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3 / 3)

【原文】

凡取與①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②

『注釋』

①與:給予。

②己不欲,即速已:《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

無怨。”欲,希望,願意。已,結束。

『新解』

無論是從別人手裏得到的東西,還是把東西給予別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給予別人的應該多些,獲取別人的應該少些。準備要求別人去做的事,首先要問一問自己願不願意去做;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就立即停止。

[故事]

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兩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原文】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①

雖貴端 慈而寬

『注釋』

①待婢仆,身貴端:《禮記·儒行》:“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

。寬裕者,仁之作也。”端:直,正。

『新解』

對別人的恩惠要思報答,對別人的怨恨要忘記;對別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對別人報恩要越長越好。對待家裏的女仆,最重要的是自身要品行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但也要有仁慈寬厚的胸懷。

[故事]

鮑叔薦賢,管仲報恩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能夠成為五霸之首,鮑叔牙推薦的管仲功不可沒。管仲功成名就之後,也始終未忘報答老朋友鮑叔牙的知遇之恩。在他臨終前,齊桓公準備讓鮑叔牙接任宰相之位,可是管仲卻建議齊桓公不要讓鮑叔牙繼任相位。齊桓公心想管仲既然要感激鮑叔牙,為什麼又不讓鮑叔牙繼任宰相呢?其實,管仲不讓鮑叔牙繼任宰相,是真心對鮑叔牙報恩。因為管仲知道,自己一死,齊桓公也就完了,如果讓鮑叔牙繼任宰相,一定會死於非命而不得善終,那他就對不起這位好朋友了。於是,管仲對齊桓公說:“鮑叔是君子。即使給他一個大國,但是如果不按照他的方法來治理的話,他也不會接受的。鮑叔喜歡良善,疾惡如仇,這樣就會樹敵

太多,容易陷入敵手。因此,鮑叔不適合繼任相位。”曆史的演繹果然不出管仲所料。管仲死後不久,齊桓公也死了,齊桓公家裏爭得不可開交,連安葬齊桓公的人都沒有。如果鮑叔牙繼任相位,肯定難得善終。

【原文】

勢服人 心不然理服人 方無言

『新解』

用勢力去壓服別人,別人就會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說服別人,別人才會口服心

服無話可說。

[故事]

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