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據《廣韻》所記,周武王封其兒子於邘(yú),稱邘叔。其子孫去掉邘字的“阝”(邑)旁,以於為姓。
〔時〕據《百家姓考略》所記,春秋時,商王朝的後裔宋國的公子來受封於時邑,其子孫以封邑名時為姓。
〔傅〕據《史記·殷本紀》所記,殷商武丁時期的宰相本名說,因其早年曾於傅岩處隱居,被武丁派人訪賢求得,任為相,世稱傅說,其子孫以傅為姓。又據《姓氏考略》記載,黃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其後代以傅為姓。
〔皮〕據《百家姓考略》等書記載:周公之後裔,魯獻公之子仲山甫輔佐周宣王有功,受封於樊(fán)國,稱樊侯,其子孫遂姓樊。樊侯的後代中有一人受封於皮氏邑,時稱樊仲皮,其子孫有的以皮為姓。
〔卞〕據《百家姓考略》等書所記,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弟振鐸於曹,世稱曹叔振鐸。曹叔振鐸的後人中有一勇士名莊,受封於卞邑,稱卞莊子,其後人就以封邑名卞為姓。
〔齊〕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朝太公望封於齊,國人以國為氏,皆姓齊。
〔康〕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周武王封幼弟於康,世稱康叔,其後人以康為姓。
伍wǔ餘yú元yuán卜bǔ 顧ɡù孟mènɡ平pínɡ黃huánɡ
注 解
〔伍〕據《玄女兵法》等書所記,黃帝有一位大臣名伍胥(xū),他是伍姓的始祖。
〔餘〕據《姓氏考略》、《風俗通》等書所記,春秋時,有一個叫由餘的人在西戎(rónɡ)做官,後來投靠秦穆公為臣,他的子孫有的姓由,有的姓餘。
〔元〕據《姓氏五書》所記,商朝太史元銑是元姓的始祖。又據《通誌·氏族略》記載,春秋時衛國大夫元嗄食邑於元,其後人以元為姓。
〔卜〕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周朝設有卜封官職,其後人以官名卜字為姓。
〔顧〕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夏朝時有顧國。夏末顧國被成湯所滅,顧國國君的後代以顧為姓。
〔孟〕據《元和姓纂》所記,春秋時期,魯桓公的次子慶父,稱仲孫氏。慶父在魯國作亂,先後殺死兩個國君。引起魯國上下憤怒,慶父逃到莒(jǔ)國,改仲孫氏為孟孫氏。慶父的子孫先以複姓孟孫為姓,後又改為單姓孟。
〔平〕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戰國時,韓哀侯的兒子受封於平邑,韓亡後其子孫以平為姓。
〔黃〕據《百家姓考略》所記,顓頊帝曾孫陸終受封於黃,建立黃國,其子孫以黃為姓。
和hé穆mù蕭xiāo尹yǐn 姚yáo邵shào湛zhàn汪wānɡ
注 解
〔和〕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帝堯時,掌管天地四時的官是羲(xī)和,其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祖先名字和為姓。
〔穆〕據《元和姓纂》所記,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殤(shānɡ)公為人謙讓賢德,死後諡號穆,史稱宋穆公,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的諡號穆為姓。
〔蕭〕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春秋時宋國微子啟的後裔蕭邑大夫,在平息南宮長萬叛亂中有功,受封於蕭,建立蕭國,其子孫以國名蕭為姓。
〔尹〕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少昊(hào)帝的兒子殷受封於尹城,稱尹殷,其子孫遂以尹為姓。
〔姚〕據《通誌·氏族略》所記,瞽瞍(ɡǔ sǒu)生舜於姚墟。舜繼堯後為帝,其子孫以其出生地名姚為姓。
〔邵〕據《氏族博考》記載:春秋時召與邵本為一姓,後分為二。又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武王封其庶弟姬於召地,稱召公。召公的子孫以祖先的封地召為姓。召姓後人中有的在召旁加邑(阝),表示封邑之意,遂組成邵字,以為姓。
〔湛〕據《姓氏尋源》所記,春秋時居住在湛地的人以湛為姓。又據《百家姓考略》記載,夏朝時期,有斟(zhēn)灌氏國,被滅後,其國人為了避禍,重組成湛字,以為姓。
〔汪〕據《中國姓氏起源》所記,春秋時魯桓公庶子滿食采於汪,其子孫以汪地名為姓。又據《元和姓纂》記載,上古時有汪茫氏,其後人以汪為姓。
祁qí毛máo禹yǔ狄dí 米mǐ貝bèi明mínɡ臧zānɡ
〔祁〕據《百家姓考略》所記,帝堯複姓伊祁氏,其後代中的一支以祁為姓。
〔毛〕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周文王的兒子伯聃,受封於毛邑,其後世子孫以毛為姓。
〔禹〕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夏禹的後人以禹為姓。
〔狄〕據《廣韻》所記,周朝時,在齊、魯、晉、衛之間有狄族,其後世子孫以狄為姓。又據《百家姓考略》記載:周成王封弟孝伯於狄城,其後代子孫以城名狄為姓。
〔米〕據《百家姓考略》所記,米姓始出自西域米國,其中有一支係來到中原地區,以原來國名米為姓。
〔貝〕據《姓氏考略》記載:周文王的後代召公康封於薊(jì),其子孫食采於貝丘,其後人以貝為姓。
〔明〕據《百家姓注》記載:燧(suì)人氏時代有大臣名明由,明姓自此始。另據《通誌·氏族略》記載,春秋時秦國丞相百裏奚之子孟明,其後代以明為姓。
〔臧〕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春秋時魯孝公的兒子驅,受封於臧(zānɡ)地,其子孫以臧為姓。
注 解
計jì伏fú成chénɡ戴dài 談tán宋sònɡ茅máo龐pánɡ
注 解
〔計〕據《百家姓注》所記,夏禹後人建立計國。亡國後,其後人以國名計為姓。
〔伏〕據《氏族博考》所記,伏羲氏的後裔以伏為姓。
〔成〕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封其弟叔武於郕(chéng),建立郕國。他的後人,以成為姓。
〔戴〕據《元和姓纂》所記,春秋時宋戴公的後裔以祖上的諡號戴字為姓。又據《通誌·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有戴國,其後代子孫以戴為姓。
〔談〕據《姓苑》所記,殷商亡國後,商的後裔受周武王之封,建立宋國。宋國後裔有一人名談居,因其受封於談而得名,其後世子孫以談為姓。又據《百家姓考略》所記,周朝有大夫籍談,其後人以談為姓。
〔宋〕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周武王滅殷商後,封商後裔微子於商丘,建立宋國。宋國亡後,其王族相約以原國名宋為姓。
〔茅〕據《通誌·氏族略》所記,周公旦的兒子叔受封於茅邑,稱茅叔,建立茅國,其後人遂以茅為姓。
〔龐〕據《姓氏考略》所記,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的後代,有的人受封於龐地,其後人遂以龐為姓。
熊xiónɡ紀jì舒shū屈qū 項xiànɡ祝zhù董dǒnɡ梁liánɡ
注 解
〔熊〕據《元和姓纂》所記,黃帝建都於有熊,故稱有熊氏,其後代有的以熊為姓。
〔紀〕據《通誌·氏族略》所記,西周時,炎帝的後裔封於紀,建立紀國,其後人以紀為姓。
〔舒〕據《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封皋陶後代於舒,建立舒國,為子爵,世稱舒子,其後人以舒為姓。
〔屈〕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春秋時楚武王兒子瑕(xiá)受封於屈地,其子孫以屈為姓。
〔項〕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春秋時楚公子燕封於項城,建立項國,其後人以國名項為姓。
〔祝〕據《新唐書·宰相世係表》所記,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遺民,黃帝的後人封於祝地,建立祝國,其子孫以祝為姓。
〔董〕據《廣韻》所記,帝舜時有個叫董父的人善於飼養龍,稱豢(huàn)龍氏,賜他以董為姓,其後人襲用。又據《姓氏急救篇》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史官,稱董史,其後人以董為姓。
〔梁〕據《通誌·氏族略》所記,春秋時周宣王的大夫秦仲有戰功,周宣王封其長子為西垂大夫,封其次子康於夏陽梁山,建立梁國,其後代以梁為姓。