易地詆毀別人。

[故事]

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他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