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1 / 3)

第五篇

【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①

果仁者 人多畏②

言不諱 色不媚

『注釋』

①流俗眾,仁者稀:《論語·憲問》:“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②果仁者,人多畏:《論語·子張》:“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果,真正的。

『新解』

同樣是人,但類別不一樣;普通的俗人最多,而品德高尚的人很少。真正的仁者,人們對他都心懷敬畏;說話時直言不諱,臉色也不諂媚。

[故事]

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衝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他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凶猛,銳不可當,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救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原文】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新解』

如果能與品行高尚的仁者親近,會得到無限的益處;與仁者親近,個人的品德就會一天天地進步,而過失就會一天天減少。不接近品行高尚的仁者,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親近他,什麼壞事都做了。

[故事]

齊桓公的教訓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開始生活腐化,寵信壞人。他寵信易牙、豎刁和開方三人。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嚐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兒子殺掉;而豎刁為了親近桓公,主動閹割自己成為宦官;開方為了討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對他們很反感,多次對桓公說:“像他們這樣殺死自己的兒子、自己閹割自己、背棄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齊桓公卻聽不進去。後來,齊桓公病了,他們原形畢露,對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終桓公被餓死了。

【原文】

不力行①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注釋』

①不力行:“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新解』

如果不努力實踐仁義,隻是學習經典文獻,就會滋長浮華作風,將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隻努力實踐仁義,不學習經典文獻,隻憑自己的見解去為人處事,就不會明白道理的真假。

[故事]

紙上談兵

趙括是戰國時期大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法,講起戰術來十分在行,趙奢卻不以為然。

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大將軍廉頗前去抵擋。廉頗很有經驗,他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采取堅守不出、保存實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國的進攻。秦國見廉頗難應付,就采用了反間計,派人散布流言,挑撥趙王和廉頗的關係。趙王中計,派隻會空談兵法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沒有分析敵情,輕率地改變了老將廉頗的戰略,在秦軍的引誘下出兵迎戰,結果使40萬大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